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王蒙《得民心 得天下》一書,對孟子思想進行了個人化的生動解讀,力求從微言大義中挖掘孟子思想對于當下社會的意義,從中領悟古今相通的治理之道。
孟子主張執(zhí)政之要在以德服人,切實把仁愛、貴民等道德精神貫徹到政治實踐中
《禮記》說:“人道,政為大?!敝袊鴤鹘y(tǒng)文化從來就把政治看得極為重要。孟子熱衷于討論政治問題,面對天下無道的政治危機、禮崩樂壞的道德危機,他主張執(zhí)政之要在以德服人,切實把仁愛、貴民等道德精神貫徹到政治實踐中。這是大格局的政治觀。他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以德服人的本質是將善性貫穿于政治之中,實現(xiàn)良法善治。執(zhí)政者的德行越高,政治的穩(wěn)定性就越強,不講德行的政治注定是敗壞的政治、短命的政治。面對“寡人愿安承教”的君主,孟子滔滔不絕、樂此不疲地推行他的政治倫理哲學,竭力將對善的欲求灌輸給執(zhí)政者。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將其視為一個徒勞無功者。
王蒙為孟子沒有獲得展示與證明自己的無敵仁政之機會而嘆息,而且不以為然地認為:“你大談仁者無敵,也許很漂亮,而在你并無實力、處處落后的情況大吹大擂自己的仁者無敵,則未免是牛皮空談?!惫P者認為,王蒙與孟子的心靈是隔膜的。思想家固然不可能擁有權力者那樣的實力,但是,這并不妨礙他站在思想和道德的制高點上。孟子并不是一個空談者,他的表達充滿邏輯和思辨的力量。他這樣論述禮治的必要性:“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苯y(tǒng)治者不施行禮治,就會導致民風日下、秩序混亂,最終使國家走向滅亡。
孟子打通了生活規(guī)律和政治規(guī)律,引導執(zhí)政者回歸生活常識
孟子是民本政治、德性政治的執(zhí)著追求者,在孟子看來,民心民意是政治昌明的根本,厚利民生是政權鞏固的關鍵。雖然民本和民主的內涵外延有很大不同,但是,孟子仍不失為中國古代民主的開創(chuàng)者。呂思勉說:“然民主的制度可以廢墜,民主的原理則終無滅絕之理。所以先秦諸子,持此議論的即很多。因后世儒術專行,儒家之書,傳者獨多,故其說見于儒家書中的亦獨多,尤以《孟子》一書,為深入人心。”
孟子堅持認為,民心是政治合法性的來源,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失去了民心,政權必然走向衰亡。孟子并不空洞地講大道理,他注重從細節(jié)入手來分析政治問題,諸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孟子打通了生活規(guī)律和政治規(guī)律,引導執(zhí)政者回歸生活常識。
在談到孟子勸君王與民同樂時,王蒙認為,孟子討論執(zhí)政者的娛樂問題,是把快樂高度政治化。筆者卻認為,孟子較早地意識到了嬉戲逸豫的亡國危險,是一種遠見卓識。孟子的憂患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政治憂患。與民同好、與民同樂是良善政治的基本表征,是富有極高信任度的政治文化。孟子的政治設計建立在較高的道德期許和欲望克制之上,在現(xiàn)實中落地的可能性也較小。王蒙作出這樣的假設:“如果沒有孟子的與民同樂、以民為本的理論,中國的封建王朝政事,會不會更壞呢?不好說了。”這種質疑貫穿了《得民心 得天下》整本書,王蒙的意思很明顯,孟子的理論是極好的,姿態(tài)是極好的,甚至充滿了政治抒情,但是,始終“未能說清該怎么去落實”。一套難以落實的政治理論,只不過是一堆裝飾品而已。此言不謬,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政治理想的落地尤為不易,以民為本政治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一整套保障公民權利和人民利益的制度安排?!罢螒撌鞘裁础迸c“政治實際上是什么”是兩個不同的視角,我們不必硬要用現(xiàn)實主義來批評孟子的理想主義政治觀,但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監(jiān)督權力、保障權利實現(xiàn)的運行機制,勢在必行。
用“民本”、“民貴”來概括孟子的思想,顯然是過于簡單了
孟子將孔子的“仁”發(fā)展到“義”,他更加關注政治正義問題。政治正義牽涉政治統(tǒng)治的根本問題。因此,孟子的政治觀是一種大格局、大境界,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他的主意都不是權宜之計,他善于由小及大、由身及家及國及天下,引申開來。所謂“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仁里面體現(xiàn)著政治寬容,也包含著政治戰(zhàn)略。他勸那些鼠目寸光的執(zhí)政者氣度大一些、眼界寬一些,這里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教育,而是契合了治國理政的規(guī)律。孟子意識到,秩序不可能來自權力的專擅和暴政。王蒙對此的解讀是有意味的:“天下之安靠的仍然既不是勇也不是怒,而是智慧、心胸、必要的實力條件,尤其是對于歷史大勢的洞察與因應?!比收菍靵y秩序的正面回應,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正能量。仁政對于孟子而言,既是一種政治理想,也是一種政治批判。王蒙說:“孟子及其學派對自己的使命期待甚高,他們抓住的正是讓凡夫俗子、讓‘小人’庸眾心驚膽戰(zhàn)的一條原則,曰:有義無利!”對仁義的認同和踐行實質上就是對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的堅守。
孟子認為,政治家應當有超越功利的大視野、大情懷。他認為:“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崩媸钦蔚慕裹c問題,貫穿于人類社會始終?!巴鹾伪卦焕??亦有仁義而已矣?!泵献硬辉敢饩窒拊诶嫒ψ永镉懻撜?,他更看重利益之上的道義。孟子的政治利益觀是遼闊的、長遠的,不貪戀小利小惠,不放棄大道大義。在孟子那里,舍利取義并不是道德自詡,而是政治上的大智慧、大境界。孟子對于人民的意見、人民的權利看得極重。政治利益與人民利益只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須臾不可分離?!睹献印ち夯萃酢分姓f:“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國人”在孟子那里是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它決定著國家興衰、政治成敗。用“民本”、“民貴”來概括孟子的思想顯然是過于簡單了。孟子給人們留下了相當豐富的闡釋空間,為我們理解政治提供了一個微言大義的重要文本。(文/丁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