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第一屆的“不悔少作”、第二屆的“重構世界圖景的寫作激情”、第三屆的“成為同時代人”之后,2021年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將主題定為“愿你道路悠長”。最近,今年的評委團——阿來、格非、李宗盛、梁鴻、馬家輝五位作家、音樂家進行了一場對話。
今年文學獎的主題是“愿你道路悠長”,出自希臘詩人卡瓦菲斯的《伊薩卡島》。在古希臘神話和史詩中,伊薩卡島是英雄俄底修斯的故鄉(xiāng),這句詩后面跟著的一句是,“充滿奇跡,充滿發(fā)現(xiàn)”。
評委們分享了自己年輕時的創(chuàng)作。阿來說,自己是從讀詩寫詩開始的創(chuàng)作,在《塵埃落定》之前他積累了近十年的寫作經(jīng)驗,“我年輕時代最向往的詩人是美國的惠特曼。從一個小地方出發(fā),走向寬廣的大地、寬廣的人生、寬廣的世界,我覺得里面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東西。用美國一個批評家的話說,里面充滿一種堅韌的英雄主義。”
因此,在《塵埃落定》問世后,有人寫評論文章說,有一個人試圖對萬物重新命名。阿來非常認可這句話,“在文學的世界當中,如果你進入一個前人并沒有書寫的題材、領域的時候,你就是一個開天辟地的人,為什么你不可以有一點英雄情懷?”
格非表示,剛開始寫作時候的想法和今天人們對文學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在寫作之初是被動的,比如我在學校里面剛開始搞創(chuàng)作就是因為貼墻報,學校里面有很多人站在走廊里看大家貼的墻報。有人告訴我說,小伙子你文學上是有才華的,不要浪費。人都有虛榮心,既然有人認為我有才華,那我就寫寫看吧,一步步這么走下來。但經(jīng)歷了這么多以后,今天我可能傾向于這種回答——文學,藝術,或者哲學,它都給我們提供一些思考、一些方法?!?/p>
“我一直比較偏重的還是希望能夠通過我的發(fā)現(xiàn),通過在黑暗中找尋道路,一點一點建立起對周遭世界比較清晰的看法?;叵肫鹞业哪贻p時代,寫作的時候這個愿望就非常強烈,這也可以理解我為什么一直喜歡這一類型的作家——他們能夠對我們有某種啟迪性,對我們尋求道路、擺脫痛苦有非常重要的力量感。這種東西到今天沒有大的變化?!备穹钦f。
在評委中有兩位比較特別,一位是《出梁莊記》《梁莊十年》的作者梁鴻。與其他人讓身體和筆“走出去”的歷程不同,她選擇回到梁莊,在一個地點上不斷地深挖耕耘下去。梁鴻說,“我一直在一條路上走,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文學。回去寫梁莊的時候我已經(jīng)30多歲,在這之前的時光我一直在默默寫作,像一種本能。當年我中專畢業(yè),在小學教書,別人都在忙忙碌碌生活,我在看書,人家問我干什么,我說我當作家,其實我不知道要怎么當作家,但我就是這樣一個很懵懂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非常感性,但卻是一種自然的,向周遭吸取萬物靈魂一樣的狀態(tài)。直到有一天突然寫出什么東西,但其實那條路你已經(jīng)走了很長很長時間?!?/p>
梁鴻說,到現(xiàn)在為止自己依然誠惶誠恐,“可能跟阿來老師那樣有創(chuàng)造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更加有一種緊張感,有一種試圖和周遭的事物之間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包括我寫梁莊,剛才說道路悠長,我覺得梁莊的道路就特別特別長,每個人都那么長,生生死死的。每次回家,人還在,人沒了;那條河還在,斷流了。有一種消失但永遠都在的感覺。所以我覺得道路悠長特別能體現(xiàn),一個人一生中和某樣事物維持一種聯(lián)系的狀態(tài)。”
評委團中另一位比較特別的作家是馬家輝,他在50歲左右才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開始了小說家生涯。他講述自己的體會,“我的出發(fā)點跟‘道路悠長’剛好相反,我覺得我的道路很短。我的出發(fā)點跟格非、阿來也不一樣,剛才聽到英雄、氣魄、創(chuàng)造、開天辟地等等,只能說跟我比較有相關的是創(chuàng)造。到了50歲,自己也有一些年紀,發(fā)現(xiàn)朋友們死的死、病的病,有的不死不病也忙著賺錢,沒時間跟我玩,反正很孤獨。說實話,我從小到少年、青年、中年,到50歲之后初老之年,都是很寂寞。我覺得干脆寫小說吧,創(chuàng)造一些人物出來,男男女女跟我交朋友,趣味無窮,所以一發(fā)不可收拾。”
李宗盛則說,他的經(jīng)驗和幾位作家不太一樣。早期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創(chuàng)作,根本沒弄清楚怎么回事就已經(jīng)出發(fā),“我寫的第一首歌叫做《結束》,在那首歌之后,我被不停地、持續(xù)地要求或者被認為我是能夠一直寫出hit song的人。所以我在早期的時候是很懵懂的,也不覺得自己有什么風格或是志向。我的音樂理論——唱歌是講話的延伸,我的歌詞都是極端口語的,因為我沒有什么文學的底子,所以嘗試用語言跟人家溝通,然后在上面放一個旋律,使我的文字具有記憶感,容易被記得。我們這個行業(yè)是消化能力很好的行業(yè),不管你有多好的天分,這個行業(yè)像一個怪獸很快就把你消化殆盡。所以對我們來講,每一首歌都是一次生死存亡,是證明自己存在的角力場?!?/p>
梁文道也認為這樣一種狀態(tài)很重要,“一個性命相搏的狀態(tài),我覺得這個狀態(tài)倒是跟很多非常嚴肅認真的作者,不論是什么樣的創(chuàng)作者,都是共通的。這是很多后來道路走得遠的創(chuàng)作者都必須要有的,在文學上也是這樣。”
創(chuàng)造者與人物之間的關系
阿來談到,創(chuàng)作出來的人物是作家自己人格的投射,“我可能把我不同的人格方向同時放置在兩個、三個,甚至四個人的身上,有時甚至是性別的轉移,想把自己沒有實現(xiàn)的幻想放在一個美女身上。我們有一句話說,小說是實現(xiàn)各種可能性的文體。人的一生有很多岔路,小說給我們展開一個空間去嘗試一下在實際當中錯過的另外那些道路。雖然我們有無數(shù)的可能,但最后的選擇只有一個,人的宿命感大概也是從這來的。”
梁鴻則說創(chuàng)作小說人物和寫非虛構人物的感覺不一樣,“寫小說創(chuàng)作一個人物,他就像是我生的,但是跟我又沒有關系。他一個人在世間行走,他有你的邏輯,但最后又不按你的邏輯來走。你會非常欣喜,百感交集地看著他,因為他跟你的靈魂之間是漸行漸遠的;寫非虛構人物又不一樣,是越來越親的感覺。但那種親切是因為你曾經(jīng)書寫過他,你跟他的眼睛交流過,你也用筆、用你的靈魂跟他交換過,像某種契約一樣?!?/p>
而格非認為,作者虛構的這些人物,跟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人比,不見得不真實,“有時候作為一個作家,寫了一些人物以后,你真的會覺得這些人存在。讀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去俄國旅行,去巴黎,你真的會覺得于連、拉斯蒂涅這樣的人是存在的,這種存在的真實性,它的那種質感可能并不遜色于真實生活中存在的人,這是文學特別奇妙的地方。我自己有時候寫到一個人,就宛如這個人真的在北京什么地方,我自己都覺得很神奇。我知道他不存在,但是感覺上他又存在。這種東西在我的經(jīng)驗當中很常見?!?/p>
李宗盛談到,在歌詞文本上的角色創(chuàng)造都服務于一個目的,就是讓歌手們紅,“我用盡所有的手段,我拿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放到里面。有的創(chuàng)作是從自己來的,比如張信哲唱的《我是真的愛你》,這是我自己那時候想要說的話,可是如果我來唱這個歌肯定就露餡了,所以我把這個歌給了張信哲唱。有的創(chuàng)作是量身定做的,是虛構的。比如陳淑樺的《夢醒時分》,那時候大量能夠自由支配自己所得的女性中產(chǎn)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她需要一個榜樣來尊重,所以我們就設計這樣一個女性。那個是大量社會調查分析之后,我認為這樣的女人在這個時代唱這樣的歌會被接受。這也是一個角色的塑造。”
寫作者如何看待年齡
對于年齡觀念和如今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提問,馬家輝表示自己并沒有太在意年齡,但是寫長篇也的確感到體能不足的現(xiàn)實。然而,寫小說要處理很多不同的人物,就不能只用一種心態(tài),這時候年齡就隱含一些生命的經(jīng)驗。“所以我寫這兩個小說,一方面后悔沒有早一點動筆,另外一方面高興沒有太早動筆,不然的話我想象不到、創(chuàng)造不到人物的那種感情跟感覺。所以年齡跟創(chuàng)作的關系,可能就是這么曖昧、這么吊詭,有有利的地方,也有不方便的地方?!?/p>
阿來說,自己這代人十四五歲就進入社會,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有了老氣橫秋的樣子。但同時也有青春內在的沖動,他已經(jīng)年過六十,對社會生活和自己的寫作仍充滿想象,仿佛青春隨著寫作重新喚回。格非也說,“年輕不年輕是相對的。年紀相對比較大的人,但是他有嘗試新的形式的勇氣,對自己有信心,這就很好?!?/p>
評委們對年輕一代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看法。阿來指出,“古人說人情練達皆文章,對世象的觀察不是階段性的,而是有比較長時段的,社會不斷變化,有這樣一些積累才能寫出更深入的作品。今天的年輕人,包括這次我來看這幾十本書,充分印證這點。過去比如我們這些五六十年代的作家,很年輕就可以開始寫作。但是五六十年代作家的經(jīng)驗不足為訓,他們一上手就很高,一個是他的學問,一個是他的敏感,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折騰比較多,所以即便年紀輕輕,大家的經(jīng)歷也很多?,F(xiàn)在人的生活可能慢慢回到正軌,好多人在30多歲寫作的時候還是依靠技術跟想象力,或者是某種創(chuàng)作的激情,但是在呈現(xiàn)的社會內容上,在塑造的人物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p>
但同時評委也鼓勵年輕作家?guī)砀淖?。格非說,“我對今天中國文學界的這種自我重復,毫無意義的創(chuàng)作實在非常煩。這次的作品里有非常多的部分可以看出,這些年輕作家在努力使文學能夠有新的變化?!倍壶欀赋觯贻p一代的生活平穩(wěn),因此跟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他們從各種知識中去汲取一些智慧、一些語言、一些文學新特質的能力特別強,并且它可能以后會成為中國文學的一個趨向?!八娴氖且粋€知識分子化的小說,它跟生活之間是通過知識架構起來的,而不是通過經(jīng)驗的書寫架構起來,對我而言還挺有啟發(fā)的?!卑硪餐膺@一點,“我覺得有相當部分是這樣的,剛才說的是靠想象、靠激情,但同時也靠間接的知識。所謂間接的知識就是來自書本的東西?!?/p>
阿來還指出本次評審過的作品中兩處明顯的變化,第一點是語言修辭的變化?!霸缒暝诰W(wǎng)絡上特別市場化的小說當中,這個變化的端倪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讓我想起林語堂先生去美國以后用英文寫的中國志怪小說。這就有一個好處,因為除了寫作材料以外,他首先轉向中國語言本身。過去很多小說是比較西化的方法,他回到中國筆記小說、傳記小說的筆調當中,而且相當純熟?!钡诙c是取材,尤其是想象性的部分也偏向中國傳統(tǒng)。“過去我們講中國氣派、中國故事、中國人,但是有些人過于把它理解成基于今天的現(xiàn)實。但是這次相當一部分寫的比較好的人,他們跟中國過去發(fā)生斷裂的古代文學傳統(tǒng),尤其是志怪小說、筆記小說、明清小說的那樣一種語言方式、體裁方式、審美,表面上看是語言和形式上的問題,其實背后還是審美觀的問題。這些變化不自覺地在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作家身上發(fā)生,這次在這個方向上我還是感到很受鼓舞的。”
李宗盛則要告訴年輕的創(chuàng)作者們,道路悠長也意味著勝負未分,“我二三十歲的時候對自己50歲以后的寫作是充滿期待跟好奇的,我認為我50歲以前所有的創(chuàng)作,充其量是讓我成為一個合格的從業(yè)人員,可我感覺那都是在為50歲以后的寫作做準備。比如《給自己的歌》《山丘》這些,都是在我50歲以后擺脫掉我原來那個行業(yè)的優(yōu)秀制作人之后,開始專注于自己的風格,不擺姿態(tài)了。不必為別人,也不必想排行榜、銷售,這樣創(chuàng)作就非常單純。你究竟成為一個怎樣的寫作者,對我自己來講,50歲以后的創(chuàng)作,每個字都必須是跟以前下筆不一樣的。對于現(xiàn)在年輕的創(chuàng)作人來講,悠長是你一生的時間都在做你非常熱愛的事情,并且你從不停止對它的期望,跟對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