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作家劉慶邦出版了最新的短篇小說集《心事》。
《心事》在其作品中是一個特別的策劃,劉慶邦介紹,這本書收錄了他在四十年間寫的22篇愛情小說,也是他半生所觀察到的愛情故事和對愛情的思考與理解。最近舉辦的“生活大霧,愛就是能見度——《心事》新書發(fā)布會”中,劉慶邦對新書進行了分享。
劉慶邦
劉慶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現(xiàn)為中國煤礦作家協(xié)會主席,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等九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啞炮》分別獲第二屆和第四屆老舍文學獎。根據(jù)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得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藝術界“銀熊獎”。
發(fā)布會中,劉慶邦談及,如同之前的作品一樣,他持續(xù)關注礦工的愛情?!斑@本書也收入了大量礦工的愛情小說,我說生活是礦井,愛是礦燈。通過礦燈指出一線光亮,我們才有了溫暖。”
評論家賀紹俊認為,劉慶邦能在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上翻唱新曲,并唱出新穎別致的韻味來,就因為他能將勞動作為一種審美對象。在他以往的生活記憶里,翻檢出勞動所帶來的幸福感,進而帶著這種幸福感來講述故事。
《心事》書影
“我把礦工稱為一個特殊的生態(tài)群體”
劉慶邦長期以來都在描摹礦工,在他看來每個人的寫作都要寫自己最深切的生命體驗。“我在煤礦生活了九年,對煤礦的生活比較熟悉。我在農(nóng)村長到19歲,在農(nóng)村當過農(nóng)民。我寫兩方面比較多,一個是農(nóng)民,一個是礦工。寫農(nóng)民的生活被雷達老師稱為‘季風’,我寫礦上的生活被雷達老師概括為‘地火’。比較起來,我在當農(nóng)民的時候,農(nóng)民的生活已經(jīng)比較艱難、困苦,到了煤礦以后,礦工跟農(nóng)民的生活比較起來應該說更沉重,我稱它像‘煉獄’一樣的經(jīng)歷,所以我會長期持久地寫煤礦?!?/p>
“我兼職中國煤礦協(xié)會主席,還有機會經(jīng)常到煤礦去,跟礦工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此外,我割舍不開與煤礦的一種情感。所以煤礦生活我還會持續(xù)寫下去。聽說煤埋藏越深越純,發(fā)熱量越來越大,我就是在礦井里繼續(xù)深入開掘,希望自己像采煤一樣,寫出來的小說也是越來越純,發(fā)熱量越來越大,自己的期望是這樣?!眲c邦說道。
煤礦系統(tǒng)近年來涌現(xiàn)出非常多優(yōu)秀的作家,劉慶邦認為這和煤礦的整個環(huán)境、生活有關系,“我把礦工稱為一個特殊的生態(tài)群體。他們特殊在哪兒?他們要在地底下,在黑暗中勞作,見不到陽光,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每天面臨著生命的危險,這樣形成了他生態(tài)群體的特殊性。文學總是跟大自然抗爭聯(lián)系,礦工跟大自然抗爭特別嚴酷。”
劉慶邦說,“煤礦總是要表達男女之間的關系,礦山恰恰就缺少女人,礦工對于女人特別渴望。還有文學總是要表現(xiàn)生和死,礦山的生活離死亡特別近,和死亡打交道特別多。這些就構(gòu)成了得天獨厚。你對哪方面題材得天獨厚,我認為礦工是得地獨厚,地特別厚,厚到幾百米,泥一層、水一層、沙一層等等,煤礦的礦工是得地獨厚。后來很多知青到煤礦參加工作,他一下改變了礦工的結(jié)構(gòu)。過去很多礦工大多數(shù)是不識字的,很多文盲。進去一批知青之后,特別是老三屆,我們這一批,不甘心只做煤,不甘心只做體育勞動,不甘心這種外在生活,他還希望有內(nèi)在生活,希望還有精神生活,于是拿起筆來搞創(chuàng)作。”
學者張頤武認為,劉慶邦似乎無心把自身作為一個特殊的能指卷入文學的浪潮之中,他似乎遠離任何運動和潮流,他安然地處于文學的邊緣之處,但他卻又是無法忽略和抹殺的“邊緣”,是活躍的、不斷參與、見證、化解和重組著文學的活動。劉慶邦用他平易的講述和自我指涉的智慧,提供了一種特具本土性的敘事方式。
改編成電影《盲井》:真正展現(xiàn)了中國底層的現(xiàn)實
由王寶強主演,根據(jù)劉慶邦的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得了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藝術界“銀熊獎”,這也使得《神木》成為劉慶邦最廣為人知的小說。
《盲井》劇照
談及《神木》改編的幕后花絮,劉慶邦說《神木》來源于一篇報道,“當時我在中國煤炭報工作,我當副刊部主任,我們有一個記者寫一個報道,這個報道題目叫《慘無人道的殺戮》。這種報道反映了中國非常嚴酷的現(xiàn)實,就是對金錢的追求,扭曲了人的心靈,大魚吃小魚,完全變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特別讓人心痛。這種情況下,看了報道不夠,我想把它寫成小說,讀者面更大,影響也更大一些。我也曾專門寫文章講從真實到虛構(gòu)的這個過程?!?/p>
劉慶邦談了很多關于電影改編的細節(jié):“導演叫李楊,他看了這個小說想拍成電影,他當時正在德國學導演,他找到我說想拍成電影。他說我還是一個學生,沒有錢。我說沒關系,我對他當時能不能拍好也不抱很大希望,我說你就拍著玩兒吧,轉(zhuǎn)讓費就是一萬塊錢。給他以后,他就開始拍,找到的演員是王寶強。王寶強這時候是一個北漂少年,成天在北京電影制片廠門口坐著等,等能不能演一個群眾演員,如果能演群眾演員,他可以掙一個盒飯,除了掙盒飯還可以掙10塊錢。因為我的小說里寫到一個少年,李楊看到一個少年在這等著,穿得也不好,臉上長著雀斑,覺得他很合適,這少年就是王寶強。李楊跟王寶強說可能要去煤礦拍,要吃苦,王寶強說那也沒關系。王寶強真是吃很多苦,把這個電影拍下來?!?/p>
“因為有了這個電影的傳播,小說《神木》被翻譯成很多語種,先翻譯的是法文、意大利文、英文、日文,還有西班牙文。我覺得它可能沾了電影的光,電影傳播太厲害了,覆蓋面太大。”劉慶邦說。
初戀故事
回到這次小說的主題——愛情,在劉慶邦看來,愛這個東西最難說清?!耙驗樗且环N精神性的東西,是一種心靈化的東西,或者說是一種比較虛的東西。沒有任何一個愛情指南來指導我們怎么樣愛,也沒有愛情的教科書指導我們怎么樣愛。因為所有的愛都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它沒有標準件,它不是一個科學的東西。愛情是我們一種感覺,一種心靈化的東西?!?/p>
“愛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驗,它發(fā)乎生命的本能。不同階段的愛是不一樣的,有的最強烈的愛都是跟生死相連的,他可以為所愛的人付出一切,甚至是犧牲。我們能想起來的很多愛的故事,差不多都是以悲劇告終的。中國古典的四大愛情都是以悲劇告終,我們所知道的世界上一些名著,像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小仲馬的《茶花女》等等,好多都是以悲劇告終的?!皠c邦說道。
劉慶邦還與現(xiàn)場的觀眾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初戀故事:這個初戀發(fā)生在我初中二年級。我跟一個女同學,就是目光的交流,她看我,我看她,假如看不到,一下就很失落。陰天下雨了,女同學晚到教室一會兒,就坐臥不安,女同學終于來了,我心里放下了。愛到這種程度,沒有任何表白,只能互相看看,只能是目光的交流。我不管什么時候,我只要看她,就發(fā)現(xiàn)她在看我。我看她的時候,她好像顯得非常羞澀的樣子,這就是她的一種反映??煲厴I(yè)了,快要分手了,想到從此以后再也見不到面了可怎么辦?然后我開始睡不著覺,也吃不下飯,每天吃飯不想,最后開始頭暈眼花。
然而這段刻骨銘心的初戀最終還是以各奔東西告終,劉慶邦認為,當時就是不能付諸行動,“這個不能僅僅歸咎于一個社會的壓抑,不能僅僅歸咎于當時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當時的環(huán)境是以階級斗爭為綱,一切突出政治,文字里不許出現(xiàn)愛情,所有文藝作品女主角都是單身。你說愛,那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或者修正主義的。這種因素是有的,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對于我們是一種壓抑。還有就是我們常常有一種文化傳統(tǒng),這種文化傳統(tǒng)要求我們和女孩子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說得好聽一點,你要含蓄,要委婉,如果你很直白,好像顯得你很輕薄。長期以來形成這樣的觀念,不敢輕易表達對女孩子的愛,只能埋在心里,連肢體的語言都沒有,是通過眼神來交流。這種原因還有可能是自己對愛的敬畏,好像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一樣,而停在精神層面,不能突破這個障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