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威廉·??思{是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一生寫有19部長篇小說和70余部中短篇小說,其作品視角豐富,表現手法多變。??思{的作品不僅有對美國南方歷史的描寫,對種族主義的譴責,對南方社會和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也有從生態(tài)批判的角度描寫了人對自然的瘋狂攫取和人的異化。在他的作品中,工業(yè)文明迅速地蠶食自然和人類社會,人對物質和自然的占有欲望越來越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漠,整個社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嚴重的精神和生存危機。他呼吁人們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同自然實現和解,為人類走出精神困境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威廉·??思{
人與自然的矛盾
??思{的小說不僅描寫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還探索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描繪了資本主義工商文明對大自然的破壞,即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他的作品揭示人類對自然進行粗暴的干涉,無度的利用和榨取,踐踏它們的主體性、獨立性,表現出鮮明的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批判思想。
在??思{筆下,沒有人類干涉狀態(tài)下的自然界,一切都是美好而安靜的?!叭~子、枝丫與微粒,空氣、陽光、雨露與黑夜,橡實、橡樹、葉子再又是橡樹,天黑天亮天黑再天亮,周而復始”(??思{《熊》,李文俊譯)。但19世紀以來,伴隨著南北戰(zhàn)爭和工業(yè)化的進程,人造環(huán)境漸漸蠶食并取代了自然荒野。人們認為土地和自然資源是人類的私有財產,可以無度地開采和利用。人類文明破壞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對動物進行殘酷的戕害。在小說《熊》中,“老班”的尸體上呈現的不僅是最后這次獵殺造成的傷痕,還包括許久前“斷了腳趾的腳”。陳年舊傷變成了“皮底下的小硬塊,那是歷來打在它身上的子彈,一共52顆,包括大鉛彈、步槍子彈和散彈”。大熊離世的時候表情痛苦而充滿仇恨,“眼睛是睜著的,嘴唇怒咧著”。
鐵路的修建和火車的出現使伐木廠、機器迅速蠶食自然資源。??思{在多部小說中都描寫了鐵路進駐森林的景象——鐵路修進了大森林,成片的樹木裝在運送木材的火車中被運走,大森林在迅速消失,荒野在消逝。在??思{筆下,火車就像不祥之物,入侵人們平靜和諧的生活,預報著人類的噩耗。在《八月之光》中火車被比喻為女巫,在《熊》中火車被比喻成在《圣經》中代表著誘惑人類犯錯的蛇?;疖嚕ㄅ?、蛇)將人類引向新的罪惡,象征著現代物質文明進步的火車打破了荒野本來的面目——森林和土地被機器踐踏、蹂躪之后變得貧瘠、荒涼。工業(yè)文明破壞了自然原有的寧靜與美麗,把自然變成人類利用和榨取的對象,人與自然處于對立之中,完全失去了平衡。
自然對人的懲罰
??思{的小說蘊涵豐富,思想深刻,他的多部作品都旨在揭示現代文明的弊端及導致的人類的危機,同時對人類瘋狂行為所帶來的惡果及受到的懲罰進行了描繪。
隨著工業(yè)文明對自然的入侵,人對物質和自然的占有欲望越來越強,社會變得越來越唯利是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漠。??思{小說對人類不斷膨脹的欲望進行了批判。他的作品譴責了工業(yè)化對自然的破壞,暗示現代文明的發(fā)展可能給自然和人類及人類精神帶來災難。他作品的主旨在于,人在自然面前的肆虐與狂妄行為最終不過是一場鬧劇,與自然的神奇?zhèn)チο啾?,人的力量其實是再小不過的。??思{對于人類侵害自然和破壞生態(tài)無比憤恨,同時預言人類將為自己愚蠢的行為付出慘痛的代價。正如學者指出的那樣,小說《熊》中那個將尖刀插進大熊老班胸膛的獵人布恩瘋掉的結局,預示著人類可以破壞代表自然超然力量的動物的神性,但是這種強行破壞最終也必將傷害人類自己,通過獵人布恩的發(fā)瘋和死亡,??思{對人類肆意侵犯自然發(fā)出了警告。
在他看來,當人因貪欲而對自然進行占有、馴服和掠奪時形成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最終會導致自然的報復,這是“土地的詛咒”。當然,“詛咒”是以人不得不承受自己所造成的惡果體現出來的,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也必然會殃及人自身。在《去吧,摩西》的《三角洲之秋》中,艾克已經預見了這一問題。艾克看到的是,蹂躪自然,對自然的一味開掘,總會招致自然的報復,不但土地遭殃,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也會由于人的貪欲和權力欲而跟著受難,對自然的權力欲與對人的權力欲是聯系在一起的。
人類的精神危機
??思{還在作品中指出了當代人面臨的嚴重的環(huán)境危機、深刻的文化危機和精神危機,并闡明這種危機發(fā)源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破壞,人的無限欲望與自然的有限供給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支撐現代文明的經濟動力以及人類的極端利己主義加重了生態(tài)失衡,而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導致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因而整個社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嚴重的精神和生存危機。
??思{看到了物欲橫流的現代世界里人們愈來愈嚴重的精神危機,其作品揭示了人所處的環(huán)境是一個各種關系失衡的危機系統(tǒng)。但他并沒有把世界看作毫無希望的荒原,沒有對人類失去信心。他在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致辭中表達了這種情感:“我不想接受人類末日的說法?!蚁嘈湃祟惒坏珪埱业厣嫦氯ィ麄冞€能蓬勃發(fā)展。人是不朽的,……人有靈魂,有能夠憐憫、犧牲和耐勞的精神。詩人和作家的職責就在于寫出這些東西。他的特殊的光榮就是振奮人心,提醒人們記住勇氣、榮譽、希望、自豪、同情、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這些是人類昔日的榮耀。為此,人類將永生不朽。”
大自然是??思{理解世界與想象人類故事的起點與終點。他向人們揭示這個世界中統(tǒng)馭一切的唯一真理,即地球上的生命是一個共同體,彼此之間血脈相連,相互之間的尊重與愛護是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的奧秘。
福克納小說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人類要生存就必須遵循自然法則,建立和諧、默契的“詩意生存觀”,要學會“詩意地生存”。所謂“詩意地生存”就是生存在審美愉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中。生態(tài)詩人赫爾德林建議:“非常值得地,并且詩意地/人棲居在大地上?!薄皸印币馕吨谧裱匀环▌t的前提下,擁有一種歸屬感,一種從屬大地、被大自然所接納、與大自然共存的感覺,其對立面就是失去家園。而要“非常值得地”生存,就必須尊重大地,對所棲居的大地負責,不得隨意破壞大自然。“詩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界限,用審美的眼光和審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體驗它的無限意味和情趣,從而享受“現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園。在這里人類是自然之子,要心懷感激和熱愛之情欣賞和閱讀自然,將個體生命整合進自然生命中去;在這里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最終實現生存的愛與自由。(文/劉睿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