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慫得發(fā)番與親提,上司差票如雷厲。解戶歇家爭共攢,罪名贓贖誰相替。連年屢月不得休,貸盡親朋賣田地,妻啼子哭家業(yè)消,訟師衙役欣得意……”
這首收藏于蘇州碑刻博物館的《忍字歌》,講的是古代訴訟的種種害處。在封建專制社會,訴訟除了難以得到公正的判決外,最可怕的就是官府“吃了原告吃被告”,最終導致雙方都傾家蕩產(chǎn)、妻離子散。乾隆年間學者桂超萬在《宦游紀略》中所言“可惜公堂不濟貧,徒飽貪污資盡竭”,正是對這種現(xiàn)象的寫照。而古代官吏利用告狀和判案勒索百姓,有個“專用名詞”叫“賊開花”,清代著名學者梁恭辰所撰之筆記《北東園筆錄》,記載了大量“賊開花”的真實案例,讀之令人觸目驚心。
晚清時期衙署理案
一、官司就是“提款機”
“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痹谖覈糯?,打官司是輸是贏,很大程度上訴訟雙方比拼的不是誰有理誰有屈,而是誰的財力雄厚,因為整個訴訟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少不得上下打點,從官吏、書辦到衙役,哪個錢使得不到位,都可能功虧一簣。長此以往,官府也就將訴訟當成了撈外快的機會,不斷地盤剝勒索,稍有不遂就制造冤獄,甚至致人于死地。英國來華海軍軍官呤唎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就寫到,在清朝的訴訟審判中,“兩造之中的一方賄賣負責的清朝官吏,另一方就要受到酷刑之苦,如果兩方都沒有意思或沒有力量用大堆白花花的純銀去孝敬法官老爺,那么兩方就全要受到這位清官大老爺?shù)目酱颉薄?/p>
《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
整體上看,清代的訴訟費用相當高?!拔覈f制于一切訴訟費用尚無明文規(guī)定,而吏役暗中索取費用,往往肆意誅求,人民每遇訟事,動輒傾家蕩產(chǎn)?!睆氖妨仙峡矗鞯卦V訟費用差距很大,如貴州省“以最少者計之,每案均在十金以外”,臺灣省明面上的訴訟費用是一兩元錢,而正式開堂審訊,原告還得花上將近十元的“堂禮”。大案的開支就更多了。這些費用名目百出:“代書蓋戳有蓋戳費,告期掛號有掛號費,傳呈有傳呈費,準理而交保請息有和息費,又隔數(shù)日無票,便索出票費,呈詞數(shù)日不批,便索升堂費,審訊時有坐堂費,將結(jié)時有衙門費……”比剝皮抽筋還厲害!
據(jù)崇彝著《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同治初年,山西有一杜姓富裕人家,妯娌爭產(chǎn),詞訟連年累月,互不相讓,訴訟雙方為了打贏官司而賄賂官員,山西省從州縣到按察使都發(fā)了大財。特別是按察使瑞昌,吃了原告吃被告,后來被革職回鄉(xiāng)時,銀子實在太多了,竟到了無法攜帶的地步,只好在省城以12:1的比率將銀子換成黃金,一夕之間,竟將省會的黃金換絕,瑞昌也因此得了個“黃金賊”的綽號。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
在當時各省的訴訟費用中,四川至為驚人,州縣以致臬司審案時,每提審一次索費270兩銀子,有的竟提審至數(shù)十次,簡直就像在提款機上提款!饒是如此,官府的欲壑依舊難填。清代乾嘉年間學者姚元之在筆記《竹葉亭雜記》中就記載:“(四川)州縣中差役之擾鄉(xiāng)民,其術(shù)百端。同年程次坡御史條陳川省積弊,有‘賊開花’等名目。”民間一旦發(fā)生了失竊案件,原告報案之后,“差役將鄰近殷實無頂帶者拘押”,讓他們必須指出誰是竊賊,否則就不釋放,除非家里拿錢出來贖人。“每報一案,牽連數(shù)家,名曰:‘賊開花’。鄉(xiāng)曲無知,懼干法網(wǎng),出錢七八千至十數(shù)千不等?!瘪阋塾旨扔艑⑺麄冡尫?,這叫“洗賊名”。有人為此做了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若要子孫能結(jié)果”,下聯(lián)是“除非賊案不開花”,可見此類行徑對百姓荼毒之深,搞不好不僅自身難保,甚至禍及后代。而姚元之在后面的一句話才令人觸目驚心:“此弊蠹正恐不獨川省為然也?!币簿褪钦f,此類“賊開花”的官方敲詐勒索行徑,事實上在當時的全國是“遍地開花”的。
《竹葉亭雜記》
而清代著名學者梁恭辰所撰之筆記《北東園筆錄》中的一些記載,簡直就像是給上面這則筆記做的注解。
二、兩天入賬兩萬銀
“嘉慶初,有進士作令吾閩者(梁恭辰是福建長樂人),貪與酷兼而才復足以濟之。”最初此人任晉江知縣,恰好有一巡閱使來查訪民情。離晉江數(shù)十里的地方,就有很多村野民婦提著竹筐在道旁跪迎。巡閱使很詫異,問她們怎么知道自己會來這里?那些民婦說:“小民哪里知道大人會從此過境,我們不是來迎接您的,而是來迎接我們縣令的,我們縣令愛民如子,又從不收受賄賂。我們雖然感激他不盡,卻不知道送他一些什么好,想來想起,只有田園中的蔬果可獻芹忱。今天既然遇到大人您,想來我們縣能來這樣好的縣令,全都仰仗您的恩賜,所以這些果蔬理應先給您,等縣令來的時候我們再采摘補送?!毖查喪孤犃撕苁歉吲d,“如是者絡繹數(shù)十起,乃悉令隨輿至城中領(lǐng)賞”。
來到縣城,縣令早已在行館恭迎,并按照市價將那些民婦筐中的蔬果買下,“各歡聲雷動而去”。巡閱使連連頷首,認為這位縣令真的是一個兩袖清風的好官,“而不知皆此令所預為之”。
“不數(shù)月,即擢廈防同知,為吾閩第一優(yōu)缺。”這位同知大人蒞任之日,當?shù)貏倓偘l(fā)生了一起命案。有本地一個富紳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起造園亭,親自監(jiān)督工匠們干活兒。富紳自己坐在一張圓椅上,“旁置燈火以供吸食鴉片煙之用”。一會兒,有個工匠休息時想要抽煙,就把煙筒伸向煙燈點火。這一下那個富紳感覺自己被冒犯了,對其破口大罵!工匠負氣而去,走到半路覺得無論如何這口氣咽不下去,又折返回來,趁著富紳的仆人不在旁邊,用自己隨身攜帶的斧頭向富紳的后背劈去,富紳當即斃命!工匠被眾人當場拿下,押送官府,他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旋即被收監(jiān)。
同知牌示,明日早堂聽審此案,而半夜遣人進入監(jiān)牢,讓工匠明天在堂上供出一個“指使者”。第二天審訊時,工匠說自己殺人是受了富紳小妾的指使,同知立刻簽拘那小妾晚堂聽審,富紳家趕緊送上萬兩銀子才獲幸免。同知又讓人對工匠說:“小妾不肯到官,明天復訊,你再供出另外一個人?!钡诙?,工匠在公堂上說,雖然指使自己的是那個小妾,但據(jù)說小妾也是受了富紳之妻的唆使?!昂灳心称?,則復使客加賂萬金,案遂定?!睆陌赴l(fā)到此不過三天時間,同知已收入兩萬兩銀子。“于是人皆畏其貪酷,而亦群服其才。”不久后,由于他有了賄賂上級的資本,“旋擢守泉州”——有仆人偷偷統(tǒng)計,他靠著這套“賊開花”的手法“前后所入不下五十萬金(這里指白銀)”!
不過此人后來因事又被降為縣令,并一再遭到褫職,“罷廢之后,兩目旋瞽”。他的兩個兒子都花錢買了郡丞,也相繼生病而亡。不知不覺間,“五十萬金皆隨手散去”,遂至貧病交加,無以自存,竟客死他鄉(xiāng)。
《北東園筆錄》
三、停尸于堂“做生意”
《北東園筆錄》記錄的另外一樁“賊開花”的案件發(fā)生在乾隆年間的江都縣,當?shù)氐目h令有公事要去趟蘇州,到附近的甘泉縣,找李縣令作別說,如果江都縣這幾天發(fā)生了什么兇殺案,需要驗尸之類的,“望代為辦理”。李縣令當然同意了。誰知當晚這位江都縣令登船后,“夜三鼓仍搬行李回署”。李縣令聽說后十分吃驚,想一定是發(fā)生了什么天大的事情,才讓江都縣令顧不得公事,當夜折返,怎知一打聽才知道,乃是當?shù)馗簧掏艏业膬蓚€家奴口角,一個家奴氣不過自縊而死。
在李縣令看來,這不過是一件普通的自殺事件,不禁愈發(fā)好奇江都縣令何以表現(xiàn)出如此強烈的“關(guān)注度”,干脆上門造訪問詢。原來,江都縣令知道汪家有錢,趁機要大肆勒索訛詐一筆。他命令把尸體停在汪家大廳,既不檢驗,也不許汪家人挪動,“待其臭穢,講貨三千金始行往驗”。又威脅恐嚇汪姓富商,說此案必有隱情,擺出一副大興冤獄的氣勢,“重勒詐四千金方肯結(jié)案”。汪姓商人哪敢不從,當即將四千兩白銀奉上。
李縣令才知道他匆匆返回,是怕自己代理期間搶了他的“生意”,不禁又好氣又好笑,但作為同僚,不能不勸他為官不可如此貪酷,江都縣令笑著說:“那七千兩銀子是我給我兒子捐知縣用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半路上,不日將抵達京師上庫署中了?!?/p>
不久,江都縣令的兒子“果選甘肅知縣,擢河州知州”,但很快因貪贓枉法處斬,“兩孫盡行充發(fā),家產(chǎn)籍沒入官”。江都縣令驚恐萬狀,疽發(fā)背死……
這類筆記,說到底講的還是“報應”二字,事實上報應究竟存在與否,大可存疑,因為倘若每個通過“賊開花”抽脂吸髓的官員都會遭受酷報,恐怕早就沒人做此營生了,而居然能令文人在筆記中大費筆墨,可想而知,大部分行此手段的貪官污吏還是能得善終的,而“賊開花”愈到晚清,愈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李伯元在《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二回中寫一陳州的相士,本來是一位坐館的私塾教師,老實本分,每年憑著二十幾吊錢的束脩,日子也還過得去。誰知他隔壁鄰舍打死了人,官府逮著“賊開花”的機會,“趕著有辮子的抓”,把他也牽連進去,直害得他“家破人亡,一門星散”,而他也終于把這一切看透:“面子上說要做好官,其實暗地里是想人家的錢,無論什么案件,縣里口供已經(jīng)招的了,到他手里一定要挑唆犯人翻供,他好行文到本縣,把原告、鄰舍、干證一齊提到,提了來又不立時斷結(jié)”,只等著白花花的銀子進賬便是了……
從這個角度講,《北東園筆錄》中記載的一個在嘉慶年間橫行江南的盜賊,倒是說了幾句真話。他有一次潛入某個縣令家搶劫時,把刀壓在縣令的脖子上說:“吾之盜,得財而已,不必殺人。若之盜,常殺人以得財,與吾孰賢耶?!”當賊居然可以與官在道德層面上進行比較,而比較的結(jié)果竟是官還不如賊時,那才叫真正的“洗賊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