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也就是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羅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舉世震驚。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1964年10月16日)到第一顆氫彈成功,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一跨越速度遠快于當時其他四個有核國家(美、蘇、英、法),而且趕在了法國的前面。這個問題曾令世人困惑不解。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中國的氫彈奇跡其實就蘊藏在錢三強后來總結的“預為謀”之中。
毛澤東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早在1958年6月21日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講話時,毛澤東就提出:“我們要搞海軍。蕭勁光同志,你不是要搞點海軍嘛,那時就有希望了。我還是希望搞一點海軍,空軍搞得強一點。還有原子彈,聽說就是這么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shù)。那么好,我們就搞一點。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p>
毛澤東的指示等于是給中國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定了調(diào)。到了1960年底,原子彈的研制已有眉目,重大科研難關進展順利。此時,專司負責領導核武器研制的二機部部長劉杰和副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同時想到了毛澤東“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的指示。他們認為,氫彈研制高度復雜,預研工作必須立即啟動,宜早不宜遲;他們商定,氫彈預研工作由錢三強全權負責,在原子能所開展預研工作,目標是在氫彈的理論探索工作上先行一步。隨后,原子能所成立了“中子物理領導小組”,由所長錢三強親自主持。
當時,原子能所由二機部和中科院雙重領導,是我國原子能事業(yè)科學研究的大本營,可謂藏龍臥虎。但是,原子能所的大部分研究人員都已承擔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任務,每個人的任務和壓力都很大,難有多于精力放在從零開始的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上。在這種情況下,錢三強決定在年輕人中物色人選,組建氫彈理論預研隊伍。
錢三強首先成立了氫核理論組,并挑選黃祖洽和于敏擔當負責人。該組人數(shù)最多時達40余人,何祚庥、朱洪元等均為成員。黃祖洽是錢三強指導的研究生,因錢三強太忙,后由彭桓武指導,此時正帶領一個組從事反應堆研究。于敏則被日本著名物理學家朝永振一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譽為中國的“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yè),他從未出過國,但研究水平極高,錢三強對他的評價是:“于敏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錢三強在北大查檔選人時發(fā)現(xiàn)了于敏,將其調(diào)至原子能所。但于敏是“老運動員”,總是在政治運動中挨批,因此難以參加絕密研究。經(jīng)過錢三強的爭取,于敏得以與黃祖洽一起工作。
與輕核理論組同時成立的是輕核反應實驗組。此組的目的,就是用實驗得來的數(shù)據(jù),配合和支持輕核理論組的工作,共同推動氫彈基本理論研究工作的開展。 輕核理論組由何澤慧主持的中子物理室歸口管理,組長先由蔡九敦后改由丁大釗擔任。
這里稍微花一些筆墨介紹一下何澤慧。她是錢三強的夫人,他們夫妻倆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婦”。湊巧的是,錢三強正是小居里夫婦(約里奧·居里、伊萊娜·居里)的高徒,錢三強于1937年赴法后跟隨小居里夫婦長達11年。而何澤慧也于二戰(zhàn)期間與夫君一起寄居在小居里夫婦的實驗室學習工作。在中國原子彈研制的初創(chuàng)時期,錢三強曾推薦何澤慧去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從事原子彈的設計研究工作,但遭到拒絕。有人據(jù)此不懷好意地說錢三強是想通過自己的夫人去控制核武器研究所,甚至企圖以此事攻擊錢三強。后來,另一位中國核彈功臣、“兩彈一星”元勛、曾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的彭桓武聽到這個細節(jié)后說,錢三強是對的,絲毫沒有私心,何澤慧去核武器研究所是完全合適的,她有能力有水平,她沒有去核武器研究所才是我們的損失;不要忘了,她在德國讀博士的專業(yè)是彈道學,就是研究武器的!要是她都沒有資格去核武器研究所,還有誰比她更有資格呢?
錢三強在原子能所這“先行一步”成立兩個研究小組從事氫彈預研工作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幾年時間內(nèi),氫彈理論預研小組共寫出研究報告和論文數(shù)十篇,還有一些沒有寫成文章的研究心得,這使得中國科學家對完全陌生的氫彈理論及許多關鍵性概念,有了較深入的認識,為日后氫彈研制工作的快速起步奠定很好的理論研究基礎。
“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發(fā)揮關鍵作用
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毛澤東明確指出,氫彈研制要加快;周恩來也指示二機部要就核武器發(fā)展問題作出全面規(guī)劃。1964年10月,在完成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后,核武器研究所抽出三分之一的理論研究人員,全面開展氫彈的理論研究。1965年1月,也就是原子彈爆炸成功的三個月后,二機部把原子能所先期進行氫彈研究的黃祖洽、于敏等輕核理論組、輕核實驗組的數(shù)十名研究人員全部調(diào)到核武器研究所,集中力量從原理、結構、材料等多方面廣泛開展研究。核武器研究所原有的強大研究力量,再加上輕核理論組的力量,兩股力量相互協(xié)作,各自發(fā)揮所長,很快便有了中國的氫彈奇跡。
在理論研究攻關中,最初形成了兩種思路,一是鄧稼先率領的理論部提出的原子彈“加強型”的氫彈,即在原子彈的基礎上,將其威力加大到氫彈的標準;二是黃祖洽、于敏在預研時提出的設想,當時是兩條思路一起并行攻關。1965年夏,于敏提出了新的方案;9月底,借助中科院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當時最先進的運算速度每秒5萬次的計算機,于敏帶領部分理論人員,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計算,分析摸索,終于找到了解決自持熱核反應所需的關鍵條件,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制造氫彈的理論方案。這是氫彈研制中最關鍵的突破。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于敏提出了關于氫彈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后來證明,這一新的理論方案大大縮短了中國氫彈的研制進程。于敏后來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根據(jù)新的理論方案,1965年底,核試驗基地召開了規(guī)劃會議,提出了氫彈科研、生產(chǎn)的兩年規(guī)劃,確定了“突破氫彈,兩手準備,以新的理論方案為主”的方針,中央專委隨即批準了這個規(guī)劃。
進入1966年,國內(nèi)政治氣候日緊,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但因為氫彈的特殊性——毛澤東親自關心,還因為氫彈研制工作已有國防科委——軍方接管,周恩來又親自抓管,所以氫彈的研制受到的沖擊較少。經(jīng)過緊張的準備,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成功,結果表明,新的理論方案切實可行,先進簡便,全當量熱核試驗可以進行。12月30、31日,聶榮臻在羅布泊試驗基地馬蘭招待所主持座談會,討論下一步全當量氫彈試驗問題。會議經(jīng)過討論,形成了在1967年10月1日前采用飛機空投的方式進行一次百萬噸級全威力的氫彈空爆試驗的建議。不久,中央專委批準了這一建議。
就在這時,中國有關方面從西方媒體得知,法國很有可能在1967年爆響氫彈,而且極有可能趕在中國的前面,這引起了中央決策層和中國科學家的高度關注。為此,在科學家們的強烈建議下,中央專委批準在1967年7月1日前進行全當量氫彈試驗,爭取響在法國前面。因氫彈首爆試驗采取空投方式,這對飛機和降落傘的要求都非常高,當時確定了我國最先進的轟—6甲型飛機承擔空投任務,并在核試驗場區(qū)進行了數(shù)十次投彈模擬試驗,以確保首試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時20分,由轟—6甲型飛機空投的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實現(xiàn)了毛澤東在1958年6月關于“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十年功夫完全可以”的部分預言——只是洲際導彈還暫未實現(xiàn)。
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8年零6個月,蘇聯(lián)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而我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發(fā)展速度是最快的,因而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公認中國的核技術已經(jīng)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氫彈的成功緣于全國大協(xié)作
在不少關于中國核武器研制的影視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主角大都是做出重大貢獻的大科學家;包括專家學者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人在談論“兩彈一星”歷史時,似乎也總是聚焦在少數(shù)的決策者和關鍵的科學家身上。這當然并沒有錯。但是,這種狀況卻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甚至是有缺憾的。事實上,中國原子彈、氫彈的成功,是全體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是集體智慧與辛勞的結晶!這么說一點都不過分。
且不說原子彈、氫彈研制基地(青海金銀灘)和核試驗基地(新疆羅布泊)就是數(shù)十萬官兵和建設者用汗水、獻血甚至生命建成的,整個工程的配套物資更是依靠全國大支援、大協(xié)作得來的。沒有全國一盤棋、全國大協(xié)作,原子彈、氫彈就不可能這么快搞出來。這是歷史的真實,也是歷史經(jīng)驗的啟示。這請看下面這兩組數(shù)字:
1962年,中央專委批準了二機部研制原子彈的“兩年規(guī)劃”后,“在全國各地區(qū)、各部門迅速形成了大力協(xié)同攻關會戰(zhàn)的動人場面。全國先后有26個部(院)、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包括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了攻關會戰(zhàn)?!?/p>
中央專委的一次例行會議上布置的任務,也能非常典型地說明這一點:
放射化學工廠,需要鋼材5萬噸,不銹鋼材1萬噸,由冶金部解決;生產(chǎn)二氧化鈾的特種樹脂,由天津、上海負責生產(chǎn);二機部所需要的非標準設備82000臺件,由一機部、三機部負責;新技術材料240項,其中冶金部200項,化工部8項,建工部19項,輕工部11項;部隊支援問題,公路、鐵路、熱力管線、輸水管線、輸電線路等交給軍隊,裝備器材自帶,由賀龍、瑞卿同志負責;電力方面,擴建火力發(fā)電站、水電站,由煤炭部、水電部分別解決;生活供應問題,由甘肅、青海、內(nèi)蒙、湖南等省解決;新材料和科技攻關的協(xié)作問題,由榮臻同志負責……
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研制工程極具特殊性,不僅是大科學工程,更是政治大工程;不僅具有一般大科學工程的顯著特點,更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和民族烙印。因此,在回顧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這一段歷史時,我們要全面評價每一個建設者的貢獻。我們既不能抹殺關鍵決策者和杰出科學家的特殊貢獻,也不能搞英雄主義。我們需要深入挖掘那個龐大的科學家群體在那個只講奉獻的年代,他們每個人到底在中國核武器的研制這一大科學工程中做出了怎樣的貢獻,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更進一步,數(shù)十萬人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工程,那些默默無聞者,甚至為此獻出寶貴生命的普通勞動者,同樣值得我們?nèi)ネ诰蚝吞骄??;蛟S,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盡量還原那一段中國人民的奮斗史詩,全面評價每一個普通建設者的點滴貢獻,應該成為當代史學家努力的方向。
(本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主要參考文獻
李覺:《當代中國的核工業(yè)》[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葛能全:《錢三強年譜長編》[M].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