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如?!?徐則臣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1
盡管《王城如海》顯得急切而缺乏感性和從容,但小說對于城市復雜性的探索,以及將此與歷史及人性晦暗的勾連,還是讓它充滿動人的生氣。
《王城如海》的故事線索清晰,這部以北京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實則圍繞余松坡的雙重困擾巧妙展開。首先是當下的,即社會現(xiàn)實層面。這位海歸先鋒戲劇家的最新作品《城市啟示錄》因被誤解“冒犯”了“蟻族”而令他苦惱不已;而另一方面則是歷史的,即個人記憶與經歷層面,這便牽扯出他過往歲月的關鍵節(jié)點處暗藏著的不為人知的人性污點。那個讓他寢食難安的告密丑聞,隨著事件受害者的重新出現(xiàn)而愈發(fā)有了暴露的危險。這雙重的困擾,頓時讓余松坡風光無限的生活變得岌岌可危。倘若概括這雙重困擾便是:先鋒之外有“蟻族”,風光盡處滿濁污。小說也意在通過余松坡的故事提示我們,古老而現(xiàn)代的北京城在其繁華富麗的光鮮之外,存在著“更深廣的、沉默地運行著的部分”,即這個城市無法擺脫的“鄉(xiāng)土的根基”。
據徐則臣所言,《王城如海》并沒有特定的主人公,北京就是其主角,他甚至一度要以“小城市”為這部小說冠名。這當然顯示了作者囊括一切的雄心。在他過往的“北漂”系列小說中,北京被描述為假證制造者、盜版光碟販賣者等從事非法職業(yè)的邊緣人不斷游走的空間,這種單調與褊狹顯然難以令人滿意。對于北京的浩大寬闊,徐則臣需要一個新的寫作視角。如其所言,“這回要高大上些,(主人公)是先鋒導演;之前的人物都是在國內流竄,從中國看中國,現(xiàn)在讓他們從國外回來,是從世界看中國的角度;以前寫的城市是中國的城市,這次的城市是世界坐標里的城市”。如此一來,城市和鄉(xiāng)村,歷史與現(xiàn)實,全球化與現(xiàn)代感,階層差異與社會矛盾等宏大命題便有了用武之地,小說也由此巧妙覆蓋了諸多值得關注的社會熱點,其現(xiàn)實的容量也驟然提升。
事實上,小說依賴著不可思議的巧合,戲劇化的情節(jié)編織,確實將城市的各色人等歸攏一處。除了余松坡,這里還有大學生蟻族、保姆、快遞員等,既有吃著拆遷補償款開大奔的黑車司機,也有土地流轉中當不成農民而進城打工的擦車工。他們陸陸續(xù)續(xù)地登場,意在強調城市浮華背后的幽深,探尋“他們的階級、階層分布,教育背景,文化差異,他們千差萬別的來路和去路”。在此,進城者幻想一種體面的城市生活;歷史的受害者如幽靈般在城市的邊緣游走;而“蟻族”們則與想象的自我進行著殊死的搏斗。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的小保姆羅冬雨。這位被感性困擾的底層女性,顯然已經分不清現(xiàn)實與幻象的邊界。冥冥之中,她似乎惦念著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為了這種惦念,她對男主人產生了敬仰與憐惜,也正是因此,她開始多少有些看不起送快遞的男朋友韓山;而幼兒園老師的“誤認”更是讓她產生了自居為富貴女主人的短暫欣喜。小說還頗富意味地呈現(xiàn)了她對所謂“文化”的崇敬,即她利用給余松坡打字的機會虔誠學習那些深奧難懂的“知識”?!斑@些文字大部分她都看不懂,就像余松坡的一些戲,看完了也經常一頭霧水,但她愿意看,每一個費解處都讓她有小小的激動,覺得向神秘崇高的東西又近了一兩厘米?!边@些矯揉造作的“神秘崇高”讓她心緒難平,而與此相伴的是,她看起了邁克爾·翁達杰的小說《英國病人》,這不禁讓人想起福樓拜筆下那位赫赫有名的艾瑪·包法利。她就這樣不斷混淆著生活與工作角色之間的界限,在卑微的夢想與不切實際的虛妄之間艱難游走。她以幻想的方式與一種體面的城市生活建立稀薄的聯(lián)系,卻終究奇跡般地成了底層的光榮與夢想。而在底層的卑微與妄念之外,小說更多包含著他們的恐懼、堅硬與兇狠。盡管羅龍河的報復,韓山的憤怒與“冒犯”都其來有自,但這顯然與徐則臣早期小說中這類人群的良善,以及內心的明亮大異其趣。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匯入到他所聲稱的對于城市“復雜”面相的開掘之中。
萬人如海的“王城”里的蕓蕓眾生,他們千差萬別的來路與去路,共同匯聚了這個霧霾下危機重重的城市,這是城市的幽深所在。而在歷史的縱向層面,余松坡的創(chuàng)傷記憶所連帶的則是他與鄉(xiāng)村息息相關的個體的罪孽。在此,告密者祈求內心的寧靜,但也無法重新做回那個心無掛礙的善良人,而那些噩夢中的逃亡、懺悔與辯解則注定讓他如此不安。這固然是“現(xiàn)在”與“過去”的博弈,是功成名就的浮華背后難以擺脫的尷尬,但其間的《二泉映月》、面具,以及那些內心的罪與罰的寫照,毋寧說是當代人的悲哀與憂愁,這也直接拷問著每個個體直面現(xiàn)實的孤獨與難堪。而遍布小說的深入骨髓的霧霾,則讓我們有機會捫心自問,審視自我內心的霧霾。
借助《城市啟示錄》的戲劇嵌套結構,《王城如?!吩谛问椒矫孀屛覀兛吹搅诵靹t臣在《耶路撒冷》中得心應手的“多文本”的美學追求。在那部長篇小說中,“到世界去”的專欄寫作使得小說內外的意義相互指涉,進而獲得一種難得的文本張力。而《王城如海》則與此相映成趣。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在后者中,北京的城市意義被空前地凸顯了出來。
《王城如?!藩q如一部計算精密的儀器,將諸如城鄉(xiāng)差距、階級分野等社會議題,與“霧霾”之中的壓抑、人群間相互理解的難以實現(xiàn),以及知識分子的愧疚、罪感與個人救贖等有效拼接,幾組豐富的意象便構成了這個城市萬花筒般的復雜表情。當然,小說在敘事方面也并非完美無缺。徐則臣這位少年老成的手藝人,懷著勃勃的野心,企圖“吞下整個世界”,但也終究讓我們看到了他的焦躁和急切。一個明顯的問題在于,小說的主體情節(jié)顯得過于刻意,太過飽滿,亦顯倉促,缺乏空隙、留白,以及小說所應具有的自然的韻律。所有的人物似乎都在僵硬地對著臺詞,他們如此輕易地成為作者意圖表達的提線木偶,而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與歌哭。而為了建構那個如此鮮明的深度模式,小說更是急不可耐地將之引向一個歷史創(chuàng)傷、罪感與靈魂救贖的主題,這是他在《耶路撒冷》中曾完美操練過的。然而,厚重的《耶路撒冷》所掩蓋的問題在此卻暴露得更為真切。這也難怪評論家木葉會將其視為“過于正確與急切的敘事”。不過盡管顯得急切而缺乏感性和從容,但小說對于城市復雜性的探索,以及將此與歷史及人性晦暗的勾連,還是讓它如此醇釅,充滿動人的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