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三十而已》:“后-為愛成婚”時代的愛情與婚姻

1925年,魯迅發(fā)表短篇小說《傷逝》,描寫了一對情侶為了爭取個性解放與婚姻自主而導致的悲劇。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伴隨著女性解放和西方關于愛情與婚姻觀念的傳入而開啟了現(xiàn)代中國“為愛成婚”的時期,曾經(jīng)的“父

1925年,魯迅發(fā)表短篇小說《傷逝》,描寫了一對情侶為了爭取個性解放與婚姻自主而導致的悲劇。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伴隨著女性解放和西方關于愛情與婚姻觀念的傳入而開啟了現(xiàn)代中國“為愛成婚”的時期,曾經(jīng)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遭到批判與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個體的兩性之間因愛而結合成婚的觀念與實踐。而就如李海燕在其《心靈革命》中所指出的,現(xiàn)代——無論是個性解放,還是愛情和婚姻——都與民族國家的建構同時進行,且互相摻雜,從而導致在某種程度上也未能真正地對其進行一定的反思,從而使得其后遺癥延續(xù)至今。

在電視劇《三十而已》中,20世紀初期關于女性獨立、愛情和婚姻家庭的論述再次出現(xiàn),雖然已是一個世紀之后,但我們在其中卻依舊能看到許多舊日的議題和矛盾再次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其實正是前一時期所留下的未能解決或回答的問題。劇中三位女主人公:顧佳是典型的“完美女性”,在家庭和職場之間都保持著完美的平衡;王漫妮滬漂在上海作為奢侈品店的銷售,遭遇著所有與之類似的打工仔們的困境和麻煩,并且由于逼近三十歲,也遭到家庭對其婚戀的關注和催促;鐘曉芹早早成婚,但始終并不幸福,最終選擇離婚,開始一段姐弟戀,但也并不理想……事業(yè)、愛情和婚姻(家庭)成為整部劇中女性們所遭遇的最大問題。

一.“為愛成婚”的出現(xiàn)

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愛情和婚姻(家庭)。在佐伯順子研究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作家們通過其作品而開啟的由“色”轉“愛”(love)的《愛欲日本:“色”與“愛”的比較文化史》中,作者發(fā)現(xiàn)伴隨著西方“l(fā)ove”的進入,傳統(tǒng)日本(完善于江戶時代)的“色”(道)開始被貶低和瓦解,成為沉溺于肉體之淫欲的形象,從而被剝奪了對性的神圣性的關注和致物哀的人生感悟。而當“l(fā)ove”被翻譯成“愛”“戀愛”時,它伴隨著西方基督教家庭觀在明治知識分子中的影響而漸漸成為超越“色”的精神之愛的代名詞,并且被嚴格地限定在西式的“一夫一妻”的婚姻之中。

近代日本明治時期關于西式“愛”的認識和建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中國的參照和前奏(李海燕《心靈革命》)。伴隨著個性解放而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主體所擁有的“愛”的能力,在近代影響中國至深的浪漫主義的保駕護航下,成為自我解放和獨立的一個重要標志。這種帶有強烈自然性質(zhì)的“愛”并非僅僅只存在于現(xiàn)代,而是自古有之,所謂“發(fā)乎于情”,只是“愛”(love)的概念以及圍繞其所建立的現(xiàn)代主體卻是嶄新的。

佐伯順子發(fā)現(xiàn),諸如“我愛你”、“你是否愛我”這些話語在傳統(tǒng)中并不存在(因此當許多描寫古代的小說中出現(xiàn)“我愛你”這樣的表述時,往往會讓人感覺跳脫)。而當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在其小說、詩歌、散文或是生活中反復使用這一短語時,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中建構出一個現(xiàn)代的“愛情主體”。

由于傳統(tǒng)夫妻(婚姻)之間并非以愛情作為核心(如“相敬如賓”是最典型的傳統(tǒng)夫妻模式,即使晚明建構出“情”的意識形態(tài),但在清代的《紅樓夢》中,我們依舊看到賈府中賈政與王夫人之間以彼此敬重為主),因此當近代知識分子開始想象和建構現(xiàn)代婚姻模式時,愛情漸漸開始成為其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佐伯順子指出,由于傳統(tǒng)日本的“色”主要發(fā)生在游廊(妓院青樓)的游女娼妓之間,再加上“男女有別”導致男性與良家婦女之間的隔絕,而使得伴隨著近代男女大防的消解,男性往往不知該如何與良家女子交往相處。伴隨著“色=娼妓”“愛=良家女子”的二元對立出現(xiàn),愛情和一夫一妻婚姻的結合便成為近代中、日兩國現(xiàn)代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

然而對于西方而言,愛情和婚姻的結合卻在18世紀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斯蒂芬妮·孔茨的《為愛成婚:婚姻與愛情的前世今生》中,作者發(fā)現(xiàn),伴隨著中世紀騎士的浪漫之愛以及啟蒙運動的產(chǎn)生,曾經(jīng)建立在社會、階級、家族和經(jīng)濟之上的婚姻制度遭到質(zhì)疑和沖擊,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個體之間因愛而結合的婚姻。但即使如此,“為愛成婚”的觀念依舊在其后遭遇諸多質(zhì)疑和批判,從而直到20世紀前中期才漸漸成為主流。在關于“為愛成婚”的諸多質(zhì)疑中,一個最典型或許也是最有力的理由是作為一項社會制度的婚姻如果建立在個體的愛情之上,是否就像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隨時面臨著瓦解的風險?

如果一段完美的婚姻只能因為愛情而結合,那么當愛情消失,這段婚姻是否也就意味著終結?孔茨發(fā)現(xiàn),這一產(chǎn)生自18、19世紀的擔憂在20世紀紛紛出現(xiàn),一方面人們根據(jù)愛情的原則來改造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發(fā)現(xiàn)由于婚姻制度與社會和國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而導致這一改造總是有限的,因此在愛情和婚姻之間便出現(xiàn)了鴻溝與矛盾。

就如佐伯順子所指出的,當明治時期的男性知識分子們發(fā)現(xiàn)伴隨著愛情而結成的婚姻開始遭遇日常生活的消磨時,曾經(jīng)作為愛之對象的女性也漸漸失去了被愛者的光環(huán),而成為家庭的“丑婦”。而這也不正是魯迅的《傷逝》中的悲劇嗎?作為“老師”的涓生和作為“學生”的子君之間,曾經(jīng)因愛成婚,但最終依舊未能抵抗得了生活中柴米油鹽的消耗。而在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對愛情婚姻的想象破滅的大都是男性,即婚姻作為“愛情的烏托邦”未能撐起他們浪漫的想象以及關于個人甚至民族國家的解放和進步。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她敏銳地觀察到蔓延在“五四”主流文學中的這一問題。

當范柳原開始給白流蘇講詩經(jīng)、講西方浪漫主義詩歌時(這是頗為典型的新文學時期的愛情小說中的情節(jié)),后者面上裝著在聽,心里想的卻是“你可以講這些我聽不懂的,但最后找房子、雇傭人這些事還得我說了算”。在白流蘇看似勢利精明的算計之中其實隱藏著愛情和婚姻之間深刻的鴻溝,愛情可以如雷似火的熱烈,但最終落實到婚姻之中,卻始終需要面對各種日復一日和精打細算。因此在《三十而已》中,曾經(jīng)因熱愛而閃婚的鐘曉芹和陳嶼最終遭遇的不也正是這樣的問題嗎?鐘曉芹以為可以靠一股熱愛之情撐起的婚姻大廈,最終卻也因為愛情的耗散而崩塌。

《三十而已》中的陳嶼

《三十而已》中的陳嶼

而作為“完美家庭”的顧佳和許幻山之間,更體現(xiàn)了這一悲劇,即作為“好男人”模板的許幻山最終的出軌幾乎并沒有其他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愛上了另一個女人。而我們對其的不滿也很難是因為他不再愛顧佳(我們甚至需要懷疑這個判斷是否正確),而是他對婚姻和家庭的背叛。也正是在這里,婚姻的復雜性開始浮現(xiàn)而直接威脅到愛情在其中的位置,即如果當愛情消失了,婚姻就隨之解體,那顯然是過分理想的一廂情愿。雖然婚姻制度在東西方都經(jīng)過現(xiàn)代改造,但其中許多結構性部分卻依舊延續(xù)至今,尤其當它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而存在于社會與國家之中,以及它所牽涉的諸如階級、家庭和經(jīng)濟等問題時。

二.當下“保守”的婚戀觀?

當B站上的彈幕中出現(xiàn)“祝英臺和馬文才才是合適的一對”或是在《紅樓夢》中出現(xiàn)“寶玉保護這些女孩們的最好途徑就是仕途文章”時,我們不得不意識到關于愛情和婚姻的觀念在當下的變化。而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諸如社會階層流動性減弱而導致的固化、城市化發(fā)展以及如啟蒙“愛情神話”的瓦解,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下年輕人的婚戀觀。與其說是年輕人婚戀觀回歸保守,不如說是整個社會環(huán)境導致保守的婚戀意識再次占據(jù)主流,而勢單力薄的年輕人其實并無招架之力,或隨波逐流,或依舊堅持自我而承擔著各種沉重的阻礙。

在《三十而已》中,王漫妮與梁正賢之間的感情或許能反映出一定的復雜性。王、梁二人的感情前期十分符合言情小說的套路,即灰姑娘遇見白馬王子,而最終的轉折也和《冰雪奇緣》中一樣,即發(fā)現(xiàn)“王子”原來并非所想像的那么美好。當梁正賢反復回避王漫妮確定男女關系的要求,并且最終告知對方自己是不婚主義者時,故事如果按照這樣的發(fā)展未必不可,但編劇卻最終落入俗套,即把梁正賢塑造成另一個花心的“渣男”。但即使如此,我們依舊不能說梁對王漫妮說的都是謊言,而愛情必然也是有的,只是他們兩人最終對愛情歸宿的不同渴望,導致這段感情的結束。

梁正賢一度宣稱自己是不婚主義者

梁正賢一度宣稱自己是不婚主義者

梁正賢在香港有交往多年的女友,但并未結婚。根據(jù)戀愛自由而言,無論是梁正賢還是王漫妮對此都沒有過錯,存在于他們之間的其實還是關于愛情的忠誠問題,而這一忠誠甚至延續(xù)到還未開始的婚姻之中。并且當最終梁正賢事情泄露,人們對其“不婚主義”的觀念也冷嘲熱諷,而忽視了梁與香港女友在一起多年確實也未結婚的事實。

《三十而已》在這里其實觸碰到了當代關于婚戀中的其他模式,即除了由愛情走向婚姻之外的諸多新的選擇,如選擇單身或是不婚而同居,甚至是開放關系等等。但遺憾的是,這部劇并未能在其上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反而再次回到主流的敘述上,即“愛情-婚姻”這一脆弱的聯(lián)系。

這也是《三十而已》的局限和保守的一面,即它無法想象或是真正地反映當下都市男女生活的多元與復雜性,尤其是愛情和婚姻遭遇的危機。而伴隨著傳統(tǒng)門當戶對觀念從曾經(jīng)的暗流浮出地表,再次成為主流,婚姻作為一項制度的特性再次顯現(xiàn),但經(jīng)過愛情啟蒙的人們已經(jīng)不愿進入“無愛的婚姻”,由此造成的結果一方面是得過且過,另一方面就是選擇不婚的人數(shù)增加。從而驗證了孔茨在《為愛成婚》中發(fā)現(xiàn)的那個起自18、19世紀人們的擔憂,即對于“愛情婚姻”的過分強調(diào)和追求,最終可能落得兩敗俱傷。

而與此同時,伴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婚姻(制度)的再次重視和美好想象,以及關于它與家庭、社會和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而造成的各種規(guī)訓和管制,也讓覆蓋在婚姻(制度)之上的那層玫瑰色面紗漸漸消失。當性少數(shù)開始爭取婚姻權利時,我們會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它不只是為了個體之間的愛情的避難所【這一美好婚姻(家庭)的圖景同樣來自西方早期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即伴隨著工業(yè)化而導致的性別分工使得家庭成為與工作場所截然不同的領域,相比于后者的險惡和辛苦,家庭被建構為“溫暖的港灣”和自然道德的避難所】,而是一項勾連著更加復雜的社會、經(jīng)濟、權利(權力)家庭和階層的制度。

三.“后-為愛成婚”時代

如果起自晚清民國的現(xiàn)代作為“為愛成婚”的早期,那么當下或是可以被稱為“后-為愛成婚”時期。一方面,愛情依舊是人們走進或是建構婚姻的重要部分,但另一方面,人們也發(fā)現(xiàn)愛情的影響早已失去了(或說是人們不再相信)曾經(jīng)的力量。

言情小說中最典型的模式所傳達的其實正是關于愛情的經(jīng)典意識形態(tài),即相愛的個體共同面對來自家庭、社會或是國家的壓迫和反對。但如今這樣的故事我們只能在網(wǎng)絡文學中看到,而諸如像《三十而已》這樣所謂表現(xiàn)現(xiàn)代都市男女感情和生活狀態(tài)的電視劇中,也早已經(jīng)沒有這樣的愛情。

鐘曉芹第一次糊里糊涂地進入婚姻,有著很強的隨大流緣故,就如她在離婚后所說的,是因為父母和周圍的人都覺得女孩到了一定年紀就必然要結婚嫁人,所以就像一項指標。因此她決定在三十歲前結婚是“達標了”。但婚姻和愛情不一樣,前者需要精心經(jīng)營,所以當他們都對此所知有限時也就使得因為愛的消失而選擇結束了婚姻,所以鐘曉芹在之后才會變得更加謹慎,并且對鐘曉陽說要先找回自己,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這似乎再次回到了新文化時期,在婚姻中的娜拉最終選擇出走,而開始思考自我和獨立。但最終的結果如何?按照魯迅的悲觀來看,只有回家或是墮落。但今時已不同往日,選擇出走的鐘曉芹也有著要比曾經(jīng)的娜拉更多的選擇,而從電視劇的發(fā)展來看,似乎她有可能再次選擇回家,只不過這一選擇并非被迫,而是經(jīng)過她自己深思熟慮而發(fā)生的。

《三十而已》能夠為我們呈現(xiàn)的當代都市男女對于愛情和婚姻的場景十分有限,甚至也很保守,而只有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人們正在通過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在創(chuàng)造著新的關系模式、生活方式,新的關于愛情和婚姻的相處模式等等。就如福柯晚年在采訪中所指出的,現(xiàn)代的人際關系模式十分有限,要想創(chuàng)造新的相處模式僅僅依靠想象是頗為狹隘的,只有通過個體們積極地實踐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關系。因為想象總是有限的,而實踐和行動卻開啟著無限的可能。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