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帝自京師啟程出發(fā)赴西北寧夏,此行耗時四個多月,先后路經(jīng)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等原明朝“九邊”地區(qū),是清朝皇帝唯一一次沿長城以南行走的路線,對彼時的時局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康熙帝為什么要去寧夏?
清初,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原明瓦剌后裔)逐漸崛起,成為清朝的邊疆隱患和軍事勁敵??滴跚捌?,在準噶爾首領(lǐng)噶爾丹的領(lǐng)導(dǎo)下,漠西蒙古日益壯大。噶爾丹在成為漠西蒙古首領(lǐng)的初期,對清朝態(tài)度尚屬恭順,遣使通貢貿(mào)易,獲得了清朝信任。但他顯然不想只做漠西蒙古的首領(lǐng),同其接壤的漠北蒙古,噶爾丹亦不時覬覦,靜待時機。
康熙中葉,漠北喀爾喀蒙古諸汗內(nèi)爭,噶爾丹乘機干涉??滴醵吣?,“噶爾丹大舉入其庭,再戰(zhàn)再北,三部落數(shù)十萬眾瓦解,先后東奔?!笨柨θ颗e族逃至漠南,清朝面對危局,派人予以救濟,并同準噶爾交涉。
此后,清朝前鋒為噶爾丹擊敗,而噶爾丹也順勢領(lǐng)兵深入漠南蒙古烏蘭布統(tǒng),距北京已經(jīng)不遠,威脅到清朝的京畿和中原。在康熙帝看來,噶爾丹的企圖已不僅限于蒙古地區(qū)了,而是“逆謀叵測,實有逼處近塞、窺伺中原之漸”,有同清朝爭天下的雄心。因此,清朝必須全力應(yīng)對。此后,清朝同噶爾丹交涉無果,雙方于康熙二十九年會戰(zhàn)于漠南蒙古烏蘭布統(tǒng),準噶爾軍失利而逃??滴跞迥?,康熙帝再次領(lǐng)兵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向西逃亡,于昭莫多猝遇在此等候的清朝西路軍,經(jīng)過激戰(zhàn),噶爾丹再次戰(zhàn)敗。此后,噶爾丹雖然逃脫,但處境更加艱難。面對康熙帝的多次派人招降,噶爾丹無動于衷,康熙帝也無可奈何。
《康熙南巡圖》局部
為徹底剿滅噶爾丹,康熙帝決定第三次親征,此次親征的目的地為寧夏。選擇寧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面對清朝軍隊和漠西策妄阿拉布坦的夾擊,噶爾丹彼時只能躲藏在薩克薩特呼里克地區(qū),而“寧夏地方,去噶爾丹所在薩克薩特呼里克格、隔特哈朗古特甚近”,故康熙帝赴寧夏,方便指揮軍隊進擊;二是寧夏居陜西三邊適中之地,且靠近蒙古,便于調(diào)遣陜西三邊軍隊及蒙古士兵;三是寧夏地區(qū)“地險固,田肥美”,有黃河灌溉之利,便于清朝儲備和調(diào)撥糧草。
康熙帝去寧夏是親征還是巡幸?
康熙帝曾多次離京巡幸,或北巡或南巡,如曾七下江南,但他這次西巡寧夏相對不為人所知??滴跞暄残覍幭模强滴醯圩瞠毺氐囊淮窝残遥阂豢聪裼H征,再看像巡守,三看像巡幸。
“親征”、“巡守”和“巡幸”雖然都是帝王的專用詞,但詞義存在較大區(qū)別?!把册鳌保脖环Q為巡守,“謂天子出行,視察邦國州郡”,含有視察地方的含義,出巡目的政治性較強,氣氛相對嚴肅;“巡幸”則是“指皇帝巡游駕幸”,其中的“游”字,凸顯了出巡有一定的非政治性目的,氛圍也相對輕松;而“親征”,“謂帝王親自出征”。可見,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三者含義不同,親征與前兩者語義差別較大。實際上,在古代典籍中,“巡幸”一詞時常帶有帝王好逸的貶義意涵。如正德帝駕崩之后,御史王鈞曾參劾部分朝臣誤導(dǎo)明武宗,“導(dǎo)引巡幸,流毒四方”。
那么究竟應(yīng)該如何看待康熙帝的此次西巡呢?即便清代官書,也很難對此次寧夏之行進行定性?;蛟S,我們可以將康熙帝此次寧夏之行視為以親征名義出發(fā),但實際上更像巡狩和巡幸的出行?!肚宄墨I通考》在描述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西巡寧夏時用詞也頗有特色,“上巡幸寧夏,出師征噶爾丹”??滴跞昕滴醯畚餮矊幭?,雖然在諸多史籍中也被記載為親征,但康熙帝并未出邊指揮軍隊作戰(zhàn),甚至西巡的去程基本都在長城以南,行程緩慢,絲毫看不出親征的意味和緊張感。
彼時,得知噶爾丹隱匿在薩克薩特呼里克周邊,如按往年親征的風(fēng)格,康熙帝在調(diào)兵遣將之后當領(lǐng)兵出關(guān)北上圍剿噶爾丹,但他始終沒有想過領(lǐng)兵出邊作戰(zhàn),僅在回京時經(jīng)過了漠南蒙古。同時,相比前兩次,康熙帝第三次親征時,噶爾丹已完全無力同清軍作戰(zhàn),僅有茍延殘喘之力,故此次康熙帝親至寧夏,主要目的是指揮調(diào)度軍隊。正如康熙帝所言:“朕欲往寧夏親視大兵、糧餉、地方情形。”并未打算親領(lǐng)士兵出邊作戰(zhàn)。
從這個角度看,康熙帝此次寧夏之行,相比于此前親征幾乎純粹的軍事目的,軍事性質(zhì)有所淡化。他在西巡途中提到:“古者人君巡狩,凡經(jīng)歷地方,有前代帝王陵寢、先賢墳?zāi)?、名山大川,俱加禋祀,此盛典也?!笨梢?,康熙帝在某種程度上認為自己是在巡狩地方,而非親征塞外。
康熙帝的陜甘情與親民作風(fēng)
康熙帝在寧夏期間,安排了很多活動,體現(xiàn)了他的親民作風(fēng)。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九日,“上出寧夏北門,閱綠旗馬、步兵操演畢,上率諸皇子及善射侍衛(wèi)等射。上親射二次,發(fā)矢皆中。”康熙帝閱視綠旗兵操演并親射,向綠旗兵展示了自己“健勇尚武”的風(fēng)格,而“尚武”之言行,易獲士兵的擁戴和認可。展示射術(shù)后,康熙帝賜綠旗官兵食物,“總兵官王化行、白斌,上親賜御酒,其余官員等亦命按品進階賜酒,眾兵就其各排隊伍之處賜食。上又遣近侍人等將御用之物均賜眾兵,親視其飲食,兵丁歡聲震地。王化行等及眾兵丁皆頓首奏曰:臣等邊境官兵,受皇上養(yǎng)之恩,并無效力之處,去年出兵已蒙重賞,今皇上恭臨寧夏,親賜官兵飲食,亙古未有之盛事也?!?/p>
從這段敘述中可以感受到康熙帝“與兵同樂”的氛圍,身為帝王,康熙帝當面親賜飲食,觀看士兵就餐,而此種“親民”作風(fēng),深得官兵擁戴,故綠旗官兵認為這是自古未有的恩榮,并宣誓奮力為大清守邊疆。這一舉措,充分顯示了康熙帝對綠旗兵的重視和信任,亦展現(xiàn)了盛世明君自信和開放的姿態(tài)。
寧夏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
康熙帝即將回鑾時,寧夏兵民聽聞,集聚在康熙帝行在周圍,懇求他再待一段時間,康熙帝答道:“朕欲掃蕩寇氛以安黎庶,特幸寧夏經(jīng)理軍務(wù),駐蹕十有余日。曩者南巡,凡所巡狩之處,未有駐蹕至三日者?!币环矫鎻娬{(diào)此次西巡是為軍務(wù)而來,另一方面又將此行同其南巡相比較,印證了康熙帝自認為此次西巡同往日南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體察地方民情的目的。在寧夏兵民的再三請求下,康熙帝最終同意賜寧夏兵民圣諭。在《諭寧夏文武官員兵民人等》一諭中,康熙帝首先強調(diào)了西巡寧夏的軍事目的,其次表示了對寧夏地區(qū)良好的自然條件印象深刻,再次強調(diào)陜西三邊綠旗兵驍勇善戰(zhàn),并要求寧夏兵民“勿以地處邊陲而不治以經(jīng)術(shù),勿以習(xí)尚氣力而不澤于詩書”。希望地方官遵從圣意,安民安兵,大興文教。
西巡寧夏,為此后康熙帝西巡西安作了“鋪墊”。寧夏府屬甘肅,甘肅歸陜西總督管轄,而西安為陜西省會。康熙三十六年閏三月,陜西總督吳赫得知康熙帝要經(jīng)邊外蒙古返京,故奏請康熙帝先巡狩西安,之后再自西安返京,吳赫提到:“西安府系歷代帝王建都之地,名山大川、古圣先賢之舊跡既多,而且道路平坦,便于驅(qū)馳。況臣由西安府啟程時,沿途父老兵民結(jié)隊聯(lián)群來告臣曰:我陜西地方,向因連年大旱、田谷不登,致百姓盡皆流離,乃蒙我皇上好生如天,比年蠲賦,特遣大臣賑以帑金,轉(zhuǎn)運糧粟,以蘇民命……”并以陜西臣民的名義,懇請康熙帝途經(jīng)西安回京。
康熙帝答復(fù)道噶爾丹尚未消滅,自邊外蒙古回鑾,可以相機調(diào)兵進剿,并承諾:“陜西離京甚近,至無事之時,朕當特來巡狩也。”君無戲言,六年后的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帶領(lǐng)皇太子等西巡西安。西巡緣由或有多種,然康熙三十六年的承諾,亦是康熙帝西巡西安念頭的濫觴。
西巡寧夏的最大收獲:青海蒙古的歸附
康熙帝寧夏之行,直到其回鑾離開寧夏,清軍也未抓獲噶爾丹,同時也囿于古時通訊條件,康熙帝在寧夏期間暫未收到噶爾丹的死訊,直到其返程經(jīng)過漠南蒙古時才得知噶爾丹的情形,“四月甲子,御舟泊布古圖,大將軍、伯費揚古報:閏三月十二三日,噶爾丹至阿察阿穆塔臺,飲藥自盡……上曰:噶爾丹之死,乃天所助,宜先謝天。”噶爾丹之死,學(xué)界多認為并非自盡,而是窮途末路之中病死。盡管噶爾丹之死基本同康熙帝西巡沒有直接、必然的聯(lián)系,但康熙帝寧夏之行對此后康熙朝時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清朝統(tǒng)一西北邊疆是漸進的,在乾隆朝時才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明正德朝時,青海地區(qū)即有蒙古部眾。清初,青海蒙古“在甘肅甘、涼、西、寧、河、洮、岷及四川松潘等處邊外”,同甘肅地區(qū)廣泛相接。彼時青海蒙古主要為漠西蒙古和碩特部的后裔。當時,由于青海蒙古崇信黃教,且固始汗一系長期駐扎西藏,故青海蒙古主要受駐扎西藏的和碩特蒙古首領(lǐng)達賴汗的控制。
康熙帝西巡寧夏途中,特遣多羅額駙阿喇卜灘等人赴青海蒙古諸部宣諭,要求青海蒙古諸部來朝。彼時達賴汗遣其子拉藏赴青海組織會盟,針對青海蒙古遣人向康熙帝請安這一行為,達賴汗之子拉藏指責青海蒙古:“汝貳于我,遣馬穆特請中華皇帝之安,非叛青海乎?!笨芍?,康熙帝西巡之前,青海蒙古諸部主要受西藏方面控制,清朝對青海蒙古的影響相對有限,甚至部分青海蒙古部落聽聞康熙西巡親征噶爾丹,擔心自身被波及,“盡皆震動,游牧移營而去”,可見彼時青海蒙古各部同清朝關(guān)系親疏不同。
康熙帝戎裝畫像
隨著康熙帝親臨寧夏,在使臣的游說下,亦在清朝軍威的震懾下,“今青海四姓厄魯特諸臺吉,愿覲圣上?!逼渌〔柯湟嗤飧皩幭挠P見康熙帝,但康熙帝認為青海蒙古首領(lǐng)于秋季在京師朝覲更為合適。就朝覲的形式而言,赴京朝覲更顯正式和隆重??滴跞甑?,康熙帝于保和殿接見前來朝拜的青海扎什巴圖爾臺吉、土謝圖戴青那木扎爾額爾德尼臺吉、盆楚克臺吉等人。在交談中,康熙帝提到:“朕并非威懾爾等前來,不過欲令天下生靈各得其所。朕之尊,不在爾等之來否。所望爾等,各遂安全,克副朕好生之至意耳?!边@句話從側(cè)面說明了部分青海蒙古首領(lǐng)赴京朝拜同之前康熙西巡寧夏時清朝軍威正盛有因果關(guān)系。
當年十二月,康熙帝帶領(lǐng)青海諸頭目赴北京玉泉山南閱兵,彼時槍炮齊發(fā)、炮聲震天,“時來朝之青海臺吉扎什巴圖爾等,皆相顧戰(zhàn)栗,驚嘆曰:天朝軍威精嚴堅銳如是可畏也。我輩生長沙漠窮荒,不惟目未經(jīng)見,即耳亦未曾聞,軍威如此,所向又何敵弗克乎?!彼麄儗η遘娀鹌飨冗M、訓(xùn)練有素、軍威盛大感觸頗深,康熙帝向他們展示軍容、軍威的目的達成??滴跞吣暌辉拢滴醯邸胺庠舶蛨D爾為親王,土謝圖戴青納木扎爾額爾德尼為貝勒,彭楚克為貝子”。如果說康熙西巡之前,青海蒙古更傾向于聽從西藏方面的號令的話,那么康熙西巡之后,青海蒙古前來朝拜并受清朝的封爵,則標志著青海蒙古更加順從清朝。
胤礽近小人:康熙西巡與太子失寵
康熙十四年,年幼的皇子胤礽被冊立為皇太子,此后,在康熙帝的調(diào)教下,胤礽逐漸長大成人并在康熙帝的授權(quán)下承擔部分國政。由于康熙帝常年外出巡狩,皇太子或從帝巡狩,或留京理政??滴跞迥甓?,康熙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皇太子胤礽則留在京師協(xié)助處理政務(wù),康熙帝下諭提到,各部院衙門的日常奏本,不用馳奏行在,向皇太子匯報即可。彼時,胤礽雖無監(jiān)國之名,但有前代太子監(jiān)國之實,可見彼時康熙帝對胤礽的信任和重視。
此后不久,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帝啟程西巡寧夏,胤礽再次留京協(xié)助處理政務(wù)??滴醯墼谖餮餐局?,同胤礽保持著密切溝通,相互噓寒問暖,互訴感悟和心情,氛圍溫馨??滴跞觊c三月,康熙帝下諭給胤礽,提到自己在寧夏日夜籌備進軍噶爾丹之事,十分勞累,并提示:“恐皇太子純孝之人,見花、見鳥、見魚、見獸,必念朕砂磧窮邊之勞苦而惻然心痛也。其勿為朕憂,但日夜盡心于國家之事,暇則觀經(jīng)史、前代之得失,以抒爾懷?!笨梢钥闯觯滴醯墼捳Z中雖隱含告誡,但對皇太子十分信任,也充滿關(guān)心。
胤礽畫像
康熙帝第二次和第三次親征噶爾丹,胤礽皆留在京師處理政務(wù),而康熙帝不在京師,一些人則乘機接近皇太子。胤礽留京期間,尚能妥善處理政務(wù),故康熙帝說“朕初次中路出師,留皇太子辦理朝事,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第二次親征后,皇太子的聲譽和威望得到提升,而舉朝皆稱善,亦讓康熙帝懷疑一些朝臣有結(jié)黨或阿諛之嫌。康熙三十六年八月,西巡寧夏回京僅三月的康熙帝,命將內(nèi)務(wù)府的花喇、德住、雅頭等人處死,原因是“伊等私在皇太子處行走,甚屬悖亂”。這些人得以私自在皇太子處行走,也是由于康熙西巡,遠在寧夏,欲乘機巴結(jié)。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廢除了允礽皇太子之位,當年十一月,康熙帝對此舉有所后悔,故召廢皇太子胤礽等面諭,提到:“及朕出師寧夏后,皇太子聽信匪人之言,素行遂變,時自此朕心眷愛稍衰,置數(shù)人于法,因而外人竊議皇太子不孝及所行不善者,遂自此始?!笨梢?,康熙帝西巡赴寧夏之前,對胤礽尚屬滿意,而西巡寧夏之后,父子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轉(zhuǎn)折??滴醯郾緦Τ假澴u皇太子有所戒心,而西巡期間有人乘機接近皇太子,讓康熙帝擔心胤礽身邊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因此,處死了那些擅自接近胤礽的人,而一些見風(fēng)使舵的朝臣也琢磨出了康熙帝的心思,意識到胤礽有所失寵,開始對皇太子進行負面評價,進而影響了康熙帝后續(xù)對皇太子的感情和看法。
從以上敘述可知,康熙帝西巡寧夏雖然有親征的名義,但更有巡守或巡幸的意涵??滴醯垩卦骶胚叺貐^(qū)西巡,本身就有巡察民生和軍情的目的??滴醯墼趯幭钠陂g的所言所行,進一步提高了其在綠營將士心中的威望和地位,也為此后西巡西安埋下了伏筆。西巡之前,青海蒙古是受西藏方面遙控的政治力量,而康熙帝親至甘肅寧夏,距離青海蒙古不遠,通過要求青海蒙古首領(lǐng)入京朝覲,使青海蒙古臣服了清朝,可謂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此外,康熙帝西巡期間,部分人員乘機靠近皇太子,使得康熙帝擔憂皇太子身邊形成了威脅皇權(quán)的潛在力量,也因此開始懷疑和冷落皇太子,為皇太子最終被廢創(chuàng)造了發(f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