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儒學本來屬于中國傳統(tǒng)學術,在當代中國,國學、儒學日益受到重視。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這一個領域的專業(yè)人員:盡管當代中國大學已經創(chuàng)辦了越來越多的國學院、儒學院、書院,但國學、儒學等中國傳統(tǒng)學術在現(xiàn)有的學科體系中并沒有獨立的一席之地。那么,現(xiàn)代大學是否應該將國學、儒學等中國傳統(tǒng)學術納入到現(xiàn)代大學學科制度中來呢?我認為將國學、儒學納入現(xiàn)代學科制度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國學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
學術界、教育界在討論如何將國學列為獨立學科時,往往要面臨兩個問題:“國學”這門學科是否成立?“國學”這門學科應該歸于哪一個學科門類?我認為:
其一,“國學”這門學科可以成立。國學作為一種原文化生態(tài)的、有機整體的學問,要保存國學知識內在的完整性,是國學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據。在確立國學的學理依據時,還可以參考西方大學的“古典學”概念。在西方世界許多著名大學都設立了古典學系。這個古典學最初是以古希臘、羅馬的文獻為依據,研究那個時期的歷史、哲學、文學等?!皣鴮W”其實也可以說是“中國古典學”。如果我們用“中國古典學”來理解“國學”,完全可以將“國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來看。在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中,中國形成建立了自己特有的具有典范意義的文明體系,建立“中國古典學”,也就是以中國古人留下的歷史文獻為依據,將中華文明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與此同時,“中國古典學”還可以與西方的“漢學”相對應。盡管“國學”概念僅僅能夠為中國人自己使用,但是西方學界的“漢學”與此很接近。這樣,“中國古典學”意義上的“國學”,其實可以與國際漢學做對等的學術交流,就能夠滿足知識共享、學術交流的現(xiàn)代學科的要求。
其二,“國學”這門學科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多年來學界在不斷努力呼吁國學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并且希望國學成為一個一級學科。但是,這個一級學科到底應該歸于哪一個學科門類,則存在很大的分歧。有的主張屬于歷史學,有的主張屬于哲學,也有的主張屬于文學。國學之所以要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就是希望保存國學知識內在的完整性,使這一種原文化生態(tài)、有機整體的知識體系不被分解,將其歸屬于歷史、哲學、文學的任何一個學科門類,都會有缺陷。
儒學是國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
如果說國學應該成為一個學科門類,那么儒學則應該是國學中的一級學科,而且是國學系統(tǒng)中最為系統(tǒng)、最為成熟的一門學科,最應該、也是最容易納入到國學門類中去的一級學科。我的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干,在中華傳統(tǒng)學術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華文明在國際學術界被稱為儒教文明,如果說國學是中華文明的知識化、學術化形態(tài),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儒學當然是國學中最重要的一級學科。事實上,在國學或者是“中國古典學”的知識體系中,儒學一直是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經、史、子、集的國學典籍中,只有儒學是貫穿到每一個部類之中的學問。另外,儒家的價值觀念、制度文化、學術典籍,在“史部”、“子部”、“集部”的國學典籍中所處的地位、所占的分量,均是最為重要的。
其二,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形成了最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儒學重視知識與教育,關注知識體系的建構。在孔子的原始儒學的知識體系、教學實踐中,就將學習科目分為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正因為儒學在中國文化史、中國學術史、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儒學在兩千多年的演變中,不斷衍生、開拓、發(fā)展出一系列知識學問,使儒學體系更為豐富、更為完備、更為系統(tǒng)。
其三,儒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最深、也是最有現(xiàn)代意義的價值體系。儒學不僅僅是一套知識體系,也是一套價值體系。儒學重視知識教育,但其教書始終與育人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知識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內圣)、做事(外王)。所以,指導人們如何做人(內圣)、做事(外王)的價值教育,就是儒學的根本。將價值教育融入到知識教育,或者是通過知識教育實現(xiàn)價值教育,這向來是儒學的長處而不是其短處。將國學、儒學納入到現(xiàn)代學術制度、教育制度,當然也包括恢復儒學的價值教育,將這一種教書育人的傳統(tǒng)引入到現(xiàn)代教育中來。
總之,原來作為一個傳統(tǒng)學科的國學、儒學,一旦進入到現(xiàn)代的學科體系和大學體制中,一方面,可以恢復中國傳統(tǒng)學術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tǒng)性,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呈現(xiàn)其潛在的文化價值和知識貢獻,實現(xiàn)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另一方面,通過與現(xiàn)代學科體系對接,可以復活其具有現(xiàn)代性、普遍性的文化功能,實現(xiàn)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文/朱漢民 作者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