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1937,延安對話》:見證初心,塵封80年史料首發(fā)

“毛澤東那年四十三歲了,身材瘦削,動作敏捷,渾身上下透著一股青春的活力,顯示出年輕小伙子一般的氣質(zhì)來。

“毛澤東那年四十三歲了,身材瘦削,動作敏捷,渾身上下透著一股青春的活力,顯示出年輕小伙子一般的氣質(zhì)來。不知為何,他的種種優(yōu)點和魅力完美地融為一體,再加上他深邃的思想、審慎的態(tài)度,竟讓人感覺到一種高深莫測?!?/p>

“(周恩來)留著胡須,是個干凈利落、衣冠整潔的人。普普通通的紅軍軍裝穿在他身上,卻能顯示出卓爾不群的風采來。從表面上看去,他像個知識分子,但實際上,他卻和其他人一樣,也是個老牌共產(chǎn)黨員。在他從事地下工作的那些歲月里,曾多次虎口脫險,與死神擦肩而過。”

1937年延安時期的紅軍領(lǐng)袖呈現(xiàn)出怎樣的風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怎樣看待中國革命?

《1937,延安對話》書封。

《1937,延安對話》書封。

 最近,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1937,延安對話》一書,并于6月23日舉辦“征程萬里 見證初心——《1937,延安對話》新書發(fā)布會”。

《1937,延安對話》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的亞洲問題研究專家,擔任過美國政府的東亞政治經(jīng)濟顧問的托馬斯·亞瑟·畢森的采訪實錄。 

中年時期的畢森。

中年時期的畢森。

他曾于1924年至1928年期間來到中國,先后在安徽省懷遠縣一所中學以及燕京大學執(zhí)教。 1937年6月盧溝橋事變前夕,在斯諾的幫助下,畢森與漢學家歐文·拉鐵摩爾以及其他幾位美國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在一路艱辛中,畢森親眼見證了當年中國社會的動蕩現(xiàn)實與革命圣地的烽火歲月,并在歷經(jīng)坎坷抵達延安后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紅軍領(lǐng)袖。

他將這些見聞與采訪用鉛筆寫在兩個筆記本上,真實記錄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理想和奮斗實踐。除了文字記錄之外,畢森一行人還拍攝了大量照片,有從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據(jù)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難得的是捕捉到許多正值盛年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們的風采。書中這些珍貴的筆記和照片,呈現(xiàn)了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容貌風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從一位西方學者客觀和切實的角度,證明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使命初心。

因為這些特殊的經(jīng)歷,同時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和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魅力和堅定信念所折服,畢森從一名篤信上帝的傳教士,轉(zhuǎn)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書中配圖,1937年畢森到訪延安。

書中配圖,1937年畢森到訪延安。

人文社方面介紹,自從作者畢森到訪延安80多年以來,這些筆記和照片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出版過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這些筆記首次在中國出版中文單行本。

在延安短短幾天的訪問,畢森一行被中國工農(nóng)紅軍和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魅力和堅定信念所折服。畢森在筆記上寫道:“延安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胸中,充滿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那個環(huán)境里,個人私欲必須向崇高的理念折腰。為了共同的事業(yè),人人平等,官兵一致,齊心協(xié)力,頑強奮斗,大家分享著這種精神追求所帶來的充實感……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毛澤東會頑強不屈地奮斗著、堅持著,要把這種精神推廣到整個中國?!?nbsp;

擔任司機的艾飛·希爾在回程的路上感慨:“我曾經(jīng)見識過各種各樣的人……但毛澤東卻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能夠統(tǒng)一全中國的人?!?/p>

同往延安、并曾擔任過國民黨的高級顧問的歐文·拉鐵摩爾,在1973年英文首版的序言中寫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人之所以毫無顧忌地透露出這些訊息,是因為他們無比堅定地相信,自己此刻正站立在歷史轉(zhuǎn)折點的緊要關(guān)頭上,并能清晰地展望到前景和未來。畢森所記錄下來的在延安那一場又一場談話之中,最為突出的特色,便是中國革命領(lǐng)袖們令人震撼的清晰思維和先見之明。”   

畢森一行從延安返回之后僅五天,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全國抗日戰(zhàn)爭開始。之后不久,畢森回到美國。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在國內(nèi)實行麥卡錫主義,對左派知識分子進行打壓和排擠,許多知識分子紛紛離開美國。如斯諾去了瑞士,與畢森同訪延安的歐文·拉鐵摩爾去了英國。畢森也是如此,在美國國內(nèi)受到各種懷疑和排擠,于1969年到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任教,并成為這所學校中國和文化課程的奠基人。雖然畢森命運多舛,但是卻嚴密而謹慎地保護了這些珍貴的筆記,只是沒有機緣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和面世。

一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勢推動之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出版了這本珍貴的筆記:“Yenan in June 1937: Talks with the Communist Leaders”,直譯為“1937年6月,與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們的對話”,成為畢森訪問延安36年之后,第一次出版英文版。

但是英文版在美國出版之后,也未引起關(guān)注,后來幾十年如同石沉大海。一直到2019年1月,旅居加拿大的華人作家、也是本書的譯者李彥,寫了一篇講述畢森生平的散文“校園里那株美洲蕾”,投稿到《當代》雜志。文中提到畢森到訪延安的《延安筆記》一事,引起編輯的注意,開始按圖索驥尋找在國內(nèi)出版這本書的渠道和方式,最終尋找到這本從未在國內(nèi)出版的珍貴史料。

 

孔令燕

孔令燕

《當代》雜志主編,本書責任編輯孔令燕介紹說:“這本書,是我從事編輯工作二十多年以來用時最長、投入情感最多的一本書。用時長,是因為客觀原因,上面已經(jīng)說過。投入情感多,是因為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真正被中國革命者的忘我和奮斗精神所感動,被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眾多革命者的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所震撼?!?/p>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著名詩人吉狄馬加說:“勵精圖治為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夢想,實際上在很早就形成,不是在現(xiàn)在或者前二十年、三十年,而是在建黨就開始的。所以這一點上,這本書還是有它的特殊價值?!?/p>

吉狄馬加

吉狄馬加

中國版權(quán)協(xié)會會長閻曉宏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對朱德、周總理、毛主席的采訪。從中的確看到了當時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袖們卓越不凡的領(lǐng)袖氣質(zhì)和前瞻性、判斷力。這是1937年時的斷言,真的是太了不起。另外這本書講到了我們?yōu)槭裁匆讶嗣袢罕娺@種力量作為一個政黨和一個社會最重要的依靠和走向。講得非常清楚、明了?!?/p>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楊明偉談道:“延安精神是在什么情況下產(chǎn)生的?住的是貧瘠的地方,是窯洞。吃的、穿的都成問題,但是在這個隊伍里面體現(xiàn)的卻是朝氣蓬勃的、一種感染人的、一種民族團結(jié)的、有希望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精神恰恰是在極其貧窮貧困的基礎(chǔ)上,在斗爭極其復雜殘酷的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它引領(lǐng)了中國的精神方向?!?/p>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李一昕說:“我感覺這本書的內(nèi)容、意義并不僅僅在于記錄歷史,更在于它對未來的準確預言。”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