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王璜生·珠江溯源記”:相隔36年的兩次文化實踐

2020年11月25日,“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巡回展”首站落地桂林,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開幕,展出藝術家、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在1984年和2020年兩次先后走訪珠江源

2020年11月25日,“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巡回展”首站落地桂林,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開幕,展出藝術家、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在1984年和2020年兩次先后走訪珠江源中,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攝影、速寫、水墨寫生、影像裝置和日記等文獻資料。這場時間跨度長達36年的展覽,展示的是王璜生在1984/2020兩層時間維度之中、三十余年的文化實踐。

開幕式現(xiàn)場

開幕式現(xiàn)場

該展因緣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編輯出版的《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一書。該書呈現(xiàn)了藝術家36年前與好友李毅結伴、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實施的一次行走計劃——珠江溯源,內(nèi)容則整理自當時九萬多字的日記、數(shù)十卷的黑白膠卷以及大量的速寫和水墨寫生。

?王璜生與好友李毅 攝于1984年

 王璜生與好友李毅 攝于1984年


速寫本的扉頁

速寫本的扉頁

今年9月,受日記本中當年采擷的一片植物標本啟發(fā),王璜生實施了“重訪珠江源”的計劃。他采集了珠江源的植物標本,將它們轉(zhuǎn)化為影像、繪畫,以中國古老的水墨與拓印方式,記錄下植物的物態(tài)與肌理。

?珠江源植物采集017 攝影/膠片 21x29cm 2020

 珠江源植物采集017 攝影/膠片 21x29cm 2020


20ZJY0927 ?水墨拓印 ?34x45cm 2020

20ZJY0927  水墨拓印  34x45cm 2020

于是,在《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的基礎上,“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巡回展”不僅展出了1984年走訪創(chuàng)作的部分水墨寫生、速寫、銀鹽攝影及日記文字等,還展出了今年重走珠江源創(chuàng)作的新作《珠江源植物圖志》。以新書記錄的走訪時間為序,展覽挑選了10余個途經(jīng)點,以更豐富的結構和形式再現(xiàn)了特定的歷史時空,帶觀眾照面那個以青春之名問道遠方的“小城文青”和他的那段帶有“波西米亞”精神的青春壯行。

桂西的路 ?紙基銀鹽 27.5x18.2cm 1984年拍攝 ?2020年沖

桂西的路  紙基銀鹽 27.5x18.2cm 1984年拍攝  2020年沖


天峨 紙本水墨設色 ?46x35cm 1984

天峨 紙本水墨設色  46x35cm 1984

作為一個集個體記憶和地域文獻性質(zhì)的展覽,不僅其所展現(xiàn)的“當時的事、物、人”在今天成為了一種歷史的背影,藝術家于1984年記錄下來的珠江流域的生態(tài)考察與文字圖像,同樣構成了今天研究珠江文化、地理、歷史問題的一套珍貴材料。

黔江渡口 紙基銀鹽 27.5x18.2cm 1984年拍攝 ?2020年沖印

黔江渡口 紙基銀鹽 27.5x18.2cm 1984年拍攝  2020年沖印


桂平渡口 紙本水墨 ?35x46cm 1984

桂平渡口 紙本水墨  35x46cm 1984

“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并非一次完全個人化的青春追憶。一方面,他的“騎走”與“溯源”可以作為特定年代青年個體意識覺醒而采取有限行動的特例文本進行保存。另一方面,出版及展覽的發(fā)生源于藝術家在疫情社會的集體休眠中對個體價值的內(nèi)省和對社會發(fā)展的審視,在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和重新出發(fā)的意義之外,這次巡回展覽作為一種高蹈于物理時空之上的神游與折返,同時提供了一個雖高度個人化但也高度誠實的與珠江文化、歷史交集的對話檔案。

珠江源植物標本 1984年

珠江源植物標本 1984年

展覽于2020年11月25日開幕之時,同時舉辦以“流變中的珠江文化與在地經(jīng)驗”為題的系列學術講座,以及“王璜生:珠江的‘路’與‘思’”公眾交流活動。在展覽期間,藝術家還將進行一項公眾互動藝術活動---“珠江源種子計劃”,活動計劃將持續(xù)整個巡展過程。廣西桂林首展時間至2020年12月20日。

“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巡回展在桂林展出后,將在昆明、貴陽、廣州、深圳展出,而最后一站將回到珠江源頭的曲靖市美術館,為巡回展畫上一個意味深長的句號。

藝術家王璜生(左)和朋友在現(xiàn)場

藝術家王璜生(左)和朋友在現(xiàn)場

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主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承辦。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擔任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策展人孫曉楓和廣西師大出版社美術館館長張明擔任策展工作。廣州33藝術中心和尚榕美術為協(xié)辦機構。

“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 巡回展·桂林站”海報

“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 巡回展·桂林站”海報


———————————————

延伸閱讀:

一個“小城文青”的路與思——寫在《珠江溯源記1984》前面

在大多數(shù)人心目中,珠江也許僅是一條秀媚的小江。然而,當攤開地圖,翻開有關的資料,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它,跨越了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 江西六省,全長 2216 公里,流域面積為 452000 平方 公里,從云貴高原直奔而下……它不僅秀媚而且充滿野性和活力。聚居在它 周圍的除了漢族外,還有壯、彝、哈尼、傣、白、傈 傈、回拉祜、佤納西、景頗、瑤、蒙等二十多個少數(shù)民族……

加固了自行車,帶上了畫板、睡袋,1984 年 9 月19 日,在一片深情的送別聲中,我們開始了珠江溯源的旅程。 

塞在抽屜角落36年的《珠江溯源》日記本,終于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期間,閉關家中,無所事事,拿了出來翻翻讀讀。令自己驚訝的是,當年,1984年騎自行車珠江溯源途中,70多天,行程3300多公里,地理落差2000多公尺,在幾乎每天蹬車、推車、喘氣、揮汗,翻高山,過谷底,走荒坡,宿野店,還有寫生畫畫攝影,在這樣的行程中,還有時間、閑情與心思,以及氣力,來寫下這密密麻麻九萬多字的日記。盡管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些文字和想法,有很多的幼稚,甚至幼稚的可笑,簡直就是一個“小城文青”的作為。但是,至少它們記錄了1984年這一特殊時期,這位“小城文青”,想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挑戰(zhàn)自己,叛逆生活,憧憬愛情,追尋“夢中的橄欖樹”。

出發(fā) 1984.9.19 攝影:姚玳玫 135mm 彩色負片洗印

出發(fā) 1984.9.19 攝影:姚玳玫 135mm 彩色負片洗印

從一個僻遠瑣碎的小城,從一種近乎窒息的壓抑困境,在無數(shù)次的誤解、打壓與失敗中,這個“小城文青”走過來了,也走出來了,并且,一直還依然“文青”。當年青澀單純的所謂“思想”,在這“小城文青”后來的人生歷程中,多多少少成為了一種現(xiàn)實的力量。意志、毅力、獨立、抗爭、藝術、社會、知識分子等等,現(xiàn)實中的路更為跋涉,但堅守與堅持,挑戰(zhàn)與追尋,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路。當然,“文青”會變的有些“老”,也有點“油”的,在時宜與不合時宜之間妥協(xié)與掙扎,也許,漸漸變成了一個有點老而油的“文青”。

途中思想、閱讀、見聞

途中思想、閱讀、見聞

不過,在當年這些文字中,有相當?shù)牟糠肿鳛榭疾烊沼洠涗浵?6年前的那雙眼睛和那顆青澀的心,在這3500多公里珠江游歷過程中,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30多年過去了,當年當時的事、物、人,無不留有那個時代的痕跡,成為了一種歷史的見證。今天重新讀來,比對今昔,也可能有另外不同的眼光與情懷。

 

途中創(chuàng)作詩歌、攝影、河灘寫生

途中創(chuàng)作詩歌、攝影、河灘寫生

其實,當年在這跋涉艱難的旅程中,堅持寫下這么多文字的日記,其背后有一個秘密和一種動力,就是當時這個“小城文青”剛剛初戀,想用他帶著青澀情感的文字,及勤奮耐勞的行動,去“打動”另一個“小城文青”。因此,這些日記也就變成了半生不熟的“情書”,飛越珠江流域的山山水水,傳遞著初戀別離的一種情思。

隨信寄去珠江源頭采摘的野花

隨信寄去珠江源頭采摘的野花

這次在時隔36年之后,重新整理這批“日記-情書”時,覺得珠江溯源的考察記錄,多少還有些公共性的成分,畢竟,珠江溯源,尤其是騎自行車溯源還是極少有人做到的。而一個1984年的珠江流域的生態(tài)考察與文字圖像記錄,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因此,將這一部分的考察日記整理出來,還是可以拿出去與社會分享的。而那些屬于個人之間的“情”的部分就被弱化并割舍了,這樣可以集中于珠江考察的“記”與“思”。

 

天邊的路

天邊的路

在這本《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中,按時間為序的日記間,加進了十六段有小標題的短文,這些短文是當年珠江考察回來,應《汕頭工人報》的約稿,寫成《八千里路云和月---珠江溯源散記》長文,分十六期連載發(fā)表的。這次整理編輯過程中,覺得將它們分開插入相應時間與情境的日記中,能夠變換閱讀的角度,增加點閱讀樂趣。

珠江溯源日記手稿

珠江溯源日記手稿

其實,當年珠江溯源,按專業(yè)的所長,及當時的出發(fā)點,是考察路上的寫生、創(chuàng)作與攝影等的圖像記錄,一路上我畫了六七十張寫生作品,以及為數(shù)不少的速寫默寫畫,還有大量的攝影(負片與正片),考察回來后也曾在汕頭工人文化宮舉辦了《王璜生、李毅珠江溯源畫展》。但是,由于這么多年來東遷西搬,從汕頭到南京,再到廣州,又到了北京,家不知搬了多少次,也曾無“家”著落時物品寄放他處。因此,一些繪畫作品,特別是攝影資料,不知哪里去了。這次,在能夠找到的范圍內(nèi),選出了部分寫生、創(chuàng)作、速寫及攝影的作品及資料,配合考察日記的文字,匯合成圖文互補的閱讀文本,以紀一個“小城文青”曾經(jīng)的路與思。

2020年3月

 

速寫本內(nèi)頁

速寫本內(nèi)頁

 

1985年“珠江溯源畫展”資料

1985年“珠江溯源畫展”資料

 

途中寫生

途中寫生

歸來之后,一晃三十六年 2020.5.1

(本文文圖均據(jù)主辦方)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