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新羅王朝:靺鞨變形記

什么是“周邊”?這個問題恰恰涉及到什么是“中國”。

什么是“周邊”?這個問題恰恰涉及到什么是“中國”。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假靺鞨[mò hé],真濊貊[huì mò]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皇帝劉肇在洛陽駕崩,尚在襁褓中的劉隆即位,鄧太后臨朝稱制,中央政局陡然巨變。與此同時,帝國邊陲也不寧靜,比如玄菟、遼東一帶,東北方的邊裔騷動不安。

這一年春天,在玄菟郡轄境內成長起來的高句麗政權,又有所動作。《后漢書》記其事為“高句驪寇郡界”,到秋天時,“遼東太守耿夔擊貊人,破之”(卷4)。實際上沒有明言高句麗進攻的是玄菟郡還是遼東郡,遼東太守軍事行動的對象貊人是否為入寇的高句麗也不清楚。但是,關于這一事件,《資治通鑒》徑記為“高句驪王宮入遼東塞,寇略六縣”,九月“遼東太守耿夔擊高句驪,破之”(卷48),顯然是將貊人視作高句麗。

貊、濊、高句麗之間,關系的確密切。大體上,貊位于北方,濊則在南方,與韓接近。濊、貊常常連稱,后來成為中原史籍對于一類人群的特定稱謂,現代史家則稱之為“濊貊族系”,高句麗、夫余等被歸為此系統。濊貊系統的人群對遼東地區(qū)的擴張,并非孤立偶發(fā)事件,而是具有廣泛性,因為同期在朝鮮半島中南部也發(fā)現他們四處抄寇的跡象。

不過,在12世紀匯編成書的《三國史記》中,這些進犯者的名號被奇妙地篡改成幾百年之后才在歷史上出現的另外一種人群的名字——靺鞨。

“靺鞨”這一名稱最早被中原史書記錄下來,是唐代初年成書的《北齊書》《周書》等?!吨軙分怀霈F一處,是在描述對于北周而言相當重要的高句麗時提及:“(高句麗)其地,東至新羅,西渡遼水二千里,南接百濟,北鄰靺鞨千余里。治平壤城?!保ň?9《異域·高麗傳》)《北齊書》則是從天統元年(565年)開始記載靺鞨的“朝貢”,共有6處,全部集中在《后主本紀》。

唐代編成的《北史》在其《齊武帝本紀》中首次出現靺鞨記事,時間為河清二年(563年)。宋代司馬光編寫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正文第一次出現靺鞨記事更晚,發(fā)生在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高麗王元帥靺鞨之眾萬余寇遼西”(卷178)這些可視為靺鞨的族群實體進入中原史家視野的開始。

因此,《三國史記》中從西漢初年一直持續(xù)不斷出現在朝鮮半島上的“靺鞨”,其實是被誤記或被誤改的,所指實為濊貊。他們在高句麗、百濟、新羅政權建構和歷史書寫中,被作為一個類似草原人群時常襲擾中原農耕政權作用的異類“他者”。

《三國史記》最早的一條“靺鞨”記事,是在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高句麗之初,周圍靺鞨部落被收服的記載:“其地連靺鞨部落,恐侵盜為害,遂攘斥之,靺鞨畏服,不敢犯焉。”《高句麗本紀》此后不再有靺鞨進犯高句麗的記載,反倒是《百濟本紀》連篇累牘地記下了百濟遭受“靺鞨”持續(xù)而密集的進攻。

百濟建國第二年(公元前17年),溫祚王就對群臣說:“靺鞨連我北境,其人勇而多詐,宜繕兵積谷,為拒守之計?!苯旰螅瑴仂裢跏荒晗乃脑?,“樂浪使靺鞨襲破瓶山柵,殺掠一百余人”。百濟不勝“靺鞨”之擾,“靺鞨”甚至成為百濟創(chuàng)業(yè)者在定都漢城時主要考慮的要素之一,公元前6年,溫祚王對臣下說:“國家東有樂浪,北有靺鞨,侵軼疆境,少有寧日?!瓌莶蛔园?,必將遷國,予昨出巡,觀漢水之南,土壤膏腴,宜都于彼,以圖久安之計。”然而,即便遷都漢水以南,百濟依舊時常遭受靺鞨侵攻滋擾,溫祚王四十年(公元22年)秋,靺鞨來攻述川城(今韓國京畿道驪州市興川面一帶);冬,又襲斧峴城(今朝鮮江原道平康郡平康面一帶),殺掠百余人。

縱觀百濟歷史,這些被寫成“靺鞨”的濊貊人幾百年中不斷襲擾百濟,一直持續(xù)到真正的靺鞨出現的6世紀。不過偶爾也有寫作貊的記載,例如3世紀末出現了一支被稱作貊人的入侵者,他們隨漢朝軍隊而來,百濟王就死于這次戰(zhàn)斗:“責稽王十三年(298年),秋九月,漢與貊人來侵。王出御,為敵兵所害?!标P于這一年的貊人,有高句麗(尹武炳)、東濊(李丙燾)、靺鞨(文安植)等不同看法。實際上,這里的靺鞨是高句麗人或者是受其支配的濊貊人群。

朝鮮半島在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之前,實際上是多元族群的地帶,遠非今天單一民族的樣貌,各種人群語言、信仰等文化差別也極大(日本亦是如此。今天日韓在世界上成為單一民族國家的特殊范例,其實是7世紀以后東亞政權模仿中國文明并進行政治拓展和建設的長期結果)。濊貊在朝鮮半島曾與高句麗、韓、漢等長期并存。

這一支假靺鞨人,其實是濊貊人,他們較早被北面的高句麗收服,但始終是縈繞在百濟上空的烏云。對于新羅而言,它又何嘗不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呢?

公元125年,祇摩尼師今十四年,“靺鞨大入北境,殺掠吏民”。137年,逸圣尼師今四年,“靺鞨入塞,燒長嶺五柵”;六年(139年),“靺鞨襲長嶺,虜掠民口”。七年(140年)新羅“立柵長嶺,以防靺鞨”。又過了兩年(142年),逸圣尼師今“召群公議征靺鞨。伊湌雄宣上言不可,乃止”。顯然主觀上有征滅之心,但客觀上實力還不夠。

與百濟—濊貊頻密征戰(zhàn)畢竟不同,新羅地理上位居東南一隅,“靺鞨”南下犯境并被史書記載下來的略顯稀疏。3世紀一次,是奈解尼師今八年(203年)冬十月,“靺鞨犯境”。4世紀末一次,是奈勿尼師今(395年)四十年秋八月,“靺鞨侵北邊,出師大敗之于悉直之原”。新羅開始發(fā)威,一舉挫敗了來犯的強敵。

不過,新羅邊境5世紀之后出現的“靺鞨”,更為明確是與高句麗結伴而來的,他們深入南韓腹地。慈悲麻立干十一年(468年)春,“高句麗與靺鞨襲北邊悉直城?!薄陡呔潲惐炯o》對此事也有對應記載:長壽王“五十六年,春二月,王以靺鞨兵一萬,攻取新羅悉直州城?!北Σ渴鹈鞔_,一萬之眾。地點又是悉直,原為悉直國,新羅景德王改為三陟郡,高麗、李朝因之,今為三陟市,在東海岸(日本海沿岸)江原道海濱。

新羅王陵前的威武石人

新羅王陵前的威武石人

炤知麻立干二年(480年)十一月,“靺鞨侵北邊”。炤知麻立干三年(481年)三月,“高句麗與靺鞨入北邊,取狐鳴等七城,又進軍于彌秩夫。我軍與百濟、加耶援兵,分道御之,賊敗退。追擊破之泥河西,斬首千余級”。狐鳴大概是今韓國慶尚北道的青松或盈德,彌秩夫可能是稍南邊的浦項市興海邑,泥河應該是江陵一帶匯入日本海的河流。這是“靺鞨”進攻新羅的最高潮,新羅與百濟、加耶聯軍不僅擊潰高句麗與濊貊來犯之敵,還乘勝向北追擊,相當于從慶尚北道南部一直追到慶尚北道最北端靠近江原道的地方。

自此,從5世紀末至7世紀中葉,不僅濊貊人不可能再進犯徐羅伐核心地帶,新羅還逐步向外拓展,勢力向半島西部、北部伸張。假靺鞨,真濊貊與新羅的關系史,就好像是新羅由弱到強歷程的一個縮影。

假靺鞨消失了,真靺鞨該登場了。

《靺鞨興嬗史研究》書影

《靺鞨興嬗史研究》書影

真靺鞨,假高麗

如前所見,在《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中出現的假靺鞨只有兩次:第一次是朱蒙建國時的“靺鞨畏服”,第二次是長壽王率領“靺鞨”軍隊一萬人南征新羅。假靺鞨其實就是最初分布在高句麗周圍,進而成為高句麗政權之下附庸的濊貊人群,他們對南部百濟、新羅的襲掠與高句麗勢力的支配密不可分。

真正名實相副的靺鞨,如前所見,在中原史書中是在6世紀記事中才嶄露頭角。而在《高句麗本紀》中,因為關系緊密且近在咫尺,出現的時間略早一些:

507年,高句麗文咨王“遣將高老與靺鞨謀,欲攻百濟漢城,進屯于橫岳下,百濟出師逆戰(zhàn),乃退?!睓M岳是今天的北漢山。其實早在475年大舉南進時,高句麗已然占領百濟漢江流域,百濟被迫從漢城遷都熊津。這一記載中所涉漢城位置等問題姑且置之不論,其關鍵信息是朝鮮半島上的靺鞨已開始聚集在高句麗的大纛之下。

此后,在6世紀末—7世紀中葉,高句麗陣營的靺鞨人始終發(fā)揮著先鋒作用。例如,598年,高句麗嬰陽王親率靺鞨之眾萬余,進攻隋朝遼西,營州總管韋沖將其擊退。這就是后來隋煬帝再次征伐遼東時(612年)揪出的高句麗的罪狀之一就是“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隋書·煬帝紀》大業(yè)八年詔書)。隋文帝聽聞高句麗與靺鞨進攻遼西的消息當然也是雷霆震怒,即命漢王楊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統率水陸大軍三十萬征討高句麗。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在貞觀十九年(645年)安市城的戰(zhàn)斗中,車駕進次安市城北,列營進兵以攻城,“高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耨薩高惠貞率高麗、靺鞨之眾十五萬來援安市城”(《舊唐書·東夷傳》)。十五萬大軍中具體有多少靺鞨部隊已不可考,但其人數想必不少,而且戰(zhàn)斗結果是這支部隊為唐朝降服。

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時,“高麗有眾十五萬,屯于遼水,又引靺鞨數萬據南蘇城”(《舊唐書·契苾何力傳》),契苾何力奮擊而大破之,斬首萬余級,這里又有數萬靺鞨軍隊參戰(zhàn)。

同樣,高句麗中的靺鞨人在進攻新羅的戰(zhàn)斗中也是先頭部隊。例如,寶藏王十四年(655年)“我與百濟、靺鞨侵新羅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羅王金春秋,遣使于唐求援?!睂毑赝醵辏?61),“王遣將軍惱音信,領靺鞨眾,圍新羅北漢山城,浹旬不觧,新羅餉道絕,城中危懼?!保ń猿觥度龂酚洝じ呔潲惐炯o》)他們往往驍勇善戰(zhàn),是不可輕視的勁旅。

高句麗附屬的靺鞨,學界多認為主要是粟末靺鞨。高句麗與這一部分靺鞨的關系淵源有自,末代高句麗王高藏在被唐廷任命為遼東州都督回到安東都護府安撫當地民眾時,試圖反唐謀叛,“潛與靺鞨通”,所借助的仍然是遼東的靺鞨人力量。

相形之下,隋唐王朝羈縻之下的靺鞨諸部,數量比附贅于高句麗的更多,他們也參與唐朝對高句麗的作戰(zhàn)。前面提到的營州總管韋沖,是個威震東方諸族的干才,他能“懷撫靺鞨、契丹,皆能致其死力。奚、霫畏懼,朝貢相續(xù)”(《隋書·韋沖傳》)。因此開皇十八年高句麗聯軍進犯遼西時,韋大總管直接將他們擊退。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靺鞨人(右一)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靺鞨人(右一)

靺鞨蕃將李謹行是隋唐時代內附靺鞨人群的杰出代表。李謹行是靺鞨酋長突地稽之子,隋末隨部落內附,入唐后效力朝廷,勇蓋軍中,累遷營州都督,“夷人畏之”。前述乾封元年(666年)契苾何力擔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與高句麗及靺鞨作戰(zhàn)時,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李謹行正作為遼東道行軍總管高侃麾下大將的后援出戰(zhàn)(《新唐書·高宗紀》)。這一戰(zhàn),靺鞨諸部分屬敵對的唐軍和高句麗兩大陣營的態(tài)勢得以集中體現。

673年,燕山道總管、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在瓠蘆河之西大破高句麗遺民,俘獲數千人,余眾皆奔新羅。當時李謹行妻劉氏留伐奴城,高句麗引靺鞨攻之,劉氏擐甲率眾守城,巾幗不輸須眉(《資治通鑒》高宗咸亨四年)。674年,唐高宗下詔以新羅國為雞林州,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為副大總管,發(fā)兵討擊新羅。原因是新羅王金法敏收納高句麗叛眾,又占據百濟故地,與唐朝發(fā)生沖突。675年,劉仁軌大破新羅之眾于七重城;“又使靺鞨浮海,略新羅之南境,斬獲甚眾。詔以李謹行為安東鎮(zhèn)撫大使,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三戰(zhàn)皆捷,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資治通鑒》高宗上元元年、二年)。李謹行作為唐朝靺鞨蕃將先后對戰(zhàn)高句麗和新羅,獲得了巨大軍事成功。

靺鞨諸部除附于唐朝、高句麗之外,還有一部分常在草原政權羽翼之下。例如貞觀十五年(641年),薛延陁統率同羅、仆骨、回紇、靺鞨、霫之眾南渡大漠,屯于白道川。因其人多勢眾,唐朝特命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兵壓其東境;兵部尚書李勣為朔方行軍總管,右衛(wèi)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分道以御之。其中對靺鞨部分的作戰(zhàn),同樣主要由營州都督負責。

唐代靺鞨石俑(遼寧朝陽唐墓出土)

唐代靺鞨石俑(遼寧朝陽唐墓出土)

敦煌古藏文文書P.1283號,原題為《北方若干國君之王統敘記》(1908年伯希和劫掠至巴黎),學者認為可能是從回鶻文或漢文轉譯而來,時間為8—9世紀,應該是回鶻可汗派遣使者向東方調查之后寫成的匯報(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吐蕃文獻選》,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其中記錄的三個部落位于靺鞨所在的方位:

有一部落,蕃人稱之為He,漢人稱之為He―tse,突厥人稱之為Dad—Pyi。部落酋長名為Cong―bong―ya。

“奚”人之北境為Da—Sre部落。帳篷支架悉用魚骨,覆蓋于篷上遮罩物,高貴者用魚皮,貧者用白樺樹皮。

在最北境,為Ga―ra―byi―ger部落,山巖峻峭,地勢險要,其家畜唯豬豕而已。

這三個部落的描寫多少都令人懷疑與靺鞨有關。這里要強調的是,他們雖偏居一隅,卻非封閉不為人知,靺鞨與中原、草原、朝鮮半島以及東北亞洲都有廣泛的聯系(馬一虹《靺鞨、渤海與周邊國家、部族關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靺鞨、渤海與周邊國家部族關系史研究》書影

《靺鞨、渤海與周邊國家部族關系史研究》書影

靺鞨世界在7世紀中葉以后因為周圍強大勢力的介入而愈加分崩離析:北部的黑水靺鞨保有一定的自立性,雖然不免有勾連突厥諸族之事,但總體心向長安;中部的粟末靺鞨等曾高句麗化,一部分內屬唐朝逐漸融合,一部分自營州東返,凝聚起新的政治體;南部的留存在新羅統轄區(qū)的靺鞨人群先是成建制地編入新羅軍隊,后逐漸消融于新羅。

變新羅,變華夏

7世紀中葉以后靺鞨各部有相當一部分逐漸內遷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另有幾個部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又有不同的表現,也頗值得追蹤。

靺鞨變新羅——在統一新羅的軍事制度中,靺鞨人部隊引人注目地被編入相當于中央軍事組織的“九誓幢”中,這是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中南部的重要象征。據研究,統一新羅從中央與地方官制、行政制度、軍事制度等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體現出“統一三韓”(據研究,此三韓關乎新羅百濟,而與高句麗無涉。王小甫《新羅北界與唐朝遼東》,《史學集刊》2005年第3期)的濃厚政治意涵。在官制上,中央建立執(zhí)事部為核心的官僚制度,與新羅傳統骨品制、和白會議等貴族體制協同配合;在行政制度上,仍以慶州為都,在地方建立起九州五小京,有效地統轄新舊疆域;在軍事制度上則是在中央形成名為九誓幢的綜合軍團,地方配以十停等一系列類似軍區(qū)駐軍的新體制(李宗勛《唐·新羅·日本政治制度比較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九誓幢實際是九股大軍組成的集團軍。九股大軍分別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區(qū)分標志:綠衿誓幢、紫衿誓幢、白衿誓幢、緋衿誓幢、黃衿誓幢、黑衿誓幢、碧衿誓幢、赤衿誓幢、青衿誓幢。他們分別來自三種新羅人部隊、三種高句麗人部隊、兩種百濟人部隊、一種靺鞨人部隊。這支靺鞨人部隊的軍號是黑衿誓幢,“黑衿誓幢,神文王三年以靺鞨國民為幢,衿色黑赤?!保ā度龂酚洝ぢ毠僦尽罚┖隈剖拇钡娜藬惦m然沒有其他族群多,但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當然最重要軍職人選都由新羅人擔任。

新羅軍事制度對于靺鞨人的吸收,反映出新羅融合境內各族群的歷史實相。從這個意義上說,統一新羅的誕生是朝鮮半島古代政治體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飛躍。

靺鞨變渤?!杜f唐書·渤海靺鞨傳》開門便說:“渤海靺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也。高麗既滅,祚榮率家屬徙居營州?!比缓笤敿殧⑹龃箪駱s如何趁契丹營州之亂率領高句麗與靺鞨部眾脫唐東逃建立政權的經過。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祚榮與靺鞨乞四比羽各領亡命東奔,保阻以自固”。武則天命右玉鈐衛(wèi)大將軍李楷固率兵追討,“祚榮合高麗、靺鞨之眾以拒楷固,王師大敗”,“屬契丹及奚盡降突厥,道路阻絕,則天不能討,祚榮遂率其眾東保桂婁之故地,據東牟山,筑城以居之。祚榮驍勇善用兵,靺鞨之眾及高麗余燼,稍稍歸之?!泵鞔_交代“靺鞨之眾”與“高句麗余燼”是其政治基礎這一事實。《新唐書·渤海傳》則把大祚榮的出身更明確為粟末靺鞨:“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p>

渤海國“地方二千里,編戶十余萬,勝兵數萬人”,唐睿宗先天中(715年)遣使崔忻冊拜大祚榮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ね?,以所統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渤海史研究表明,靺鞨人是其主要構成主體人群,甚至有可能在渤海之前其國名就是靺鞨國(所謂“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日本從旅順掠走至今深藏皇宮的唐代鴻臚井欄刻石上,崔忻當時自署的官號便是“敕持節(jié)宣勞靺羯使鴻臚卿”。靺羯,即靺鞨。黑水靺鞨以南、統一新羅以北、唐朝轄境之外的靺鞨人群,基本被統合在這個存在于698—926年的“海東盛國”了。

唐代渤海國壁畫人物形象(貞孝公主墓)

唐代渤海國壁畫人物形象(貞孝公主墓)

渤海國族群構成與黑水靺鞨截然不同,正如我們打過的一個比方,渤海靺鞨與黑水靺鞨有點類似于德意志諸邦國中的奧地利和普魯士(《偏居一隅的渤海國如何走出去》,澎湃2016年6月10日),一個是夾雜著大量其他人群的新政治體,一個是純度很高的黑水靺鞨人共同體。但不論是渤海國,還是黑水靺鞨,他們同源異流卻萬海歸宗,最終都匯入中華民族的汪洋大海。

歷史中國的所謂邊緣,往往變成中國歷史的中心。10世紀以后的數百年里,靺鞨名號之下的人群可能又以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的名義,一如以匈奴、鮮卑、柔然、突厥旗號下實際包羅多元部落人群的故事,他們繼續(xù)前赴后繼地西進,躊躇滿志地南下。東北亞洲不斷掀起的驚人巨浪,一浪高過一浪,有時會讓整個歐亞都感到震顫。在這滾滾的歷史波濤中,冠以靺鞨的人群好似相對沉潛于底的支流,不過,他們同樣余波蕩漾。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