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安岳縣最北部的一處寺院內(nèi),發(fā)現(xiàn)刻于南宋的唐代川密祖師柳本尊教派的三世佛造像一龕,這是在岳北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柳派造像遺址。主尊毗盧遮那佛頭戴化佛寶冠頂部與巖頂間刻有一只振翅欲飛的大鵬金翅鳥,此類站立于冠頂?shù)慕鸪狲B完整形象在石窟內(nèi)為首見。在安岳最南面的茗山寺石窟中,全國唯一一尊呈立姿的毗盧佛化佛冠上似也有一只金翅鳥立于冠頂,通過和此龕的對比能確認也是罕見的毗盧遮那金翅鳥王造像。
密宗第一護法的金翅鳥現(xiàn)身在安岳最南和最北邊界的柳派密宗毗盧佛冠頂,南北相距上百公里卻遙相呼應有何奧妙?為何在川渝其他造像上均不見此鳥出現(xiàn)?
安岳新發(fā)現(xiàn)的川密三身佛造像
神秘護法金翅鳥站立佛冠
近日,在四川安岳縣最北部的一處寺院內(nèi),發(fā)現(xiàn)刻于南宋的唐代川密祖師柳本尊教派的三世佛造像一龕,這是在岳北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柳派造像遺址。主尊毗盧遮那佛頭戴化佛寶冠,中坐手捻佛珠的教派領袖柳本尊,在寶冠頂部與巖頂間刻有一只振翅欲飛的大鵬金翅鳥,此類站立于冠頂?shù)慕鸪狲B完整形象在石窟內(nèi)為首見。著名密教研究學者呂建福先生認為此龕主尊造像為毗盧遮那金翅鳥王,意為突出柳本尊修行菩提心如同金翅鳥王啄食煩惱諸龍蛇,勇猛無比。
安岳新發(fā)現(xiàn)的宋代毗盧遮那佛精美頭冠
在安岳最南面的茗山寺石窟中,全國唯一一尊呈立姿的毗盧佛化佛冠上似也有一只金翅鳥立于冠頂,但83年文物普查時就已殘缺風化,僅能辯其雙翼腹部。通過和此龕的對比方能確認也是罕見的毗盧遮那金翅鳥王造像。
密宗第一護法的金翅鳥現(xiàn)身在安岳最南和最北邊界的柳派密宗毗盧佛冠頂,南北相距上百公里卻遙相呼應有何奧妙?為何在川渝其他造像上均不見此鳥出現(xiàn)?眾多謎團有待進一步破解。
最為獨特的柳本尊化佛像
秘密佛教在修行方式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nèi)容的特征,因而與顯教相對應,被稱為密教,創(chuàng)自2世紀的印度,3世紀便已流入中國。唐開元年間,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以及不空到唐朝,譯出《大日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等密宗經(jīng)典,創(chuàng)立宗派時最為繁盛,史稱唐密。再由中國東傳日本,稱為東密及臺密。密宗在唐后期先流傳于四川西部,在唐末五代被柳居直所承襲,稱為“川密”,至北宋中期和南宋初逐漸移至川東,先在安岳地區(qū)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柳派川密石窟造像,后在毗鄰的大足形成中心,始有大足寶頂?shù)臓I造。
安岳北部毗盧佛頭冠的柳本尊捻佛珠及站立的金翅鳥
川密造像極具濃厚地方色彩。主要題材為柳居直修煉成毗盧佛法身事跡的“十煉圖”以及華嚴三圣、三身佛等帶有顯著密教色彩的造像,最鮮明的標志便是毗盧佛頭冠上都有十煉成佛的柳居直像。
柳派川密造像現(xiàn)最早見于安岳毗盧洞,爾后在安岳林鳳至石羊一線續(xù)有開鑿,形成岳南區(qū)域的川密造像群,到南宋純熙年間,僧人趙智鳳以密宗第六代祖師自居,在大足寶頂以毗盧洞十煉圖為藍本新造密宗道場。在今安岳至大足30多公里范圍內(nèi)留存了20多處該派造像,之前研究者認為川密造像僅存于此區(qū)域內(nèi)。
安岳毗盧洞柳本尊煉心龕捻佛珠形象
此龕造像開鑿于距地面3.2米的紅砂崖上,坐東向西??叱势巾旈L方形,高4.6米、寬6.8米、深2.4米,共15尊造像。龕正中近圓雕高3.5米的三身佛。三像在70年代手、下顎部等曾遭損壞后修補,加之距縣城較遠保護級別低,又深鎖寺院當中,所以一直不為外界重視。
三像均結(jié)跏趺坐于金剛臺上,內(nèi)著僧祗支,外套露胸通肩袈裟,面相方圓飽滿,神態(tài)祥和,身微前傾。左側(cè)盧舍那佛頭飾螺髻,左肩有鉤紐,結(jié)定?。挥覀?cè)釋迦佛頭飾螺髻,左手扶膝,右手施說法印。主尊毗盧佛戴高冠,雙手于胸前合十。毗盧佛為密宗金剛界五方如來之首,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為密教教主,也就是大眾熟知的“大日如來佛”。
龕后壁及左右側(cè)開圓形小龕,內(nèi)刻8尊化佛,均刻有名稱。佛側(cè)壁各有一站立的剪發(fā)齊眉面帶微笑侍者(應為柳本尊侍者邱紹二女),龕壁左右下方刻兩名身著衷甲的威猛護法,周圍以高浮雕山巒和摩尼珠裝飾,右龕頂部刻有一日輪。風格、布局與安岳南部龍臺的南宋毗盧溝三身佛造像近似,但此龕雕工和規(guī)模更為精細宏大。
安岳兩宋毗盧佛以鏤空雕寶冠精美著稱,此龕毗盧佛冠是安岳已知保存最完整,最獨特和最大的一例。冠呈品字型,由12個對稱圍攏的卷草紋組成冠身,左右最大卷草紋中近圓雕兩朵綻放蓮花,冠正中為戴東坡巾, 眇右眼、缺左耳、無左臂,右手捻一串佛珠,結(jié)跏坐于仰蓮臺,后有圓形背光的柳本尊,下有祥云襯托。此捻佛珠形象之前僅見于毗盧洞十煉圖中第六煉煉心。冠箍下方嵌有兩朵八瓣花??晭в谀X后扎蝴蝶結(jié),帶飄垂于肩。整個頭冠運用了高浮雕、淺浮雕、半鏤空雕以及線刻等技法,使寶冠富麗飽滿、雍容華貴。
寶冠頂部站立一只做展翅欲飛狀的金翅鳥,尖尖的鳥喙、規(guī)整的翅羽和利爪均精雕細刻,這在漢地宋代石窟中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
安岳南部密宗造像不是大足接界佛
作為新發(fā)現(xiàn)的密宗新支流造像,近十年來,川渝柳派密宗造像受到海內(nèi)外學術(shù)界廣泛關(guān)注,由于安岳石窟點多面廣,縣境內(nèi)平均每6公里便有一處石窟寺遺存。在未能掌握全面資料的情況下,建國70年來,柳本尊兩宋密宗造像被部分專家認定僅存于安岳南部到大足這一30公里范圍內(nèi),中美學者近年提出安岳南部密宗造像是大足寶頂石刻的分道場,也是信徒們進入寶頂石刻香圈的接界造像,并進而推論出華嚴洞、毗盧洞、塔坡等均為南宋大足僧人趙智鳳或其弟子所開鑿,甚至有安岳造像晚于大足的說法。
茗山寺高6.3米的全國唯一毗盧佛立像
本次發(fā)現(xiàn)的柳派造像則挑戰(zhàn)了既有觀點,首先從位置上看,此石窟位于安岳最北部,與遂寧市接壤,距岳南最近的一處柳派造像也有80公里路程,但風格、內(nèi)容又與岳南造像一致。在附近2公里內(nèi),還分布著刻有梵文的孔雀明王、馬頭觀音及忿怒明王等典型密宗造像。
這說明安岳川密信仰遍布全境,造像自成體系,南北接壤區(qū)域均有大型道場。總不能再說安岳南北分布的柳派密教造像都是為進入大足寶頂造勢的接界佛吧?此地也與趙智鳳傳法路線“南轅北轍”。
也這印證了著名學者呂建福在《中國密教史》中的論斷: “在趙智鳳之前,柳本尊的教法事跡也出現(xiàn)在安岳石窟,毗盧洞造像中亦有十煉圖。在安岳不排除有柳本尊遺法弟子弘傳密教的可能性” 。
明代,朝廷特申禁令,不準傳授密教。此處有清代嘉慶十二年(1807)5月16日眾鄉(xiāng)人結(jié)社捐資的維修題記 “修補釋迦古佛”,證明此時信眾已不知此為柳派密宗造像。
安岳南北金翅鳥王造像謎團待解
出現(xiàn)的大鵬金翅鳥又稱迦樓羅,源自古印度神話,是佛教天龍八部的護法形象之一,為眾鳥之王,以龍和蛇為食。由于它的翅膀是由眾多珍寶交織而成,又稱金翅鳥。
金翅鳥的威力,通過《西游記》就可知一般,它是孫悟空西天取經(jīng)路上遇到的最強對手。在第七十四回里寫到金翅大鵬想吃唐僧肉,與獅王和象王結(jié)盟對付師徒四人。金翅大鵬作為三怪頭領,武功深不可測,孫悟空收伏了其余兩怪,對大鵬怪卻束手無策,大鵬鳥飛得比孫悟空的筋斗云還快,翅膀一扇就有九萬里,打不過又逃不掉,孫悟空還失手被擒,最后請來如來才把它收服。
金翅鳥自佛教進入中國后,與各地民俗信仰相結(jié)合,在各教派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唐代“釋迦說法圖”造像中,金翅鳥作為“八部”之一常以人形出現(xiàn)在佛祖背后,其也是《佛說造像量度經(jīng)》中的六拏具圖像之一,在云岡、龍門等中期造像中,可見金翅鳥裝飾于佛座下或門楣、屋檐等位置。金翅鳥有可降伏九十六種外道邊見的威力,因此密教將其視為第一護法。
此龕刻于毗盧佛冠頂?shù)慕鸪狲B在安岳、大足其他密宗造像中也未曾出現(xiàn)過。卻更多的出現(xiàn)在元到清代的藏傳雕塑和繪畫的背光之上,云南滇密大理國的圖騰也是金翅鳥。四川與藏區(qū)和云南均毗鄰,是否說明此龕造像有三地密教融合之勢?
茗山寺5號龕毗盧洞冠中的柳本尊和站立于上的金翅鳥殘跡
對此,中國著名密教研究學者呂建福先生研究后表示:佛冠上立金翅鳥,確屬此窟首見,此龕造像主尊造像為毗盧遮那金翅鳥王,毗盧遮那金翅鳥王之名,見于《大日經(jīng)疏》,說毗盧遮那金翅鳥王“俯觀法界大海,如視明鏡,奮止觀翅,搏天人龍,乃是勇健菩提心也”。毗盧遮那戴金翅鳥冠,即稱毗盧遮那金翅鳥王。毗盧遮那金翅鳥王,“王”表示權(quán)威,并不是屬于神王類的神祇。柳本尊修煉,正好表明毗盧遮那金翅鳥王勇堅菩提心的教義。
呂先生再研究了茗山寺5號窟高6.3米的毗盧佛柳本尊化佛冠上殘損的圖像,認為也是金翅鳥王的形象,至于為何在其他20多處柳派密宗造像毗盧洞頭冠不見金翅鳥王造像,偏偏在一南一北邊界區(qū)域出現(xiàn)金翅鳥王主尊,則有待今后對于安岳和大足川密造像更為系統(tǒng)和完整的研究。
對于安岳大足柳派密教造像的先后序列,呂建福先生表示:安岳柳派密教造像早于大足,安岳石窟造像為柳本尊事跡的追溯提供了依據(jù)。
本次新發(fā)現(xiàn)的安岳北部毗盧遮那金翅鳥王造像,擴展了已知川密造像的分布范圍,為爭論已久的安岳川密造像不是大足寶頂接界造像,而是大足受安岳造像影響而造寶頂密教道場提供了新物證。通過茗山寺與此處造像南北呼應的布局關(guān)系,為研究安岳柳派川密造像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