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冬春之交,與好友結伴杭州行的那次經歷給沈周留下了深刻印象。憑借著那次記憶,沈周為后世留下了《雪景圖軸》、《飛來峰圖軸》、《靈隱舊游圖》等杭州紀游的傳世名作。杭州行后的第三年,沈周仍不忘表達眷戀:“頃年自杭游回,夢寐未嘗不在紫翠間也。”
“礙檐玉樹排云立,接屋瑤峰拔地生?!苯系亩旌鈴毓?,而沈周眼中的冬景卻儼如仙境——即便是房檐下掛著的條條冰凌,在他看來,亦如“玉樹”一般。然而,這寒冷的“仙境”依然令人卻步?!皶院」欠禽p出,不為梅花不動情?!睂ι蛑芏裕ㄓ忻坊ǖ陌迪惴甲?,才是嚴冬里最好的慰藉。
(明)沈周《四季花卉圖》中的梅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踏雪尋梅”的傳說無論對于五百多年前的沈周或是今天的我們而言,都再熟悉不過了。在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件沈周的雪景圖巨軸中,畫家再現了這樣的意境。他將山石留白,以淡墨暈染天空與水面,反襯積雪的外觀,烘托出落雪時水天一色的朦朧之感。遠景中,群山巍峨,既有主峰聳立,亦有泉壑幽深,更有溪山無盡、遠山縹緲,顯示出畫家對山水畫傳統的豐富體認與巧妙融合。前景里的六株枯樹交相掩映,兩位行者一人騎馬,一人步行,從山中走出,正在踏雪過橋。他們去往何方?沈周在畫面右上角的題詩中給出答案:“雪里高蹤為探梅,獨騎瘦馬踏寒來。”梅在何處?沈周同樣指明了方向:“西湖第六橋頭路,撲鼻新香已試開?!?/p>
(明)沈周《雪景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雪景圖軸》堪稱巨制,比《廬山高圖》還要高,在沈周的傳世作品中較為罕見。
沈周對西湖邊梅花的深刻印象,并非憑空臆想。畫中的意境,或許很容易令他想起成化七年(1471年)冬春之交的那場杭州行。
這次旅行醞釀已久,組織者是吳江人史鑒(字明古,號西村)。大約在三四年前,他便與劉玨和沈周共同定下了赴杭的計劃,但后來由于大家各自奔忙,始終未得成行。事實上,已經年過六旬的劉玨(字廷美,號完庵)才是此行的發(fā)起者。此時,他已從山西按察司僉事任上告老還鄉(xiāng)七年有余,吳中的后輩們大都依據官職尊稱其為“劉僉憲”。在這七年里,沈周與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輩交游甚勤。而同樣也是在這七年間,沈周經吳寬介紹與史鑒相識,并由此開啟了二人一生的友誼??梢?,此番杭州之行源于三人初識后不久便許下的約定,而能夠與劉玨和沈周這樣的“名人勝士”同游,亦是史鑒促成此行的重要理由。
盡管杭州與蘇州相隔不遠,只消三四日舟行便可抵達,但史鑒依然非常認真地做著準備工作,他甚至還提前一月專程趕到相城與沈周商定行程。沈家二弟沈召(字繼南)聞訊,亦欲同往。就這樣,一個“觀光團”成立了。
(明)劉玨《臨安山色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按照約定,三位自蘇州而來的朋友于二月初四(2月23日)抵達吳江史家留宿,隨后四人一同發(fā)舟沿運河南下直抵杭州。然而,天不作美。二月初六(2月25日),一行人剛至嘉興便為風雪所阻。不過,劉玨并不介懷,他還趁興作了一幅小畫送給沈召。這件今天被稱為《臨安山色圖》的畫作,收藏于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其上還留有劉玨那天的題詩:“山空鳥自啼,樹暗云未散。當年馬上看,今日圖中見?!弊掷镄虚g毫無焦慮之情,反倒頗為從容淡定。史鑒和詩亦在其側:“山光凝暮云,風來忽吹散。借問在山人,何如出山見。”望著遠處白雪皚皚的臨平山,滿懷期待的史鑒似乎更盼望能夠盡快到達。而沈周則認為觀賞劉玨此作并不亞于親游湖山之勝,甚至以“何必到西湖”之語大加贊美。他認為此圖既出,“何待于南游哉?”
突如其來的飄雪,雖阻礙了舟行,卻給旅人帶來別樣的視覺體驗。史鑒記錄下了雪后舟過臨平山時他們所看到的景象:“時快雪新霽,重崗復嶺,積素凝華。上下一色,寒光皓彩,奪人目睛,瓊林玉樹,布列巖崖上,玲瓏玓瓅絕可愛。凡斷腭之狀,蒼翠之色,俱蒙被皎白,斂巧藏竒,一返太樸。如仙姝玉女,不為世俗艷媚態(tài),而淡妝素服,風韻髙潔,終異凡人。”畫里仙境一般的雪后世界出現在了旅人的眼前,想必此時的沈周亦是沉醉其間。就連年長的劉玨也贊嘆“斯景為不及見”。沈周人生中的第一次杭州行,一如前述雪景圖中的人物那樣,踏雪而來。
自臨平過后,運河逐漸轉為南向。繼續(xù)行舟六十里,一行人便到達了杭城。他們首先換乘肩輿進入市區(qū),前去拜訪沈周素未謀面的“筆友”劉英(字邦彥)。不湊巧,后者并不在家。于是,四人“投刺而去”, 留下了信息便轉道洪福橋邊的諸中(字立夫)家。
諸立夫是史鑒的好友,他招待一行人用飯,并在飯后帶領大家步行前往西湖北岸的寶石山及其上的保叔寺游覽。在這里,他們見到了山僧“傅上人”,他曾在一年前與史鑒相交并約定來年再會。因此,當其聽說史鑒一行來訪,便十分高興地出門來迎。隨后,山僧將幾位客人引至半山腰的僧房。這里面朝西湖,視野開闊,杭城景物一覽無余。傅上人又奉上美酒相邀,客人們一邊品酒賞景,一邊暢敘幽情。
頗為興奮的史鑒忽然注意到此時的沈周有些“沉默”——只見他不時站起來獨自憑欄遠眺,既不太參與聊天,也不怎么喝酒,一副“穆然若忘,凝然若寂”的模樣。不過,史鑒并沒有打擾他,反倒揣測沈周可能正在“與造物往游而不息”。其實,此時的沈周雖然滿眼皆是湖光山色,但內心卻忽然思念起北方的家鄉(xiāng):“故鄉(xiāng)迢遞獨登塔,煙水長洲一望中?!被蛟S,對于常年游走吳門的沈周而言,這樣背井離鄉(xiāng)的體驗實在難得。
當晚,眾人留宿在保叔寺僧修公的僧房,意欲辭別的諸立夫也被挽留下來。僧房外,竹聲瀟瀟,月色溶溶?!案残薰蜎r,夜燈呼酒雜茶甌?!鄙蛑苡涗浵铝水斖碣e主挑燈夜話把酒言歡的場景。
第二天上午,劉邦彥聞訊趕來。隨后,他們一同啟程。先是在附近的智果寺觀賞參寥泉,道經葛嶺賈似道故居,又拜謁了岳飛墓。隨后便一路向西入山,前往靈隱與天竺一帶游玩。他們原本打算在途中投宿于芝嶺的普福寺,卻不料寺僧均外出未歸,于是只好繼續(xù)前行。然而隨后不久即出現在眼前的飛來峰,令疲憊的旅人陡然來了精神。
(明)沈周《飛來峰圖軸》,舊藏上海文物商店
在這個被史鑒譽為“諸山冠” 的地方,一行人看到了從未見過的奇石幻境。暢游其間,沈周仔細地打量并玩味著每一處石峰與造像:“落落仙班齊玉筍,巖巖寶座擁青蓮。天龍帑藏球琳積,孔雀屏風紫翠連?!痹谒壑校涞膸r石幻化為斑斕的仙界,令其艷羨不已。相比于老家天平山上的飛來峰,沈周甚至更希望能將這座“飛來之峰”“移借蘇州合數年”。若這樣不行,那他也情愿“余酣且就洞中眠?!?/p>
“武林名勝當此先”,飛來峰給沈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在后面幾日游歷了附近的靈隱寺與上中下天竺寺后,他還是對飛來峰情有獨鐘。二月十五日(3月6日)夜,投宿于靈隱寺僧祥公寓所的沈周,應主人之邀秉燭作圖并賦詩其上以“留山中為故事”。這件《靈隱山圖》曾現身后世,然而現在卻不知所蹤。其上依舊留有作者“至飛來峰不忍去者累日”之語,流連之情,躍然紙面。
(明)沈周【傳】《靈隱山圖》,此圖現藏地不詳,20世紀上半葉曾影印出版
在靈隱一帶遷延數日后,一行人啟程南下。臨行前,當他們再次經過通往飛來峰的路口時,劉玨與沈周時時回顧,依依不舍。接下來的幾天里,他們繼續(xù)游覽了煙霞洞、石屋洞、虎跑寺等處,隨后又向東來到了南屏山前。在這里,他們訪問了凈慈寺,并與寺中的老僧攀談。老僧說道:“杭之諸寺,靈隱秀氣,虎跑清氣,凈慈市氣?!笔疯b與沈周深以為然。
凈慈寺邊,雷峰塔畔,六橋臥波湖中,貫通南北兩岸?!傲鶚颉笔翘K堤的別稱,因堤上建有六座石橋而得名。沈周一行由此折返北岸,西山之游至此告還。穿行于蘇堤之上,湖底星星點點的金色石子奪目可愛,粼粼波瀾仿佛就在手邊。史鑒將這段美妙的行程比為暢游仙境一般:“客連輿循行,若駕飆車,驅羽輪,凌弱水而遨游乎蓬瀛方丈間也。”沈周也沉醉其間,寫下了“游因湖便人忘妙,趣在山多酒放遲。”的詩句。而彼時蘇堤兩岸柳樹微綠,梅猶繁盛的春意闌珊,更令他發(fā)出“問柳漫尋前代跡,看花還憶少年時?!?的慨嘆。六橋的新柳與殘梅,就這樣植根于沈周的心田。直到后來,當他繪制那件巨幅的雪景圖時,六橋的梅花,再度綻放于他的筆端。
回到北山,沈周一行繼續(xù)游歷了玉泉寺、紫云洞。后來,他們還曾三度泛舟西湖之上,遍賞孤山以及杭城東南部的鳳凰山、萬松嶺,憑吊宋故宮,觀賞錢塘潮。就這樣,一行人不知不覺逗留了將近半月。而杭城亦一反春雨連綿的惱人常態(tài),直到觀潮那日過后,一場大雨才忽然降臨,驚醒了蘇州來客:“天之成全吾者至矣,可不知止乎?”天意使然,該回家了。
“明日臨平山下路,多情聊復重回頭?!?返程前夜,劉玨在保叔寺挑燈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半月行旅歷歷在目,顧望來路,一行人戀戀不舍。
(明)沈周《靈隱舊游圖》,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回到蘇州,雖未能真的將飛來峰借回家鄉(xiāng),但杭州之行的回憶卻伴隨著沈周。在大阪市立美術館所藏的一件傳為他所作的《靈隱舊游圖》上,留有“前年記宿老僧房,清夢而今繞上方?!钡念}詩。杭州行后的第三年,靈隱寺僧祥公特意前來相城拜訪沈周。再續(xù)前緣,后者寫下這樣的詩句以表對舊游的懷念——看來,故地重游的景象時常在他的夢中浮現。而在現藏浙江省博物館的《湖山佳趣圖卷》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沈周的眷戀:“頃年自杭游回,夢寐未嘗不在紫翠間也?!?/p>
(明)沈周《湖山佳趣圖卷》,浙江省博物館藏
“劉郎史伯及吾弟,一船四客如登仙?!贝蠹s亦是三年后,當沈周送別諸立夫返棹杭城之際,恍惚間仿佛又看到了當年四人同船南下時的情景。然而,“舊游一夢驚三年” ——就在一年前,劉玨與沈召相繼離世——“登仙之船”已然啟航,四人同游徹底成為了“舊夢”?!拔骱w夢有青山”, 沈周明白,唯有永恒的湖山,才是這“舊夢”得以永生的寄托。
(本文經授權轉刊自吳中博物館,系“跟著沈周逛江南”系列文章之一。標題為編者所擬。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圖書館副館長,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