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漢語斷句瑣談

古代學童入學伊始,首先關注的便是關于句讀研習。古人把這一基本功看作是為學之基礎、“講經(jīng)之先務”。作為一種功力,斷句需要古漢語字、詞、句方面的修養(yǎng),甚至需要古代歷史文化全方位的知識。

漢語斷句瑣談

漢語斷句瑣談

韓愈《師說》云:“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古代學童入學伊始,首先關注的便是關于句讀的研習。古人把這一基本功看作是為學之基礎、“講經(jīng)之先務”。作為一種功力,斷句需要古漢語字、詞、句方面的修養(yǎng),甚至需要古代歷史文化全方位的知識。因此,它不僅僅是對于學童,也是對于教書先生以及所有攻書習文者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從能否給古書準確地標點、斷句,可以驗知其知識水準與治學能力。

/壹/

古時印制的書籍,見不到標點符號,古文都是一文到底的,中間不作點斷。當然,這只是形式,而在實際誦讀過程中,人們還是要根據(jù)文句義理作出相應的停頓,或者同時在書上依據(jù)停頓加以圈點。這就是后世所說的斷句。

大概是到了宋代,才有經(jīng)過斷句的書籍刊行。南宋文學家岳珂在《刊正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中說:“監(jiān)蜀諸本皆無句讀(‘讀’同‘逗’),惟建本始仿館閣校書式,從旁加圈點。開卷了然,學者為便,然亦句讀經(jīng)文而已。惟蜀中字本與興國本并點注文,益為周盡?!辈贿^,這種添加句讀的書籍畢竟刊行極少,爾后,歷經(jīng)金、元、明、清,數(shù)百年間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我國傳世古籍有八萬多種,直至今天經(jīng)過整理、點校的也不過四五千種。

成書于南宋年間的童蒙讀物《三字經(jīng)》,有“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之句。可見,從前的讀書進學,是把斷句與訓詁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的。古代典籍《禮記·學記》早就說了:“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意為小孩讀書一年之后,要考查“離經(jīng)辨志”。“離經(jīng)”,就是離析經(jīng)理,使章句斷開,這里是說考查其斷句經(jīng)典的能力。東漢學者高誘在《淮南子敘》中說:“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闭f的是他小時候從師盧植,接受句讀訓練。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一文中也曾講過:“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其句讀”,就是把握句讀,練習斷句??磥?,古代學童入學伊始,首先關注的便是關于句讀的研習。古人把這一基本功看作是為學之基礎、“講經(jīng)之先務”。

這使我憶起了幾十年前的少年兒童時代。我是六歲那年走進私塾的,首先讀的是“三、百、千、千”(《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它們?yōu)槿?、四言,或五言、七言,書中句式單一,不發(fā)生斷句問題??墒牵秸b讀“四書五經(jīng)”了,線裝、木版的書,沒有標點符號,讀起來就發(fā)生困難了,即便是認識書上的字,也往往念不成句子,不知道該在哪處斷開。

為此,塾師劉璧亭先生就首先幫助我“習其句讀”。每當講授一部新書,開講之前,他都要花費一定時間,用蘸了朱砂的毛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在語義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在兩個字的中間點個“、”;在句終的地方,在字的旁邊畫個“?!薄K咟c邊說,這是古代讀書人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訓練。如果“句讀”不明,就無法理解文義;常常是,一處斷句弄錯了,意思就走了樣,甚至完全相反。

這方面的實例很多,簡直是不勝枚舉。比如,《聊齋志異》中有這樣一段話:“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标P鍵處在于“其一犬坐于前”如何斷句。按其本意,這個“犬”字是名詞作狀語用,形容狼坐的樣子——像狗那樣坐在前面。寫得十分形象、傳神。但是,假如不兼顧上下文,把它斷為“其一犬,坐于前”,那就變成一條狗坐在前面,整個意思就全錯了。

作為一種功力,斷句需要古漢語字、詞、句方面的修養(yǎng),甚至需要古代歷史文化全方位的知識。因此,它不僅僅是對于學童,也是對于教書先生以及所有攻書習文者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唐代有人說:“學識如何觀點書”。意為從能否給古書準確地標點、斷句,可以驗知其知識水準與治學能力。魯迅先生在《點句的難》一文中也曾說過:“標點古文真是一種試金石,只消幾點幾圈,就把真顏色顯出來了?!?/p>

斷句的基本準則,可用八個字概括:“語絕為句,語頓為讀”——語氣結束了,算作“句”,用圈(句號)來標記;語氣沒有結束,但需要停頓一下,叫作“讀”,用點(相當于逗號)來標記。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作全面的領會,因此,斷句之前必須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內容有個準確把握;爾后,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將能夠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解析易生歧義、難以斷開的句子;當句子全部點斷之后,還須再行通讀,仔細揣摩,務求字句能夠講通,解析合情入理,并且符合古代語法和音韻。

/貳/

現(xiàn)在,回過頭來說說當日就讀私塾“習其句讀”的往事。

盡管面對的是七八歲的小孩子,但塾師劉老先生卻是十分講究師道尊嚴,所謂“端乎其形,肅乎其容”。加之他面目黧黑,神情嚴肅,令人望而生畏,鄰舍人們就根據(jù)說書場上聽來的,送給他一個“劉黑塔”(實際應為“劉黑闥”)的綽號。其實,他為人正直、豪爽,又饒有風趣。他喜歡通過一些趣聞、故事,向學生講述書中的道理。

記得他在講解斷句的必要性時,曾經(jīng)引述《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中的一個故事:

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篂闃氛?。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p>

翻譯成現(xiàn)代口語,就是:魯國的國君哀公向孔子發(fā)問:“我聽說夔只有一只腳,可信嗎?”孔子說:“夔,是一個人,怎么會一只腳?他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聲律(音樂)。帝堯說:‘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阒概伤斄藰氛R虼?,有學識的人就說了:‘夔有一,便足夠了。不是一只腳啊?!?/p>

老先生說,之所以發(fā)生如此嚴重的誤解,就在于把“夔一足”三個字連讀了,“足”前少個逗號。連起來讀的意思,是夔有一只腳;而加個逗號,意思就改變?yōu)椋嘿邕@個人很能干,有他一個就足夠了。為古書斷句,“點破”是一大忌。何謂“點破”?就是指把不該斷句的加以點斷,像前面說的“其一犬,坐于前”,或者對應該點斷的未予點斷,像這個“夔有一足”,“足”前面漏個逗號。句子被“點破”了,如同一件成品被弄成廢品——無法講通,或者雖能講通,但有悖于作者原意。

為了使學生加深對斷句準確性的認識,當講到《大學》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時候,他說了一個兩位教書先生“找得”的趣聞:

一位先生把這段書讀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發(fā)覺少了一個“得”字。一天,他去拜訪另一位塾師,發(fā)現(xiàn)書桌上放著一張紙塊,上面寫個“得”字。忙問:“此字何來?”那位塾師說,從《大學》書上剪下來的。原來,他把這段書讀成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末了多了一個“得”字,就把它剪了下來,放在桌上。來訪的塾師聽了十分高興,說,原來我遍尋不得的那個“得”字,竟然在這里。說著,就把字塊帶走,回去后,貼在《大學》的那段書上。兩人各有所獲,皆大歡喜。

這兩位“三家村”陋儒未必真有其人,實有其事,很可能是好事者編出來的,因為《大學》中這段話并非特別難以斷句。但是,有一些段落就不然了。還說“四書”里的句子。比如《孟子·告子》一章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所以動心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從有據(jù)可查的文獻看,這段話大約自東漢以來,就這么斷句,迄無爭議;但近年來,一些學者提出商榷意見,認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十個字的正確斷句,應該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其意為:使他們出行缺乏資糧,使他們所做的事情受阻不順。同樣也能說得通。

《孟子·盡心》章還講了這樣一件事: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于和老虎搏斗,后來變成善人,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正趕上許多人在追逐老虎。老虎背靠著山腳,沒有人敢于迫近它。他們望到馮婦了,便快步上前迎接。馮婦于是捋起袖子,伸出胳膊,走下車來。大家都高興地贊美他;可是,作為士的那些人卻加以譏笑。這段話的原文,人們通常是這樣讀的:“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⒇搷罚覕t。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钡牵灿袑W者認為,這么斷句不對,應該斷為:“……卒為善,士則之(以之為準則,效法他)。野有眾逐虎……其為士者笑之”。這“笑”他的“士”,就是先前“則”他的“士”,要不然,“其為士者笑之”就太鶻突了??磥恚@后一種斷法是頗有道理的。

這樣的事例,反映在前人一些筆記、札記類書籍中,還有很多。比如,《論語·泰伯》篇中記述孔子這樣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今通行的注本,都是作這樣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說,老百姓可以讓他們聽從指使,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據(jù)此,今人批評孔老夫子,說他推行愚民政策。

但是,已故著名學者閻簡弼教授認為,正確的斷句,應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能讓老百姓隨便地去做嗎?不能!要先讓他們懂得道理。強調為政者教民化育的重要。

還有學者認為,孔子原本是親民的,因此應該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意思就成為:老百姓聽從指使,就讓他們自己去做;如果老百姓不能按照統(tǒng)治者的意圖行動,就要給他們講清道理。

可是,又有學者出來了,說,不對,應該這樣去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币馑加指淖兞耍蔀椋豪习傩盏乃刭|好,就讓他們自己去做;如果素質不夠好,就要訓練教育,讓他們曉得道理。

也還有另外一種斷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币馑际?,老百姓是可以利用的。如果任由他們去做,卻做不好,那就講明道理,教育他們。

/叁/

除了研習經(jīng)書、古籍,在社會交往、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會遇到如何斷句的問題。

據(jù)說,舊時代有一個老學究,夫妻育有一女,嫁給同里一個秀才。后來,結發(fā)妻子病故,老學究便又續(xù)弦,娶了一個通識文墨的女子,兩年后,產(chǎn)下一個幼子。老學究臨終前,手書一份《遺囑》,交代身后遺產(chǎn)的分配辦法。按照古書慣例,行文一氣呵成,中間沒有點斷。待他死后,大家把《遺囑》啟封,原來是這樣一段話:“七十老翁產(chǎn)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yè)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身為秀才的女婿看了,說:“這份遺產(chǎn),應該全部歸我。”因為照他的點讀法,那《遺囑》是這樣的:“七十老翁產(chǎn)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yè)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钡?,老學究的后妻不服,認為《遺囑》寫的,應該是把產(chǎn)業(yè)交給她的兒子。兩人爭訟不決,于是,告到官府去??h官反復琢磨,認為老學究的后妻的意見為是。因為,在縣官讀來,《遺囑》是這樣的:“七十老翁產(chǎn)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yè)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由于斷句有異,兩種意向截然不同。秀才心里不以為然,但縣官一言既定,他也沒有辦法。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某富翁生性吝嗇,聘請教書先生時,特意講明膳食從儉,比較素淡。教書先生當下應承,富翁提出要立下字據(jù)。于是,教書先生便起草了一張未加標點符號的十六字合約:“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备晃炭戳耍鶕?jù)自己主觀想法,理解為“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當即簽字畫押,表示同意。這樣,除了主食,便頓頓只上一碟青菜。教書先生提出了抗議,說是違反合約:“我們不是講好的嗎?——‘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怎么頓頓只有青菜呢?”富翁數(shù)了數(shù),十六個字,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只是斷句有所不同,覺得無言以辯,只好違心認可。

相傳明代大書畫家祝枝山,某年除夕,應邀給一戶土財主寫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氣”;下聯(lián)是:“終年倒運少有余財”。土財主不識字,元旦一早就貼上了。左鄰右舍看了發(fā)笑。他們念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必斨髀勓源笈?,當即去找祝枝山算賬。祝枝山聽了,哈哈大笑,說:“他們念錯了,我寫的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蓖霖斨飨肓讼?,說:“還是你說得對。聽你的!”

至于廣泛流傳民間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就更是由于斷句不同,產(chǎn)生了多種歧義:

一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p>

二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p>

三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五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p>

前面曾說,五言、七言詩不發(fā)生斷句問題,其實,也不盡然,有些文人還是就此作出了許多文章。比如,我手頭就有一本書上講,慈禧太后讓一位書法家揮毫題扇。那位書法家遵旨,寫了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慌亂中將“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間”字漏掉了。慈禧看后,勃然大怒,聲言:“戲耍圣躬,理當治罪”。書法家急中生智,趕忙殿前啟奏,說他題寫的原是一首小令,接著朗聲讀道:

黃河遠上,白云一片。

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老佛爺”聽了,明知他是詭辯,但也覺得能夠自圓其說,只好作罷。(文/王充閭 遼寧省作協(xié)名譽主席,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