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遺作《據(jù)幾曾看》原稿中,夾著一幀照相﹐是端坐的中年女子。照相的一角上﹐有自來水筆寫著“敏先”二字。這是祖母的字。祖母形容肅穆﹐目光沉郁﹐無一點閨秀氣。華服之下﹐卻有丈夫的氣概。她懷里攬著年幼懵懂的孩子﹐那是我的父親。拍照的時候﹐未預見家中變故﹐只是數(shù)年之后。祖父在中央大學教授任上染恙﹐是積勞成疾,終于不治而撒手人寰。從此祖母一人擔起教養(yǎng)子女的重任。時事艱難間﹐未有過放棄。直至父親兄弟三人大學畢業(yè)。次年﹐祖母身染陳痾﹐一病不起。臨去世時﹐只是說﹐不要走﹐我走了﹐家不成家了。因為祖母的信念﹐在以后的很多年﹐父親兄弟雖分居異地﹐卻始終團結(jié)如一人。這也令祖父的老友們感懷。
多年來,《據(jù)幾曾看》擺在案頭。寫作前后,時不時會翻一翻。不為別的,只是視之為習慣,作沉淀心智之道。上世紀四十年代,祖父在四川江津,完成了這部作品。其中經(jīng)手著錄藏品,一九四九年后,多轉(zhuǎn)移臺北故宮博物院。舊年赴臺,見之甚覺親切。祖父工楷自書,輔以繪事,闡發(fā)畫理。見之文字,如見其人。民國是個好時代,好在作文與做人的尺度。及至當世,仍可以之為鑒,躬身諸己。世故人情,皆有溫度。內(nèi)有淵源,舉重若輕。
整理信札,得見祖父老友王世襄先生十年前為祖父著作,與臺灣故宮博物院郭臨生副院長商討插圖并合作出版一函。王爺爺性情之真之摯,向為友人與晚輩感懷。六十年前,與先祖父一見如故。談文論藝,若伯牙子期。祖父見背十數(shù)載,又承年邁老友為其遺作付梓奔波。舊年拙作《七聲》于臺灣出版。王爺爺欣聞之下,不顧耄耋高齡,特又為撰寫書名與扉頁題字。如今憶來,仍覺暖意。 因先祖父書中品評藝作,現(xiàn)多藏于海峽對岸。王爺爺為玉成此事,極盡心力。唯錄信中數(shù)語,以作感念?!捌潪槔嫌迅鹂涤嵯壬z著《據(jù)幾曾看》出版事﹐向您求教??涤嵯壬鸀榍迦A大學名教授哲學家美術(shù)史家鄧以蜇先生之甥。一九四三年冬在重慶圖書館參觀故宮書畫展覽﹐初與訂交。此后談藝﹐時有書信往來﹐直至一九四八年襄赴美。先生工書畫﹐行楷醇厚有古風﹐山水蕭散澹遠﹐可與賓虹先生抗衡﹐文華尤典雅雋永﹐耐人尋味。惜英年早逝﹐使人感傷。遺著《據(jù)幾曾看》一種﹐著錄歷代書畫名跡一百九十六件﹐計一百九十四葉。卷末有宗白華﹐啟元白兩先生跋﹐皆推崇備至。此稿已向北京三聯(lián)書店推薦﹐建議影印出版﹐蒙表示樂于接受。當前主要問題在插圖。 ……由于所收多為尊院藏品﹐且手稿為繁體字﹐襄今年兩地故宮聯(lián)合出版已有先例﹐當屬可行。如蒙予以考慮﹐至感欣幸??傊酵嫌堰z著學術(shù)佳制得以傳世﹐純出個人愿望。為此而上書奉擾﹐有瀆清聽。諸祈鑒原﹐至感?!毙旁鶃愆o序跋﹐皆是友誼見證﹐經(jīng)得起時間研磨。故人是大半去了﹐還有些重迭的掌印﹐惺惺相惜。宗白華的辭采﹐啟功的溫婉﹐手邊的字里行間都還在。無奈人都走遠﹐時代亦隨凋零。
王世襄,中國著名文物收藏家、鑒賞家
祖父的時代﹐人大都純粹﹐對人對己皆有責任感。這是時世大幸。投射至家庭的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深沉的君子之道。所謂家國﹐心脈相連。祖父為孩子取名﹐我大伯小名“雙七”﹐因生于抗戰(zhàn)初期﹐ “七七事變”國殤之日。而父親則昵稱“拾子”﹐他誕在一九四五年﹐取《滿江紅》的詞意﹐有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意思。取名是家庭內(nèi)的細微事﹐得見時世的胸襟。
寫這本書,多半是有所牽掛,但亦不全是?;蛟S眼前的時代是更好的,所以要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已經(jīng)過的一些,便寫下來。從舊的東西里,看出新的來;從新的東西里,看出舊的來,都是自以為有趣的事情。是為序。
圖書簡介
《小山河》,葛亮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8
從南京到香港,以文字記錄這些年“我城”與“他城”間的游走變換。香港意象與金陵風物兼具,各自精彩。書中頗有情趣地描繪了香港生活的點滴:太平山、港大、荷里活、太平清醮……從細微處展現(xiàn)這座刻板印象中快節(jié)奏城市的另一面。書中也間雜作者對原鄉(xiāng)南京的懷念,雖離故土心不離,追思先人,冷暖入心,情懷不解。也談閱讀寫作,娓娓道來,人文掌故中風雅盡顯。
作者簡介
原籍金陵,現(xiàn)居香港。香港大學文學博士畢業(yè),現(xiàn)任教于大學中文系。作品出版于兩岸三地,著有小說《北鳶》、《朱雀》、《七聲》、《謎鴉》、《浣熊》、《戲年》,散文《小山河》,電影隨筆《繪色》等,并譯為英、俄、日、韓等國文字。曾獲香港藝術(shù)發(fā)展獎、首屆香港書獎、臺灣聯(lián)合文學小說獎首獎、臺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說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2009、2015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朱雀》獲選2009年“亞洲周刊華文十大小說”,近期以新作《北鳶》再次獲此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