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第五屆收獲文學榜”系列活動之“長三角論壇:江南文脈何以蓬勃”在上海作協(xié)舉行。 吳越 圖
“南方冷還是北方冷?”每當寒潮來臨,人們關于中國南北方總有各種各樣的比較。
文學意義上的南北對比也從不消停。在1月8日的“第五屆收獲文學榜”系列活動之“長三角論壇:江南文脈何以蓬勃”上,這一話題被再度提及。
“南方作家和北方作家確實非常不同,這首先體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薄妒斋@》雜志主編程永新說,標準現(xiàn)代漢語以北方普通話為基礎,導致那些日常以方言展開思考的南方作家在文字表達時明顯區(qū)別于北方作家,“二者差異也不僅是文字表達,還體現(xiàn)于敘事倫理、比喻方式、情感表達、心理活動等等方面?!?/p>
本次論壇特意邀請了《鐘山》《江南》《清明》《上海文學》《雨花》《西湖》《野草》《文學港》《小說界》《思南文學選刊》等長三角文學期刊負責人,還有路內、周嘉寧、王占黑等一批出生于江南地區(qū)的作家。
論壇現(xiàn)場。
“明清以來的江南文化絕對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在這樣一個傳統(tǒng)下,今天的江南文脈如何傳承與發(fā)展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江南不僅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可能有時也是一種情感結構、話語方式,甚至是一種文化隱喻?!闭搲稍u論家、蘇州大學教授季進主持,他說:“有一個詞叫‘全球本土化’,既是全球的也是本土的,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下,這一論壇主題其實非常有趣。”
地域江南與文學江南
2018年,為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戰(zhàn)略,推動長三角地區(qū)文學資源的共享和協(xié)同,構筑區(qū)域文學高地,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作家協(xié)會聯(lián)合成立了“長三角文學發(fā)展聯(lián)盟”。在作家、《江南》雜志副主編哲貴看來,江南文脈蓬勃發(fā)展背后的經(jīng)濟因素也不可忽視。
作家、《雨花》雜志主編朱輝認為江南這個地方有著一份特別的溫潤。“這份先天稟賦是老天賜予的,而后影響江南的文學表達,產生了王安憶、余華、蘇童等文學大家,留下了一批批厚實的作品?!?/p>
“江南文脈的形成,得益于交融。”作家、《江南》雜志主編鐘求是表示,南宋時期,北方人口南遷,形成了文藝的繁榮。到了近現(xiàn)代,江南地區(qū)又聚集了中國文學的半壁江山?!棒斞浮⒚┒芩麄兌荚谏虾4^,這批人實際上是與外國文學交融最快、最緊密的一部分人,他們帶來了江南地區(qū)的文學高峰。改革開放之后,余華、格非、蘇童、孫甘露等來自江南地區(qū)的作家看了很多外國作品,引進先鋒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得江南地區(qū)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無論在技術還是理論方面都走在全國前沿。今后江南文脈的延伸和蓬勃,在很大程度上也得依靠交融,包括與文學新樣式、文化前沿思想、社會生活新鮮部分的融合,也包括與新傳播方式的不斷結合?!?/p>
“當我們在文學的意義上談論江南,我們應該深思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出自江南的作家,他們的工作對今天深具啟發(fā)性。”作家、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孫甘露如是說。
論壇現(xiàn)場。
談地域,從語言說開去
在分析當代文學的地域性差異時,不少學者認為方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思考角度。每個作家的原初語言都是自己家鄉(xiāng)的方言,但即使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作家,在今天也必須用普通話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他們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時用原初語言進行思考,用普通話進行寫作,這就存在著把原初語言轉換成共通的普通話的問題。
程永新提到了1990年代初在海南島的一次筆會,他和一個朋友正好談到了一篇小說,說了句:“寫得還可以,就是語言弱了一點?!苯Y果這話被汪曾祺聽到了,當時汪老就走過來說:“語言不好,這個小說也不可能好?!?/p>
周嘉寧一向對語言問題感興趣,自己寫小說時也尤其注重語言問題?!敖衲晡衣犃瞬簧俦本?、東北年輕主持人的私人電臺。他們以為他們在使用普通話,因為所有聽眾都聽得懂,但其實他們在使用方言。普通話是個什么東西呢?我自己的日常語言已經(jīng)是普通話了,它是有普遍性和規(guī)則感的,但我想最有生命力的語言往往突破了普遍性和規(guī)則感,這類語言恰恰是我們現(xiàn)在寫作時最容易放過的語言?!?/p>
“之前一個上海作家在小說中使用了寧波方言,特地寫了注釋。”順著語言的話題,《小說界》雜志執(zhí)行主編喬曉華說起她在編輯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有趣現(xiàn)象——北方作家、西南作家在寫作中可以很自然地運用方言,反而是江南地帶的作家對使用方言比較謹慎,更多的還是使用標準漢語寫作。
《上海文學》雜志副主編崔欣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在她的理解中,普通話、四川話都屬于官話系統(tǒng),文字是通文的,但很多上海話是寫不出來的,或者寫出來也難以看懂是什么意思。此外,上海話、上海人在北方語境里常被污名化,這或許對閱讀趣味也有影響?!敖鹩畛螌憽斗被ā?,就不是純粹的口語復制,而是可以通文的?!?/p>
是建立共識,還是保持多元?
“前面周嘉寧說到播客,我感覺那是新型的口述傳統(tǒng)?!甭穬忍貏e提到了地區(qū)口述史。“作家們常說自己看過哪些外國經(jīng)典,但他一定受到了他那個區(qū)域的口述影響。比如余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其實頗具有越劇苦難色彩。中國作家會看卡夫卡、博爾赫斯,但還是有一個‘文學認宗’的問題。作為本土青年作家,你要是認汪曾祺或者蕭紅,那基本就在一個寫作區(qū)域內了?!?/p>
“中國作家想寫出來,往往先強調階層或者地域。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劃分出東北文學、西部文學等等,但我們似乎很難定義東部文學、江南文學。我們看到中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的作家群對于‘區(qū)域文學應該怎么做’、‘區(qū)域文學有什么樣的價值觀’是有共識的,但江南地區(qū)還沒有。”路內說,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果真有江南文脈,是否有必要建立核心的文學認知與共識,如果有,如何建立。
“有時,我們對江南的認識也帶有符號化、概念化的傾向。身在上海,或者說身在江南,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符號的影響,但我希望我可以寫出自己對江南的記憶和理解?!弊骷?、上海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室主任薛舒說。
評論家、《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認為,我們不必急于歸納江南文化的特點與符號,因為江南文化的多元、復雜、難以定義恰是它最具活力的地方?!拔覀円龅氖潜3炙亩鄻有浴H袊鴮懽鞯娜司瓦@些,但為什么每個雜志都很不一樣,因為每個雜志都有自己的個性,這才帶來了文學雜志的蓬勃。而且文脈這個事永遠不是一個結果,它永遠在發(fā)展?!?/p>
這一條江,不僅是阻隔,更是聯(lián)結
“有一條江非常長,把中國的南和北連在一起,也把中國和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連在一起。當我們說江南,并不是說長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最后落到了‘長三角’這個概念?!痹u論家、《上海文化》雜志編輯木葉借用了去年項飆與吳琦的對談書名《把自己作為方法》:“如果你生活在江南,江南文脈就在你身上,就在你的血液里。所以我們寫作,就回到我們自身,把自己變成方法,讓自己自成世界,再怎么寫作也像這條江一樣能夠貫通東西南北,把整個世界的風氣都融匯其中,那么江南在我們身上,中國在我們身上,世界也在我們身上?!?/p>
“一條江讓一個地方有別于其他地方。但我想,更好的存在不僅僅是讓一個地方與其他地方隔開,而是讓這個地方和其他地方聯(lián)結起來。換句話說,如果阻隔的東西同時成為了溝通的東西,那它一定是更好的東西。我們不必孤立地去談江南文脈?!痹u論家、復旦大學教授張新穎如是說。
評論家、蘇州大學教授王堯也認為江南文脈始終要和世界保持對話?!拔覀兊臅r代已經(jīng)不是以前的時代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語言、文體都有了新的變化。如果要蓬勃發(fā)展,封閉肯定是不行的,我們要有新的打開與創(chuàng)造?!?/p>
就在這場長三角論壇舉辦的前一天,“第五屆收獲文學榜”還促成了文學內部的一次對話,讓科幻文學、網(wǎng)絡文學、影視文學、傳統(tǒng)期刊文學“跨界對談”。在王堯看來,連續(xù)兩天的論壇都可以被視為文學界的標志性事件,其最大的意義在于文學期刊重新回歸到“引領文學思潮”的地位。
“回想我們近四十年的文學史,許多重大文學思潮都是由文學期刊引領的。多少年了,我們的期刊漸漸喪失了這樣的能量,所以《收獲》雜志這一次的‘回歸’在我看來非常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