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史上的那些個第一
耆英這個名字,因為簽訂《南京條約》的緣故,被很不光彩地寫進了歷史書中。但“耆英號”這艘船,即使在記錄最詳盡的歷史書中,也不容易找到相關的記錄。
1846年10月19日,“耆英號”靜悄悄地駛出了廣州港,開始了它永不回頭的航程。這是一艘典型中國式的木帆船,載有30名中國人和12名英國人。由英國船長查理斯·阿爾佛雷得·奧克蘭·凱勒特(Charles A. Kellet)指揮。它的第一個目的地是香港,在那里停泊、整修之后,當年12月7日駛離香港,從太平洋航向印度洋。
隱秘而一去不返的遠航
“耆英號”遠航的目的,依現(xiàn)在能查閱到的資料看,似乎并不能弄得很清楚。一些資料顯示,幕后推動者應該是一個英國的商業(yè)集團,他們希望讓這艘中國帆船繞過好望角,航行到英國,作為獻給維多利亞女王的象征性禮物。
按照研究者鄭明、王芳等人的說法,“耆英號”是在當年8月被秘密地賣給英國人的,因為當時中國有嚴禁船只出售給外國人的法律限定。為了保密,所有的英國人都換上了中國服裝,臨時指定了一位中國人任船長。又將船作為游艇使用,才把船從廣州開到香港。船上有一位中國人叫“希生”,號稱是四品官員,但并不懂英文(另一些研究者認為,他應該是商行里的一位買辦)。還有一位中國畫家,負責養(yǎng)護船內外的裝飾畫。出于向西方人展示中國文化的考慮,“耆英號”運載了很多手工藝品,包括道光皇帝和耆英的雕像,還有蕭、三弦等樂器。
鄭明等詳細列出了“耆英號”航行的日程:1846年12月6日,它朝著印度洋進發(fā),于1847年1月26日經(jīng)過爪哇海角,在爪哇海和蘇丹海峽停泊了六周,繼續(xù)向南航行。3月22號,它遭遇了西南臺風。3月30日繞過好望角,4月17日,抵達在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島,在這里停留直到4月23日。當?shù)厝藢@艘船產(chǎn)生了很大興趣,但船上的廣東船員因為只簽了到新加坡及雅加達的八個月的航程合同,并沒有被告知要前往英國,加上補給、風向都出現(xiàn)問題。船長只好做出妥協(xié),暫時駛往位于大西洋東岸的紐約,而不去最初的目的地倫敦。并且答應中國船員,到達美國之后他們就可以回廣州了。
“耆英號”是第一艘訪問紐約的中國船。1847年7月9日,它抵達并停泊于位于曼哈頓南端的巴特里公園。當?shù)嘏e行了一個熱烈的儀式來歡迎它。之后的幾個月里,即使要付出25美分的不低門票,每天仍然有多達約4000人參觀“耆英號”。之后在波士頓,它也遭遇了幾乎相同的熱情。
10月6日,26名中國船員乘坐“坎迪斯號船”回國了。在此之前,他們和船長還因為報酬打了一場官司。希生和其他兩三位船員則決定留下來,繼續(xù)前往倫敦。
《紐約港灣》雜志刊載的描繪“耆英號”停泊于紐約港景象的油畫。
“跨越一步,就從泰晤士河到了廣州”
1848年2月17日,“耆英號”駛離波士頓,開往英國。根據(jù)鄭明等人的說法,“耆英號”在駛往英國的全程都遇到惡劣天氣。大西洋上的一場暴風雨摧毀了它的兩艘救生小船,撕裂了前桅帆,之后勒舵索脫開,破壞了船舵。即使這樣,“耆英號”還是在3月15日抵達了澤西島。整個航程用時21天,是一個相當漂亮的數(shù)字——這個速度比美國蒸汽郵輪還要快。稍作休整后,它沿泰晤士河,于3月28日被拖船拖進倫敦。
英國人以更隆重的形式紀念“耆英號”的到來。他們?yōu)槠涞诌_特意制作了紀念章,刻著這樣的銘文:“第一艘跨過好望角并出現(xiàn)在英國水域的中國帆船。船長160英尺,高19英尺,載重300噸,舵7.5噸,主帆9噸,主桅自甲板高85英尺。該船由柚木制造。它于1846年12月6日自香港出發(fā),1848年3月27日抵達英格蘭,歷時16個月(477天)。凱勒特船長”
很多人來參觀“耆英號”,當中包括了維多利亞女王和許多王室成員。仍在船上的希生成了熱門人物,大家都將他看做來自中國的官方代表。
《泰晤士報》這樣寫道:“在倫敦附近的展覽中沒有比中國帆船更有趣的了。只要跨進入口一步,你就進入了中國世界。僅此一步你就跨越了泰晤士河,到了廣州”,“耆英號……為深厚悠久的中國文化打開了一個通向世界的窗口。”
和今天一些為人詬病的景區(qū)用高大密實的圍墻圍住景點的做法一樣,英國人在布萊克沃爾的碼頭上草草建起了一圈木柵欄,以防備偷窺者。然后,他們向每位登船者收取1先令的門票錢。如果要在船上買本宣傳冊,還要再額外付出6便士。
之后的幾年間,“耆英號”輾轉于利物浦等各地港口之間,滿足著人們的好奇心。1855年,它終于被賣掉,并被兩家船廠拆解。柚木板材變成了兩艘渡船、一些工作箱,以及零零碎碎的小紀念品。這真是一個令人唏噓的結局。
希生畫像
一種漸行漸遠文明的余暉
有人說,“耆英號”在歐美展示的,其實是一種漸行漸遠的文明。就在它駛出廣州港的同年,英國人柯拜獲準在廣州黃埔興辦輪船修理業(yè)——這誕生了中國第一個石船塢,也標志著中國近代造船業(yè)的開端——兩艘外輪也被獲準經(jīng)營香港到廣州間的航運業(yè)務??旖?、舒適、便宜的蒸汽動力輪船在很多方面,迅速取代了古老的風帆船的地位。
鄭明等人指出,“耆英號”雖在廣東建造,但主要采用福船的外形和線型。英國當時和后來的報刊都認為它是一艘典型的中華傳統(tǒng)三桅帆船。它又裝有廣船慣用的穿孔舵,以便適合在廣闊的南海海域航行。全船由14道水密隔壁,分割為15個水密艙。木結構接合部處采用牡蠣殼粉末和桐油加熱并與麻絲混合進行捻縫,干后很結實。船舷有廓橋,貫通前后,寬約1米,主甲板有梁拱,船艉部都向上翹。艉樓中的主廳長30英尺,寬25英尺,高12英尺。主帆是竹藤織的席,比麻帆布還輕,每隔2到4英尺有一道竹撐條,共有18道,都套牢在桅桿,形成硬式重帆。9噸重的帆,全部用人力升起,要差不多兩小時。主桅由一整根柚木制成,并不全直,英國人認為中華傳統(tǒng)帆船更注重木材的自然紋理狀態(tài)是有道理的。桅頂魚尾風向標,上面刻有“一帆風順”。
1851年5月1日在首屆倫敦世博會的開幕式上,希生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和王室的莊重接待?!八麄壬矶?,神態(tài)有幾分昂然,在一群穿燕尾服、戴禮帽的西方紳士中間顯得很醒目”。
此時,“耆英號”就停泊在不遠處的泰晤士河上。(文/卜松竹)
(部分資料據(jù)《耆英號現(xiàn)身首屆倫敦世博會》、《耆英號:航行在昨日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