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力難以捉摸,但往往會巧妙附身于許多視覺形象上,而發(fā)揮強大的作用?,F(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歷代帝后像,其實就是權(quán)力所凝結(jié)出來的一種“形狀”。
歷代帝后的肖像要如何制作,才能彰顯不同于一般人的高貴身份呢?又如何讓觀者辨識出,他們就是掌握“權(quán)力”的領(lǐng)導(dǎo)者呢?澎湃新聞獲悉,2021年1月1日,“權(quán)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后像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展覽精選原藏于南薰殿的歷代帝后像二十五件,其中國寶級藏品9件,重要古物16件。主辦方表示,將這些畫像并列展出,希望突顯不同時代的畫家如何在畫面上,透過容顏、姿態(tài)、服飾、座具、屏風(fēng)、圖案等種種安排,展現(xiàn)帝后的威儀。
臺北故宮博物院,“權(quán)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后像特展”展覽現(xiàn)場
1747年的十月辛巳,清代乾隆在內(nèi)務(wù)府庫中發(fā)現(xiàn)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后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圣賢畫像,均描繪精致,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后,由清政府統(tǒng)一收貯在內(nèi)務(wù)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于是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tǒng)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后,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乾隆很關(guān)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jié)。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并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于石,立在殿前。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圖像。
展覽現(xiàn)場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畫像都被運至中國臺灣地區(q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余部分則分散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如今,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薰殿圖像,包括帝后像67軸,冊頁10冊,《明太祖御筆》2冊,明人《出警入蹕圖》2卷。
澎湃新聞獲悉,本次“權(quán)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后像特展”精選原藏于南薰殿的歷代帝后像二十五件,其中國寶級藏品9件,重要古物16件?!罢褂[將這些畫像并列展出,希望突顯不同時代的畫家如何在畫面上,透過容顏、姿態(tài)、服飾、座具、屏風(fēng)、圖案等種種安排,展現(xiàn)帝后的威儀?!敝鬓k方表示。
《明宣宗馬上像》軸 展出現(xiàn)場
看見帝后像上權(quán)力的形狀
擁有無上權(quán)力的帝、后,他們的長相難以確認。但肖像中的帝、后,或站或坐,儀態(tài)都是端正莊重,似乎蘊含著沉穩(wěn)決斷事物的能力——端重的儀態(tài)是帝后像上一種“權(quán)力的形狀”。
歷代帝后裝束有別,禮服或常服也有許多款式,但這些服飾則是彰顯身份最直接的方式——專屬服飾是帝后像上一種“權(quán)力的形狀”。
巨大權(quán)力經(jīng)常伴隨著強大的消費力,各類奢華的用品,也成為非常顯貴的點綴——極致奢華是帝后像上一種“權(quán)力的形狀”。
應(yīng)用象征性的符號,也能有效烘托身份。帝后袍服上的日、月、星辰、龍……等紋章,原本帶著對其品德能力的期待與頌揚,后來衍生成象征權(quán)威的符號——象征符號,是帝后像上一種“權(quán)力的形狀”。
精純的顏料在細密畫絹上留下纖巧復(fù)雜的層疊痕跡,代表著對材料與畫工,不惜重本、力求完美的講究——精良的材料與畫工,是帝后像上一種“權(quán)力的形狀”。
《夏禹王立像》為宮廷畫家馬麟(約1180-1256后)根據(jù)宋理宗(1205-1264)《道統(tǒng)十三贊》所繪制的圖像之一,借以彰顯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合一的政治理念。此像畫大禹頭戴九旒(音流)冕,袍服上露出帝王才能使用的“日”、“月”、“三星”等紋章,垂至地面的下裳開張,讓執(zhí)圭的大禹顯得格外修長端重。
宋 馬麟 夏禹王立像
《唐太宗立像》全圖近乎三公尺,仰頭才能瞻望唐太宗(598-649)面容,巨大的身形創(chuàng)造出令人難以忽視的威儀。唐太宗袍服上的團龍花紋,吻部已出現(xiàn)兩個鼻孔,較接近明代造型。推測此軸與其他同樣尺寸的帝王像、功臣像,為明代祭祀歷代帝王賢臣的系列作品,曾一起懸掛,以供敬仰。
唐太宗立像
《宋英宗坐像》繪宋英宗(1032-1067)坐于寬綽的紅漆御榻上,身穿淺黃色的常服,乍看非常樸素。但紅色窄袖內(nèi)里,滿布金線細密織成的團龍紋樣,黑色的靴面裝飾著許多圓點花樣,雖然低調(diào)仍掩不住華貴氣息。
宋英宗坐像
宋英宗在位四年便駕崩?!端斡⒆谧瘛窇?yīng)是由宮廷畫家繪制,制作時間可能在他即位之初的1063年,到其子宋神宗1069年奉其神御于景靈宮祭祀期間。
《明孝宗坐像》畫其正于朝堂聽政,穿著十二紋章的龍袍,坐在精雕細琢的寶座中,背后矗立巨大屏風(fēng),地面鋪上華麗織毯,整個人宛若淹沒于充滿龍紋的繚亂象征圖案中。這件坐像品質(zhì)極佳,精確繪制的繁復(fù)紋飾,以及屏風(fēng)上信筆揮灑的生動云龍,反映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明代宮廷制作的超凡水準。
《明孝宗坐像》
低調(diào)奢華 ─ 宋代帝后像
宋代帝王的穿著與官員看似差異不大。但由畫中領(lǐng)口或袖口露出的織金內(nèi)裳,或是供其靠坐踩踏的精致墊褥,堅定地反映著低調(diào)奢華的美學(xué)。
《宋仁宗坐像》寫北宋仁宗趙禛(1010-1063)頭戴幞頭,身上穿著素色紅袍,乍看頗為樸素,規(guī)矩地坐在一把高背龍椅上。不過由領(lǐng)口與袖口露出金色細紋的內(nèi)裳,以及樣式華麗的椅墊和踏墊,可以感受到華貴之物對他不過是生活上的消耗品,展現(xiàn)著屬于權(quán)力頂峰的日常。
宋仁宗坐像
《宋宣祖后坐像》描繪的是宋代開國君主趙匡胤(927-976)的母親杜氏。與宋代其他皇后像著袆(音輝)衣不同,宋宣祖后的淡黃色外袍,襯托小珍珠滾邊的鳳紋霞披更加華麗,織著花樣的半透明裙擺竟長得拖出畫外。這幅難得的后像,豐富今日對于宋代后妃物質(zhì)生活的認識。
宋宣祖后坐像
歷代后妃甚具影響力,亦不乏垂簾聽政者,實為不可小覷的權(quán)力擁有者。在《宋光宗后坐像》中,南宋光宗后李鳳娘(1145-1200)略似逗號的眉型,讓畫像面容獨具特色,頗富肖像性。頭戴大小珍珠編成龍鳳花釵冠、面飾珠鈿,身著最隆重的皇后禮服深藍色袆衣,上綴五彩雉雞紋,腰部垂下兩色編織的大帶,右向端坐高背椅上。這是北宋末延續(xù)到南宋皇后座像的標準型態(tài)。
宋光宗后坐像
別具一格 ─ 元代帝后像
元代帝后雖僅存半身像,仍清楚可見穿戴蒙古傳統(tǒng)的冠服式樣,在歷代帝后服制中獨具一格,十分容易辨識。
《元世祖像》中,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暖帽下露出小片發(fā)茬(音池),耳后垂下三環(huán)發(fā)辮,是蒙古族通用的發(fā)形。身上的白袍也不見華麗裝飾,似乎并無特殊之處。不過,此像主要利用顏料明暗表現(xiàn)五官起伏,是尼泊爾畫家的技法。采用非漢傳統(tǒng)的畫法,維持原生民族的裝扮,顯現(xiàn)出跨地域、跨種族的共主才會擁有的強大權(quán)力。
元世祖像
《元帝后納罕;元代后》右幅只標出名字,左幅題簽空白,使得后妃確切身份難以辨識,只能由高聳的姑姑冠,以及華麗衣著,感覺其尊貴身份。此次展出的四幅后像,額前紅帛除了正紅,還有少見的半透明羅紗材質(zhì),姑姑冠的冠面以多彩寶石與珍珠排列成花蝶等圖案,冠頂飾五色翎毛,身上織金錦袍多樣顏色,展現(xiàn)蒙元皇室奢華富足的物質(zhì)生活。
元帝后納罕;元代后
踵事增華 ─ 明代帝后像
明代帝王像,經(jīng)過數(shù)代后,陳設(shè)、擺飾與符號的堆砌,朝越來越繽紛的方向發(fā)展,最終幾乎占滿畫中帝王存在的空間。
本次展覽展出的臉上布滿黑痣、顴骨和下顎突出的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像,據(jù)說正是反映真命天子的“異相”。也就是五官的形狀特征,都顯露出此人必為掌握權(quán)力的帝王。據(jù)悉,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有十件這一類“丑像”,其中的冠冕、袍服、座椅各有變化,然品質(zhì)皆平平。推測朱元璋這種形象曾經(jīng)風(fēng)行于民間,因此被大量復(fù)制。
明太祖坐像
《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描繪明太祖(1328-1398)晚年樣貌。雖然須發(fā)盡白,眼周、嘴角肌膚松垮,但眉型、頰上留些小髯等特征,與中壯年《明太祖坐像》相當(dāng)類似。畫中形象細至須發(fā),均排列整齊、弧度完美,當(dāng)為宮廷畫家恭謹繪制的忠實肖像。不過,與“丑像”相比,皇帝與皇后真實的相貌,反而不如奇怪的五官更能滿足民眾對最高統(tǒng)治者相貌的想像。
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相比宋代帝王像,明代帝王對服制、用具的華麗似無顧忌,甚至特別借此彰顯自己的尊貴?!睹餍谧瘛分兄煺盎?1399-1435),面色紅黑,須髯豐茂,頭戴翼善冠。身上云龍黃袍以不同色金描繪,手扶嵌寶腰帶,坐在雕飾精細的龍椅上,地面鋪著華麗團龍錦氈。一手扶腰帶、一手置腿上,雙腿開張的姿態(tài),別有一種威武氣勢,與宋代皇帝的溫文謙恭形象大異其趣。
明宣宗坐像
不同于《明宣宗坐像》采用變換顏色的技巧,在《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中,宣宗的五官暗部以細線重復(fù)鉤描完成,似乎是依坐像另外繪制的精致小像,亦非樣稿。整體品質(zhì)精良,須發(fā)排列秩序井然,宛若裝飾圖案。此種風(fēng)格一直延續(xù)到明憲宗,為早期明代皇帝半身像的共通特色。
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是宣宗之父,在位一年即病故。《明仁宗坐像》線條及敷色處理較為粗疏,推測應(yīng)是稍晚的摹本。畫中仁宗坐的應(yīng)是鎏金交腳圈椅,披上織錦,加上金腳踏以及折枝花游龍地毯,大大增添了華麗的效果。
本幅題簽標明于乾隆十三年重裝,但該作裱綾并非金色纏枝花卉紋,已改為粉紅、粉白五爪龍紋綾,與《明宣宗馬上像》同為南薰殿帝后像裝裱的特例。
明仁宗坐像
明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是宣宗之子,因親征瓦剌被俘,贖回后又驚險復(fù)位,際遇甚奇?!睹饔⒆谧瘛方议_了明代帝后采“全正面像”的序幕。此外,帝王像也換上更正式、更具象征性的袞(音滾)服,營造端坐廟堂,臨朝聽政的姿態(tài)與氣勢。
明英宗坐像
《入蹕圖》描繪帝王出京謁陵后,從水路返回宮苑的帝王。這件長度超過三千公分的高頭大卷,畫了九百多名持各式儀仗的華麗護衛(wèi)、隨從。透過難以想像的盛大排場,展現(xiàn)回鑾時無比的帝王氣勢。此次展覽將自左而右,分三次展示全卷。
帝王排場—入蹕圖(局部)
附:展覽清單(注:㊣為古物分級備注已核定標)
看見帝后像上“權(quán)力的形狀”
夏禹王立像 軸 國寶㊣
唐太宗立像 軸 重要古物
宋英宗坐像 軸 重要古物
明孝宗坐像 軸 國寶㊣
低調(diào)奢華 ─ 宋代帝后像
宋仁宗坐像 軸 重要古物
宋代帝半身像冊 宋仁宗 國寶㊣
宋宣祖坐像 軸 重要古物
宋宣祖后坐像 軸 重要古物
宋光宗坐像 軸 重要古物
宋光宗后坐像 軸 重要古物
別具一格 ─ 元代帝后像
元代帝半身像冊 元世祖 冊頁 國寶㊣
元代帝半身像冊 元文宗 冊頁 國寶
元代后半身像冊 元英宗后;元英宗后 冊頁 國寶㊣
元代后半身像 冊 元帝后納罕;元代后 冊頁 國寶㊣
踵事增華 ─ 明代帝后像
明太祖坐像(二) 軸 重要古物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冊 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冊頁 重要古物㊣
明宣宗坐像(一) 軸 國寶㊣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冊 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冊頁 重要古物㊣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冊 孝惠皇后 冊頁 重要古物㊣
明宣宗馬上像 軸 國寶
明仁宗坐像 軸 重要古物
明英宗坐像 軸 重要古物
明人畫入蹕圖 卷 國寶
明代帝后半身像(二)冊 世宗肅皇帝;孝潔肅皇后 冊頁 重要古物㊣
明代帝后半身像(二)冊 神宗顯皇帝;孝端顯皇后 冊頁 重要古物㊣
(本文圖文部分綜合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