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七十年:“第一句就讓你無比輕松”

J.D.塞林格寫過一個短篇小說《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發(fā)表在1948年1月31日的《紐約客》雜志上。結(jié)尾里有這么一句:“接著他走過去在空著的那張單人床上坐下,看了看那個姑娘,把槍對準,開了一槍,子彈穿過了他右側(cè)的太陽穴。”

J.D.塞林格寫過一個短篇小說《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發(fā)表在1948年1月31日的《紐約客》雜志上。結(jié)尾里有這么一句:“接著他走過去在空著的那張單人床上坐下,看了看那個姑娘,把槍對準,開了一槍,子彈穿過了他右側(cè)的太陽穴。”這個句子令時任主編哈羅德·羅斯心頭一顫,他當即決定與這個時年29歲的年輕人簽下合約,約定他今后所有的短篇小說,該雜志都有優(yōu)先選擇權(quán)。

事實證明了《紐約客》的眼光。1951年7月16日,《麥田里的守望者》橫空出世?!澳阋钦嫦肼犖抑v,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楣的童年是怎樣度過,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諸如此類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式廢話,可我老實告訴你,我無意告訴你這一切?!睆牡谝痪溟_始,小說就為美國文學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聲音,并迅速吸引了大批崇拜者。大導演伍迪·艾倫說:“讀《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一種純粹的享受。作者的責任是要款待讀者,塞林格不負眾望,從小說第一句開始就讓你無比輕松?!?/p>

第一版《麥田里的守望者》

第一版《麥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卻是寫得并不輕松。開始寫《麥田里的守望者》時,他是一名軍人。他在1942年選擇主動參軍,而且接受了空軍訓練和反間諜訓練,雖然他天生厭惡戰(zhàn)爭,少時就因親如家人的一戶奧地利猶太人1930年代死于集中營對戰(zhàn)爭深惡痛絕。期間,他只要有時間,只要能找到一個空著的戰(zhàn)壕,就一直在寫。甚至開著吉普的時候,他也帶著一臺打字機。他的一名戰(zhàn)友回憶說,在他所處的那個區(qū)域遭遇襲擊的時候,他還蜷在桌子下飛快地打字。他所在的盟軍部隊在諾曼底登陸第一天參加了猶他海灘血戰(zhàn),死傷慘重。而他帶著小說前六章的手稿,挺過了使戰(zhàn)士們雙足潰爛的“狐貍洞”里的冰冷稀泥和槍林彈雨,幸存了下來。殘酷的戰(zhàn)爭給他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創(chuàng)傷,他主動要求住院治療。這期間,他曾去巴黎拜訪海明威,后者對他的才華大加贊賞。他與一位受過他審訊的法國女醫(yī)生結(jié)了婚,但不久就離掉了。無論如何,塞林格都拒絕因病提前退役,一直堅持到榮退。他的女兒瑪格麗特回憶說,父親收藏著自己的軍功章,他一直活得像一個軍人。

他也像軍人守護榮譽一樣守護著這本書稿。退役后,塞林格一邊克服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一邊繼續(xù)寫《麥田里的守望者》,包括戰(zhàn)前戰(zhàn)中陸續(xù)完成的工作,這本書花了他整整十年。小說出版后,美國學生一時間競相模仿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學他的言語動作。其中也或許包括日后成為大作家的菲利普·羅斯,至少他目睹了這一出版盛事。時隔23年,亦即1974年,他寫道:大學生對塞林格作品的響應,說明他比任何人都更貼近時代,并且捕捉到了那時正在自我與文化之間發(fā)生著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斗爭。塞林格也是因為小說中體現(xiàn)的反叛精神,被認為是美國“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領(lǐng)袖。畢竟在凱魯亞克寫出《在路上》的六年前,他就已經(jīng)用這部小說狠狠地戳了一下既有體制的脊梁;畢竟在“垮掉的一代”憤起前,那個叫霍爾頓的“麥田守望者”就已經(jīng)完美地詮釋了“垮掉”的精髓。

彼時的教師和家長,自然是無暇預測這本書的文學史價值。除了極少數(shù)認為這是“異乎尋常的、才華橫溢的處女作”外,絕大多數(shù)都認為這本書充滿了逃學、吸煙、喝酒、性和臟話,離經(jīng)叛道,它被當時美國的很多學校都列為禁書,也就不足為怪了。何況發(fā)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幾起兇殺案件,還與它脫不了干系呢。1980年12月8日,查普曼在槍殺歌星約翰·列儂后,居然坐在馬路上讀《麥田里的守望者》,他甚至在法庭上朗誦書中的經(jīng)典語句,并解釋稱射殺列儂,是為保護他的純真。隨后一年,在刺殺里根總統(tǒng)的小欣克利的行李箱里,人們同樣發(fā)現(xiàn)了一本翻爛了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如此種種,只能從一個側(cè)面證明小說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又推波助瀾,使得小說產(chǎn)生了更大的影響。

12年后,《麥田里的守望者》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當時,這部小說還只是以黃皮書的形式出版。小說真正被中國讀者熟識,卻是在20年后。那年,漓江出版社推出了后來廣為人知的施咸榮譯本。類似“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賤地活著”這樣的塞氏語句,被幾代人記取流傳。音樂人高曉松給自己的公司取名為“麥田音樂”;歌手王菲唱過林夕寫的《守望麥田》;大張偉坦言是這部小說造就了今日的他。這部小說更是影響,并造就了許多作家的創(chuàng)作。蘇童坦言:“塞林格是我最癡迷的作家”;評論家謝有順表示,當年徐星、劉索拉的寫作之所以風靡一時,主要得力于模仿塞林格式的語言和敘事方式;而評論家止庵直言,如果沒有塞林格,就沒有王朔,也沒有王小波。

如今,這部一度被認定為“禁書”的小說,已是公認的美國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全球銷量超過6000萬冊。而“麥田”也已經(jīng)成了一種文化符號,刻在了一代代人的青春記憶里,他們心中銘記的,也定然還有謎一樣的塞林格?!尔溙锢锏氖赝摺烦霭娲文?,他就用并不豐厚的稿酬在不通水電的新罕布什爾州康沃爾山鄉(xiāng)買了一棟“形同廢墟”的老宅,算是踐行了小說里霍爾頓“用自己的錢蓋一座小木屋”的夢想。又是過了一年,他搬進了這座小木屋。這年秋天,塞林格結(jié)識了一些當?shù)厍嗌倌?,并允許其中一位女中學生對自己進行采訪。他以為采訪將發(fā)表在當?shù)貓蠹埖母咧许撋希Y(jié)果文章作為專題發(fā)表在社論版上。他覺得上了當,毅然斷絕了與那些青少年的交往,并且在自己住所的周圍建起六尺半高的圍欄。

此后,塞林格很少向新聞界發(fā)表講話,發(fā)表的作品也越來越少,很快就完全停止。他最后出版的作品是《哈普沃茲16,1924》,這是一部長約2.5萬字的短篇小說,占據(jù)了1965年6月19日的《紐約客》整18頁的篇幅。與此同時,他的小說《康涅狄格州的維格利大叔》被改編成了電影《一廂情愿》,這部電影如此糟糕,以至于塞林格再也不愿意出售電影版權(quán),即使連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改編《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請求也未能幸免。此后,無論是電視、電影還是舞臺劇,他都拒絕轉(zhuǎn)讓版權(quán),即便是出版相關(guān)有聲讀物,也一律不同意。

塞林格登上《時代》雜志封面

塞林格登上《時代》雜志封面

然而越是如此,塞林格就越是受關(guān)注。尤其是在1961年登上《時代》雜志封面之后,跑到小鎮(zhèn)上找他的記者越來越多。不過對他來說,他必須要像母雞保護小雞一樣保護自己的隱私。為此不惜與人頻頻打官司。這著實讓“塞林格迷們”費腦筋。要知道,和所有渴望出人頭地的寫作者一樣,他年輕時也是一門心思想出名。塞林格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紐約一個猶太商人之家,少年時代在幾所預科學校學習,后到一所軍事學院寄宿。他雖然從小聰慧,在學業(yè)上卻是平淡無奇。18歲時,他被父親派到歐洲,學習進口干酪、火腿的業(yè)務,但他的興趣顯然在歐洲藝術(shù)上。回到美國后,他上過兩所大學,均未畢業(yè)。他愛上了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千金,而她卻嫁給了足夠當她父親的卓別林。直到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夜校部時,他的才華被良師發(fā)掘。期間,他夸耀自己的文學才華和抱負,并寫信給《故事》雜志的編輯炫耀。但成功一旦來臨,便很快對他失去了吸引力。他告訴《星期六評論》的編輯,他已經(jīng)“膩味”了印在《麥田里的守望者》封皮上的自己的照片,要求在隨后的版本中刪除,還命令經(jīng)紀人燒掉所有粉絲的信件。

雖然如此,塞林格還是于1953年出版了小說集《九故事》,以文學批評家馬爾科姆·布拉德伯利的評斷,如果說《麥田里的守望者》“反映的是在一個充滿爾虞我詐、虛偽和壓制的世界里主人公想拼力追溯責任的起源、作出超越阻隔和區(qū)別的嘗試,”那么《九故事》則是“把兒童的世界看成是真實的世界,而成人的世界則只是一個正從內(nèi)部毀壞的、把人類之愛永遠犧牲于卑劣的骯臟處所”。此后,塞林格還分別于1961年、1963年出版了《弗蘭妮和祖伊》和《抬高木梁:木匠們;西摩:小傳》。這兩部頗具神秘主義色彩的小說,很是挑戰(zhàn)讀者腦力。

《麥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紀念版

《麥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紀念版

仿佛《麥田里的守望者》里那個養(yǎng)金魚的小孩——霍爾頓的小說家哥哥D.B.寫的“故事動人極了,簡直要了我的命”的短篇小說《秘密金魚》里的主人公,他怎么樣都不肯讓人看他的金魚,因為那魚是他自己花錢買的,隱居后的塞林格也是,有傳聞,他寫下了海量著作,卻拒絕發(fā)表,不給任何人看。

“塞林格迷”們自然也特別關(guān)注,塞林格是否還寫了其他作品。在沒有任何實證的情況下,各種說法亦是層出不窮:他后來一直到死都沒寫過一個字;他就像斯蒂芬·金小說《閃靈》中的那個作家一樣反復寫著相同的句子;他還像果戈理臨終前那樣大量寫作,隨后就付之一炬。見證人的敘述多少給了人們一些希望。在出版于1998年的回憶錄《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中披露和塞林格在上世紀70年代持續(xù)10個月的情緣的女作家喬伊斯·梅納德就曾見到整架整架的筆記本,里面記錄了他精心構(gòu)筑的龐大而古怪的格拉斯家族的故事,她相信塞林格至少有兩本新小說鎖在一個保險柜里?,敻覃愄卣f,塞林格對他的文稿建立了一套精密的歸檔體系。紅色標記表明這本書可以按目前的樣子不做修改發(fā)行,藍色標記表明這份手稿必須再經(jīng)過編輯。她的記述也從一個側(cè)面暗示了塞林格可能還有未發(fā)表的作品。塞林格卻似乎只求不發(fā)表任何東西所帶來的“絕佳的安寧”,他無視一些學者的“懇求”:“請您向我們保證,如果您一直以來真的在寫的話,它們將終有一天印成鉛字——至少在我們有生之年?!痹趦H有的一次和《紐約時報》記者的簡短對話中,他聲稱“我喜歡寫,我愛寫,可我只為自己寫,純屬自娛”。

是否真是如此,就只有塞林格自己知道了。我們所能知道的是,他花了比大多數(shù)人擁抱世界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逃避名聲,結(jié)果卻是如《紐約時報》評論說的那樣,更是增加了他的名聲。人們紛紛猜想他為何隱遁。有人說塞林格已經(jīng)“入禪”;有人說這是“江郎才盡”的表現(xiàn);有人猜測,二戰(zhàn)期間從事的反間諜工作的經(jīng)歷使他喜愛“潛伏”;有人認為,他故弄玄虛,刻意制造神秘感以形成某種“傳奇”效應;有人揣摩,他是在履行霍爾頓的心愿:“一間在某處自己造的小屋,在那里度過余生,‘遠離’和別人該死、愚蠢的對話?!?;還有人說,是人們對年少輕狂的考爾菲德的誤讀,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塞林格的內(nèi)疚。他的“拒絕”,是為了避免再次誤讀以及對原作的扭曲。

如此種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依我看,我們不妨把塞林格的隱遁,看成是一種“守望”的姿態(tài),這是他一生堅守的信念。誠如有評論所說,他的守望正是對人們的一個提醒,提醒著庸常的人們停下來想想自己最初的夢想和信念。無論如何,《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70年后的今天,恰是我們閱讀或是重溫這部“青春史詩”的最佳日子。我們不妨一邊讀,一邊自問:當我們青春年少,我們在多少年后是否還能如霍爾頓那樣“守望”自己的夢想?抑或我們早已長大,在日復一日庸常的生活中,我們是否還在“守望”自己的夢想?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