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高校美院牽手非遺傳承人,探索“授人以漁”的賦能模式

“非遺”是什么味道的?“非遺”背后有哪些故事?與現代生活結合之后,古老的“非遺”又會煥發(fā)怎樣的光彩?

“非遺”是什么味道的?“非遺”背后有哪些故事?與現代生活結合之后,古老的“非遺”又會煥發(fā)怎樣的光彩?

10月26日,2021“BMW中國文化之旅”社會創(chuàng)新成果展在上海開幕,該項目旨在幫助非遺傳承人共同設計開發(fā)的非遺作品。

“什么叫非遺傳承人?只要你過春節(jié)、過元宵節(jié),大家就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我們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睂汃R公共關系和企業(yè)社會責任部高級經理楊新斌負責“中國文化之旅”6年,探訪了許多非遺傳承人,在被“非遺”之美打動的同時,他也意識到要讓“非遺”在這代人手中傳承發(fā)展,要努力的不僅僅是傳承人,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議題,每個人的努力都必不可少。

在海南展區(qū),背景是剛剛染好的線,還有植物染料的氣味

在海南展區(qū),背景是剛剛染好的線,還有植物染料的氣味

以氣味為線索,串起海南非遺

椰雕、絣染、黎錦……海風椰香的海南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也保留了眾多原生態(tài)的非遺手工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老師與非遺傳承人合作,用現代的設計,讓這些傳統的非遺煥發(fā)出新的光芒。

策展人李婧雯選取了一個新的角度“嗅覺”去呈現海南非遺。在這個版塊,一切作品都是可以去“聞”的。

絣染是黎族古老的印染方式,目前主要是美孚黎族掌握這項技藝。與其它地區(qū)不同,黎族的絣染采用先染色再織布的形式。把理好的紡線做經,緊縛在絣染架上,用有色棉線在經線上扎結所需的花紋圖案,從木框上取下來,放入染缸里著色,染后晾干,摘去所結的棉線,就顯出別具一格的朦朧暈色經線。再在經線上織上彩色的緯線,就形成了一件精致的黎錦。

展覽現場,染藍了一半的一束束白色棉線布滿墻面,還帶著新鮮的染料氣息。湊近就能聞到淡淡的植物氣味。

“這是剛剛染好的線,直接運到展覽現場?!崩铈忽┻x擇氣味為線索,希望在視覺之外增加一個新的維度,用嗅覺把觀眾帶入到非遺所在地的那片土地上,喚起人們對非遺背后故事的關注。

大屏幕上,循環(huán)播放著黎錦非遺傳承人符林早生活、織錦的場景。在海南,黎族女性并不是時時刻刻在織造黎錦,她們仍在過著傳統的農家生活,農忙時下地插秧,空閑下來才席地而坐,把踞腰織機放在腿上開始織布。一匹窄窄的黎錦,在農忙時節(jié)往往要幾個月才織好。這是黎錦誕生的土地,是它背后最真實的生活。

椰雕裝置,打開每個椰雕梭子,都能聞到屬于海南當地的一種獨特氣味

椰雕裝置,打開每個椰雕梭子,都能聞到屬于海南當地的一種獨特氣味

另一樣海南的非遺椰雕也被賦予氣味的元素。一件以黎族傳統踞腰織機為靈感的裝置作品上,椰殼雕成一個個中空的織布梭,掛在經線上,每只梭子都可以從中分開,中空的殼中,可以聞到屬于海南的各種獨特味道,有椰子的香氣,有大海的咸味,也有植物染料的草木氣息。

“氣味有很強的敘事性,又很容易牽動情緒。我們用到了很多味道,都是復刻當地的氣息,希望觀眾聞到就能聯想到當地發(fā)生過的事情?!崩铈忽┱J為,理解海南的氣候和人文,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傳承人,理解他們制作出的非遺手工藝品。

符林早與清華大學染織服裝系副教授王悅合作,制作了絣染作品《和·合》?!逗汀ず稀酚梢患揖咦髌泛鸵患b置作品組成。裝置作品從絣染技藝中獲得靈感,在一段黎錦上同時呈現了黎錦制作過程中從原始紗線到染色、織布等多個步驟的工藝,表現出扎經染色、制造過程中的美。家具作品是一套高低錯落的組合木凳,以黎錦織物為裝飾,織物紋樣有很強的敘事性,展示了黎族女性生活中的三個場景。從織物顏色到圖案設計,再到呈現形態(tài),王悅都對傳統黎錦做出了改良,素雅的配色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黎錦是亟須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崩铈忽┱f,把傳統非遺文化用現代設計語言表現出來,就能幫助這些傳統非遺走入現代生活,更好地生存下來。

絣染家具作品《和·合》

絣染家具作品《和·合》

“做中學”,開啟“授人以漁”的賦能模式

展覽中的其他作品也都是非遺傳承人+設計師的組合。

傳統的錫雕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形成一套寶石切割面設計元素的茶具。幾何切割面符合當代審美,不同刻面反射出的光景自由流暢,與周邊產生互動,又暗合文人雅士縱情山水,作流觴曲水的典故。

錫壺《流觴曲水》

錫壺《流觴曲水》

松花石硯雕刻技藝與清華美院設計結合,呈現出的則是一套別具風格的“海蓉”硯臺。作者以海洋生物中草本植物為靈感,虛擬設計出一種中空管狀的海洋生物“海蓉”,運用傳統松花石煙雕塑技法,探索具有中國審美的當代松花石硯造型。

松花石硯《海蓉系列》

松花石硯《海蓉系列》

海南隨處可見的東坡笠,被設計成為裝飾作品。設計師取浮蓮造型,結合東坡笠的竹編手法,傳承人將起編織成富有裝飾性的一片片“浮蓮”,高低錯落地懸掛起來,就成了一件頗具禪意與野趣的現代家居裝置。

竹編作品《浮蓮》

竹編作品《浮蓮》

錫雕、硯雕、竹編、古琴、漆藝、黎錦……這些都是傳承日久的非遺手工藝。在現代化生活的沖擊下,需要大量人力和時間的傳統工藝,多少都面臨著沖擊。

“中國文化之旅”進行了15年,先后探訪了中國24個省及直轄市的4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對其中90項亟待保護的非遺項目和研究課題進行了總計超過2500萬元的捐助,資助并賦能培訓超過500位非遺傳承人。

楊新斌將這期間的探索稱之為“一個社會各方資源的組合”。最初,他們給非遺傳承人物質方面的捐助,但很快意識到這無法真正幫助到非遺技藝的傳承,“核心問題還是非遺的傳承和轉化?!?/p>

2016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chuàng)新基地”成立,該項目通過理論培訓與實操、導師與傳承人一對一“做中學”的模式,開啟對非遺傳承人“授人以漁”的賦能模式。

“這個路徑是可行的,因為它對接了一種新的消費環(huán)境?!睏钚卤笳f。在清華美術學院導師的帶領下,非遺傳承人打開了眼界,開始意識到,自己傳承下來的傳統手工藝,還有無限的可能性。

楊新斌印象深刻的有兩位傳承人。一位是2016年的學員、北川古羌茶技藝非遺傳承人牛義貴。在去清華培訓前,他只是簡單地種茶、做茶。培訓后牛義貴打開了眼界和思路,如今已經將古羌茶做成了一個產業(yè),游客可以去茶園體驗摘茶、種茶、炒茶,茶園形成種植、旅游、銷售一條龍產業(yè)。

另一位是木蘭學院的學員、陜西漢中羌繡非遺傳承人王小琴。參加培訓之后,她學到了企業(yè)運營經驗,開拓市場,把周邊鄉(xiāng)村的繡娘集合起來培訓,帶領她們“就業(yè)”,如今已經帶動了周邊幾百個繡娘參與到工作中來,其中還有幾位繡娘是殘疾人。

“一個學員學到了知識,回到家鄉(xiāng),盤活了當地的非遺工藝和市場。以市場營銷手段和現代設計盤活當地手工藝,這就是振興手工藝的核心,也是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核心。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成果。”楊新斌說。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