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劉寧:北大中文系給我的古典學術教育

1987到1997,我在未名湖畔求學十載,從一名古典文獻專業(yè)的本科生,到取得古代文學的博士學位,北大中文系把我領上古典學術的研究之路。在激揚文字、新潮涌動的燕園,古典學術的教育,以其沉靜深厚的特色,養(yǎng)

1987到1997,我在未名湖畔求學十載,從一名古典文獻專業(yè)的本科生,到取得古代文學的博士學位,北大中文系把我領上古典學術的研究之路。在激揚文字、新潮涌動的燕園,古典學術的教育,以其沉靜深厚的特色,養(yǎng)育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學人,使之成為斯文傳承的中流砥柱。“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在中外多樣化的古典學術傳統(tǒng)中,在近代學術轉型的背景下理解北大古典教育的獨特,也一直吸引著我的思考。當然,對于如此復雜的問題,我沒有“識其大體”的能力,這里,僅借系慶的因緣,擷取一些求學的體會,重溫一下在五院初識古典門徑的感動。

古典文獻專業(yè)的基礎訓練

當年報考北大,我選擇的是古典文獻專業(yè)。在傳統(tǒng)文化深受冷落的八十年代,古文獻專業(yè)的錄取分數(shù),在北大中文系三個專業(yè)中是最低的。記得填寫高考志愿時,我還被中學同學笑話為“手高眼低”,但直到現(xiàn)在,我都很慶幸自己選擇了這個專業(yè),它為我打下了扎實的古典學術基礎。

當我畢業(yè)工作,經(jīng)??吹皆S多中文系的學生,即使是到了報考碩士、博士的階段,也幾乎不讀、也不會讀古書的局促后,就總是很感謝文獻專業(yè),在我們求學之始,就要求直接閱讀古典文獻。四年的本科學習,我們有了一個很牢固的觀念,就是尊重原始文獻。記得當年讀書時,只要看到現(xiàn)代人對歷史問題的闡述,我們就會想,他這樣的說法,文獻上的原始依據(jù)是什么呢?不能僅僅相信二手文獻,這似乎是所有課程所強調的。這在已經(jīng)有了不少辭典、工具書和學風不無急切的八十年代,多少顯得迂腐。但專業(yè)的教育對此有著不容置疑的堅持,而我們這些學子,也深受“迂腐”之風的影響,記得大一開設的“工具書使用法”以及大二開設的“目錄學”,都有大量的實習內容,要求我們通過類書、古籍目錄等查考原始文獻,進而概括一些歷史名詞的內容。當時班上有位同學,覺得這些名詞,在今人編的工具書上都有現(xiàn)成的解釋,不如直接照抄,但他這樣的捷徑,似乎并沒有得到多少響應,大家還是老老實實地去尋找原始文獻。當我自己走上古典學術的研究之 路以后,才深深感到,這種對原始文獻的尊重,絕不僅僅是學科訓練的技術問題,如果一個學者,根本不具備面對原始文獻的能力,只能依賴二手文獻與前人之成說,他如何能擁有“獨立之思想”與“自由之精神”呢?

尊重原始文獻,不僅僅是一種態(tài)度,更意味著一整套閱讀、考辨和整理古籍的學術訓練。文獻專業(yè)的課程對此考慮得很周詳。專業(yè)學習的前兩年,主要學習文字、音韻、訓詁、目錄、版本、??绷T古籍整理的基礎課,后兩年,則學習“古文獻學史”和各類專書選讀課。當時文獻專業(yè)上課的老師,堪稱豪華陣容:文字學是裘錫圭先生,音韻學是唐作藩先生,訓詁學是張猛先生,版本是李致忠先生,??笔悄咂湫南壬?,目錄學是高路明先生,古文獻學史是孫欽善先生。此外的專書選讀課也十分扎實:文學要籍解讀是金開誠先生,哲學要籍解讀是王麗萍先生,國外中國學要籍選讀是劉萍先生,《論語》則由孫欽善、李零先生先后講授過,《周易》是王扶漢先生,《楚辭》是高路明先生,《孟子》是董洪利先生,《詩經(jīng)》是吳鷗先生,《孫子兵法》是李零先生,《淮南子》是呂藝先生。此外,還要學習中國文學史、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中國通史。其中“中國文學史”和“現(xiàn)代漢語”要比文學、漢語專業(yè)略微簡單,而當時班上不少同學都去旁聽文學專業(yè)的文學史和漢語專業(yè)的漢語學史。四年的學習是緊張而忙碌的,而我們真正享受到了轉益多師的嘉惠。記得照本科畢業(yè)照時,出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文獻班在合影時,老師的人數(shù)居然超過了學生。這是如今洶涌擴招后的大學再難見到的景象。

文獻專業(yè)的課程十分強調閱讀古籍的能力。對文獻的查考和版本的調查,也成為重要的實習內容。當時每上一門課,總要有大量時間泡在學校圖書館的古籍部,其中版本學課的實習,還被李致忠老師安排在北圖進行。記得有一次,陳捷老師布置閱讀鄭玄《詩譜序》,在課上講解。上課時,我們全不得要領又自以為是,把正文粗粗讀過,隨便發(fā)揮一通便以為完事大吉,年輕的陳老師一向很隨和,但那一次她居然發(fā)了脾氣,罵我們實在空疏。那天課后,全班同學再也不敢懈怠,不僅把孔疏細細讀過,還結合后人的意見,分析鄭玄的詩學觀念。第二次上課,所有發(fā)表的同學都分析得異常精彩。而那以后,我們每一次課堂發(fā)表,都再無懈怠,而是要努力更勝于前。當時不少課,都有這個閱讀文獻、發(fā)表和討論的過程。這是我求學時代最珍貴的經(jīng)歷。工作以后,我曾經(jīng)去哈佛訪學,發(fā)現(xiàn)那里上課閱讀和討論的方式,與我在文獻專業(yè)的經(jīng)歷十分類似。我任教高校時,曾想在自己的課堂上運用這樣的方式,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現(xiàn)在想來,如果沒有比較完整的古典文獻訓練做基礎,學生面對古籍會感到異常吃力,絕大多數(shù)的大學,都沒有古典文獻專業(yè),有些只是簡單講一些古典文獻概論知識,學生縱然有讀古籍的愿望,也會力 不從心。

《離騷纂義》

《離騷纂義》

文獻專業(yè)的課程,又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注重“學術史”而極少“概論”式的平面敘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原則貫穿在幾乎所有課程的學習之中。從大的方面來講,我們一入校即被要求認真閱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并要求將此書常備左右,要將《提要》所勾勒的古典學術地圖了然于胸。大二高路明先生講授的目錄學課程,更以古典目錄學的博大體系,豐富了我們對傳統(tǒng)文獻的理解。大三孫欽善先生的“中國古文獻學史”則以通貫翔實的內容,為我們勾畫了中國古典學術史的基本框架。在其他的課程上,從學術史入手理解相關的學術問題,也成為一個基本的學習理路,例如《詩經(jīng)》選讀,就從詩經(jīng)學史進入,體會漢、宋、清人詩經(jīng)學的不同特點。對《論語》《孟子》《周易》《楚辭》《孫子兵法》《淮南子》的學習,亦無不如此。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路明老師講授的《楚辭》選讀,她依據(jù)游國恩先生主持編纂的《楚辭長編》中的《離騷纂義》進行講授,《纂義》網(wǎng)羅了前人對《楚辭》的注釋,從漢至清,學術的變化、闡釋的轉型,一目了然,而其中的問題也引發(fā)我們濃厚的思考興趣。上課時,老師或同學逐條閱讀和分析前人的注釋。那是一個春季的學期,窗外是蓬勃的校園,屋內是埋首故紙的師生,讀書的形式很枯燥,但書中的興味卻引人入勝。這也許就是古文獻專業(yè)典型的讀書環(huán)境吧,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都有一點頓挫,要回到文本,回到歷史闡釋的長河里去,但一旦從頓挫中生發(fā),那種精彩,真是久久難以忘懷。我一直記得倪其心先生講??睂W,倪先生精研六朝文學,為人有六朝名士的灑脫,在??睂W上也有精湛的研究,他的《校勘學大綱》是目前最好的??睂W教材。記得他講授戴震、王念孫的???,駁正成說,層層考辨,那細密的過程,仿佛武陵人在極狹的山洞中穿行,而一旦豁然開朗,又自有千家紅樹的震撼。經(jīng)過四年的學習,從學術史出發(fā)思考歷史問題,似乎內化為我們的一種自覺,我們懂得了自己面對經(jīng)典的發(fā)言,其實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環(huán),而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當然要經(jīng)過對歷史長河的沉潛,而非漠視。

《十三經(jīng)注疏》

《十三經(jīng)注疏》

文獻專業(yè)十分強調核心經(jīng)典在學術史中的地位。我們剛進校時,專業(yè)就發(fā)給每人一套中華書局影印版的《十三經(jīng)注疏》,規(guī)定這套書在大學四年間一直歸我們使用,畢業(yè)時歸還。四年間,這套書成為許多課程的重要參考書,而對于那密密麻麻的注疏,我們也從最初的一頭霧水,變成可以比較流暢地句讀。畢業(yè)的時候,專業(yè)借給我們的書要歸還了,但很多同學又自己購買了一套。記得八十年代,學術風氣十分活躍,但專業(yè)始終強調以十三經(jīng)為代表的核心文獻在古典學術中的重要意義。經(jīng)學文獻也成為學術史學習中最受關注的對象,許多經(jīng)學史上的問題,也在學術史的框架下得到討論。例如經(jīng)學史上的漢宋之爭、清代經(jīng)學的新變,這些已經(jīng)是我們在文獻學史和專書選讀課上,耳熟能詳?shù)膯栴}。

古文獻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和講授方式,在我們讀書時,當然未能深刻體會其妙處。但隨著自己走上工作崗位,看到古典學術傳統(tǒng)之凋零,大學對古典教育的忽視,特別是近些年國學熱中對國學該如何與現(xiàn)代學術體制融合的種種爭論之后,就越發(fā)感到,前輩學人在設計古典文獻專業(yè)課程上所展現(xiàn)的創(chuàng)造力。很多人感慨經(jīng)學傳統(tǒng)在當代中國的中墜,其實,古文獻專業(yè)在學術史的框架中,就積極地繼承了經(jīng)學所包含的學術傳統(tǒng)。今天,古典教育、通識教育、經(jīng)典閱讀,都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也把目光投向域外的古典學傳統(tǒng),但如何讓中國的古典學術與現(xiàn)代學科體制融合,并不是照搬西方古典學所可辦到。從1959年到現(xiàn)在,文獻專業(yè)的課程體系和古典教育傳統(tǒng),在風云變幻的時事中,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個多世紀,這其中所包含的通古今之變的智慧,很值得思考和體會。

文獻專業(yè)的課大多是師生一起“讀”出來的,而不是學生單純聽概論“聽”出來的,當一條一條地讀學術史文獻后,我們對歷史問題的認識,不是一兩個觀點,而是一種切實的理解,也因此可以形成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本科四年,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泡在古書里,閱讀古典文本的能力、整理古籍的素養(yǎng)和學術史的自覺,是這四年最大的收獲。在此基礎上,對文學史、漢語史、中國通史等課程的學習,則開闊了視野。但古典文獻的學習始終是主干。林庚先生說,學習不能貪多務得,而是要“感受一通,一通百通”。四年的大學時光是有限的,文獻專業(yè)既讓學生認識到古典世界的博大豐富,也切實地指示進入這一世界的津梁,期望他們能由此“一通”以至“百通”。

實證·文本·通觀·獨創(chuàng)

本科畢業(yè)后,我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讀書與思考的壓力也似乎更大了。從跟隨倪其心先生攻讀宋詩整理與研究的碩士,到跟隨葛曉音先生攻讀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的博士,我的研究興趣從文獻整理轉向古代文學的研究。這一時期,對北大古典教育里科研精神的感受更加突出,北大學風中注重實證、尊重文本、通觀達識和追求獨創(chuàng)的特點,都深刻地影響了我對學術的理解。

實證是科研的基礎,這是我讀書時最為強烈的體會。從本科開始,對實證態(tài)度和方法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內容。立論要根據(jù)材料講話,而材料本身要精于考辨。記得上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時,我在期中作業(yè)里空發(fā)了一些議論,裘先生特意在課間把我叫去,耐心地指著他用紅筆在我的作業(yè)上劃下的一些句子,問我,你這樣講有什么根據(jù)嗎?有什么材料可以支持你這個說法呢?當時,我真是羞愧無已,因為自己完全是隨口空發(fā)幾句議論,但裘先生那認真的態(tài)度,讓我明白了,在學術論文里,任何一句話都要有根有據(jù)。而當我們能在自己的研究中,真正體現(xiàn)了實證精神,哪怕是取得一點點微小的成績,老師都會熱情地鼓勵。記得在孫欽善老師的課上,我通過考證宋人筆記中一條記載的錯誤,反駁了前人對歐陽修西京交游經(jīng)歷的一個認識,孫老師竟給我很高的分數(shù),在教研室見到,還鼓勵有加。

《讀書叢札》

《讀書叢札》

在體會實證學風這一點上,吳小如先生對我的影響也是深刻的。大學時代捧讀吳先生的《讀書叢札》,讀得十分吃力,但每一段考證,都能發(fā)人所未發(fā)。吳先生說,與其堆砌一些浮詞來湊成專著,還不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切切實實言之有據(jù)。吳先生解讀詩文,精義紛披,而其核心,乃是實證基礎上的揆情度理。他認為,詩文分析,要字字安穩(wěn),句句落實,所謂“欣賞”,其實是“苦賞”。這些都時時在警醒我,為學不能蹈空務虛。

實證精神所意味的用材料說話,包含著很豐富的內容,既要綜合運用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钡闹R來推敲訓詁、考辨文義,又要對文本有綜合而深入的把握。本科時讀高郵王氏父子等人的考證,都深感他們對古籍有通貫的理解,當進入到專業(yè)學習階段,對文本精準而通貫的把握,成為學習中更為重要的內容。跟隨葛曉音老師學習古代文學時,葛老師反復強調,要對作品文本有扎扎實實的理解和感受。記得在她的山水田園詩派的課上,我讀了一些山水詩作品,感到北宋一些寫山水的作品,和六朝之作有所不同,就寫了一篇讀書報告,對北宋山水之作進行概括,葛老師認為我對宋代的作品讀得不深、不細,立論不免膚泛。葛老師認為讀古代的作品,要能深入其體制,了解體制上的淵源變化,切實理解一首詩藝術上的特點,如果對一首詩的特點全抓不住要領,一切的分析就不免落空。當然,這種對文本的體會,不是簡單鑒賞式的,而是要綜合理論與歷史,對文本有感悟、有理解。記得一開始,我對自己能否具備這樣的能力,沒有多大信心,葛老師就舉林庚先生的話,說一個人的敏感,當然有天生的成分,但也和后天的鍛煉分不開,為什么警察總是最敏銳地發(fā)現(xiàn)隱藏在人群中的小偷,就是因為長期的職業(yè)訓練。這番話給了我很大的信心,鼓勵我沉潛于作品之中,反復品味。在寫作學位論文之前,葛老師規(guī)定了一個閱讀重要作家文集的讀書計劃,每讀一個集子,都要寫作讀書報告。每一篇報告,葛老師都認真批改,指出可以深入思考的地方,也毫不留情地批評那些看似新穎,實際毫無體會的言辭。正是在這樣一個反復磨煉的過程中,對文本的感受力,才逐步增強。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對文本理解無疑也是很有幫助的,陳貽.先生總是藹如春風地鼓勵我寫作舊體詩詞,每次我向他呈上自己笨拙的習作,他歡喜的態(tài)度總是極大地增強了我寫作的熱情,也使我對古人的文本更有體會。

通觀達識,是北大科研精神的一個特色。記得剛進大學時,我們選修袁行霈先生的課,袁先生不止一次地說,一個只讀過李白文集,和一個讀過《全唐詩》的人對李白的理解當然不同,這番話對還在讀本科的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從八十年代開始,古典文學的研究,就很強調多角度、多視野,做綜合的研究。而這樣的綜合,既要開闊,又要扎實,記得陳貽.先生講,如果要運用另一個學科的知識來研究古典文學,就要起碼具備那個學科的講師水平。當時我們并沒有很體會這句話的分量,現(xiàn)在想來,這是很嚴謹,也很高的要求。學術是一絲不茍的,不對自己所要涉及的學科下一番苦功,而要做跨學科綜合的研究,當然就不免虛泛不實,這樣的情形在學界并不少見。

學術離不開獨創(chuàng),在剛剛開始專業(yè)學習時,如何獨創(chuàng)是最讓我們焦慮的問題,如何去找論文的題目呢?讀書時,被老師“命題”的幸運是很少的,而一旦你從現(xiàn)有的學術框架和研究路數(shù)中去套出一個題目,也總是會被否定。記得我把這樣的苦惱講給葛老師,她總是說,從讀書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寫讀書報告開始,當我在葛老師的指導下,經(jīng)過六七次的修改,將一篇關于歐陽修的讀書報告修改成小論文后,才開始略略對此有了一點體會。我的學位論文思路,是在閱讀中晚唐詩歌的過程中一點點摸索出來,當從白居易到歐陽修,一個在唐宋詩歌轉型中重要的詩學線索顯露出來的時候,我感到很激動,但也不無忐忑,因為前人從未提出過類似的看法,但葛老師鼓勵我大膽地提出這一觀點。她常說,真正的學術創(chuàng)造都是一空依傍的,套著前人的思路做,總是落入第二義。這種從文本之中,經(jīng)過通觀與實證而形成創(chuàng)新的研究之路,是一條學術的通衢大路。記得在哈佛訪學時,我旁聽了與哈羅德·布魯姆齊名的著名詩學教授海倫·文德勒(Helen Vendler)的課程,有一次和她的研究生聊天,那位學生說自己曾經(jīng)想直接用生態(tài)美學的觀點研究某一當代詩人,文德勒教授不同意,要求他再讀書,再體會,給他定了一系列要讀的詩人的名單。當時,我真是覺得“東海西海,此心攸同”。

古典學術傳統(tǒng)與北大精神

離開母校的十多年間,我對古典教育傳統(tǒng)的豐富性有了更多了解,對燕園古典教育的獨特,就有了更深的感受。

北大經(jīng)歷過以啟蒙理性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的深刻影響,因此,北大的古典學術有很鮮明的理性色彩。對實證的高度強調,就是一個集中的體現(xiàn),這里既有對乾嘉傳統(tǒng)的繼承,也可以看到胡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證精神的影響。同時,北大又與時代思潮的風云變化息息相通,新的想法與觀念時刻在沖擊人們的思想,因此在北大學習古典,不可能拘守古書而閉目塞聽。從沉潛故訓的課堂剛一出來,就可能在三角地看到激烈的論辯,讀到剛剛寫出的新詩,古今新舊的劇烈沖突,時時激蕩著學子的心靈。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我們經(jīng)常在想,古典的價值究竟在哪里?難道只因為它古老,因為它是“中國”的嗎?也因此難免不產生對古典學問的迷惘和懷疑。但是,在迷惘中我們堅持下來,還讀出了興味,這不能不感謝我們的老師,他們不靠民粹和古老來說教,也沒有什么活潑的教學技巧,更不故作玄虛,但是真能講出古典文本中的神采。記得裘錫圭先生在電教給我們這些大二的學生講文字學,他講課時,眼睛常??粗粋鹊拇皯?,并不??磳W生,板書也不那么漂亮整齊,但那些看似枯燥的內容,就是緊緊地吸引著我們,似乎直到下課,大家才會松上一口氣。在這樣的課堂里,你會感到,古典文本所蘊涵的活力,所包含的智慧,一點也不遜于窗外蓬勃的新潮,而且由于經(jīng)歷了歷史的錘煉,能使人更享思辯的快樂,而也只有經(jīng)過古典的錘煉,思想才能走到最精深的境界。這是富于理性氣質的北大古典學術傳統(tǒng),對我們最大的啟示和感染吧。

北大是怎樣的,這是個說不盡的話題。我這里寫下的,也只是自己的一點求學體會。讀書時,我們感到北大匯聚著那樣多的學人,思想繽紛絢爛,但走出母校,才感到廣大的世界,比校園更加豐富,思想與學術的風光,更變化而常新。我現(xiàn)在想的問題,許多都是讀書時不曾關注與意識的。但在思考一個又一個新問題的時候,我就很感謝北大的古典學術傳統(tǒng),它帶給我進入深邃的古典世界的能力,祝愿這個傳統(tǒng),能在博雅塔下永葆其沉著而深厚的氣象。

本文經(jīng)授權摘選自《古典學術觀瀾集》(劉寧 著,鳳凰出版社,2020年6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