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我們的孩子》,羅伯特·帕特南 著,田雷 宋昕 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06月
我們的定性研究
有些人從數(shù)據(jù)中認識世界,但大多數(shù)人是通過故事來了解生活。鑒于本書的主要目標是讓更多受過教育的美國人看得到“社會的另一半是如何生活的”,我們就用大量的篇幅去講述富家子和窮孩子的人生故事。當然,本書大部分還是讓嚴謹?shù)臄?shù)據(jù)來說話,這些定量證據(jù)確證了美國孩子之間日漸擴大的機會鴻溝。但是,雖然量化的數(shù)據(jù)可以告訴我們美國兒童現(xiàn)在的生活狀況,以及我們?yōu)槭裁磻旉P心孩子的事,但閱讀這些冷冰冰的數(shù)據(jù)卻始終如同霧里看花,讓我們難以體會生活的真相:在眼下的世界,“我們的孩子”意識全面枯萎,為孩子提供機會成了一家一戶的私人責任,成長于這樣的時代意味著什么?
定量的數(shù)據(jù)無法為我們展示日常生活的種種模樣:像斯特芬妮這樣的單親媽媽,靠著微薄的工資將孩子們養(yǎng)大,不但要時刻想著如何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安穩(wěn)的家,保護他們免受街頭的危險,還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照看他們;像大衛(wèi)這樣的大男孩,被入獄的父親以及酒鬼繼母所拋棄,飽嘗生活的苦難,但即便如此,在一個惡意滿盈的社區(qū)內(nèi),他還是努力著要做一個好爸爸;甚至像瑪爾妮這樣的中上階級的母親,也在為子女的未來而惶惶不可終日,擔心孩子們無法應對這個工作環(huán)境殘酷、家庭關系脆弱的世界。
為了追尋生活的真相,詹妮弗花了兩年時間走遍美國各地,訪問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問題五花八門卻不離其宗,都圍繞著“在現(xiàn)如今的美國,成長是什么樣子的”。她的第一站就是本書作者帕特南教授的家鄉(xiāng),俄亥俄州的克林頓港。在帕特南教授的回憶中,克林頓港是一個機會的樂土,每一個孩子,無論窮或富、黑或白,都能從父母、店主、教師、牧師、校監(jiān)和教練那里獲得人生建議、機會和支持。詹妮弗訪談了帕特南當年的十多位同學,并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份書面調(diào)查(詳見下文),得到的反饋非常吻合帕特南的記憶。但是,當詹妮弗在2012年春訪問作者家鄉(xiāng)時,20世紀50年代的克林頓港早已不知何處去,隨之一同消失的是普遍的經(jīng)濟繁榮、社區(qū)中無所不在的凝聚力、惠澤所有家庭的平等機會。從克林頓港返回后,詹妮弗帶回了這個市鎮(zhèn)甚至整個美國的“雙城記”:一邊是中上層階級的孩子,他們從讀書起就有家庭為之儲蓄的大學基金,參加足球隊的小聯(lián)賽,也有關愛他們的教堂長者;另一邊是工人階級的同齡孩子,他們的成長歷經(jīng)險阻——心狠手辣的繼母,入獄服刑的父親,意外懷孕,還有青少年拘留。得知自己的家鄉(xiāng)在半個世紀后就已經(jīng)面目全非,窮孩子已經(jīng)失去了成功的機會,這一開始讓帕特南甚為震驚,也讓我們懷疑是否碰到的是生活在工業(yè)衰退地帶的工人階級孩子,他們是非典型的,境況遠不及普通工人家庭的同齡人。
于是我們擴展了樣本,新增了明尼蘇達州的德盧斯(Duluth)、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翰(Birmingham)、德克薩斯州的奧斯?。ˋustin)、俄勒岡州的本德鎮(zhèn)、加利福尼亞州的橘子郡、馬薩諸塞州的沃爾瑟姆(Waltham)和威士頓(Weston)。這些調(diào)查地點代表著美國各地多種類型的地方經(jīng)濟和文化,包括工業(yè)衰退地帶的去工業(yè)化的小鎮(zhèn)(克林頓港和德盧斯)、中產(chǎn)階級云集的旅游勝地(本德鎮(zhèn))、欣欣向榮的高技術“奇跡”城市(奧斯?。l(fā)展不平衡的都會區(qū)(費城和亞特蘭大),還有仍無力擺脫民權革命遺留問題的伯明翰。之所以選擇橘子郡,是因為它向來被認為是超級富豪的圣地,因此可以讓我們看到這種“橘子郡”神話所掩蓋的貧窮工人階級移民社區(qū)?;氐讲ㄊ款D,沃爾瑟姆和威士頓雖然毗鄰相望,但在家庭收入、學校質(zhì)量和房產(chǎn)價格上都懸殊極大,這也讓我們看到128號公路這條“美國科技大道”是如何切割出“兩個美國”的。
接下來的兩年,我們用了數(shù)百個小時,走訪了上述研究地點的許多家庭,訪問了107名剛剛成年的年輕人,只要情況允許,我們也采訪了孩子的家長。詹妮弗完成了本書所記錄下的絕大多數(shù)訪談,而賈思敏·桑德爾森(Jasmin Sandelson),這位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才華橫溢的研究生,也參與了這一過程,還記得伊利亞么?他就是賈思敏在亞特蘭大的購物中心遇見的。我們選擇從18至22歲的年輕人著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從高中畢業(yè),已經(jīng)開始思考大學和未來的工作。在剛成年的這一人生階段,年輕人也才脫離家庭和中學的體制化環(huán)境,開始嚴肅地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認同和生活,通過聚焦于這一群體,我們可以進入這些孩子們的世界,感知他們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童年的,又是如何規(guī)劃他們的未來的。這樣安排,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同時可以認識到在他們成長路上等待伏擊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攔路虎。
本書討論的是不斷擴張的階級鴻溝,因此我們把受訪對象分為兩類:一類是中上層階級的家庭和孩子,另一類是工人階級的家庭和孩子。但問題是,在美國文化中,“社會階級”向來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模糊語詞。在本書中,我們運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作為區(qū)分的指標——父母若是自四年制大學畢業(yè),則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女就被歸類為中上階級;如果父母的教育僅止步于高中,則這樣的家庭就被歸類為下層階級或工人階級。在本書中露面的共有10位中上階級的父母,在他們中間,5人有本科學位,4人獲得了碩士學位,還有1位則是在子女長大成人后重返高校讀書。他們的子女,要么是正在讀大學,要么是已經(jīng)完成了大學學業(yè)。相比之下,13位工人階級的父母出現(xiàn)在本書中,其中連高中都沒畢業(yè)的有5位,拿到高中文憑的有4位,還另有4位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因為他們已經(jīng)消失在子女的生活中)。這些工人階級子弟好歹都讀完了高中,至少是拿到了同等學力證書,他們中間有3位還讀過幾天大學,但無一從大學畢業(yè)。
在每一座城市,我們在訪談時都盡可能追求一種“四重奏(quartet)”的模式:一對工人階級的母女,再搭配一對中上階級的母女;或者是,一對工人階級的父子,再搭配一對中上階級的父子。(有時因為當?shù)貤l件所限,我們無法嚴格遵循四重奏的模式,但在大多數(shù)地方,我們訪談了不止一組的四重奏。)我們之所以用母女配或父子配,就是為了控制性別這一因素,在我們比較兩代人成長過程之變時盡可能排除性別因素的干擾。例如,俄亥俄州的溫蒂曾回憶起,自己的父母從來沒有期待過她能有什么事業(yè)上的建樹;而切爾西,她的女兒,卻小小年紀就立志要做一名律師。這一研究進路可以讓我們發(fā)現(xiàn),育兒模式的性別差異正在縮小,但階級差別卻在分化。
為了找到合適的家庭,我們會請當?shù)貙W校教員、學區(qū)委員會、非營利組織以及社區(qū)內(nèi)其他德高望重的人士作為我們的推薦人,替我們代為聯(lián)系。但我們也從“實地探訪”中收獲不小——開著車,從沃爾瑪?shù)接螒驈d再到快餐店,或者從大學校園到修車廠再到中介處或購物中心,在年輕人購物、工作、學習和玩樂的地方去尋找合適的受訪者。對我們來說,還有一些“狩獵處”,比如警察局、消防站、工廠、餐館、社區(qū)中心、娛樂場所,還有各種類型的大學,社區(qū)的、地區(qū)的、州立的以及私立的。
通常說來,尋找受訪者的過程已經(jīng)讓我們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當我們在亞特蘭大接洽在服務業(yè)工作的斯特芬妮并告訴她,我們可以支付她的女兒50美元以參與一項研究時,她當即給女兒米歇爾打去電話,要求她在詹妮弗到訪之前必須待在家里,哪兒也不能去——這就是一個信號,可見,既沒有工作也不再上學的米歇爾是多么需要這50美元,詹妮弗在本德鎮(zhèn)還訪問了一位名叫比爾的消防員,他們約好在當?shù)氐恼~餐廳見面,訪談時比爾把一大家子都帶來了,他對此解釋說:“我們就是想讓兩個孩子能親眼看見一位真正上過大學、做著正經(jīng)工作的女士?!蔽覀兇蛐牡桌镆庾R到,當有些貧窮的父母指導孩子走向前途不明的未來時,這些工人階級的家庭是有多么手足無措、彷徨無助。
訪談時,我們有自己的套路,問題首先從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開始,包括他們住在哪里,他們是否已經(jīng)買下現(xiàn)在的房子——還是僅僅租住,是否有錢支付各種生活賬單?有沒有醫(yī)療保險或退休金?是否經(jīng)常會感到手頭太緊?接下來,我們會問到家庭結(jié)構(gòu)、為人父母的方式、子女的在校經(jīng)歷、課外活動狀況、宗教參與,還有關于生日和節(jié)日的記憶。
由于我們特別關注機會和社會流動,所以接下來會請年輕人及其家長回憶一下他們曾經(jīng)的理想以及對未來的期待,這方面的問題包括:“請告訴我,當你決定未來要做什么時,你是如何做出選擇的?你當時手上有什么樣的選項?你的學習成績?nèi)绾??你是否參加了SAT考試?中學畢業(yè)時是打算繼續(xù)上大學,還是找工作?從什么時候開始,你會和父母討論上大學的事?談論大學時,你們都會談論些什么?”我們還會問到一系列與大學相關的問題,包括是否參觀過大學,是否讀過大學預科班,是否請過私人的大學申請顧問或?qū)懽髦笇Ю蠋?,是否有實習或工作的?jīng)驗,以及是否參與過課外活動。我們的問題還涉及是否會提前儲蓄大學學費,是否拿到獎學金或其他大學基金的問題。我們還會關注年輕人可能獲得的社會資源,包括益友良師、輔導員、教師、牧師以及生活中其他重要的成年人。我們還會問及很多“感情”方面的問題,關于信任、安全、希望以及對未來的焦慮;關于生活是在實現(xiàn)他們的理想,還是一再讓他們失望;以及一路走來,他們得到了什么幫助,又遭遇到什么樣的阻力。
每一場的訪談,我們都會談到上面這些計劃內(nèi)的話題,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為受訪者留下充裕的空間,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提出我們的訪談框架不曾觸及的重要問題。有些時候,我們事先擬定的訪談大綱顯得很傻很天真,比如,當我們采訪瑪麗·蘇的時候,面對著這個自小就被母親所拋棄、童年時僅有一只小老鼠為伴的年輕女工,我們竟然開口就問她關于鋼琴課的問題。只有在這種場合,我們才意識到工人階級的孩子早已偏離了我們腦海中的“正?!蓖辏虼宋覀児膭钍茉L者可以用他們自己的話,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
追蹤這些工人階級的年輕人并不容易,因為他們可以說居無定所,手機也經(jīng)常因為欠費而停機。最終,我們發(fā)現(xiàn)了聯(lián)絡這些工人階級孩子的最好辦法,這就是Facebook,即便他們頻繁更換電話號碼,但Facebook的賬號始終保持活躍。觀察他們的更新狀態(tài),同他們在Facebook上互動,我們可以獲取比一次簡單訪談要深入得多的信息,在他們的允許下,我們也在分析中運用了他們于Facebook上的狀態(tài)更新和發(fā)帖。
作品簡介
《我們的孩子》,羅伯特·帕特南 著,田雷 宋昕 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06月
社會分層、階級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一部關于機會不平等與孩子未來的生命紀實,克林頓、布什、奧巴馬等政府首腦資深顧問、哈佛大學資深教授羅伯特·帕特南力作。每一位父母、每一位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有識之士必讀作品。
在一個階級固化的社會里,寒門為什么再難出貴子?為了回答這一問題,理解美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是如何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機遇的,哈佛大學帕特南教授組織研究團隊,以數(shù)年之功,追蹤訪問了生活在美國各地的107位年輕人,呈現(xiàn)出美國社會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的變遷圖景,書寫了一則關于“美國夢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言,“讀罷此書,沒人還能相信美國還有機會平等這回事?!迸撂啬嫌谩耙渣c帶面”的敘述方式,生動地展示了美國社會在過去半世紀以來日漸擴大的“階級鴻溝”。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帕特南依次討論了窮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階級的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引導、提供資源,而寒門子弟,不僅是經(jīng)濟上“窮”,還更有可能生活在殘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父母雙全的關愛或在隔代教養(yǎng)的環(huán)境中長大。全書反復出現(xiàn)的一個意象——貧富階級之間的“剪刀差”——在家庭結(jié)構(gòu)、父母教育方式、學校教育、鄰里社區(qū)內(nèi)都有鮮明的反映。在這個生而不平等的時代,僅僅談機會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們對美國社區(qū)的理解”而得到總統(tǒng)頒布的國家人文勛章。本書在此意義上又是一次學術的躍進,它更生動地展示出美國社會的全幅圖景:當寒門子弟發(fā)現(xiàn)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勞時,美國夢已碎。對于當下的中國人而言,這本書以手術刀般的銳利所進行的批判,是我們千金難買的經(jīng)驗和教訓。
羅伯特·帕特南 1941年生,美國當代最杰出的政治學家,曾擔任美國政治學協(xié)會主席。哈佛大學馬爾金公共政策講席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6年榮獲政治學界最高獎約翰·斯凱特獎,且為2013年總統(tǒng)頒布的國家人文勛章得主。曾出任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目前著書14部,被譯為20多種語言,在比較政治、美國政治、國際關系和政治理論領域均做出過卓越的原創(chuàng)貢獻。代表作《讓民主運轉(zhuǎn)起來》和《獨自打保齡》是過去半個世紀引證最多的社會科學著作,在國內(nèi)學界和思想界也有深遠的影響。多年來,他擔任過多屆美國總統(tǒng)、英國首相、法國總統(tǒng)以及多個國家政府首腦的資深顧問,其學術思想也激發(fā)了全球范圍內(nèi)草根社會運動的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