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guī)韼灼型饷覍懡o青年學子的致辭,不知能否喚起那些學生時代的美好與遺憾。
讀完這些文章,如果想聊一聊自己的學生時代,歡迎積極留言,我們?yōu)槟憔臏蕚淞硕Y物~
章太炎
今日青年之弱點
1919年
現在青年第一弱點,就是把事情太看容易,其結果不是僥幸,便是退卻。因為大凡作一件事情,在起初的時候,很不容易區(qū)別誰為杰出之士,必須歷練許多困難,經過相當時間,然后才顯得出誰為人才,其所造就方才可靠。近來一般人士皆把事情看得容易,亦有時湊巧居然僥幸成功。他們成功既是僥幸得來,因之他們凡事皆想僥幸成功。但是天下事那有許多僥幸呢?于是乎一遇困難,即刻退卻。所以近來人物一時僥幸成功,則譽滿天下;一時遇著困難廢然而返,則毀謗叢集。譬如辛亥革命僥幸成功,為時太速,所以當時革命諸人多半未經歷練,真才不易顯出。
諸君須知凡僥幸成功之事,便顯不出誰是勇敢,誰是退卻,因之雜亂無章,遂無首領之可言。假使當時革命能延長時間三年,清廷奮力抵抗,革命諸人由那艱難困苦中歷練出來,既無昔日之僥幸成功,何至于有今日之紛紛退卻。又如孫中山之為人,私德尚好,就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實是他的最大弱點?,F在青年只有將這個弱點痛改,遇事宜慎重,決機宜敏速,抱志既極堅確,觀察又極明了,則無所謂僥幸退卻,只有百折千回以達吾人最終之目的而已。
現在青年第二個弱點,就是妄想憑藉已成勢力。本來自己是有才能的,因為要想憑籍已成勢力。就將自己原有之才能皆一并犧牲,不能發(fā)展。譬如辛亥革命,大家皆利用袁世凱推翻清廷,后來大家都上了袁世凱的當。歷次革命之利用陸榮廷岑春暄,皆未得良好結果。若使革命諸人聽由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的做去,旗幟鮮明,宗旨確定,未有不成功的。你們的少年中國學會,主張不利用已成勢力我是很贊成的。不過已成勢力,無論大小,皆不宜利用。宗旨確定,向前做去,自然志同道合的青年一天多似一天,那力量就不小了。惟最要緊的須要耐得過這寂寞的日子,不要動那憑藉勢力的念頭。
現在青年的第三個弱點,就是虛慕文明。虛慕那物質上的文明,其弊是顯而易見的。就是虛慕那人道主義,也是有害的。原來人類性質,凡是能堅忍的人,都是含有幾分殘忍性,不過他時常勉強抑制,不易顯露出來。有時抑制不住,那殘忍性質便和盤托出。譬如曾文正破九江的時候,殺了許多人,所殺者未必皆是洪楊黨人,那就是他的殘忍性抑制不住的表示,也就是他除惡務盡的辦法。這次歐洲大戰(zhàn),死了多少人,用了若干錢,直到德奧屈服,然后停戰(zhàn)。我們試想歐戰(zhàn)四年中,死亡非不多,損失非不大,協約各國為甚么不講和呢?這就是歐美人做事徹底的表現,也就是除惡務盡的辦法?,F在中國是煦煦為仁的時代,既無所謂堅忍,亦無所謂殘忍,當道者對于兇橫蠻悍之督軍,賣國殃民之官吏,無不包容之獎勵之,決不妄殺一個,是即所謂人道主義。今后之青年做事皆宜徹底,不要虛慕那人道主義。
現在青年第四個弱點,就是好高騖遠。在求學時代,都以將來之大政治家自命,并不踏踏實實去求學問。在少年時代,偶然說幾句大話,將來偶然成功,那些執(zhí)筆先生就稱他為少年大志。譬如鄭成功做了一篇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的八股,中有湯武證誅,亦灑掃也;堯舜揖讓,亦進退也;小子當之,有何不可數語。不過偶然說幾句話而已,后人遂稱他為少年有大志。故現在青年之好高騖遠,在青年自身當然亟應痛改。即前輩中之好以(少年有大志)獎勵青年者,亦當負咎。我想歐美各國青年在求學時代,必不如中國青年之好高騖遠。大家如能踏踏實實去求學問,始足與各國青年相競爭于二十世紀時代也。
胡適
少年中國之精神
1919年
前番太炎先生,話里面說現在青年的四種弱點,都是很可使我們反省的。他的意思是要我們少年人: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二、不要妄想憑藉已成的勢力;三、不要虛慕文明;四、不要好高騖遠。這四條都是消極的忠告。我現在且從積極一方面提出幾個觀念,和各位同志商酌。
一、少年中國的邏輯
邏輯即是思想、辯論、辦事的方法。一般中國人現在最缺乏的就是一種正當的方法。因為方法缺乏,所以有下列的幾種現象:(一)靈異鬼怪的迷信,如上海的盛德壇及各地的各種迷信;(二)謾罵無理的議論;(三)用詩云子曰作根據的議論;(四)把西洋古人當作無上真理的議論;還有一種平常人不很注意的怪狀,我且稱他為“目的熱”,就是迷信一些空虛的大話,認為高尚的目的;全不問這種觀念的意義究竟如何;今天有人說:“我主張統(tǒng)一和平”,大家齊聲喝彩,就請他做內閣總理;明天又有人說:“我主張和平統(tǒng)一”,大家又齊聲叫好,就舉他做大總統(tǒng);此外還有什么“愛國”哪,“護法”哪,“孔教”哪,“衛(wèi)道”哪……許多空虛的名詞;意義不曾確定,也都有許多人隨聲附和,認為天經地義,這便是我所說的“目的熱”。以上所說各種現象都是缺乏方法的表示。我們既然自認為“少年中國”,不可不有一種新方法;這種新方法,應該是科學的方法;科學方法,不是我在這短促時間里所能詳細討論的,我且略說科學方法的要點:
第一,注重事實。
科學方法是用事實作起點的,不要問孔子怎么說,柏拉圖怎么說,康德怎么說;我們須要先從研究事實下手,凡游歷調查統(tǒng)計等事都屬于此項。
第二,注重假設。
單研究事實,算不得科學方法。王陽明對著庭前的竹子做了七天的“格物”工夫,格不出什么道理來,反病倒了,這是笨伯的“格物”方法;科學家最重“假設(hypothesis)。觀察事物之后,自說有幾個假定的意思;我們應該把每一個假設所涵的意義徹底想出,看那意義是否可以解釋所觀察的事實?是否可以解決所遇的疑難?所以要博學。正是因為博學方才可以有許多假設,學問只是供給我們種種假設的來源。
第三,注重證實。
許多假設之中,我們挑出一個,認為最合用的假設;但是這個假設是否真正合用?必須實地證明。有時候,證實是很容易的;有時候,必須用“試驗”方才可以證實。證實了的假設,方可說是“真”的,方才可用。一切古人今人的主張、東哲西哲的學說,若不曾經過這一層證實的工夫,只可作為待證的假設,不配認作真理。
少年的中國,中國的少年,不可不時時刻刻保存這種科學的方法,實驗的態(tài)度。
二、少年中國的人生觀
現在中國有幾種人生觀都是“少年中國”的仇敵:第一種是醉生夢死的無意識生活,固然不消說了;第二種是退縮的人生觀,如靜坐會的人,如坐禪學佛的人,都只是消極的縮頭主義。這些人沒有生活的膽子,不敢冒險,只求平安,所以變成一班退縮懦夫;第三種是野心的投機主義,這種人雖不退縮,但為完全自己的私利起見,所以他們不惜利用他人,作他們自己的器具,不惜犧牲別人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來滿足自己的野心;到了緊要關頭,不惜作偽,不惜作惡,不顧社會的公共幸福,以求達他們自己的目的。這三種人生觀都是我們該反對的。少年中國的人生觀,依我個人看來,該有下列的幾種要素:
第一,須有批評的精神。
一切習慣、風俗、制度的改良,都起于一點批評的眼光;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習俗,都最容易陷入機械的習慣,到了“機械的習慣”的時代,樣樣事都不知不覺的做去,全不理會何以要這樣做,只曉得人家都這樣做故我也這樣做,這樣的個人便成了無意識的兩腳機器,這樣的社會便成了無生氣的守舊社會,我們如果發(fā)愿要造成少年的中國,第一步便須有一種批評的精神;批評的精神不是別的,就是隨時隨地都要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不那樣做?
第二,須有冒險進取的精神。
我們須要認定這個世界是很多危險的,定不太平的,是需要冒險的;世界的缺點很多,是要我們來補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們來減少的;世界的危險很多,是要我們來冒險進取的。俗話說得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們要做一個人,豈可貪圖自在;我們要想造一個“少年的中國”,豈可不冒險;這個世界是給我們活動的大舞臺,我們既上了臺,便應該老著面皮,拚著頭皮,大著膽子,干將起來;那些縮進后臺去靜坐的人都是懦夫,那些袖著雙手只會看戲的人,也都是懦夫;這個世界豈是給我們靜坐旁觀的嗎?那些厭惡這個世界夢想超生別的世界的人,更是懦夫,不用說了。
第三,須要有社會協進的觀念。
上條所說的冒險進取,并不是野心的,自私自利的;我們既認定這個世界是給我們活動的,又須認定人類的生活全是社會的生活,社會是有機的組織,全體影響個人,個人影響全體,社會的活動是互助的,你靠他幫忙,他靠你幫忙,我又靠你同他幫忙,你同他又靠我?guī)兔?;你少說了一句話,我或者不是我現在的樣子,我多盡了一分力,你或者也不是你現在這個樣子,我和你多盡了一分力,或少做了一點事,社會的全體也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這便是社會協進的觀念。有這個觀念,我們自然把人人都看作同力合作的伴侶,自然會尊重人人的人格了;有這個觀念,我們自然覺得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和社會有關,自然不肯為社會造惡因,自然要努力為社會種善果,自然不致變成自私自利的野心投機家了。
少年的中國,中國的少年,不可不時時刻刻保存這種批評的、冒險進取的、社會的人生觀。
三、少年中國的精神
少年中國的精神并不是別的,就是上文所說的邏輯和人生觀;我且說一件故事做我這番談話的結論:諸君讀過英國史的,一定知道英國前世紀有一種宗教革新的運動,歷史上稱為“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這種運動的幾個領袖如客白爾(Keble)、紐曼(Newman)福魯德(Froude)諸人,痛恨英國國教的腐敗,想大大的改革一番;這個運動未起事之先,這幾位領袖做了一些宗教性的詩歌寫在一個冊子上,紐曼摘了一句荷馬的詩題在冊子上,那句詩是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翻譯出來即是“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
少年的中國,中國的少年,我們也該時時刻刻記著這句話:
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
這便是少年中國的精神。
布羅茨基
1984屆的女士們先生們:
無論你們選擇做多么勇敢或謹慎的人,在你們一生的過程中,都一定會與所謂的惡進行實際的接觸。我指的不是某本哥特式小說的所有物,而是,說得客氣些,一種你們無法控制的可觸摸的社會現實。無論多么品性良好或精于計算,都難以避免這種遭遇。事實上,你越是計算,越是謹慎,這邂逅的可能性就越大,沖擊力也就越強烈。這就是生命的結構,即我們認為是惡的東西有能力做到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原因之一是它往往會以善的面目出現。你永遠不會看到它跨進你的門檻宣布:“喂,我是惡!”當然,這顯示出它的第二種屬性,但是我們可能從這觀察所獲得的安慰往往被它出現的頻率所減弱。
因此,較審慎的做法是,盡可能密切地檢視你有關善的概念,容許我打個比方,去細心翻查一下你的衣柜,看是不是有一件適合陌生人穿的衣服。當然,這有可能會變成一份全職工作,而它確實應該如此。你會吃驚地發(fā)現,很多你認為是屬于你自己的并認為是好的東西,都能輕易地適合你的敵人,而不必怎樣去調整。你甚至會開始奇怪到底他是不是你的鏡像,因為有關惡的最有趣的事情莫過于它完全是人性的。溫和一點說,世上最容易里面朝外反過來穿的,莫過于我們有關社會公義、公民良心、美好未來之類的概念了。這里,一個最明確的危險信號是那些與你持同樣觀點的人的數目,而這與其說是因為意見一致具有淪為一言堂的傾向,不如說是因為這樣一個可能性——隱含于大數目中——即高貴的情感會被偽裝出來。
基于同樣的原因,對抗惡的最切實的辦法是極端的個人主義、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異想天開,甚至——如果你愿意——怪癖。即是說,某種難以虛假、偽裝、模仿的東西;某種甚至連老練的江湖騙子也會不高興看到的東西。換句話說,即是某種像你自己的皮膚般不能分享的東西:甚至不能被少數人分享。惡喜歡穩(wěn)固。它永遠借助大數目,借助確定無疑的花崗巖,借助意識形態(tài)的純正,借助訓練有素的軍隊和穩(wěn)定的資產。它借助這類東西的癖好應該說是與它內在的不安全感有關,但是,相對于惡的勝利來說,明白這點同樣難以獲得多少安慰。
惡確實勝利了: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在我們自己身上。有鑒于它的幅度和強度,尤其是有鑒于那些反對它的人的疲累,惡今天也許不應被視為倫理范疇,而應被視為一種不能再以粒子計算,而是在地理上進行劃分的物理現象。因此,我對你們談論這一切的理由與你們年輕、初出茅廬和面對一塊干凈的寫字板毫無關系。不,那寫字板臟得黑不溜秋,很難相信你們有足夠的能力和意志去清潔它。我這次談話的意圖只是想向你們說明一種抵制方法,也許有朝一日用得上。這種方法也許可以幫助你們在遭遇惡之后不至于被弄得太臟,盡管不見得會比你們的先行者更意氣風發(fā)。不用說,我心中想的是“把另一邊臉也湊上去”這一盤有名的生意。
我猜你們已經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聽過列夫·托爾斯泰、圣雄甘地、小馬丁·路德·金和其他很多人對這句來自“山上寶訓”的話所作的解釋了。換句話說,我猜你們都已經熟悉非暴力抵抗或消極抵抗這個概念,它的主要原則是以善報惡,即是說,不以牙還牙。今日這個世界之所以落到這個地步,至少表明了這個概念遠遠沒有受到普遍的珍視。它不能深入民心有兩個原因。首先,實踐這個概念需要相當程度的民主,而這正是地球百分之八十六地區(qū)所欠奉的。其次,誰都知道,讓一個受害者把另一邊臉也湊上去而不是以牙還牙,充其量只能得到道德上的勝利,也即得到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出于本能地不讓你身體的另一邊遭受另一記重擊是有其道理的,因為誰都會擔心,這樣做只會使惡得寸進尺;擔心道德勝利可能會讓那敵人誤以為他不會受懲罰。
還有其他更嚴重的理由需要擔憂。如果那第一拳沒有把受害者腦中的所有神志都打掉,他也許會明白到,把另一邊臉也湊上去無異于操縱攻擊者的內疚感,更不要說操縱他的報應了。這樣一來,道德勝利本身就不見得很道德了,不僅因為受苦經常有自我陶醉的一面,還因為它使受害者優(yōu)越起來,即是說,勝過他的敵人。然而,無論你的敵人多么惡,關鍵在于他是有人性的;盡管我們無能力像愛我們自己那樣愛別人,但是我們知道,當一個人開始覺得他勝于另一個人時,惡便開始生根了。(這就是為什么你首先被打了右臉。)因此,一個人把另一邊臉也湊上去給敵人打,充其量只能滿足于提醒后者他的行動是徒勞的?!扒?,”另一邊臉說,“你只是在打肉罷了。那不是我。你打不垮我的靈魂。”當然,這種態(tài)度的麻煩在于,敵人可能恰恰會接受這種挑戰(zhàn)。
我必須承認,我對談論這些事情感到有點不安:因為要不要把那另一邊臉也湊上去畢竟是一件極其私人的事。這種遭遇總是發(fā)生在一對一的情況下。那永遠是你的皮膚,你的里衣,你的外衣,而走路的永遠是你的兩腿。奉勸人家使用這些資產即使不是完全不對的,也是不禮貌的,更別說敦促人家了。我在這里只是希望抹去你們心中的一種陳腔濫調,它帶來很多傷害,很少收獲。我還想給你們輸灌這樣一種想法,即只要你仍有皮膚、里衣、外衣和兩腿,你就還不能言敗,無論勝算多少。
然而,在這里公開討論這些問題還有一個更令人不安的理由;而這個理由并非僅僅是你們很自然地不愿意把你們年輕的自己視為潛在的受害者。不,這只是清醒而已,這種清醒使我也預期你們當中會有潛在的惡棍,而在潛在的敵人面前泄露抵抗的秘密是一個壞策略。也許使我不至于被指控是叛徒的,甚或人面前泄露抵抗的秘密是一個壞策略。也許使我不至于被指控是叛徒的,甚或被指控把戰(zhàn)術性的現狀投射到未來的,是這樣一種希望,即受害者永遠會比惡棍更富有發(fā)明才干,更富有獨創(chuàng)思想,更富有進取心。因此受害者也許有勝利的機會。
寫給威廉斯學院1984級畢業(yè)生
節(jié)選自《小于一》
[美]約瑟夫·布羅茨基 著
黃燦然 譯
大衛(wèi)·福斯特·華萊士
一只活在水中的魚會意識到水的存在嗎?
2005年
兩條小魚在水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條從對面游來的老魚向他們點頭問好:“早啊,小伙子們。水里怎樣?”小魚繼續(xù)往前游了一會兒,其中一條終于忍不住了,他望著另一條,問道:“水是個什么玩意?”
這便是美國大學畢業(yè)典禮演講上的必備故事,演講者由此便能展開寓意深刻的說教。
這個故事似乎稍好一些,不比其他俗氣的故事那么胡扯……不過,你們若以為我會將自己喻作智慧老魚,向你們這些小魚兒闡釋水的含義,那還是省省吧。
我可不是什么智慧老魚。
這個魚兒的故事要表達的觀點很簡單:最明顯、最普遍、最重要的關系,往往是最難發(fā)現、最少談論的。
當然,這句話說出來也是陳詞濫調 ——但事實是,在成年人的日常之中,即便是陳詞濫調,也可能攸關生死。
或者,這大概便是我在這個清爽的早晨,想給各位的建議。
當然,我做這樣的演講,主要是想給各位說說教育本身的意義,給各位解釋一下,對于即將取得學位的諸君而言,你們所擁有的并非只是物質回報,更有實實在在的人文價值。
因此,我們還是說說畢業(yè)典禮演講上的那條最簡單、最常見的陳詞濫調吧——即,人文科學教育并非知識填鴨,而是“讓你學會如何思考”。
如果此時的你們同大學時代的我一樣,那肯定不愿聽到這樣的話,反而會覺得這樣的話語是一種侮辱,因為你們已經無需任何人來教你們如何思考了——既然已經獲得了一流大學的認可,也就證明,你們早已懂得如何思考。
可我要跟你們說,人文教育的這條陳詞濫調毫無污蔑之意,因為,我們在這樣的大學里應當接受的真正有意義的教育并非關乎思考能力,而是對思考內容的選擇。
如果你覺得自己完全能夠自主選擇思考的內容,覺得這樣的討論純屬浪費時間的話,我建議你先思考一下魚和水的故事,隨后幾分鐘,煩請暫且不去懷疑討論如此顯而易見之事的價值。
再講一個具有教育意味的小故事。
在阿拉斯加一個偏遠郊外的酒吧里,坐著兩個人。
其中一個是信徒,另一個是無神論者,他們正借著四杯啤酒下肚后的那股烈勁兒爭論著上帝存在與否的話題。
無神論者說:聽著,我不相信上帝,也并非全無道理。我也曾做過向上帝祈禱之事。
就在上個月,我在露營的時候,被一場可怕的暴風雪困住了,什么也看不見,完全迷了路,
當時溫度有零下 45 度,所以我便試著祈禱。我屈膝跪在雪地里,大喊著:
上帝啊,我在暴風雪中迷失了方向,如果你真的存在,求求你,救救我,否則,我就要死在這里了!
于是乎,酒吧里的那位信徒望著那位無神論者,一臉迷惑地說道:“那么,你現在肯定相信了吧。畢竟,你坐在這兒,活得好好的?!?/p>
無神論者眨巴著眼睛,像看白癡一樣看著那位信徒:“我可不信。我之所以能活下來,是因為有兩個愛斯基摩人碰巧路過,引導我回到營地的方向?!?/p>
從人文科學的角度來剖析這個故事并非難事:兩個人若是擁有兩種不同的信仰模式,會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從經歷中獲取意義,即使是一模一樣的經歷,他們也可能收獲完全不同的意義。
我們鼓勵相互包容,鼓勵信仰多元化,因此,我們絕不會斷言某個人的理解是正確的,而另一個人的理解是錯誤的,或是不好的。
這不打緊。只不過,我們一直都在不停地討論,這些個人模式和信仰從何而來,即,從這兩個人內心的哪個地方而來。
似乎,一個人對世界和對自身經歷的意義的解讀方式,就好像身高或者鞋碼一樣,是天生的;又或者像語言那樣,是從文化中吸收的。
我們對意義的構建,似乎并不是出于個人自覺的、刻意的選擇。
而是源于傲慢自大。
那位無神論者十萬分確信,愛斯基摩人的出現與他的禱告沒有任何關系。
當然,許多有信仰的人似乎也都對自己的理解無比自信。
也許,他們甚至比無神論者更令人反感,至少對在場的大多數人來說是如此,然而實際上,宗教教條主義者的問題與故事中的無神論者的問題并無二致——自大、盲目確信、思想封閉,就像一個徹徹底底的牢獄,獄中之人甚至不知自己已被監(jiān)禁。
在此,我想說的是,這便是人文教育中“教我們如何思考”的真正含義:少些自大,多些對自己和自己所確信之事的“批判意識”……因為,有許多我不假思索便確信的事,結果卻是大錯特錯的。
我?guī)捉浿苷鄄沤K于明白這個道理,想必在座諸君也會如此。
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我不假思索便確信了某件事,結果證明這完全是個錯誤。
我所有的切身體驗,都讓我對一件事深信不疑:我絕對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上最真實、最鮮明、最重要的人物。
我們很少去思考這種自然而然出現的自我中心意識,因為從社交方面考慮,這種意識很叫人反感,但實際上,它又確確實實地存在于我們所有人的內心深處。
這種意識,是我們自出生起就存在的默認設置。
你想:在所有的經歷當中,沒有哪一個不是以自我為絕對中心的。
在你的經歷中,世界要么在前,要么在后,要么在左,要么在右,要么在電視上,要么在監(jiān)視器里,等等。
雖說他人的思維和情感也以某種方式與你相交融,但你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才是最直接、最迫切、最真實的。
這么說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請別擔心我接下來會向你們說教,講述慈悲情懷、利他思維,或者諸如此類的所謂“美德”。
這無關乎“美德”——而關乎我的選擇,選擇以某種方式來改變或者擺脫我們與生俱來的默認配置,即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并以自我中心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
那些能夠以這種方式來調整自己的默認配置的人常被譽為“適應性好的人”——在此提醒各位,這絕非一個偶然的術語。
根據這個學術設定,一個問題便凸顯出來:調整默認設置,與真正的知識或才智又有多大關系呢?
答案不難得出:這取決于我們談論的是何種知識。
也許教育體系中最危險的事,至少就我而言,便是它會讓人喜歡上過度推理,讓人迷失于抽象思維之中,從而忽略了眼前之事。
甚至忽略了內心之事。
想必各位現在已明白,隨時保持警醒與專注,而不被頭腦中持續(xù)不斷的獨白催眠,實在困難。
但各位卻未必明白這種斗爭的利害得失。
在畢業(yè)后的這二十年里,我漸漸明白了其中的得失,明白了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這一陳詞濫調,實則是一個深沉而重要的真理之簡說。
“學習如何思考”,其實是學習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內容。
是讓你以充分的自覺和警醒去選擇關注的內容,選擇從經驗中構建意義的方式。
因為,倘若你在成年生活中不能或不愿練習這種選擇,那你將會被徹底打敗。
想想那句老掉牙的話:思維是“優(yōu)秀的仆人,可怕的主人”。
它與許多老套格言一樣,看似陳腐、毫無說服力,實則表達的是一個偉大而可怕的真理。
成年人用槍自殺時,幾乎都會選擇瞄準自己的腦袋,這絕非偶然巧合。
實際上,大多數自殺者在扣動板機之前便早已死去。
我認為,各位所接受的人文教育應當具有的實實在在的價值在于:在你們舒適、富足、體面的成年生活中,如何擺脫日復一日的重復單調,避免自己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如帝王一般獨一無二的自我中心”這一默認設置的奴隸。
也許這聽起來像是夸張而抽象的謬論。
那我們不妨說得具體一點。
實際上,即將畢業(yè)的各位完全不知曉“日復一日”的真實含義。
而這恰恰是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大多數畢業(yè)典禮演講卻從未提及。
其中一部分便是厭煩倦怠、例行公事和微小的挫折。
在座的家長和長者對我說的這些再清楚不過了。
舉個例子,假設今天是成年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一天,你早晨起來,去干那份充滿挑戰(zhàn)的白領工作,辛辛苦苦干了九到十個小時,末了,你累了,筋疲力盡,你只想著回家吃頓好的,然后,也許你只放松了一兩個小時,就得早早入睡了,因為明天還得早起,還得重復一模一樣的事情。
突然,你想起家中沒有了食物——拜你那份充滿挑戰(zhàn)的工作所賜,你根本無暇購物——所以下班之后,你只好開車去超市。
今天是本周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交通擁堵,路途比平時要遠很多。好不容易到了超市又遇上人潮涌動,顯然,這是因為這個點兒也是其他上班族采購生活用品的時間;超市里的熒光燈亮得有些可怕,充斥著足以扼殺靈魂的輕音樂或是流行歌,這里絕對是你最不想待的地方,偏偏卻沒辦法快去快回。
你不得不在燈火通明的巨大超市中穿梭,在一條條擁擠的過道間尋找你想要的東西,然后推著那毫無意義的推車,穿過同樣推著小車、同樣疲倦匆忙的人群。
當然,還會有一些行動像冰山一樣緩慢的老人、精神恍惚之人以及患有多動癥的孩子不時擋住過道,你不得不咬緊牙關,盡量禮貌地請求借過。終于,你買好了所有的晚餐食材,又迎來了下一個問題——盡管現在是晚間購物高峰,超市里卻沒有足夠的結賬通道,人們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這真是既愚蠢又氣人,但你又不能把氣撒在收銀女士身上,她也是因為工作而過度勞累,其工作內容的單調和無聊程度遠遠超過了著名大學出身的在座諸君的想象……
但無論如何,你終于來到了收銀臺前,等著機器驗證支票或信用卡,之后就會有一個聲音對你說:“祝你愉快”
——聽上去絕對像是死亡之音。
接著,你得把裝滿食物的不結實的煩人塑料袋放進購物車,而購物車的一只輪子發(fā)瘋了似的總是往左拐。
你還得推著它穿過臟亂、擁擠、顛簸的停車場,再努力把這些袋子裝進車子的后備箱,還要確保在回家的路上,這些東西不會從袋子里掉出來,滾得后備箱里到處都是。
接著,你還得在緩慢、繁忙又擠滿越野車的交通高峰時段開車回家,諸如此類。
當然,在座諸君都有此種經歷——但這些還沒有成為各位實際生活的一部分,各位還沒有如此日復一日周復一周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然而,未來確將如此,還有更多枯燥沉悶、惱人厭煩、看似毫無意義的例行公事,不過……
不過,這并不是重點。
重點在于,像這樣細微瑣碎、令人厭煩的無聊破事,正是你做出選擇的時機。
正是堵塞的交通、擁擠的過道和結賬時的大排長龍,讓我有時間去思考,如果我對于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都無法做出明智的決定,那么每次采購時我都會生氣難過,痛苦不堪,為我天生的默認設置就是——
凡此種種都是針對我,針對我的饑餓、疲憊和回家的欲望,并且,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恰好擋住了我的去路,這些擋路者都他媽的是誰啊?
看看大多數在這里排隊結賬的人是多么可憎,一個個瞪著死魚眼,蠢得像牛一般,完全不像活生生的人類;看看那些在隊伍中間大聲講電話的人有多么討厭和無禮;再看看這究竟有多么不公平:我辛辛苦苦工作了一整天,又餓又累,卻不能回家吃口飯、歇口氣,只是因為這些該死的人類。
當然,如果我的默認設置更具社會意識和文藝氣息,我就能在下班晚高峰期憤憤不平地厭惡著這些又大又蠢的擋路越野車、悍馬和 V-12 皮卡,看它們四十加侖的油箱里自私地浪費著汽油;細細思考著這樣一個事實——
那些標榜愛國或者信仰的保險杠貼紙,往往出現在最令人作嘔而又自私的大車上,由最丑陋、最輕率和最激進的司機駕駛著,他們常常是一邊講著電話,一邊加速超過行人,只是為了能讓自己在堵車的長龍中前進個愚蠢的二十英尺;
而且,我還會想到我們的后代的后代,對于我們這樣浪費未來的能源,還可能破壞了氣候,
會有多么鄙視,甚至覺得我們都被寵壞了,愚蠢自私,令人惡心,會想到這一切簡直糟透了,如此這般……
你瞧,如果我選擇這么想,好吧,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但這樣的想法往往都是非常簡單、自然而然的,根本算不上是一種選擇。
這樣的想法就是我天生的默認設置。
正是這樣自然而然、無意識的方式,讓我體驗到了成人生活中枯燥無趣、灰心喪氣、繁忙勞碌的那一部分,我自然而然、無意識地有這樣一種信念:我是世界的中心,我眼前的需要和我的個人感受,決定著世界運轉的先后順序。
但問題是,顯然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這類事情。
在這樣的道路上,所有滯留和空轉的車輛都擋了我的去路:當然,有可能這些越野車里的人曾經歷過可怕的車禍,現在仍懼怕開車這件事情,于是他們的治療師無一例外地都讓他們買一輛又大又笨的越野車,好讓他們開車時覺得安心;
又或者,剛剛超過我的那輛悍馬可能是一位父親載著自己受傷或生病的孩子,急匆匆地趕去醫(yī)院,他的匆忙遠比我的匆忙更加重要,更為合理——實際上,是我擋了他的路;
又或者,我可以勉強自己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性:在超市收銀臺前排隊的每個人,或許都和我一樣無聊而沮喪,甚至有些人的處境比我更艱辛、更乏味、更痛苦。
諸如此類
......
再次強調,請不要認為我是在布道,為你們宣講什么道德忠告,或者是在告訴你們“應該”
這樣思考,我也不是說任何人都會期望你自然而然地這么做,因為這樣很難,需要意志和心力,如果你像我一樣,那么在某些時候,你可能無法做到這一點,或者你只是單純地不愿這么做。
但大多數時候,如果你夠警醒,讓自己有所選擇,你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剛剛收銀臺前的一幕——一位濃妝艷抹的死魚眼肥婆沖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
或許她平時并不這樣;或許她已三天三夜沒有合眼,守護著自己罹患骨癌將不久人世的丈夫;又或許這位女士是美國汽車協會的底層員工,剛好通過自己的一些小門路,幫助你的另一半解決了噩夢般的繁文縟節(jié)。
當然,此類事情的可能性不大,但也絕非毫無可能——這取決于你思考問題和集中注意力的方式。
如果你自然而然地就能確定自己知道實際情況,以及什么人、什么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你想要按照自己的默認設置運轉——那么你就跟我一樣,可能不會去考慮那些并非毫無意義且惱人的可能性。
但如果你真正學會了如何思考,如何關注,那么你就會明白,你還有其他的選擇。
那么,你將會擁有這樣一種能力,把剛剛那幕擁擠煩躁、緩慢耗時、如同地獄般的購物情景變得既充滿意義,又神圣無比,與點亮星星的神奇力量共同閃耀:同情、愛以及萬事萬物深層的和諧。
神秘的事物不見得一定是真的:唯一絕對的真實是,你可以決定自己以何種視角去看待事物。
我認為,這,就是真正教育的自由,以及學會如何更好地適應的自由:你會有意識地決定什么有意義,什么沒有。
由你來決定信仰什么……
因為,還有一些其他的事情也真真切切。
在成年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溝槽里,其實并不存在什么無神論。
根本不存在“無所信”。
人人皆信仰。
我們擁有的唯一選擇,就是選擇去信仰什么。
選擇去信仰某個神靈,或靈性之類的事物——不論是耶穌基督,還是某些堅不可摧的道德準則——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那就是你信仰的任何其他事物都會將你生吞活剝。
如果你愛慕金錢和美食——覺得這才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那么,擁有多少都不足夠。
你永遠不會滿足。
這是真理。
如果迷戀身材、美貌及性感魅力,你永遠都會嫌棄自己的丑陋,當歲月和年齡的痕跡開始顯現,在它們將你掩埋之前,你已經死過上百萬次了。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已經知曉這些事情——因為它已經被編成了神話、諺語、陳詞、俗套、警句、寓言——每一個偉大故事的骨架。訣竅便是在日常自覺中優(yōu)先考慮這一真理。
崇拜權力,你會感到軟弱與恐懼,為了逃避這樣的懼怕,你將需要更多更大的權力。
崇拜智慧,努力在別人眼中樹立智者的形象,你終將會覺得自己愚昧,欺騙了眾人,隨時都有可能被他人揭穿。
諸如此類。
但這些不同形式信仰的陰險之處,并不在于它們有多邪惡或充滿罪惡;
而在于它們都是無意識的。
它們是先天的默認設置。
正是這些日復一日漸漸形成的信仰,使你在還沒察覺自己究竟在干什么時,就對所見所聞以及價值判斷充滿挑剔。
而所謂的“真實世界”并不會阻止你運轉默認設置,因為由人類、金錢和權力構建的“真實世界”,在恐懼、恥辱、挫敗、渴望和自我崇拜的驅使下,一路高歌。
我們現今的文化已經駕馭了這些力量,產出了非凡財富、舒適安逸和個人自由。
這種自由,成為我們頭腦王國的主宰,獨立于所有創(chuàng)造的中心。
這種自由值得推崇。
當然,自由有各種不同的類型,而最寶貴那一種,在這個以勝利、成就和炫耀為基準的花花世界中,很少被人提及。
真正重要的那種自由,意味著專注、自覺、自律、不懈努力,以及真誠地關懷他人,并且每天都以無數瑣碎微小而乏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為他人犧牲奉獻。
這便是真正的自由。
這便是學習如何去思考。
和這種自由相對的,則是沒有自覺、默認設置、永無止境的激烈競爭,始終處于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擁有和失去的痛苦之中。
我知道,這些聽起來既不輕松有趣,也不鼓舞人心、激發(fā)斗志,不像是一場畢業(yè)典禮演講該有的樣子。
但據我所知,剝除空洞堆砌的修辭之后,這就是真理。
顯然,你可以隨意把它想象成任何東西。
但請不要把它當作勞拉博士指手畫腳的說教。
這些全都無關道德、信仰和教條,也不是關于死亡之后的花哨言論。
真正的真理,關乎死亡之前的今生。
是你到了三十歲,甚至是五十歲的時候,都從沒有想過舉槍自盡。
關乎于真正教育的真正價值,與成績無關,與學位無關,而在于一種自覺——意識到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必要的;這種自覺就隱藏在我們身邊平淡無奇的生活之中,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
“這就是水?!?/p>
“這就是水?!?/p>
“這些愛斯基摩人也許遠遠不可貌相?!?/p>
在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困難得難以想象。
這也就印證了另一句陳詞濫調:你們的教育真的是一生的事業(yè),而且始于現在。
愿你們不止有好運相伴。
選自《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
[美] 大衛(wèi)·福斯特·華萊士 著
馬磊 / 龍彥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