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位先生責(zé)問我,為什么不承認(rèn)自己是“安徽人”,而“嫌貧愛富”地改稱自己是“浙江人”。雖說這是一個誤會(我是土生土長的浙江人),但由此可以想見,浙江人應(yīng)該是有一個“好名聲”的。
其實,當(dāng)別人問起時,我一般會省略“浙江”而徑直說“紹興”,因為紹興已足以讓人肅然起敬了,我們從小就沉浸在這種自豪中。特別是我在紹興讀書的一年中,這種感覺被大大地強(qiáng)化了。
我在紹興讀書的那個中學(xué)叫“稽山中學(xué)”,學(xué)校的原址是古代的“稽山書院”,我們上課的教室就是由原來稽山書院大殿改建的,教室后面是一個園林建筑,小荷花池上還架著一座小橋。學(xué)校的南墻下面流著一條小河,叫做“投醪河”,這名稱可大有來頭,相傳越王勾踐就是在這條河上,將酒倒進(jìn)河里與士兵同飲,以此激勵將士打敗強(qiáng)大的吳國。
如果從吳越爭霸算起,紹興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建城歷史。那個不知“良弓藏”而被“走狗烹”文種和相傳攜西施下海成為陶朱公的“范蠡”,就是我們故鄉(xiāng)最早的名人。上世紀(jì)80年代初,雖然水鄉(xiāng)紹興的許多河道已被填成馬路,青石板路也被柏油水泥路面所取代,但只需花上半個小時,便可穿城而過。我們學(xué)校在城的一頭,出門不遠(yuǎn)就是和暢堂,那是鑒湖女俠秋瑾的故居,往北走三百多米,路過以陶成章命名的成章小學(xué),便可到魯迅故居,而壽鏡吾老先生開的三味書屋,就在魯迅故居的馬路對面。離魯迅故居不遠(yuǎn),有一個沈園,相傳陸游和唐婉凄然對詞于此。
當(dāng)時的紹興,南北方向只有兩條路,是解放路和新建南路,東西向的是勝利路和人民路。然而,就在這區(qū)區(qū)幾條路上,散落著徐文長的青藤書屋、王羲之的故居、周恩來的祖居等等。這兩年我回紹興,發(fā)現(xiàn)勝利路上的柱子上掛滿了紹興歷代名人的名字,如蔡元培等,想必是希望牢固樹立“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的意識。
不過,紹興人并非是一直以“紹興”這個地名為榮的,魯迅便不愿意說自己是紹興人。這兩天翻看周作人的回憶錄,其中這樣一段頗有趣味。
“但是紹興人似乎有點(diǎn)不喜歡’紹興’這個名稱,這個原因不曾深究,但是大約總不出這幾個理由。第一是不夠古雅,于越起自三代,會稽亦在秦漢。紹興之名則是南宋才有。第二是小康王南渡偷安,但用吉祥字面做年號,妄意改換地名,這是很可笑的事情。第三是紹興人滿天飛,《越諺》也登載‘麻雀豆腐紹興人’的俗語,謂三者到處都有,實際上是到處被人厭惡,即如在北京這地方紹興人便很不吃香,因此人多不肯承認(rèn)是紹興人;魯迅便是這樣,人家問他籍貫,回答說是浙江?!?/p>
魯迅之不喜歡紹興想必是因為民國時期的人們對紹興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反正梁實秋在跟魯迅打嘴仗的時候便說魯迅“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接著便以他的籍貫來攻擊,說因為“他是紹興人”,便“也許先天的有一點(diǎn)‘刀筆吏’的素質(zhì)”。
有一些材料可以證明,民國時期乃至更早的人們對于紹興人的惡感,來自于對于“紹興師爺”的丑化。
清代流行過這樣一句話,“無紹不成衙,無徽不成當(dāng)”,說當(dāng)時衙門里的幕僚主要由紹興人擔(dān)任,紹興人天生聰明且擅文辭,又素有讀書之風(fēng)氣,但走上功名之途的成功者畢竟是少數(shù),許多人只能選擇入幕,再加上老鄉(xiāng)之間互相提攜與幫助,不止是師爺,官府里很多打雜跑腿的事,都由紹興人包攬了下來。這些依靠官府為生的胥吏,其實也就是廣義的“師爺”。日子一長,“紹興師爺”的名聲便傳開去了。
在主張“無訟”的傳統(tǒng)社會,這包攬詞訟的職業(yè)天生招人討厭。明代小說《醒世恒言》卷三十六《蔡瑞虹忍辱報仇》中就稱:
“原來紹興地方,慣做一項生意:凡有錢能干的,便到京中買個三考吏名色,鉆謀好地方做個佐貳官出來,俗名喚做’飛過?!T趺唇袀€飛過海?大凡吏員考滿,依次選去,不知等上幾年。若用了錢,挖選在別人面前,指日便得做官,這謂之飛過海。還有獨(dú)自無力,四五個伙計,一人出名做官,其余坐地分賬。到了任上,先備厚禮,結(jié)好堂官,叼攬事管,些小事體經(jīng)他衙里,少不得要詐一兩分錢。到后覺道聲息不好,立腳不穩(wěn),就悄地逃之夭夭,十個里邊,難得一兩個來去明白、完全名節(jié)。所以天下衙官一大半都出紹興?!?/p>
紹興師爺在清代更是風(fēng)光。按照清嘉道年間官至督撫的福建人梁章鉅《浪跡續(xù)談》一書的說法,在京城,除通行官話之外,第二種語言便是紹興話,甚至喝紹興酒也連帶著成了時尚。周作人多少也接受了這樣的看法。
“老師爺講述辦事的經(jīng)驗,訴訟要叫原告勝時,說他如不真是吃了虧,不會來打官司的,要叫被告勝時便說原告率先告狀,可見健訟。又如長幼相訟,責(zé)年長者曰,為何欺侮弱者,則幼者勝,責(zé)年幼者曰,若不敬長老,則長者勝,余仿此?!保ㄖ茏魅恕吨眉馕摹ぁ匆鄨蟆惦S筆·師爺筆法》)
甚至有人以“紹興”二字筆劃編成一首俚詞,貶諷此等紹興師爺,詞云:
“拗七拗八,一枝刀筆,一張利嘴;到處認(rèn)同鄉(xiāng),東也戤半個月,西也戤半個月,一言以蔽之,曰八面玲瓏?!?/p>
現(xiàn)在,作為文化名城,紹興游人如織,作為經(jīng)濟(jì)強(qiáng)市(縣),紹興商賈盈門。特別是因為魯迅的作品被大量收入中小學(xué)課本,紹興自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紹興已成為一個魅力城市,但引申一下周作人的意思,“紹興”這個名稱多少有些來路不正?!敖B興”之名,得于南宋建炎三至四年(公元1129年至1130年),高宗避金兵暫駐越州,州治山陰為臨時首都。次年,改年號為紹興,寄托“紹祚中興”之意,并把越州改名為紹興。這就是說,紹興其實是一位偏安一隅的皇帝自欺欺人的稱呼。
所以,“稽山”、“越州”都是可以取代“紹興”的、更為合適的名稱?;街顬榫眠h(yuǎn),相傳大禹治水后,在此論功封賞諸侯,并以“會稽山”命名此地山脈。叫“越州”,則是因為春秋時代紹興為越國都城,之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吳(今蘇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東巡至?xí)?,更名大越曰山陰,山陰縣名始此;南朝時期,元和十年,并山陰縣與會稽縣入越州。
“人在山陰道上走”,一般用來比喻風(fēng)光秀美,而于我而言,故鄉(xiāng)總是在記憶的山陰道上。(文/干春松)
本文選自《偶開天眼覷紅塵》,干春松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