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昨天正式宣布,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發(fā)現商代晚期鑄銅遺址,僅用于鑄銅的人工臺地面積就達千余平方米,系迄今所見長江流域規(guī)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商代鑄銅遺址,堪稱3200年前的“重工業(yè)基地”。專家認為魯臺山郭元咀遺址是近年來湖北地區(qū)最為重要的商代考古發(fā)現之一,真實再現了公元前1226年前后商王朝統治和經略長江流域的真實圖景。
發(fā)掘區(qū)俯瞰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下同)
據該考古項目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剛向湖北日報介紹,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分布在魯臺山北麓、灄水東岸的臺地上。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武漢市黃陂區(qū)文物管理所對郭元咀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發(fā)掘。
胡剛稱,魯臺山遺址面積約125萬平方米,其中郭元咀遺址點面積約3萬平方米,現存鑄銅遺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目前已揭露的人工臺地面積約1120平方米。這處鑄銅遺址不僅規(guī)模大,且延續(xù)時間較長。
發(fā)掘表明,郭元咀遺址包含屈家?guī)X時期、商代、西周、東周以及唐、宋、清代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商代遺存最為豐富、發(fā)現最為重要。
商代遺存重點揭露了一處用于鑄銅的人工臺基以及臺基上的各類鑄銅相關遺跡,與精煉粗銅、熔煉合金、陶范澆鑄相關,有灰燼溝、冶鑄工作區(qū)、粗砂坑、爐基、陶范坑、墊土坑以及因冶鑄活動而形成的黑灰面、燒土面、柱洞類等遺跡,基本上涵蓋了鑄銅生產主要環(huán)節(jié)。
經復原研究認為,此范直徑達25厘米,表明可以鑄造大型青銅容器
冶鑄遺物有熔銅器具、工具、原料、熔煉渣、陶范以及燃料,其中出土的坩堝壁殘塊數量眾多,共計80余件,出土的陶范共計120余塊,其他石制、銅制生產工具共計105件。除大量冶鑄遺物外,還在兩條界溝及多個大型灰坑內出土了大量的日用陶器、印紋硬陶器,浮選了豐富的炭化水稻、木炭與古脊椎動物骨骼。
出土的陶器
人工臺基沿灄水東岸平行分布,其布局與鄭州商城南關外、阜南臺家寺鑄銅遺址的布局十分類似,如其南部和北部分別被一條東西向灰溝所隔開,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鑄銅生產作坊。臺基呈西南、東北走向,從布局看,其東面和西北角應有進出作坊區(qū)的通道。臺基南部長29.4米、東邊南北長40.8米,面積約1100平方米,西部和南部邊緣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圓形柱洞,表明手工業(yè)作坊周圍建有臨時性工棚設施。
發(fā)掘區(qū)全景(俯視)
發(fā)掘現場
發(fā)掘現場
發(fā)掘現場
發(fā)掘現場
臺基南部中心是鑄銅的主要區(qū)域,面積約30平方米,發(fā)現爐址、沙坑、陶范坑、柱洞等各類遺跡,所發(fā)現的熔鑄坑十分重要,通過實驗室考古的精細發(fā)掘,基本揭示了一個由銅渣、碎范、細沙與木炭構成的多層廢棄物堆積面,反映了商代熔鑄活動在一個地點可能反復、多次地進行。另一個發(fā)現是熔鑄坑內殘爐基,殘壁高6厘米,近圓形,直徑約45厘米左右,可能與熔鑄活動有關。
灰燼溝與陶范坑分布在臺基東部,是熔鑄的廢棄物堆積區(qū),堆積大量的碎陶范、合金熔煉的坩堝壁以及石塊、碎陶片、木炭、紅燒土等遺物,陶范雖大多數細碎,但也有大塊出土,表明可以鑄造大件的青銅器。
鑄銅生產相關遺物
出土陶器
據湖北日報報道,專家認為魯臺山郭元咀遺址是近年來湖北地區(qū)最為重要的商代考古發(fā)現之一,其年代上能與更早的盤龍城遺址相銜接,真實再現了公元前1226年前后商王朝統治和經略長江流域的真實圖景,也為探討長子國遺存以及周王朝對鄂東地區(qū)的分封情況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介紹,該考古項目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意義。具體體現為:
一、郭元咀遺址的商代遺存十分豐富,年代相當于殷墟一期前后,對探討長江中游地區(qū)商文化發(fā)展演變、地方文化發(fā)展演變、地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與交流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揭示了長江中游文明進程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二、發(fā)掘出土了大量與鑄銅有關的遺跡和遺物,是長江中游地區(qū)近年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鑄銅遺址。發(fā)現的各類銅渣、陶范、坩堝壁碎塊及爐基表明,該遺址中至少包含精煉粗銅、熔煉合金與陶范澆鑄三類冶金生產活動,初步確定了與熔煉、澆鑄環(huán)節(jié)有關的幾個手工業(yè)操作鏈,即就地制范、制沙淘選、筑造爐址、精煉粗銅、熔煉合金與陶范澆鑄等。
坩堝殘塊
三、初步揭示與洹北商城、殷墟遺址的密切關聯與差異。郭元咀遺址出土的銅器及銅渣樣品以高放射性成因鉛為主,與洹北商城等都邑的金屬資源一致,遺址出土的陶范質地較為粗糙,烘制程度低,也與洹北商城陶范相似,但顯微物相分析表明范土中常見多硅白云母等礦物,對應于遺址周邊高壓變質帶地質環(huán)境,化學成分FeO、Al2O3含量較高,材料來自本地,這些分析工作對認識南方地區(qū)商代青銅器的資源與技術來源具有重要意義。郭元咀遺址作為灄水流域下游一個重要的商代鑄銅遺址,也為研究中原商人水路南下的路徑以及南下后形成的據點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青銅生產工具
四、按窩鼎足等遺物的出土顯示,郭元咀遺址與大路鋪文化存在交流,暗示此地出土的鑄銅原料或來源于鄂東等地的長江銅礦帶,對揭示殷墟一期之后的青銅鑄造活動的組織形態(tài)、原料的運輸路線等青銅時代重大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五、在商代鑄造活動核心區(qū)的東北部發(fā)現的燒土遺跡,可能是商代鑄銅場所廢棄或鑄銅規(guī)??s減后另一個與鑄銅相關的遺跡,而且在商代鑄造臺基西部邊緣上形成的周代墓葬也有可能是這個遺址上最后一批鑄銅活動者的墓葬。這兩個可能的疑點為討論繼商人之后周人是否曾繼續(xù)在此進行鑄銅活動提供了可遐想的研究空間。
六、遺址還發(fā)現了西周至春秋時期灰坑、墓葬類遺存,為研究魯臺山西周“長子國”族屬與源流提供重要線索,初步揭示了灄水中游地區(qū)這一階段考古學文化面貌。
據介紹,1977年~1978年,黃陂縣文化館為配合灄水改道工程,在魯臺山西南、灄水左岸的一段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的范圍內清理西周墓葬5座、東周墓葬30座,并清理一座直徑2米、深約4.7米的西周灰坑。其中M30出土青銅器47件,有銘銅器10件,銅禮器有圓鼎3、方鼎4、甗2、簋2、爵9、尊1、觶5、觚1,最為著名的是“公大史”方鼎和“長子狗”圓鼎。
商晚期青銅瓿
魯臺山古墓葬群的發(fā)現,曾是全國考古歷史學界的“熱點”,當時有學者稱,M30墓應是長子國的國君墓。魯臺山西周早期墓地的發(fā)現意義重大,這對于研究成、康時期周王朝對南方地區(qū)的分封與管理提供資料。
方勤在接受湖北日報全媒體采訪時說,“郭元咀遺址的發(fā)現,讓我們認識到,原來這一帶早在商代就有一個大型的鑄銅‘工廠’,周代出現高等級墓地,并不意外。”
方勤說,1991年,工人在灄水挖沙時,曾發(fā)現一件體量較大的青銅瓿,年代是商晚期。當時他就納悶,如此精美渾宏的青銅器是從哪里來,郭元咀青銅鑄造遺址的發(fā)現,解開了三十年前的謎團。
方勤認為,以前分析長江流域與中原互動,更多關注的是隨棗走廊,結合上世紀發(fā)現的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及“長子”銘文銅器,及最新考古發(fā)現看,經灄水到淮河的線路,也是通往中原的一條重要線路,作為金道錫行的繁陽節(jié)點的魯臺山地區(qū),則是與中原互動的重要區(qū)域。
(本文綜合自湖北日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