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駱賓王:少年詠鵝才,下落竟成謎

如果金庸肯將駱賓王作為其小說原型,那必將又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恩仇錄”。

駱賓王:少年詠鵝才,下落竟成謎

駱賓王圖

金庸喜歡將歷史或現(xiàn)代人物寫入筆下,除了成吉思汗、乾隆皇帝、吳三桂這些名見史傳之人,據(jù)說還有他的夢中情人、著名影星夏夢,甚至有詩人徐志摩,他以其生花妙筆為他們造就一段段傳奇故事,令讀者稱奇。然而,真實的世界中,頗有不少人的經(jīng)歷之起伏曲折不輸于金庸小說,駱賓王便隸屬其中。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字觀光,典出《周易》之“觀國之光,以利賓于王”。據(jù)《駱氏宗譜》記載,駱家為炎帝之后,姜姓,為姜太公之子駱谷的后人,隨駱谷名改姓駱。東漢年間尚書郎駱雍臨避難義烏,義烏駱族由此而來。駱雍臨下傳六代為駱統(tǒng),《三國志》有傳,駱賓王為駱統(tǒng)第十七代孫。作為“初唐四杰”一員,駱賓王與王勃、楊炯一樣,神童出身,他七歲口占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成為后世兒童啟蒙必讀詩。十歲時,因其父駱履元擔任山東博昌縣令,舉家遷居博昌。駱賓王在博昌負籍從師,“萬卷五車,亦研精其奧旨”。駱履元博學(xué),通經(jīng)史子集,駱賓王受其影響學(xué)養(yǎng)豐富。

十七歲時,父親病故任上。家貧,無力歸葬,只得將父親葬于博昌。三年服喪之后,駱賓王開始了一生之奮斗。第一次入京非常不順利,行卷無門、科考落榜、干謁上書徒勞,求仕之旅首戰(zhàn)折戟。在長安、洛陽游歷一段時間,囊中羞澀,被迫返鄉(xiāng)。他未去博昌,而是回到了義烏,除了探望多年不見的族親,還有籌措資費的目的,以奉養(yǎng)母親、照顧兩個弟弟。回到博昌后,駱賓王又讀書數(shù)年,于二十七歲在長安謀得微末官職。四五年后,這一微末官職竟也被罷免,頓時“門客不見”、“交朋疏索”,“一朝披短褐”丟官成為平民后,世態(tài)炎涼盡顯。三十二歲時,他不得不再次離開長安。

駱賓王去了豫州任刺史李元慶的府賓。李元慶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六子,以善政聞名。任職三年后,對他十分賞識的李元慶令其“自敘所能”,以備提拔,但駱賓王不齒于“自媒”,“不奉令”,回絕了上峰。又三年后,離開豫州,歸博昌閑居,以“游宴自遣”,試圖以耕種為生。可惜夢想總是被現(xiàn)實碾壓,陶淵明的歸田生活亦不是任誰都能享受的了。十二年后,一改曾經(jīng)的羞于自薦,駱賓王作數(shù)篇“啟文”求職。所謂“啟文”,即上書明志,或用來唱和,或用來求取援引、謀取官職。駱賓王傳世的啟文大多為后者,“貧病交侵,思薜蘿之可托”。才子低下高揚的頭顱,可以說是被生活磨平棱角,亦可解為多年的修煉后學(xué)會了隱忍。

啟文打動了權(quán)要,駱賓王四十九歲重返長安官場,擔任從九品上的奉禮郎。在此任上三年后,隨軍征西,先去西北,走的路線大致是從陜西、經(jīng)蘭州,到新疆,在西北生活了兩年多,又被調(diào)往西南戰(zhàn)線,途經(jīng)巴蜀去云南姚安(姚州)。駱賓王在軍中擔任參軍、書記等文職,撰寫書檄。幾年的軍旅生活令他成為“唐代第一個走向塞漠的知名詩人,開創(chuàng)了文人側(cè)身戎幕和邊塞詩紀實言志的一帶新風”,他是唐代邊塞詩的開山人物。五十五歲返回長安,秋天再次奉命入蜀。在四川停留兩年完成公使,五十七歲調(diào)回長安,任武功縣主簿,寫作了被譽為絕唱的長詩《帝京篇》。這首詩作也被評價為時城市詩之濫觴。彼時,吏部侍郎裴行儉意欲使其為掌書記隨軍出征,但駱賓王欲孝養(yǎng)老母,請辭。繼而奉命去江南,一年多后返回長安,生重病,病中母親去世。駱賓王退職居家服母喪。回想成年后的奔波,與母親聚少離多,唯有“茹茶空有嘆,懷橘獨傷心”。

丁憂結(jié)束后,駱賓王已是六十一歲,仍返身官場,被任命為長安主簿,不久被提升為從六品下的侍御史。惜好景不長,幾個月后被栽贓下獄,真正的原因是駱賓王多次上書,觸怒了當政的武氏集團。獄中,駱賓王寫下《螢火賦》、《在獄詠蟬》等,以“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等明志。被關(guān)押一年多釋放,六十三歲的駱賓王貶為正九品上臨??h縣丞(位于浙江)。上任途中先過博昌縣訪舊,再路過義烏安葬了母親,這是他對兩處家鄉(xiāng)的最后探訪。

六十六歲時,公出洛陽返回臨海,過揚州與徐敬業(yè)等相聚,醞釀反對武則天的起義。秋天起兵揚州,駱賓王任“藝文令”,寫下著名的《討武氏檄》。據(jù)說武則天讀這篇檄文時,讀到“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時,則天不悅,認為“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可見其文采之出眾。揚州兵起后,武后問策于中書令裴炎,裴炎建議歸政睿宗,被誣陷與徐敬業(yè)串通而斬首。在其被斬之前,徐敬業(yè)已兵敗,但筆記小說中將此事演繹為另一版本:為了拉攏裴炎一起反對武則天、在朝廷中里應(yīng)外合,徐敬業(yè)讓駱賓王想計策。駱賓王“靜思食頃”,編了首兒歌“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二坐殿堂”,教裴炎的田莊上的孩童傳唱。待洛陽小兒都會唱了,傳到裴炎耳中,駱賓王又去拜訪裴炎,以天命之由說服了裴炎。徐敬業(yè)起義,裴炎寫信給他,信中只有“青鵞”二字。有人告密,朝廷大臣都猜不透,唯獨武則天破譯,青指十二月,鵞指裴將為內(nèi)應(yīng)。故殺裴炎,揚州判兵也跟著敗了。

這些故事,包括駱賓王最后結(jié)局之傳言,皆從百姓對徐敬業(yè)等人的敬愛而起。駱賓王的結(jié)局有三種說法,兵敗逃跑時被部下殺害,逃亡后客死異鄉(xiāng),及出家靈隱寺?!侗臼略姟分杏旭樫e王與宋之問靈隱寺連句的詳細記錄。而明朝筆記中稱,正德年間南通曾掘出駱賓王的墓,打開棺材,“見一人,衣冠如新”。清朝人因防水患,將墓遷至南通狼山東麓,有人特意為此寫詩。無論何種情形,駱賓王自從兵敗后便再未現(xiàn)身。中宗反正后,出于對他文名之敬重,亦為了表彰他對李唐王朝的衷心,命人搜集整理他的詩文,共得十卷,流傳中散失不少,現(xiàn)存詩文賦合計一百余篇。

縱觀駱賓王一生,可謂少年出眾,青年不得志蹉跎苦修,中年失意后歸隱,十二年后重出江湖奔波征戰(zhàn),遭重創(chuàng),最終決一死戰(zhàn),戰(zhàn)敗后飄搖而去,無跡可尋。如果金庸肯將駱賓王作其小說原型,那必將又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恩仇錄”。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