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柏楊沒有入獄,可能他還是會繼續(xù)為報社寫文章,還有諸多人情關(guān)系需要處理,人在社會上看上去好像選擇很大,其實也有很大的局限,很多人情來往也都是消耗。入獄后柏楊沒有了掌聲喝彩,人生的追求也不同了,逼得他有時間和空間反省,惡劣的環(huán)境有時候也有作用?!薄獜埾闳A
今年是作家柏楊誕辰100周年,果麥文化特別出版了柏楊誕辰一百周年紀念版《中國人史綱》并邀請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作序。澎湃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張香華女士與柏楊的多年友人徐榮昌。
1968年3月7日,柏楊因“大力水手事件”引起的政治風(fēng)波正式被臺灣當局逮捕入獄,開啟了他長達九年零二十六天的冤獄生活,后來柏楊將這一天定為自己的生日。在囚禁于綠島的日子里,本以寫小說、雜文聞名的柏楊潛心閱讀《二十四史》,寫下八十萬字的皇皇巨著《中國人史綱》。日后看來,這場意外降臨的牢獄之災(zāi)以及嘔心瀝血而成的《中國人史綱》,也真正成為了柏楊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或者說,新的起點。
1995年柏楊夫婦重回監(jiān)禁過柏楊的綠島囚室外。
“有態(tài)度”的歷史書
自1979年出版面世,四十余年間《中國人史綱》受到整個華語文化圈的歡迎。讀者對《中國人史綱》的最直觀評價往往是“好看”“閱讀感佳”,這對通史類著作來說無疑是難得而特殊的評價,其原因不光在于柏楊在書中摒棄年號、皇帝謚號而改用公元紀年、直稱君王姓名的寫法,更在于這是一本以“人”為主角,以人性為主線的歷史書。對此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副教授李凱評價為“柏楊是作家寫史,重的是‘人’,關(guān)注的是歷史環(huán)境下人何所為何所不為”。在書的第一章,柏楊寫道“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的生存空間——歷史舞臺,中國人亦然”,在這方位于亞洲東部的廣闊舞臺上,歷史人物漸次登場,人性中的豐富面向則構(gòu)成了他們的行動邏輯。
除了“好看”,讀者也常常說,《中國人史綱》是一部“有態(tài)度”的歷史。“態(tài)度”在于柏楊歷史視野中的“中國人”不是帝王將相,而是天下蒼生,蕓蕓百姓——所謂“不為帝王唱贊歌,只為蒼生說人話”,落實到文字中,就是柏楊對史實和歷史人物極富情感傾向的評述。他寫朱由檢(明朝崇禎帝)即位當年北中國的蝗災(zāi)和旱災(zāi):“三百年后的今天,我們?nèi)噪[約地聽到那些被遺棄在荒郊的孩子呼喚爸爸媽媽的哭聲,也依稀地看到那些小身軀蹲下來揀吃糞便的背影。一個政府把人民陷入如此悲慘之境,實在是不能原諒的罪惡。”毫不掩飾其對皇權(quán)的批判,也毫不壓抑對平民百姓的溫情。
由此招來的“寫歷史不夠客觀”的質(zhì)疑,柏楊早年在采訪中回應(yīng):“有些人講,你寫歷史的東西,不夠客觀,帶有感情太多。那我就有個答復(fù):面對著血流成河,面對著孤兒寡婦哀哀無告,面對著活活餓死的這些人,我不能夠冷靜。因為我關(guān)心這個歷史,因為這是我的祖先的歷史。我必須把握住感情,透過筆,透過這個事實,來使每一個讀者能夠感覺到這是一個悲慘的事實。因為,我不是冷血,我有感動,我也希望讀者你也能夠有同樣的感情。”
《中國人史綱》中有一個頻繁出現(xiàn)的詞:尊嚴——人的尊嚴,是柏楊以“人”為出發(fā)點著史,又最終回歸的落腳點。1979年《中國人史綱》首次出版,1985年《丑陋的中國人》面世,十八年后(2003年)《我們要活得有尊嚴》付梓。他在歷史的故紙堆中尋找“尊嚴”的源頭與蹤跡,也看到桎梏人性與智識的“醬缸文化”;而“醬缸”也成為他批判“丑陋的中國人”的立足點,他最終給出改變“丑陋”的答案:尊嚴——從某種程度上看,“尊嚴”成為柏楊人生轉(zhuǎn)折點之后的寫作母題,一個自我發(fā)問、思考與回答的解題過程。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將柏楊定位為“世俗平民知識分子”:“他對精英知識分子在某種意義來說是持嗤之以鼻的態(tài)度,他就是要做世俗的領(lǐng)袖,他是和老百姓、和平民、和普通人劃等號的,恰恰在這個意義上他來批評。所以他的批評很大程度上是自省,是自我批判?!?/p>
柏楊用世紀紀年開創(chuàng)歷史寫作新流派
作為“矛盾統(tǒng)一體”的柏楊
除了《中國人史綱》,談到柏楊,不得不提他的另一本代表作《丑陋的中國人》?!冻舐闹袊恕吩谡麄€華語文化圈中的影響和引發(fā)的討論甚至可能超過《中國人史綱》,柏楊在其中對所謂中國傳統(tǒng)的“醬缸文化”以及國民性的解剖和批判都更加冷峻犀利。
在不少讀者的想象中,柏楊必是個“吞鋼吐劍”極其“厲害”的人物。柏楊在生活中是怎樣的一個人?
“人很多面,他有非常陽剛犀利的一面,如果不是那么強勢,也不會被抓去坐牢,寫《丑陋的中國人》,他就毫不留情地批判,愛憎分明。那時候在臺灣,講‘丑陋的中國人’也是禁詞,但他就要講,這就是愛之深責之切吧,不然的話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柏楊經(jīng)歷了外國人的侵略時期,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的,這點無可置喙。他也說‘丑陋的中國人’也包括他自己在內(nèi),”張香華女士向澎湃新聞記者回憶他們夫妻二人相處的過往,“在我們的相處中,他非常尊重我,對于我工作上的選擇,他都給予支持。生活中很隨意,對生活品質(zhì)沒有什么要求,簡簡單單地過就好。他還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大家以為吃過苦的人都是滿腹牢騷、很消沉,但他完全不是,這么勤奮,這么熱愛,對寫作充滿了喜悅。對朋友也是仗義疏財,他從獄中出來還到處幫忙,幫這個幫那個,我都沒見過這樣的人,我時常想,這樣充滿熱情和生存欲望的人,上天如果不給他生路是沒有道理的?!?/p>
柏楊出獄后,第一次和張香華女士約會,他就一邊講話喝茶,一邊在改動、校對文章(即《中國人史綱》)。張香華當時很驚訝:“這個人怎么有這樣三頭六臂的本事。組建家庭后,發(fā)現(xiàn)他的生活就是這么個調(diào)子,極其勤奮。他被囚禁了那么長時間,他想要補償回來,想從工作中補償回來,我很理解。因為勤奮,他獲得了想要的東西,他的書能夠在讀者中流傳下去。失去的東西還能找回來,還能爬得更高,他是很感謝老天還能給他這樣的回報。這個世上很多人遭受打擊就一蹶不振了,也有很多人盡管付出很多卻依然沒有收獲。我很為柏楊高興,他雖然受了苦,卻講了自己想講的話,幾十年間華人讀者、朋友滿天下。我在旁邊觀察柏楊的一生,好像看到一個出發(fā)比人家晚,卻終于達成追日目標的夸父?!?/p>
在陪伴了他三十年的夫人張香華眼中,柏楊是一位“復(fù)雜而統(tǒng)一”的人,一方面嫉惡如仇,作品中言辭犀利辛辣,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待人又極熱情真誠;這兩種特質(zhì)是對立統(tǒng)一的,對傳統(tǒng)文化抑或國民性尖銳的批判背后恰恰是“愛之深責之切”?!皢栴}是他們常問我愛不愛這個國家?!卑貤钤缒杲邮懿稍L時坦言,“我說你這個不必問,沒有一個人不愛他的國家,沒有一個人不愛他的土地,沒有一個人不愛孩子的。而是說你怎么愛。那你可以用你的那個方式來愛女兒,那我用另外一個方式?!?/p>
2000年柏楊夫婦攝于家中
與柏楊相知多年的友人徐榮昌向澎湃新聞記者回憶他們的初次相見:“我是柏楊先生多年的讀者了,第一次讀他的文章還是十幾歲的時候??此脑u論、讀他的書,給我們打開了更多看問題的視角,可以說是很多臺灣年輕人的思想啟蒙者也不為過。后來因為朋友托我為他設(shè)計書房,與柏楊先生有了現(xiàn)實中的接觸。還記得第一次去見他,十分忐忑,帶著崇敬和些許畏懼。沒想到生活中他是一個非常熱情,愛說說笑笑的人,大家總是被他逗笑,笑過后又佩服他的睿智?!?/p>
“有一次我們和一位外國朋友吃飯,外國朋友帶著一點優(yōu)越感,夾槍帶棒地說,‘吃飯可以看出每個民族的文化,中國人的文化就是小格局,一圓桌十多個人說明中國人喜歡搞小圈圈,愛斗爭。我們外國人長桌,一萬個人就可以同桌吃飯?!貤钕壬R上笑說圓桌也可以無限加大,外國朋友反駁那你怎么夾菜,柏楊現(xiàn)實就說我們可以把筷子加長,外國朋友又說筷子加長怎么吃,柏楊說筷子可以互相夾給對方吃,恰恰很友愛啊?!?/p>
“像個英雄”是徐榮昌對柏楊的評價,“我們在外面受到不公平的事情,他就要幫我們出頭,年紀那么大還是像個英雄,充滿熱情。讀者們從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對蒼生的熱情,所以他寫資治通鑒也說是庶民的資治通鑒。盡管因為批評制度,被囚禁入獄,但他依然在發(fā)聲。”
柏楊想寫的還沒有完全寫盡,過世前五六年,柏楊已經(jīng)力不從心就此擱筆。徐榮昌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最后一次動筆,是得知大陸出版社準備出版漫畫版的《丑陋的中國人》,他花了很久時間,寫下了一句話“重回大陸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