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の歴史》,尾藤正英著
尾藤正英《日本文化の歴史》(東京:巖波書店,2000)是一本名著,所以收入“巖波新書”。我看的是2019年的新版,讀了一半才察覺已經(jīng)有中譯本了(彭曦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扇嗽跂|京,無法找到中文本,只好繼續(xù)讀日文本。讀這部書,學到很多知識,但感受最深的卻是它瓦解了所謂中日“同文同種”的觀念,讓我越發(fā)意識到日本傳統(tǒng)和中國大不一樣。
這是一個中國人熟悉的故事。北宋初,日本禪僧奝然來中國,向宋太宗(939-997)介紹日本天皇世世相承、大臣代代傳襲的歷史,也就是現(xiàn)在所謂的“萬世一系”。宋太宗聽后很感慨?!端问贰防镎f,“上聞其國王一姓傳繼,臣下皆世官,因嘆息謂宰相曰:‘此島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繼襲不絕,此蓋古之道也。中國自唐季之亂,宇縣分裂,梁、周五代享歷尤促,大臣世胄,鮮能嗣續(xù)。朕雖德慚往圣,常夙夜寅畏,講求治本,不敢暇逸。建無窮之業(yè),垂可久之范,亦以為子孫之計,使大臣之后世襲祿位,此朕之心焉?!?/p>
說句不那么學術(shù)的話,宋太宗的感慨也許可以算最早的中日政治文化比較論?不過,盡管宋太宗有這樣的理想,可是要讓皇帝“萬世一系”,在信奉“湯武革命”正當性和為權(quán)力頻繁改朝換代的中國,可絕對做不到。為什么?原因很多,沒法細說,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既重要也不重要,這就是它和“萬世一系”和日本家族制度有關(guān)。因為日本并不強調(diào)在父系制度里,皇位傳承很重要的嫡長子繼承權(quán)。所以,日本不至于出現(xiàn)皇位缺乏直系繼承人而陷入困境的政治危機,也不至于出現(xiàn)為血緣生父和前任天子究竟誰算“皇考”的倫理麻煩,中國政治史上引人矚目的“濮議”“大禮議”,這種事兒如果在日本,不大會變得那么激烈和重要。
尾藤正英在這本書中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提供了一些線索。他指出,一般來說,世界上往往不是父系制度就是母系制度,但偏偏日本卻是“雙系制”(Bi-lateral System)。和日本作為對比的就是古代中國,漢族中國是典型的父系制度,儒家重視的是“長幼有序,內(nèi)外有別”,周秦以來血緣意義上的“姓”很重要,“同姓不婚,異姓不養(yǎng)”,理論上不僅有嫡長子優(yōu)先的君主繼承制,不支持非血緣親的養(yǎng)子,更不能容忍武則天那樣的“牝雞司晨”。但這些規(guī)矩在日本天皇家族可不那么管用。一方面,日本沒有這么嚴格的內(nèi)外規(guī)矩,早期皇族為了“肥水不落外人田”,并不那么講究“同姓不婚”或者“五服之分”,在729年藤原氏之女光明子(こうみょうし,701-760)成為皇后之前,皇后往往是內(nèi)親王(天皇之女)。像桓武天皇的三個兒子(平城、嵯峨、淳和)娶的三個內(nèi)親王(大宅、高津、高志),就是桓武天皇的三個女兒,算起來是兄妹婚。另一方面,中國儒家倫理中那種長幼有序,內(nèi)外有別的規(guī)矩,在古代日本并不怎么起作用。女性照樣可以當天皇,像推古天皇(554-628,敏達天皇皇后)、皇極天皇(594-661,舒明天皇皇后)、持統(tǒng)天皇(645-703,天武天皇皇后)都是女性,從皇后當天皇,不像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從皇后當了皇帝,就被罵得翻天。而在日本呢?不光這些女天皇,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的女兒阿倍內(nèi)親王,738年還被立過皇太子呢。
這就是了。我們看日本天皇家族,哪里需要像中國皇帝那樣,必須上下整齊一對一。比如稱德天皇(718-770)的繼承者是光仁天皇(709-782),可光仁天皇是稱德天皇的妹夫,但又是天智天皇的孫子,可見古代日本貴族的婚姻對于血緣遠近輩分高低,沒有那么避諱。在古代日本國家形成最關(guān)鍵時代的那個持統(tǒng)天皇,和武則天同時代,她不僅是一個女性,而且可能讓中國人特別不能理解的是,她的父親是天智天皇(626-672),可她卻嫁給了天智天皇的弟弟,等于是她的叔叔大海人皇子(后來的天武天皇,631-686),大海人皇子在壬申之亂中打敗了大友皇子(即弘文天皇)成為天武天皇,因此她也成了皇后。天武天皇在位期間,利用隋唐傳來的律令制度,使得古代日本國家日益成熟。686年天武天皇去世之后,她自己又當了天皇,繼續(xù)推進日本的古代國家化。甚至有人認為,就是在天武天皇、持統(tǒng)天皇這個時代,日本才成為“日本”,大王才成為“天皇”,原本的畿內(nèi)政權(quán)才成為日本國家。
說到這里,不由得想到了王國維。王國維還真是了不起,他在《殷周制度論》說,西周的制度改革對于中國絕對重要,其中第一重要的就是確立了直系“父子”的繼承制度,“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又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如果說,殷商時代關(guān)于祭祀的等秩和王位的繼承上,還沒有父子為中心的繼承觀念,也沒有區(qū)分等級高下的嫡庶制度,那么,這些制度在周代的改變,特別是王位繼承的“嫡長子制度”,奠定了后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特性,造成了古代中國“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的結(jié)局。這種“立子立嫡”的單線血親制度,決定了生父只有一個,皇帝制度決定了君主也只有一個,“天無二日”,所以在中國的倫理價值上只有一,沒有二。所以,古代中國才會發(fā)生兩種政治合法性的激烈沖突,一是所謂湯武革命,如果老皇帝變壞了,可是他卻是血緣意義上的合法君主,怎么辦?就是“湯武革命”,推翻他。所以,中國有孫悟空說的“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歷史上總是改朝換代,不可能“萬世一系”。二是總是爭“正統(tǒng)”,如果不是宗法制度規(guī)定的“嫡長子”,就會出現(xiàn)所謂誰是皇考,也就是尊生父還是尊皇父的爭論,前面提到宋代的“濮議”、明代的“大禮議”,就是引人矚目的大事件,血緣上的生父優(yōu)先還是皇位上的上皇優(yōu)先,在中國成了政治倫理的大問題。可是日本就不管,所謂天皇,兄弟繼承也好,夫妻繼承也好,所以歷史上雖然也有天智系統(tǒng)和天武系統(tǒng)之爭,有大覺寺系統(tǒng)和持明院系統(tǒng)之爭,但是反正都是一家,所以就可以算是“萬世一系”。
這種文化差異怎么來的,這個問題可不好說,解釋起來也太復雜。但是,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真的和人種差異有關(guān)嗎?中國人和日本人很不同。過去中國人總喜歡說徐福東渡的故事,倒并不一定是真相信有童男童女隨同出海成了日本人,其實這里的潛臺詞,一方面是日本人和中國人“同文同種”,另一方面換句話說,就是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子孫。這話在中國,古人說近人也說,說起來很自豪,很長中國人的臉。不過真是這樣嗎?尾藤正英卻引用埴原和郎(はにはらかずろう)的說法,認為最早的日本人其實有兩個來源,先是繩文人(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他們是來自現(xiàn)在的東南亞接近南亞的黃色人種(也算廣義的蒙古人種)。到了紀元前三世紀,日本進入彌生時代,而彌生人則是經(jīng)由北亞和朝鮮來的北方系統(tǒng)蒙古人種,他們傳來農(nóng)業(yè)和金屬,最初生活在九州北部和山口地區(qū),經(jīng)由中國、四國進入近畿。彌生人逐漸征服了繩文人,彼此混血,形成后來的日本人。但是,兩者終究還是有差異。他說,北方系的彌生人長臉、身高、單眼皮、細眉毛、干耳屎,南方系的繩文人則是方臉、較矮、雙眼皮、濃眉毛,而且是濕耳屎。所以說,日本人為單一民族其實是不對的,應當是混血的民族,只是這些混血的程度,在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像北海道和沖繩,受到彌生人的影響較小,而繩文人留下的特征較強。
顯然,日本人未必是徐福子孫,日本文化也未必全是來自中國文化。除了來自東南亞的繩文人,來自東北亞的彌生人,當然還有來自秦漢中國的“歸化人”,更有來自中古百濟的流亡貴族和民眾,但是,按照江上波夫(1906-2002)《騎馬民族國家》(東京:中央公論社,1965)的說法,日本人的來源里面,還曾經(jīng)有過來自歐亞草原的“騎馬民族”呢。這些說法也許對日本史的研究者來說,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不過,至少對我來說還很新鮮。確實,以前戴季陶《日本論》講得對,中國人對日本歷史文化的了解確實太少,其實有很多日本史事,在中國人說來就是匪夷所思,因為它超出了中國經(jīng)驗和想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