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評《蘇格蘭民族》:“無國家”民族蘇格蘭的歷史書寫

《蘇格蘭民族: 一部近代史》,[英]T. M. 迪瓦恩,徐一彤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968頁,168.00元


《蘇格蘭民族: 一部近代史》,[英]T. M. 迪瓦恩,徐一彤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968頁,168.00元

《蘇格蘭民族: 一部近代史》,[英]T. M. 迪瓦恩,徐一彤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968頁,168.00元

自1999年蘇格蘭議會建立以來,蘇格蘭民族主義問題越來越引起專業(yè)史家與大眾的興趣。2014年舉行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引起世界矚目,它的結(jié)果雖以“否決獨立”告終,但2016年英國“脫歐”事件與2019年底暴發(fā)的新冠疫情正在改變著蘇格蘭與英國威斯敏斯特的關(guān)系(胡莉:《政黨政治視野下蘇格蘭雙重認同的變化與蘇格蘭分離態(tài)勢的加劇》,《世界民族》2021年第5期)。在蘇格蘭民族黨(蘇格蘭議會多數(shù)黨)要求舉行“二次獨立公投”之際,《蘇格蘭民族:一部近代史》中譯本的出版,能夠及時地讓國內(nèi)讀者從蘇格蘭的視角思考蘇格蘭在二十一世紀的命運抉擇。本文將簡述這部享譽英語世界的歷史著作的學術(shù)史與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及特點,并探討蘇格蘭作為一個“無國家”(stateless)民族的歷史書寫的困境。

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聯(lián)合為一個國家,自十八世紀后半葉至十九世紀中葉,蘇格蘭通過這一聯(lián)合收獲了巨大的好處,成為英帝國的“母國”民族。在此背景下,蘇格蘭人“顛覆了前幾代蘇格蘭人在他們作為一個主權(quán)國家時所擁有的強烈的自豪感”(Colin Kidd, Subverting Scotland’s Past-Scottish Whig Historians and the Creating of an Anglo-British Identity, 1689-c.183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p. 268),逐漸樂意將蘇格蘭民族與英國國家綁定在一起,接受了“蘇格蘭—英國”這一新生的民族身份。相應(yīng)的,在史學領(lǐng)域,馬里內(nèi)爾·阿什(Marinell Ash)指出,十九世紀中葉,“蘇格蘭的歷史奇怪的死亡”,指的正是蘇格蘭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書寫的衰落。

伴隨十九世紀末蘇格蘭民族主義的萌生,知識界對蘇格蘭民族歷史的興趣開始以非常緩慢的速度發(fā)展。1886年蘇格蘭歷史協(xié)會建立,1901年愛丁堡大學設(shè)立蘇格蘭史教職,兩年后格拉斯哥大學也設(shè)立了蘇格蘭史教職,1904年《蘇格蘭歷史評論》刊行。這些都說明人們開始重新關(guān)注蘇格蘭的歷史。即便如此,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蘇格蘭歷史書寫很少旗幟鮮明地從“民族”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歷史。這一時期著名的蘇格蘭史學家彼得·休謨·布朗(Peter Hume Brown),十分關(guān)切蘇格蘭的民族性,但他三卷本的《蘇格蘭史》(History of Scotland)也并不能稱作是一部蘇格蘭民族的歷史。

《蘇格蘭史》

《蘇格蘭史》

二十世紀后半葉以來,隨著蘇格蘭民族主義的興起,歷史學家對蘇格蘭歷史的興趣與日俱增。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三部比較重要的蘇格蘭通史著作出版,分別是:1970年出版的羅莎琳德·瑪麗·米奇森(Rosalind Mary Mitchison)的《蘇格蘭史》(A History of Scotland),1978年出版的J.D.麥琪(John Duncan Mackie)的《蘇格蘭史》(A History of Scotland),以及1993年出版的邁克爾·林奇(Michael Lynch)的《蘇格蘭新史》(Scotland:A New History)。其中,米奇森的著作受到專業(yè)史家與普羅大眾的普遍歡迎,至2002年已經(jīng)再版三次??傮w看,這些歷史學家已經(jīng)在不同程度上從民族的角度重新看待蘇格蘭的歷史,林奇就在他的著作中試圖闡明歷史上蘇格蘭民族認同的形成及內(nèi)容。

不過,上述著作始終沒有在其書名中突顯“民族”二字。直到1999年蘇格蘭議會建立這一重大歷史節(jié)點上,T.M.迪瓦恩(Sir Thomas Martin Devine)出版了《蘇格蘭民族:一部近代史》(The Scottish Nation: A Modern History,中譯本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徐一彤譯,以下引用本書,均只標注頁碼)。至此可以說,一部正式將1707年英蘇聯(lián)合之后的蘇格蘭視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著作面世了。在書名中突出“民族”二字,或許是要表明,蘇格蘭在1707年之后仍然以一個民族的身份存在著,而不僅僅是英國的一個地區(qū)。蘇格蘭的歷史不是地方史,而是越來越朝著獨立軌道發(fā)展的一個民族的歷史。迪瓦恩本人的知名度與本書果敢的書名,引起了整個蘇格蘭史學界乃至英格蘭史學界的注意,史學界知名人物紛紛為此書作評。

迪瓦恩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向?qū)I(yè)史學領(lǐng)域之外的普羅大眾提供一部蘇格蘭民族的歷史著作。在他看來,“蘇格蘭社會已經(jīng)進入歷史性憲制變革時期”,學術(shù)界不能故步自封地不“介入媒體和公共輿論界對蘇格蘭身份認同”的討論中。因此,本書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學術(shù)新著,而是“一部綜述性作品”,其“敘述和分析里加入近年來史學界一些開創(chuàng)性著作的內(nèi)容”,但作者也對既有研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第1頁)。就此而言,那些對蘇格蘭民族歷史感興趣卻知之甚少的讀者,完全可以通過閱讀本書,知曉近些年史學界對蘇格蘭民族史的許多重要觀點。

既然在書名中格外強調(diào)了“民族”二字,迪瓦恩就不能像米奇森那樣僅僅按照編年的順序來寫作,也不能將筆墨均攤于各個歷史時期。作者將全書按照歷史脈絡(luò)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包含若干不同主題的章節(jié),通過時間線索與主題設(shè)定相結(jié)合的方式,作者試圖呈現(xiàn)1707年之后蘇格蘭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

迪瓦恩將1700年至1760年作為本書第一部分,主要寫作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的聯(lián)合以及聯(lián)合之后蘇格蘭如何逐漸融入聯(lián)合王國但同時保持其民族性。第一章是“蘇格蘭在大不列顛之中”,總述了1688年“光榮革命”后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關(guān)系。包括:雙方如何走向建立聯(lián)盟國家,1707年的聯(lián)盟國家制度如何讓蘇格蘭成為英國的一部分但又維護其民族傳統(tǒng),以及蘇格蘭如何從聯(lián)合之后最初的不適應(yīng)到最終接受英國國家。第二、三、四、五章,迪瓦恩展示了這一時期詹姆士黨叛亂的興起與失敗,蘇格蘭經(jīng)濟由衰轉(zhuǎn)興,蘇格蘭思想界由保守轉(zhuǎn)向啟蒙以及蘇格蘭長老派教會對地方的治理。這些章節(jié)最終要說明的是,這些轉(zhuǎn)變使得蘇格蘭成為了聯(lián)合王國的一部分,同時也使蘇格蘭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性。

1880年,蘇格蘭圣倫納德工廠里用于織亞麻布錦緞的提花動力織布機

1880年,蘇格蘭圣倫納德工廠里用于織亞麻布錦緞的提花動力織布機

第二部分講述1760年至1830年間,工業(yè)化、城市化在蘇格蘭的進展及其對蘇格蘭傳統(tǒng)社會的沖擊。第六章“歷史轉(zhuǎn)折中的蘇格蘭”總體敘述了蘇格蘭的工業(yè)革命以及經(jīng)濟與社會的變遷,第七、八、九章展示了蘇格蘭低地鄉(xiāng)村的經(jīng)濟變遷、城鎮(zhèn)化以及高地土地制度變革與氏族的瓦解。第十章敘述了工業(yè)革命進程中蘇格蘭基層民眾對現(xiàn)行貴族統(tǒng)治制度的反抗。第十一章則轉(zhuǎn)到這一階段蘇格蘭民族認同的變化上,重點講述高地風尚如何成為蘇格蘭民族認同的化身。通過這些章節(jié),迪瓦恩意在說明:蘇格蘭傳統(tǒng)社會在工業(yè)化進程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英格蘭一樣成為工業(yè)社會;在此過程中,盡管蘇格蘭經(jīng)常處于被英格蘭同化的危險中,但高地風尚成為蘇格蘭凸顯并維持自身民族性的一項重要工具。

第三部分的時間跨度是1830年至1939年,包含十一章。本部分的章節(jié)主題設(shè)置略顯雜亂,難見清晰的邏輯,但這些章節(jié)似乎又可以濃縮在這一主旨中——應(yīng)對工業(yè)化過程中蘇格蘭經(jīng)濟、社會、政治、人口、文化等各個方面發(fā)生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持續(xù)削弱著蘇格蘭的民族認同,但又并未導致其徹底消失。這一部分的總體背景是該階段蘇格蘭以重工業(yè)為核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它的畸形繁榮是其他領(lǐng)域變化的前提。在此基礎(chǔ)上,迪瓦恩向我們展示了:蘇格蘭政治民主化進程,以及蘇格蘭精英們一邊維護帝國,一邊堅持維護蘇格蘭的民族性??傊?,在這一時期英國國家力量頻繁介入蘇格蘭社會的方方面面時,蘇格蘭仍舊保持著獨特性,成為英國內(nèi)一個依舊可以識別的民族與社會。

第四部分的時間跨度是1939年至2007年。迪瓦恩首先論述了1930年代至1960年代蘇格蘭經(jīng)濟發(fā)展問題,在此基礎(chǔ)上展開各章節(jié)的敘述。作者認為,經(jīng)濟問題是這一時期蘇格蘭民族主義興起的原因,但也是1979年蘇格蘭分權(quán)公投失敗的原因,“人們比起憲制改革更關(guān)心工作崗位和生活水準”(756頁)。在“一個民族的重生?”一章中,迪瓦恩講述了撒切爾與梅杰執(zhí)政時期,蘇格蘭如何重新成為了一個民族。與史學界主流觀點一致,迪瓦恩認為,保守黨的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改革以及確保改革實施的政治體制,導致蘇格蘭人開始明確拒絕英國國家權(quán)力對蘇格蘭社會的直接干預(yù),因為蘇格蘭人認為自己需要建立一個蘇格蘭議會來維護蘇格蘭的利益,保存蘇格蘭的特性。本部分還敘述了英帝國的終結(jié)之于蘇格蘭的影響。作者認為,帝國終結(jié)時“蘇格蘭人對聯(lián)合王國的信念卻空前高漲”。隨后“從搖籃到墳?zāi)沟母@U稀背蔀榫S護英蘇合并關(guān)系的真正基礎(chǔ)(810頁)。

總體來看,迪瓦恩完成了他的寫作目的,展示出了蘇格蘭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延續(xù)性。讀者們可以發(fā)現(xiàn):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聯(lián)合之后,蘇格蘭始終保持著自身的民族認同,這體現(xiàn)在蘇格蘭的長老派教會、獨特的教育、大陸法與普通法混合的法律體系以及偏好社會民主的政治文化中。盡管在十八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一系列、全方位的變革中,蘇格蘭總是面臨被英格蘭同化的危險,但蘇格蘭的民族認同始終沒有完全消失,即便其民族認同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失真。

在寫作方法上,迪瓦恩將蘇格蘭與同期的愛爾蘭、英格蘭以及北歐國家做對比,因為“如果不這么做,我們便無從判斷蘇格蘭歷史體驗中的哪些部分是獨特且有代表性的。”(第2頁)迪瓦恩在各部分的寫作中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由此我們看到,蘇格蘭民族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一些特殊性。例如:英格蘭現(xiàn)代化是漸進的,蘇格蘭則具有驟變特點,二者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體驗并不完全一致;議會改革之前蘇格蘭的選舉制度更加腐敗,尤其是貴族舉薦制,其對蘇格蘭政治與社會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也不同于英格蘭;蘇格蘭工會沒有英格蘭強大,底層民眾在工業(yè)化過程中的體驗與認知也不完全同于英格蘭;蘇格蘭的移民率僅次于愛爾蘭,是一個向外的民族;蘇格蘭更愿意支持自由黨和工黨,等等(134、 241-250、322、593頁)。

值得稱道的是,本書并不是一部自始至終貫穿著蘇格蘭民族主義的蘇格蘭民族史著作。迪瓦恩秉持了歷史學家盡量保持客觀求真的態(tài)度,在涉及聯(lián)合派與分離派爭執(zhí)不下的歷史問題時,作者引述了學術(shù)界不同的觀點,并沒有總是站在民族主義者一邊,的確是一部“無論蘇格蘭統(tǒng)一派還是民族主義者都能夠滿懷自豪地放在自己書架上的著作”(見本書推薦語)。

盡管迪瓦恩在序言中就已告訴讀者,本書的寫作重點是第二、三部分,因為“蘇格蘭正是在這段時間里經(jīng)歷了巨大的社會與經(jīng)濟變革,二十世紀蘇格蘭的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由此奠定”,第一、四部分并非本書核心(第2頁)。但是,作為一部長達八百多頁的著作(中譯版),第一、四部分只有不到三百頁,第三部分卻長達四百頁,仍然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畢竟,第一、四部分涉及的時段在蘇格蘭民族的歷史上非常關(guān)鍵,前者是蘇格蘭從獨立的國家逐步融入英國的時期,后者是蘇格蘭從英國的一部分走向民族分離的時期。迪瓦恩過于輕視了這兩個時期,因而也招致專業(yè)史學家的批評(W. W. Knox, The Scottish Nation,1700-2000 by T.M. Devine, The Scottish Historical Review, Apr. 2001, Vol. 80, No.209, Part 1, pp.139-141)。

本書的另一不足之處在于,盡管作者書寫的是蘇格蘭民族的歷史,這里的“歷史”,按照迪瓦恩所說,是比較寬泛的,包括蘇格蘭的各個領(lǐng)域。但是,通讀本書,讀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本書的重點在經(jīng)濟與社會(這也是本書最為精彩的部分),而有關(guān)政治、宗教、文化、身份認同的內(nèi)容過于簡要。此外,迪瓦恩的敘述重心是蘇格蘭西部,因此有評論苛刻地指出,這不是一部蘇格蘭民族的歷史,而是一部蘇格蘭西部的歷史,全書有太多關(guān)于格拉斯哥的描寫(Robin Macpherson, The Scottish Nation,1700-2000 by T. M. Devine, Reviews in History, 1 May 2000. https://reviews.history.ac.uk/review/101)。

這些不足折射出的其實是蘇格蘭這種無國家(stateless)民族歷史書寫的困境。

首先一個困難在于,如何定義蘇格蘭,其關(guān)乎研究蘇格蘭的方法路徑。社會學家大衛(wèi)·麥克龍(David McCrone)在《理解蘇格蘭:一個民族的社會學》(Understanding Scotland:The Sociology of a Nation)一書中指出,“蘇格蘭”既可以指一片故土、一個地區(qū),也可以指一個特征鮮明的社會,還可以是一個富有特色的民族,每一個維度具有不同的含義(p.53.)。如果將蘇格蘭視作一個歷史從未中斷的民族,那么,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許多研究范式并不適合研究蘇格蘭。麥克龍無奈地指出,社會學中的傳統(tǒng)分析模型適用于國家與民族相統(tǒng)一的社會,其對蘇格蘭來說基本無用(David McCrone, Understanding Scotland:The Sociology of a Nation, Routledge, 2001, p.53.)。

《理解蘇格蘭:一個民族的社會學》

《理解蘇格蘭:一個民族的社會學》

同樣的情況存在于歷史學領(lǐng)域。十九世紀后半葉以來,主導史學界的民族國家書寫范式主要關(guān)注的是獨立的民族國家,旨在探究該民族國家的起源、形成、發(fā)展及其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諸種特點。這種書寫范式并不關(guān)注蘇格蘭這一英國內(nèi)的“地區(qū)”,從而造成蘇格蘭的歷史書寫長期局限于地方史,且主要集中在經(jīng)濟、社會、文化領(lǐng)域。

更大的困境在于:由于當今的蘇格蘭正在謀求脫離英國,建立獨立的國家,而要書寫一個試圖建立獨立國家的民族的歷史,又免不了采取民族國家的書寫范式。因為,民族國家史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其民族主義的內(nèi)核。這里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政治性的,它的至高追求是建立本民族的獨立國家,民族因此而無比自豪。然而,正是在這關(guān)鍵的一點上,蘇格蘭民族的歷史呈現(xiàn)出矛盾性——民族因具有自己獨立的國家而驕傲,民族最終要追求自己的國家,但蘇格蘭民族曾在1707年選擇放棄獨立的國家身份,愿意接受“蘇格蘭—英國”民族認同,甚至在有機會選擇獨立的2014年,也沒有選擇離開聯(lián)合王國。

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蘇格蘭民族是一個必須擁有自己國家的民族嗎?這實際上涉及如何界定民族,以及民族與國家的關(guān)系。如果不處理好這些問題,就很難書寫蘇格蘭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

最后,就中譯本而言,筆者十分欣佩譯者的毅力與敬業(yè),但不得不說,本書的幾處翻譯有待商榷。例如將“蘇格蘭民族戰(zhàn)爭紀念碑”翻譯為“蘇格蘭國家戰(zhàn)爭紀念碑”,恐怕不妥,畢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格蘭仍然是英國的一部分。再有,將kirk session翻譯為“堂區(qū)小會”,可能也不妥。它是長老派教會最基層的組織,發(fā)揮著重要的基層治理功能,包括濟貧、教育、司法等各個方面,不是一個“小會”那么簡單??傊谑忻嫔嫌嘘P(guān)蘇格蘭歷史的著作(包括譯著)屈指可數(shù)且主題單一的情況下,本書的中譯本無疑將有助于中文世界認識蘇格蘭,更好地理解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異同。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