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懷中近照?光明日報記者?王倩攝/光明圖片
光明日報7月21日消息,90歲的徐懷中又有新作發(fā)表了。
剛剛出版的《人民文學》第7期,刊出了他的短篇小說《萬里長城萬里長》。一首有關長城的曲調,喚醒了沉睡近20年的“小號兵”??此品艘乃嫉那珊?,卻道出了老首長早已刻進生命和靈魂的濃郁鄉(xiāng)情。小說依舊豁達、輕快、昂揚,底蘊深厚。
此前,徐懷中憑借《牽風記》,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耄耋之年,徐懷中仍筆耕不輟,有著怎樣的激情和動力?一本《牽風記》,寫作跨越五十年,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帶著疑問和好奇,記者敲響了徐懷中家的門。
在徐懷中家,時間一下子慢了許多。一張古琴,幾幅字畫,裝點出文人雅士的閑適寧靜。茶幾上的《博爾赫斯全集》及幾份報紙,勾勒出主人寫作之余的閱讀興致。窗外,幾株綠植在陽光下恣意舒展。
徐懷中習慣了“慢生活”。閑暇之時,他喜歡讀古代文化典籍,以及自然哲學方面的著作。有時他還會抄寫古代哲人一段一段語錄,反復閱讀品味,沉浸在某種理性幻境之中不能自拔。
生活慢,寫作亦慢。他曾把寫作稱為一種爬行,“兩只手扣在泥土上,一步一步向前。回頭來看大地上留下過我的兩行手模足印,就很滿足了”。長篇小說《牽風記》就是以“爬”的速度和姿態(tài)完成的。
那時,徐懷中只能白天寫兩三個小時,身體不舒服或者頭暈,就停下來。他習慣把詞句熟背于心后再寫。一本只有10萬多字的薄書,慢騰騰寫了將近五年。“寫到哪兒算哪兒,就算最后寫不完,對我來說,它也已經(jīng)完成了”。
聊起《牽風記》,徐懷中的話匣子就關不住了。早在1962年,徐懷中便開始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斷斷續(xù)續(xù)寫了20多萬字。但是在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下,他又親手燒毀了書稿,“燒這個稿子也很不容易,要燒它,卻點不著,半天在那里冒煙。它不著,我急得又怕人來看見?!?/p>
冥冥之中就有不一樣的情分。隨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挺進大別山這一段經(jīng)歷,是徐懷中寫作生涯中至為珍貴的一個題材。怎能說放下就放下呢?他曾暗自發(fā)誓,不把它弄到完全滿意的地步,寧可窩在手里,也不拿出去。“到了晚年,我想我該放開手腳,來完成我生命最后的一記?!?/p>
2014年,經(jīng)過一個寂寞而又漫長的創(chuàng)作準備階段,徐懷中著手打磨長篇小說《牽風記》。他不想走之前的路子,直觀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場面,而是希望能以一副全新面孔示人,“就好比一只鳥兒獨立枝頭,避免與任何人雷同”。
沒有寫作提綱,徐懷中只準備了兩個塑料硬皮小本子。一個生活小細節(jié),一句有意味的話,他都會隨手記下來。“我希望憑借自己多年戰(zhàn)地生活的積累,抽絲剝繭,織造出一番激越浩蕩的生命氣象。”徐懷中拿定主意,依循這樣一個意向,逐步來搭建小說的整體構架。
《牽風記》只寫了一個旅長、旅長的警衛(wèi)員、旅長的參謀和一匹馬的故事。戰(zhàn)爭背景最大限度地被隱沒被淡化了,“小船撥轉頭來,駛入了亦真亦幻的另一重天地”。徐懷中還給小說起了一個頗具“國風”的名字——牽風記?!八戎竿M大別山牽引了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強勁之風;讀者也不妨理解為是牽引了東方文化的傳統(tǒng)古風,牽引了周代國風式質樸、恬淡、快意、率真的古老民風”。
茅盾文學獎頒獎詞如此評價《牽風記》:閃耀著英雄之美、精神之美、情感之美和人性之美。徐懷中以超拔的浪漫主義激情,在雄奇壯闊的革命戰(zhàn)爭背景下,深情謳歌山川大地上生命的高貴、勇毅、純真與飛揚,對人與戰(zhàn)爭、人與自然、人的超越與升華等文學的基本主題展開了新的詮釋。金戈鐵馬與詩書禮樂交相輝映,舉重若輕而氣勢恢宏。
“上天看我步入90歲了,還在扒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碗邊不肯松手,給我一個小小的獎賞?!毙鞈阎凶灾t的語氣中略帶一絲遺憾。在他看來,小說并未達到自己的寫作初衷:“我理想的《牽風記》應該是古琴的空弦音,如銅鐘一樣渾厚悠遠,彈奏者技藝指法應該是爐火純青的。這個要求我遠未達到?!闭勂鹞磥淼膶懽饔媱?,徐懷中希望可以再寫些短篇小說,以延續(xù)《牽風記》的未盡之意。“我設想與讀者相約,一同抵達我自己也從來沒有抵達過的那么一個風光無限的大好去處?!彼麜诚胫?。
臨采訪結束,記者請他對光明日報讀者說句話,他沉吟了一下,慢慢從沙發(fā)上站起來,對著鏡頭說:“世間存美好,人間有光明?!?/p>
此時,正好下午五點,客廳的大立鐘發(fā)出“當當”的報時聲,時間的音符被拉得悠遠深長,鐫刻出一個耄耋長者馳騁文學疆場的無限榮光。
(原題為《謳歌戰(zhàn)火中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