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從“萬年長春”看上海地域美術史的匯聚

當下正在上海博物館對外展出的“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展,是一次具有獨特意義的展覽,這次展覽不以“熱門”名作的展示為旨,而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美術史書寫中諸多疑難問題進行深入的梳理

當下正在上海博物館對外展出的“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展,是一次具有獨特意義的展覽,這次展覽不以“熱門”名作的展示為旨,而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美術史書寫中諸多疑難問題進行深入的梳理,更新了公眾對從中國美術史到滬上地域美術史,乃至紅色美術的整體歷程,在形成、發(fā)展和影響方面的一般認識。

偶見一句禪詩:“新英秀氣發(fā)中枝”,在此借用來形容上海地域美術史的匯聚。正是這樣的“新英秀氣”般的生命力,實現(xiàn)了上海博物館策展人所提出的“吳門前淵”,又于其后影響了獨具特色的海派藝術。

上博展覽現(xiàn)場,明代董其昌《題杜瓊南村別墅圖冊》中有“吳門畫派之岷源也”句

根據(jù)學者鄭嘉晟的研究,元初忽必烈(1215—1294)對江南士人采取了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包括對征收較輕的賦稅,縱容兼并土地,利用江南地主參政等。江南的士人們由此獲得了較為寬松的生活環(huán)境,蘇杭一帶的經濟得以發(fā)展,許多士人不用做官也能過得富庶悠閑,具有了營造文化生活的經濟基礎。如《列朝詩集小傳》甲前集“張簡”條中載:“勝國時,法網寬大,人不必仕宦,淛(同浙)中每歲有詩社,聘一二名宿如楊廉夫輩主之,宴賞最厚?!辟浂Y中甚至有“黃金一餅”“白金三斤,一鎰”等,確實十分豐厚。因此當時的士人往往有“客居”的雅好,即安心地住在地方士紳的莊園中,過著一種“安居暇食以談禮樂”的隱居交游生活。

至元代中后期,海上成為了諸多士人隱居的所在。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凌利中先生在《澎湃新聞》6月22日的采訪中,將上海的士人分類為“避地”“土著”“宦居”“住持寺廟道觀”“游歷寓居”五大主要類型。在本次展覽中,“避地”有陶宗儀(1239—約1412)、楊維禎(1296—1370)、馬琬(不詳—1378后)、錢惟善(不詳—1379)與邵亨貞(1309—1401)等;“土著”有陸居仁(1335年前后)、張中等;“宦居”有吳福孫(1280—1348)、顧園(1321—1382)等;“住持寺廟道觀”有鄒復雷、鄒復元兄弟、貢師泰(1298—1362)、姚玭等。根據(jù)上博陶喻之研究員在《關于楊謙本事與馬琬等的滬上創(chuàng)作》一文的考證,楊瑀(1285-1361)有《靜安八詠》兩首,《竹西草堂圖》和《楊竹西小像》中的主角則是上海大隱楊謙(1283—不詳)。至元末群雄起兵后,江南士人有一部分投向張士誠集團,如王蒙(1308—1385)等,希望能夠通過張氏的實力保境安民。再如王逢(1319—1388)“堅臥不起,隱上海之烏涇,歌詠自適?!?本次展覽中有他在至正丙午年(1366)為南宋趙葵(1186—1266)《杜甫詩意圖》的題跋。還有楊維禎(1269—1370),陶宗儀(1329—約1412)皆避亂松江。因此,這一時期上海地區(qū)的松江、烏涇等成為元代后期文化精英的隱居或流寓之所,人才的聚集使上海地域美術史具備了優(yōu)良的基礎和潛力,正如凌利中所論:“一部文人畫史,可謂半部與上海相關”。

從繪畫方面來看,上海地區(qū)的士人畫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兩宋的特色,這在文人畫風為主的元代美術史中,實際上是有新秀之氣的,也為成就“吳門前淵”奠定了基礎。其中,一部分是對兩宋宮廷畫作的繼承,如本次展覽中任仁發(fā)(1254—1327)的《秋水浮鹥圖》,張遠的《瀟湘八景》,曹知白(1272—1355)的《清涼晚翠圖》,馬琬(不詳—1378后)的《暮云詩意圖》等都有此意。

元?任仁發(fā)《秋水浮鹥圖》紙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元 任仁發(fā)《秋水浮鹥圖》紙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還有一部分還繼承了禪宗繪畫的特質,如現(xiàn)藏于弗利爾美術館的鄒復雷(活動于14世紀中)的《春消息圖》(1360),拖尾有楊維禎、顧宴跋,元楊瑀題引首。楊維禎書于至正辛丑年(1361)的題跋云:“鶴東煉師有兩復,神仙中人殊不俗。小復解畫華光梅,大復解畫文仝竹,文同龍去擘破壁,華光留得春消息?!敝赋瞿防^承的是北宋華光仲仁禪師墨梅的特色。這一路墨梅也由王冕(1310—1359)延續(xù),后來開創(chuàng)了明代水墨寫意花鳥之風。

元代,鄒復雷,《春消息圖》,1360,紙本墨筆,34.1 x 223.1 cm,弗利爾美術館藏。

元代,鄒復雷,《春消息圖》,1360,紙本墨筆,34.1 x 223.1 cm,弗利爾美術館藏。

另一方面,元代后期上海地區(qū)的實景畫也已經涌現(xiàn),彰顯了地域的文化特色。本次展覽中此前未曾呈現(xiàn)的幾件名跡,將此前重點討論的實景畫的明中期盛行時代又向前推進。現(xiàn)在看來,上海地區(qū)也可稱為實景山水畫的一處源頭。在元代李升的《淀湖送別圖》中,他落款道:“高士蔡霞外主席沖真觀,同諳公為詩以送之,復作是圖,以志歲月云。至正丙戌(1346)六月十又三日,升再題于元覽方丈?!蔽娜说慕挥沃谐S醒啪叟c迎來送往,留下情感的回憶,便會牽涉到實景的地點。根據(jù)本次展覽的資料,元覽方丈即元代著名道士杭州人王壽衍(1273—1353),其于延佑元年(1314)授弘文輔道粹德道人,領杭州路道教事。另元代文人尤存有《送李紫筼歸淀山草堂》贈之:“積玉溪頭水拍天,草堂只在淀山前?!痹诳死蛱m所藏的李升《維摩說法圖》中,其落款即為“紫筼生李升識”,因此又稱為“李紫筼”?!毒S摩說法圖》后隔水的花綾上有吳湖帆的題識:“子云真跡此卷而外未之或見……”可見《淀湖送別圖》是一件珍貴畫作,也是目前李升山水畫的孤本。吳并認為李升繼承了“曹貞素、朱澤民、唐子華等”,也就是元代的李郭傳派。

卷后有朱彝尊(1629—1709)的題跋。第一段隸書云:“畫家好手,元時特多,略見《圖繪寶鑒》,紫筼生李升異一也。生濠梁人,善寫窠石墨竹,兼工平遠山水。斯卷為送沖真觀主蔡霞外而作,松林清疏,峰嵐渲以焦墨,澹抹蠃青作遙山,信稱逸品。今藏孫上舍洪九家,意當日必有諸公贈言跋卷,惜為人割去,肰(同然)鄭人買櫝還珠,珠固在,庸何傷?康熙四十六年(1707)夏五日北至,小長蘆朱彝尊識?!钡诙慰瑫疲骸白瞎o晚居淀山湖畔,故吳郡尤存以仁贈以詩云:積玉溪頭水拍天,草堂只在淀山前。云間錢元方彥直贈以詩云:謫仙今住五茸西,大泖當門鱸正肥。其居有白云窗,東維子賦之,今其舊跡無存矣。慈溪黃玠伯成題其墨本竹枝云:刻雕妙入神,余情寄乀丿。殆時人重其墨竹,以之雕刻屏風云。爾洪九方排纂書畫譜,復題此歸之,俾采入卷中。八十翁彝尊又跋,戊子四月既望。”“金風亭長”白文長方印,“竹垞”朱文方印。此處的“乀丿”是否指以書入畫后似竹葉或竹枝之形,還請方家指正。朱彝尊題跋中的“東維子”是楊維禎的別號。五茸現(xiàn)在上海市松江縣西,大泖在楓涇附近,離淀山湖也不遠。楊維禎有詩《用蘇昌齡韻,賦李紫筼白云窗》:“紫筼之筼筼滿林,白云之云云復深。忽見南山有真意,時聞好鳥流清音?!睆脑娋鋪砜礂罹S禎與李升有所交游,而淀山湖畔的住處恰是清幽的隱居之所在。另陸居仁曾有詩《招鐵笛道人游泖寺》,其曾與楊維禎同游青浦一帶。

元代,李升,《淀湖送別圖》,1346,紙本設色,23.0 x 68.4 cm,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李升,《淀湖送別圖》,1346,紙本設色,23.0 x 68.4 cm,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李升,《淀湖送別圖》,1346,紙本設色,23.0 x 68.4 cm,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李升,《淀湖送別圖》,1346,紙本設色,23.0 x 68.4 cm,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李升,《淀湖送別圖》(局部),1346,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李升,《淀湖送別圖》(局部),1346,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李升,《維摩說法圖》款識。

元代,李升,《維摩說法圖》款識。

展覽中并有被歸為元代畫家張中(活動于14世紀后半)名下的《吳淞春水圖》,左上有倪瓚(1307—1374)款的詩句:“吳淞春水綠,搖蕩半江云。嵐翠窗前落,松聲渚際聞。張君狂嗜古,容我醉書裙。鼓柂他年去,相從遠俗氣。倪瓚?!碧沼髦凇对嬋逢P于《吳淞春水圖》的說明中提到,畫面左上角有挖補痕跡,顧復在《平生壯觀》卷九中即看出畫中倪詩有句“張君狂嗜古,容我醉書裙?!痹偌由袭嫹ㄋ泣S公望,因此認為是張中之作。因《圖繪寶鑒》載:“張中,字子正,松江人,畫山水師黃一峰,亦能墨戲?!贝送猓瑮罹S禎的學生,華亭人袁凱在《海叟集》卷二中載《陶與權宅觀張子正<山水圖>》詩,也提到張中家中先輩盡為卿相,但門庭衰微之后,便成為隱居之士。據(jù)文獻,元時畫吳淞山水,并不止張中名下這一件,陸居仁有詩《題曹知白吳淞山色圖》,王冕有《曹云西畫<山水圖>》,其中有句:“昨日亭東白云起,悵望吳松滿江水?!辈苤自圆邚男兄袝筘╄弲卿两?,有不少功勞,他也繪制了吳淞江的實景山水畫,這些都是隨著士人在滬上的活動而產生的富有時代氣息的實景畫創(chuàng)作。

?元 張中《吳淞春水圖軸》紙本 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元 張中《吳淞春水圖軸》紙本 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此外,張中與楊維禎亦多有交往,據(jù)《年譜》,楊維禎還曾在1360年為張中作《野政堂記》。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張中《桃花幽鳥圖》,畫面左側有款識:“海上張守中為景初先生畫。”鈐“張氏子政”朱文方印。這一款識表明,張中已將自己地域“名片”呈現(xiàn)為確實的上海。楊維禎在畫面上方中心題曰:“幾年不見張公子,忽見玄都觀里春。卻憶云間同作客,杏華吹笛喚真真。老鐵醉筆?!扁j“廉夫”白文方印,“鐵笛道人”朱文方印。從這一居中不讓的題款位置來看,楊維禎是當時諸人的文化領袖。畫上左側焦伯誠題詩有句:“鐵仙詩句張公畫,二老風流昔擅名?!笨梢韵胍?,楊維禎和張中不但交誼深厚,且在海上分別為詩與畫的名流。

展覽中楊維禎的《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是其晚年所作的大字疏卷,張珩先生在《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中談道:“字大有四五寸者”,“鐵崖書傳世者大字不多,余于《春消息卷》后題志外惟見此一卷?!逼鋵崳敬握褂[中還陳列了楊維禎的《草書錄余善和張雨小游仙詩軸》。張珩、學者楚默和王菊如都錄入過該疏的全文,現(xiàn)錄如下:

真鏡庵募緣疏。宓以真鏡庵百年香火,大啟教宗;高昌鄉(xiāng)景灶人煙,均沾福利。率爾歷星霜之久,竭來見兵燹之余,雖有天隱子手握空拳,必仗富長者腳踏實地,青銅錢多多選中;只消筆下標題,黃金闕咄咄移來。便見眼前突兀,棲宿四方云水,修崇十地功勛。近者悅,遠者來,咸囿法王無遮之大造;書同文,車同軌,仰祝天子一統(tǒng)之中心。謹疏募緣。天隱子撰疏并書。鐵道人。

這件書法文風頗有古意,沒有采用散文的方式,而是宋代以前募緣疏具有對仗語感的書寫,但相對于四六文也有所變化,題跋中錢大昕(1728—1804)也將“宓”字考證為六朝人碑中多借用之字,是為“伏”義,顯示出古雅之趣。學者王菊如根據(jù)文中“兵燹之余”,“書同文,車同軌,仰祝天子一統(tǒng)之中心”,提出這件疏可能是明初所作,也就是自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至1369年楊維禎晉京之前。此外,在本展《杜甫詩意圖》的題跋中,楊維禎談到:“西隱中吉師出此圖于兵火之余,揚州蓧蕩斬伐殆盡……”這里的“兵火之余”用詞與“兵燹之余”相似,可能指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軍占領揚州之事。因此,筆者以為王菊如觀點有其道理,因1367年的《靜庵法師塔銘》中,稱朱元璋為“新天子”,并載“閱三月,(靜庵法師)燕見天子于乾清殿”。因此這件疏中的天子應是指朱元璋,從措辭來看作于1368年的可能性很大。

關于楊維禎與真鏡庵,楚默先生在《楊維楨研究》中有過詳細闡述。據(jù)他的考證,在至正二十年(1360)楊維禎所作的《望云軒記》中提到在海上與浮屠友三人,即靜庵鎮(zhèn)、大明煜、天鏡凈見于“靜庵所”。《靜庵法師塔銘》曰:“師諱元鎮(zhèn),字靜庵,號凈住老人,俗姓楊氏,世居上海縣高昌里。”“靜庵鎮(zhèn)”就是“靜庵法師”,“高昌鄉(xiāng)”就是其世居之所。他曾在南天竺山學習佛法,后來受元帝賜號“佛智妙辨大師”。楊維禎為靜庵在洪武元年(1368)夏六月所寫的祭文,提到靜庵住猊峰之時,楊贈詩句“雨花堂上碧云合,清唳庭前白鶴歸”,靜庵首肯之,并認為此十四字“大勝山門一疏”。楚默認為,此疏就是《真鏡庵募緣疏》,但《敕修百丈清規(guī)》卷三“請新住持”中載:“制疏(山門、諸山、江湖)”來看,“山門疏”指乃禪宗勸請新住持時所作之文疏,雖然也有可能借此募緣,并非一定就是這件募緣疏,因此筆者還需進一步研究“真鏡庵”相關問題。另據(jù)本展資料,在明代上海陸家嘴人陸深(1477—1544)的《行書收藏書畫稿本冊頁》中,儼然出現(xiàn)“楊廉夫真境庵疏一卷”之錄,本卷中有清末浦東人黃銘書藏印,可見該書在上海浦東藏家手中流轉。

14世紀,楊維禎,《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紙本,33.3 x 278.4 cm,上海博物館藏。

14世紀,楊維禎,《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紙本,33.3 x 278.4 cm,上海博物館藏。


?14世紀,楊維禎,《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14世紀,楊維禎,《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14世紀,楊維禎,《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紙本,上海博物館藏。

14世紀,楊維禎,《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紙本,上海博物館藏。

展覽中馬琬的《暮云詩意圖》,設色畫法下接董其昌的《燕京八景圖冊》中《溪山暮靄》一開,可以見出松江地區(qū)畫風的一脈傳承。其左上題款為:“暮云詩意,至正己丑(1349)閏七月望日,馬琬文璧作?!扁j“魯鈍生”白文方印,“馬琬文璧之章”朱文方印。經學者盛潔梳理陶喻之等前輩學者的成果并進行考證,至正九年(1349)春,馬琬跟隨老師楊維禎來到松江,寓居在璜溪一帶,在松江與邵亨貞、呂良佐及其次子呂恂交游,如邵亨貞在《寄馬文璧高士(畫得名)》中有句:“有客寄家胥浦上,放懷詩酒四時春?!贝送膺€與楊謙、夏士文、張經和王彝齋交游,成為海上文化圈的中心人物。馬琬在松江的文藝活動,實際上仍然與楊維禎的提攜有關。從楊維禎作于至正十年(1350)的《魯鈍生傳》中可見,在遇到楊維禎之前,馬琬“落魄湖海間,以任縱自廢”,也不愿為出仕成為大官的幕僚。而楊維禎在杭州遇馬琬,性情十分相投,在一起歌詩、弄笛和出游,晚年甚至與楊維禎一起陳書天子之庭,雖未果,卻顯示出兩者政見亦同。更值得注意的是,楊維禎擅長《春秋》學,并在當?shù)卣归_教授,從士人精神的根源——儒家思想出發(fā),把滬上文化人士納入麾下。如馬琬就是很顯著的一例,盛潔文中談到他除了繪畫外還有詩文集,但未能傳世?!睹髟娂o事》甲簽卷十九引貝瓊《清江集》:“文璧早歲從鐵崖楊公,授春秋學。尤工詩與書畫?!睏罹S禎對馬琬的評價極高,稱之為與張雨、黃公望比肩的“海內奇士”。如馬琬這樣具有骨鯁之氣,長于詩畫和音樂,又能著述的高士,對楊維禎在海上的交游活動更是一重助力。

元代,馬琬,《暮云詩意圖》,絹本設色,95.6 x 56.3 cm,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馬琬,《暮云詩意圖》,絹本設色,95.6 x 56.3 cm,上海博物館藏。


明代,董其昌,《燕吳八景圖冊》之《溪山暮靄》,1596,冊頁,絹本設色,26.1 x 24.8厘米cm,上海博物館藏。

明代,董其昌,《燕吳八景圖冊》之《溪山暮靄》,1596,冊頁,絹本設色,26.1 x 24.8厘米cm,上海博物館藏。

展覽中還陳設了楊維禎的摯友,松江陸居仁的《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贊卷》,錄文如下:

伊蒲何來入薊幽,四列三教十九流。忘身忘世無所求,眇眎軒冕同浮漚。頃都下榻延周球,千鈞椽筆可汗牛。大書城顏絢皇州,有時賦詩相唱酬。教傳表莫知來由,不飛羽衣過丹丘。不打雙履身喜遊,衲為衣裳瓦為甌。非釋非老非莊周,無適無莫挽即留。身如不鰲隨波舟,交無雜客皆王侯。觀海忽過東南陬,名香厚幣鳥來投。齊眉短發(fā)不滿頭,攝心孤坐常清修。澹然不作聲利謀,靜看日月搬春秋。

蘭亭一入昭陵幽,漁陽學士返風流。一筆落紙千金求,硯池浩蕩生玄漚。有時賦詠鏗天球,光焰萬丈射斗牛。當時聲名動中州,錢唐冠蓋日獻酬。湖山上下任所由,遺題尚在葛仙秋。房山松雪皆舊游,客來何以延茶甌。鼎彝古玩陳商周,居杭曲為江山留。高齋氣盛虹月舟,蓄書不數(shù)唐鄴侯。文星昔聚吳東陬,夜光明月不暗投。重來野老哀江頭,仙廬梵剎廢莫修。天道如此非人謀,高堂展焉生清秋。

閱伯機省幕雪庵昭文贊,辭翰俱美,把玩不思釋手。因用韻二章,一贊昭文,一悼省幕。觀者毋以狗尾續(xù)貂為誚。時辛亥暮春十有八日,吳東野人陸居仁為范寅中書于張隱君之水竹軒。

鈐“云間”朱文長方引首印,“陸氏居仁”白文方印,(或為)“臥松亭”白文方印,“宅之”朱文方印,“寄寄軒”朱文方印。

展覽現(xiàn)場??陸居仁《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贊卷》(局部)

展覽現(xiàn)場  陸居仁《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贊卷》(局部)


展覽現(xiàn)場??陸居仁《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贊卷》(局部)

展覽現(xiàn)場  陸居仁《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贊卷》(局部)


展覽現(xiàn)場??陸居仁《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贊卷》(局部)

展覽現(xiàn)場  陸居仁《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贊卷》(局部)


展覽現(xiàn)場??陸居仁《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贊卷》(局部)

展覽現(xiàn)場  陸居仁《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贊卷》(局部)

這段跋文顯示出一種海上文化的包容性,如贊同“四列三教十九流”“非釋非老非莊周”等。根據(jù)學者黃仁生的考證,陸居仁與楊維禎交情甚深。他們在泰定三年(1326)參加浙江行省的鄉(xiāng)試,并成為同年舉人,在至正九年(1349)開始詩文倡和。楊維禎赴松江后,兩人又一起到昆山參加顧瑛主持的玉山草堂雅集,第二年(1350)七月,呂良佐在松江舉辦應奎文會,聘請楊維禎主文評,楊推薦陸居仁為同評。黃仁生認為,這是陸居仁執(zhí)本地文壇之牛耳,楊維禎成為東南文人領袖的確認。楊維禎第二度出山后,于至正十九年(1359)闔家遷徙松江,直至終老,與陸居仁的倡和亦多。從黃仁生列舉的資料來看,楊維禎隱居松江的生活是十分曠放自適,反而比出仕期間精神更為舒展。筆者以為,這是因為此處既是烽火四起的江南區(qū)域中能暫免于戰(zhàn)亂之地,又能從松江出發(fā),輻射江南士人圈進行充分互動。更重要的是,展覽中《陸機、陸云二像頁》的說明引用了《輿地廣記》:“華亭迨陸氏居之,邑人開化,士風清嘉。”滬上比之蘇杭,雖屬后起之秀,但文化底蘊早已具備,獨缺一位領軍人物。因此只有在這里,楊維禎張揚的個性與突出的才華能獲得最大的認同感。

《明史·楊維楨傳》載:“維楨徙松江時,與華亭陸居仁及僑居錢惟善相倡和。兩人既歿,與維楨同葬干山,人目為三高士墓?!睂W者錢漢東《楊維楨在松江考略》一文中提到,在2011年,他與文友們在天馬山東麓干山實地考察,尋得了三高士墓。楊維禎來到松江,成為從江南至海上的文人領袖,并在此終老,他的出現(xiàn)使上海地域美術史得以最終匯聚形成,輻射江南地方。《列朝詩集小傳·甲前集》中載:“海內薦紳大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履,殆無虛日。”正如楚默所論,此前的松江地區(qū)雖然有黃公望這樣的頂級畫家在,但缺乏團結一批人的凝聚力與影響力,而楊維禎的出現(xiàn),正使這一地區(qū)出現(xiàn)了領軍人物。此外,元末群雄割據(jù)的戰(zhàn)爭,也使松江成為相對平靜的隱居之地。他個性曠達,又能與釋道交游,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寬容并蓄的文化影響,并一直延續(xù)到后世的滬上特色。楊維禎還為陶叔彬的《無聲詩意》與夏文彥《圖繪寶鑒》作序,使上海地區(qū)的書畫理論走向系統(tǒng)化。他甚至有詩《送僧歸日本》,提出“我欲東夷訪文獻,歸來中土校全經”,雖然未能成行,卻頗有“海納百川”之氣度。因此楊維禎在滬上的活動,可以看作上海地域美術史形成匯聚之勢的關鍵契機之一。

筆者近日偶見一句禪詩:“新英秀氣發(fā)中枝”,在此借用來形容上海地域美術史的匯聚。正是這樣的“新英秀氣”般的生命力,實現(xiàn)了上海博物館策展人所提出的“吳門前淵”,又發(fā)展出獨具特色的海派繪畫,以至生氣蓬勃的紅色美術。

附錄:

[元]楊維楨撰,鄒志方點校:《楊維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

[元]德輝編,李繼武校點:《敕修百丈清規(guī)》,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錢謙益著:《歷朝詩集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張珩著:《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

凌利中撰:《對話|凌利中:重看上海千年書畫,發(fā)現(xiàn)那些被遮蔽的》,《澎湃新聞》2012年6月22日文。《上博書畫大展帶你看水系變遷對美術史的影響》,上海書畫出版社公眾號6月23日文。

《元畫全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本次展覽各類現(xiàn)場資料。

陳高華編著:《元代畫家史料匯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

楚默著:《楊維楨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

孫小力著:《楊維禎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鄭克晟撰:《元末的江南士人與社會》,《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陶喻之撰:《關于楊謙本事與馬琬等的滬上創(chuàng)作》,《東方早報》2013年11月11日。

黃仁生撰:《論楊維楨與陸居仁的詩文倡和》,《武陵學刊》2018年第2期。

盛潔撰:《元末畫家馬琬生平考略》,《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

王菊如撰:《楊維禎撰書<真鏡庵募緣疏>的年代與其他》,《都會遺蹤》2010年第2期。

錢漢東撰:《楊維楨在松江考略》,《檔案春秋》2020年第5期。

(本文原標題《新英秀氣發(fā)中枝:從“萬年長春”展看上海地域美術史的匯聚》,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