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經(jīng)部》(上下),張寶三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360.00元
所謂學者,就是一個通過讀書來獲取知識形成思想解決問題的人。書有未曾經(jīng)我讀,于是就盡量找到書的提要或書志類書來充實知識。就我這樣一個沒人指點讀書迷津的人而言,就更只有拜提要、書志為老師。雖然我不能像余嘉錫先生那樣撰著《辨證》,卻也是從讀《四庫全書總目》(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買到1965年精裝道林紙本)開始,繼而讀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八十年代初買到萬有文庫本),繼而讀中華影印的皕宋樓、善本書室等藏書志,但那都是國內(nèi)民國和清代書目提要。記得八十年代初,王重民的《中國善本書提要》出版,因為有許多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書目提要,自然欣喜,買了二本,一本置之案頭,以為可以了解古籍外流甚至像皕宋樓一樣在國內(nèi)缺失的珍貴圖籍。繼而又借閱過屈萬里的《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得知其提要初稿亦出王先生之手,王重民先生無愧是撰寫海外書志先驅(qū)。
對外流古籍知識的渴念,導致我后來與三部美國所藏善本書志的結(jié)緣。第一是沈津先生的《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那時我正供職上海辭書出版社,所以奉命審閱了其中經(jīng)史部文稿數(shù)十萬字,一字一句地讀,興趣盎然,眼界大開。時隔數(shù)年,我的朋友陳先行研究員以他主編的《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相贈,使我多了一個了解外流古籍的窗口。而張寶三教授這部《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經(jīng)部》(下簡稱《芝大書志》)則是新開的又一個了解外流古籍的戶牖。沈、陳兩位都是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哈佛和柏克萊大學兩本書志早已惠澤學子、飲譽學林,也早有人介紹,無容置喙。經(jīng)部著作一直為有意纂輯清代經(jīng)學叢書的我所關(guān)注,尤其此書系由我的朋友、當代經(jīng)學學者張寶三教授所著,更令我想稍抒所見。
我得知寶三教授之名是因為他的博士論文是《五經(jīng)正義研究》,這個題目用上世紀九十年代眼光省視,其分量重到足以震懾學子。果然,后來在臺灣識荊,他就送了我一本近達千頁的《五經(jīng)正義研究》。博士階段能下此功夫,可見其對五經(jīng)熟悉之程度。當然他任職臺大后所專注的,主要還是循其碩士期間開啟的《毛詩》研究為多,也關(guān)心東亞經(jīng)學尤其是日本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狀況,先后出版《唐代經(jīng)學及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論集》和《東亞詩經(jīng)學論集》等書。他不僅對經(jīng)學有精湛研究,對目錄學、書志學也深有學養(yǎng),主編過《臺灣大學圖書館藏珍本東亞文獻目錄》之《日本漢籍篇》和《中國古籍篇》。以一個經(jīng)學學者而兼具書志學涵養(yǎng)的人來編纂芝大經(jīng)部善本書志,自會有其獨特的眼光和視角。
芝大東亞圖書館首任館長為著名漢學家顧立雅,繼任者是馳譽中外的錢存訓教授,且先后接受過勞費爾、李宗侗等庋藏圖書,故該館所藏以經(jīng)部古籍(含善本和普通本)為其特色,竟有一千七百多部,“且不乏孤槧,洵為全美第一”(沈津語)。這“第一”的雙重含義,一是數(shù)量,二是質(zhì)量。作者從中選取六分之一二百八十四部善本撰寫書志,無疑是其中精華所在。
先列舉一二:前兩年出版李衛(wèi)軍編著的四巨冊《左傳集評》,收錄六十余種《左傳》評本,我購而閱之,總以為已集《左傳》點評之大觀。而芝大藏有《名公注釋左傳評林》一種,題明歐陽東鳳批評,明李茂識編次,明萬歷刻本,作者據(jù)評林姓氏中避諱字,斷為清代印本。此本唯日本尊經(jīng)閣文庫亦藏一部,《四庫總目》和《古籍善本書目》皆未著錄,其他公私圖書館亦罕見。該書所列參評者有三十一人,除真德秀、朱申、穆文熙等寥寥幾人外,他若楊慎、鄒守益、唐順之、李攀龍、王世貞、王宗沐、王錫爵、陳與郊等,或因未有專書,而皆為《左傳集評》所遺,可見《評林》一書之價值。又《春秋公羊經(jīng)例比》六卷,以《春秋》經(jīng)文相同或相近之文句分類排比,加以申述,有類于杜預之《釋例》,因系稿本,自為他館所未收。作者細察前后內(nèi)容之重復,斷為未完之著。雖然為未完之著,但因《左傳》有《釋例》,而《公》《谷》二傳則缺如,有此一稿,足可啟迪來者研究之路向。
書志所要展現(xiàn)者,并非僅僅據(jù)書撰志,還須對館藏著錄有所考證。即就《春秋公羊經(jīng)例比》稿本而言,因有“文廷式章”白文方印一枚,館藏舊目原著錄為文廷式著。作者查閱文氏現(xiàn)存著作、日記、隨筆均未提及此書,唯《純常子枝語》有“余嘗欲為群經(jīng)撰句例一書,惜匆匆未暇也”,遂排纂文氏行年要事,謂“似少有可能撰作”此稿。復據(jù)“易印漱平”之印,推定先由文廷式藏弆,轉(zhuǎn)為易培基所有,傳之獨女易漱平,遂隨其夫君著名學者臺大教授李宗侗藏書轉(zhuǎn)讓芝大。又如清抄本《大易講義合參》與上圖所藏《周易講義合參》稿本(實為抄本)同出一源。因上圖本有“惠棟之印”“定宇”鈐印,被定為惠棟所著,但不久即被質(zhì)疑。作者從比勘兩種抄本內(nèi)容入手,查得上圖《八卦取象歌》等六圖為芝大抄本所無,復就抄本用字、諱字、行款等考校,左證了上圖本非惠棟著作之說。由是可見上圖稿本識語稱“惠定宇先生著《周易本義辨證》既成,復著《周易講義合參》。今《辨證》已刊版行世,《合參》祗有鈔本,而流傳亦希。此則先生之原稿”云云,乃遞藏者出于自珍的想當然之說。
古籍流傳,有草稿,有清稿,有初刻,有重刻,錯綜復雜。據(jù)書撰志,既要參考各公私藏館著錄,又要稽考序跋,聯(lián)系內(nèi)容,以定刻本年代。作者現(xiàn)任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以往曾執(zhí)教臺大多年,且嘗撰寫臺大圖書館古籍藏書目錄,熟稔該館藏書,因在考述元鄭玉《春秋經(jīng)傳闕疑》之版本時,引錄芝大館藏所無的臺大同書書末鄭肇新跋文一篇,揭示了三百年來此書稿本在宗族中傳抄之跡。更征引《四庫總目》《經(jīng)義考》及各館收藏目錄,基本理清了此書之源流與初刻、重刻之本。而若“《詩經(jīng)喈鳳詳解》八卷《圖說》一卷”一書,版式分上、中、下三欄,題為清陳抒孝撰,清汪基增訂。作者以汪氏嘗自著《古文喈鳳》一書,遂溯其改陳氏《詩經(jīng)繹傳》為《詩經(jīng)喈鳳詳解》之由,揭示明人在科舉參考書中改頭換名行徑之一例,且指出該書“備考”由汪氏新增,“圖說”亦經(jīng)汪氏斟酌取舍。至于中欄“汪氏庭訓云”語,則據(jù)書首吳啟昆序汪氏“尊人沐滄先生口授札記庭訓汪子兄弟”云云,定為汪父之說。是皆能實事求是而深中肯綮。
前人撰寫書目提要,或一人見聞所限,或假借眾手所成,像《四庫全書總目》和《續(xù)修四庫提要》皆屬巨制,前者積篇過萬,后者更達三萬多篇,難免疏漏紕繆。自胡玉縉之后,糾錯者接踵而來,更正者何止千百,《芝大書志》于此亦時有所見。武英殿本《四庫總目》卷六《周易述》提要有云“其注疏尚缺下經(jīng)十四卷及《序卦》《雜卦》兩《傳》,蓋未完之書”,文溯閣書前提要同。而文淵閣和文津閣書前提要則作“缺下經(jīng)第四卷”,《芝大書志》指出此書第八卷注“全卷闕”,此即下經(jīng)第四卷,乃知殿本、文溯閣本皆誤。另《芝大書志》又指出《續(xù)修四庫提要》中倫明撰陳孚《學庸竊補》提要據(jù)序文定為乾隆十一年刊本,又著錄為九卷,而實際原書是《大學竊補》五卷,《中庸竊補》九卷,總十四卷。且芝大藏本書前書名頁有“乾隆庚午新鐫”字樣,乃疑倫明所見本無書名頁,故有此誤。
古籍流轉(zhuǎn)遞藏,自屬事理之常,而欲追蹤其流轉(zhuǎn)之跡,則藏家印璽每為重要依據(jù)。作者在撰作書志時,于藏書鈐印頗能用心。若毛晉汲古閣刻本《詩外傳》鈐有“風樹亭藏書記”朱文長方印一枚,因易培基故居正位于長沙南門外白沙井楓樹亭,嘗刻“風樹亭收兩漢六朝碑志”印自用,遂將此書歸之易氏所藏,而書又有“李宗侗藏書”印,乃知亦為由易而李,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后入芝大館藏。
尤其值得一提者,是作者在撰志過程中,嘗發(fā)現(xiàn)某些善本古籍書頁上鈐有藍、紅色長條形紙廠印記,像明張岐然《春秋四家五傳平文》卷六、卷十七、卷三十五個別頁面,元陳師凱《書蔡氏旁通》卷四第十一頁右面,皆鈐有藍、紅色紙廠印記,于是追本溯源,博證文獻,撰成《清代中文善本古籍中所鈐紙廠印記研究》一文,初步理清紙廠有色印記的原委與年代,并援此以考定某些古籍印刷年代?!洞呵锖鈳臁芬粫?,芝大缺書名頁,北大圖書館藏同版書前題有李長庚天啟五年序,因著錄為“明天啟五年吳縣昆池刻本”。作者發(fā)現(xiàn)北大與芝大兩本之卷一及卷五版心為單白魚尾,與他卷單黑魚尾不同,凡例亦增加兩例,更重要的是,兩本均有藍色長條形圖案的印記,由是推測兩本皆明天啟刻清修補印本。同理,因芝大與多家圖書館皆有收藏的題為崇禎刻本的《禹貢匯疏》,因北大圖書館藏本卷二第八頁鈐有紙廠印記,遂亦疑其為崇禎刻版之后印本。用紙廠印記來佐證印刷年代,為研究版本者啟一新涂。
作者以經(jīng)學學者身份從事書志撰寫,書前《前言》中嘗云:“本書志之撰作,除對經(jīng)部各書作適當之著錄,使讀者得以對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學有基礎之了解外,亦期望本書志可作為有志從事經(jīng)學研究者之梯航。”懸此標準要求,“恒自惕勵”,力求文獻正確、論證有據(jù),解讀無誤。而在一些人物生平和經(jīng)典內(nèi)容介紹方面,也盡量詳細,使一般讀者一編在手,少假他求甚至不假他求,而能明了經(jīng)籍著者、抄者、刊者、序跋者先后抄刊、重刻過程。
迭經(jīng)清末民初之戰(zhàn)亂與通商,古籍外流不計其數(shù),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古籍影印回流和撰作書志介紹也日益增多,企盼此類書志撰寫到一定程度,能有人予以總結(jié)梳理,描述中國古籍外流途徑和緣由,補上中國書籍史上重要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