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畫鑒定中,書畫本身的筆墨特點是鑒定真?zhèn)巫钪匾囊罁?jù),而其他的如題跋、著錄、印鑒、流傳等,都是次要的輔助依據(jù)。因此,對書畫筆墨判斷的“目鑒”才是第一位的,而對文獻(xiàn)、著錄、流傳等的考證是其次的。近日在浙江大學(xué)藝術(shù)與考古博物館展出的近墨堂藏沈周款《九段錦》冊,通過對比沈周落款真跡,會發(fā)現(xiàn)此冊款識存在不少問題。
“三吳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書法”是浙江大學(xué)藝術(shù)與考古博物館首個以私人藏品為主的特展,于5月18日對外展出,主要呈現(xiàn)的是私人收藏的明代書法。
在書畫鑒定中,書畫本身的筆墨特點是鑒定真?zhèn)巫钪匾囊罁?jù),而其他的如題跋、著錄、印鑒、流傳等,都是次要的輔助依據(jù)。如果書畫本身筆墨不對、與書畫家的特點不符,那么只談著錄、流傳這些次要依據(jù),是舍本逐末,毫無意義。因此,對書畫筆墨判斷的“目鑒”才是第一位的,而對文獻(xiàn)、著錄、流傳等的考證是其次的。
近墨堂收藏的沈周款《九段錦》冊,近日在浙江大學(xué)藝術(shù)與考古博物館“三吳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書法”展覽中展出,為紙本設(shè)色,共九開繪畫冊頁,僅一開有沈周款識,另一開有杜瓊題跋。杜瓊題跋年款為成化七年(1471),可推斷沈周畫至晚作于此時,時年45歲。其實只要找前后時間相近的沈周落款真跡來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此冊款識存在很大問題。
本文選擇沈周1467年所作的《廬山高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1469年所作的《魏園雅集圖》(遼寧省博物館藏),1473年的《仿倪山水圖》(上海博物館藏)進(jìn)行對比,以上均為公認(rèn)的沈周真跡。
三件真跡的落款時間雖跨越了7年,但無論章法、結(jié)體和行筆,都高度一致:章法上“沈”靠左而“周”偏右,錯落有致;結(jié)體均往左欹側(cè),且“沈”字一撇出頭不多,大部分在“冖”的下部,且豎彎鉤較為內(nèi)斂;行筆多連筆,豎筆有輕微的顫動,筆法含蓄多變,秀美圓潤與剛健婀娜并存。
然而近墨堂本落款,兩字章法并非錯落,而是上下對齊,毫無變化。結(jié)體也無欹側(cè)變化之態(tài),且“周”字過于矮扁,不像真跡稍顯高而長。特別是行筆,“沈”字三點水往下墜落,最后一提臃腫拖沓,形如墨豬;“沈”一撇落筆重按,穿過“冖”被均等一分為二,收筆輕佻,而真跡的一撇大部分在“冖”之下,差別太大;還有“沈”的豎彎鉤拖得很長,形似其晚年學(xué)黃庭堅書的風(fēng)貌;“周”字“吉”的一豎,落筆拘謹(jǐn)遲疑,沉重含糊。
總之,近墨堂本行筆笨重滯澀,呆板而缺少變化,與其他三件真跡的輕快秀美多變完全不符,可判斷為偽作。
另外,近墨堂本有杜瓊題字,年款為成化七年(1471)。杜瓊是沈周的長輩,如此處題詩是真跡,那么是斷定此冊為真的重要依據(jù)。本文選取故宮收藏的杜瓊《榮登帖》(1472年)真跡對比,也會發(fā)現(xiàn)近墨堂本與之差距甚遠(yuǎn)。
在章法上,故宮《榮登帖》行氣緊密,每行字由上到下一氣貫之,筆斷意連,然而近墨堂本則分布均勻,每字拘謹(jǐn)獨立,沒有連貫氣,有臨寫的遲疑之感。至于字的結(jié)體,杜瓊真跡多瘦硬修長,有的筆畫具有明初人學(xué)習(xí)晉人的圓厚韻味,結(jié)體朝左欹側(cè),而近墨堂本多寬扁,無欹側(cè)變化,而且許多字結(jié)體不緊密,重心不穩(wěn)。在用筆上,杜瓊真跡硬朗遒健,提按有致,而近墨堂本則軟弱無力,筆畫單薄刻露。
特別是對比“杜瓊”二字落款,更能看出近墨堂本結(jié)體不穩(wěn)、筆力嫩弱。尤其是“瓊”字,結(jié)體和筆畫完全變形,最后一捺輕佻乏力,又與上一行字相連,實在是軟弱單薄。
從畫法看,本冊各開分別仿學(xué)諸家,但整體用筆纖弱繁瑣,設(shè)色艷俗,應(yīng)是俗工所仿。還是選取時間接近的《廬山高圖》和《魏園雅集圖》對比,兩圖都是淺絳設(shè)色,色彩淡泊明潔,且顏色加入墨色,雅致沉穩(wěn),顯示出沈周特有的文人氣息。而近墨堂本中有幾開青綠設(shè)色,顏色純度和飽和度都很高,山石濃重艷俗。事實上,沈周不僅是早年,即使是中年、晚年的真跡,也不會使用如此艷俗的顏色。
近墨堂本中有一開仿王蒙,正好《廬山高圖》也是仿學(xué)王蒙,二者可以對比?!稄]山高圖》中,皴筆秀潤綿密,由淡到濃的皴擦先用濕墨,再用濃墨,最后用焦墨點醒,墨色層次豐富,畫法來自于王蒙《青卞隱居圖》。而近墨堂本左側(cè)山石也確實是解鎖皴或短披麻,但墨色完全用焦墨,既黑又干,隨意涂抹,亂成一片,毫無層次和明暗之別,亦無點苔。再看橋,從橋面延伸往前,直接看到大部分橋底部,與畫理不合。而橋右松樹的左側(cè)樹枝傾垂,與墨色濃重的坡石混為一體,還有松樹枝葉整齊排布,呆板僵硬??傊嫹ㄋ脚c沈周差距太大,可鑒定為偽作。
至于著錄與流傳,近墨堂本與高士奇《江村銷夏錄》所記相近,或許有人認(rèn)為此冊即詹景鳳和高士奇著錄本。然而后人也可以憑著錄信息作假,作得與著錄一致,這能證明作品是真跡嗎?本冊中的藏印如王世懋“瑯琊王敬美氏收藏圖書”,高士奇的“高氏江邨草堂珍藏書畫之印”和“真知此中之妙”,三印都在一條花綾上,獨立于畫冊之外,并不能排除是從別處移來的。雖然近墨堂本與高士奇著錄信息接近,但未必是高士奇著錄本,即使是,那也不能證明本套冊頁是沈周真跡。
綜上可見,近墨堂本沈周款《九段錦》冊無論從款識、畫法和題跋來看,都與作者差距明顯,并非沈周、杜瓊手筆,是藝術(shù)水平和價值不高的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