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博物館一尊明菩提達摩佛銅造像,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苦行修煉意志。像這樣精巧的小品類文物在貴博還有許多,如西漢的漆器、明代的宣德爐、乾隆時期的鼻煙壺等等。
今年是貴州省博物館建館62周年。不久前,醞釀已久的《征途——貴州省博物館建成六十周年紀念專集》正式出版?!芭炫刃侣劇す糯囆g”經(jīng)授權刊發(fā)書中《館藏雜項文物》章節(jié)的“鼻煙壺”“漆器”“雕刻造像”“宣德爐”等部分。
鼻煙壺
鼻煙壺是專門用來盛放鼻煙的容器。因其造型小巧玲瓏,制作精美,材質(zhì)豐富,形制繁多,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鼻煙壺始于明代,目前我們常見的鼻煙壺,多是清康熙以后的制品。專家們認為,清代鼻煙壺是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技藝的袖珍藝術。集繪畫、書法、雕刻、鑲嵌等藝術于一身,利用玉石、瓷器、料器、匏器、琺瑯、金屬等載體生動體現(xiàn)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研究和收藏鑒賞價值。
清代用于制作鼻煙壺的材質(zhì)很豐富,有金銀、玉石、翡翠、瑪瑙、琥珀、玻璃、琺瑯、象牙、陶瓷、果核、犀角等;鼻煙壺在裝飾藝術方面也運用了各種藝術手法,如繪畫、書法、燒瓷、碾玉、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范匏、鑲金銀、嵌螺鈿等,可謂集多種藝術之大成;鼻煙壺的造型有各式各樣,琳瑯滿目,有扁瓶形、橢圓形、石榴形、桃形、葫蘆形、燈籠形、瓜形、鷹形、象形、魚形、龜形、玉蘭花形等等各種仿花果植物形、仿人物動物形以及因材而宜的隨形應有盡有,惟妙惟肖。
館藏清乾隆豇豆紅鼻煙壺(圖二十),鼻煙壺瓷質(zhì),通體豇豆紅,光素。釉色不均,頸肩部淡薄,現(xiàn)白色斑點,由上至下顏色漸深。扁瓶形,兩側橢圓型。扁圈足,小口短頸,半圓形白灰玉蓋連骨勺。此煙壺造型規(guī)矩,色彩純正,做工精細,具有清早期鼻煙壺的明顯特征。
清乾隆豇豆紅鼻煙壺
館藏清透雕瓜形玉鼻煙壺(圖二十一),白玉雕琢呈橢圓扁體瓜形。壺身紋飾分為上下兩層:上面一層為主題紋,透雕瓜莖,浮雕瓜葉、瓜藤紋,枝葉茂盛;底層用細線條雕刻龜背萬字紋??诓可吓溆写溆穸敷倚紊w,蓋上翠玉透雕枝葉紋鈕。壺內(nèi)配置象牙勺。此煙壺玉質(zhì)溫潤,光潔晶瑩,制作精美。不僅是實用器,也是一件很精美、盡顯名貴的工藝品。
清透雕瓜形玉鼻煙壺
館藏清雀腦鋪首鼻煙壺(圖二十二),鼻煙壺石質(zhì),壺體為上廣下狹扁壺形,表面光潔,通身由雄黃、赭色、玄色斑構成不規(guī)則紋理。雙肩雕飾獸頭鋪首耳。壺頂為翠綠圓形玉蓋,下連竹匙。此鼻煙壺光澤柔美,體態(tài)端莊。(半透明深紅琥珀,有不透明雄黃色、赭色,玄色斑稱“雀腦”者)。鋪首耳的裝飾是鼻煙壺壺體的一項重要裝飾。獸首銜環(huán)的圖案誕于青銅文化,清乾隆、嘉慶時期十分流行。前期銜環(huán)較圓,后期銜圈拉長。
清雀腦鋪首鼻煙壺
館藏清茶晶刻花帶蓋鼻煙壺(圖二十三),鼻煙壺茶晶質(zhì),帶璞。渾圓鼓腹,形如鼓泡。銀鍍金鑲珊瑚蓋。壺身一面刻書笈、拂塵。另一面刻一小貓蜷臥于數(shù)枝牡丹之下,雕工細膩,畫面形象生動。
清茶晶刻花帶蓋鼻煙壺
館藏清京料內(nèi)畫山水人物鼻煙壺(圖二十四),鼻煙壺玻璃質(zhì)。壺體扁平,壺頂為深綠色玉蓋連骨勺。一面繪仕女撫琴于竹林湖旁,眉目清晰,表情溫柔,身后立一婢女。一青年側身探頭在湖石后竊聽。畫面布局豐滿,人物神態(tài)生動傳神,色彩典雅。另一面繪一老滃身披蓑衣,頭戴斗笠,泛舟江上,獨自垂釣的情景,岸旁松柏茂密蔥郁,淡雅靜謐,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清京料內(nèi)畫山水人物鼻煙壺
漆器
在傳統(tǒng)工藝品中,漆器盛于各代,歷史悠久,源頭直溯至石器時代,歷代皆有可稱道的珍品,而貴州古代的這種工藝品,從至今的發(fā)現(xiàn)來看,僅見漢代漆器,且數(shù)量少,保存下來的兩件漆器,銘文之多,記事之完備,則屬漢代漆器之翹楚,異常的珍貴,這些文字將兩件器物制作的年代、地點及所需工序、管理人員逐一介紹了,把“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鹽鐵論·散不足》)傾眾人之力,方可完成的漆器制作更具體的敘述了。
館藏西漢朱繪夔紋海潮紋漆盤(圖二十五),1959年出土于清鎮(zhèn)新橋漢墓中。麻胎,黑地,朱繪兼有鎏金的色彩搭配,形如滿月,敞口折唇,上大下小,淺平底,唇邊銅扣鎏金。盤身內(nèi)壁繪夔紋圖案,外壁繪海潮紋圖案。平底中央線描鳳鳥紋樣。折唇背面針刻隸書銘文共61字:“元始四年,廣漢郡工官造乘輿髹羽畫紵黃釦飯槃,容一升。髹工則、上工良,銅釦黃涂工偉、畫工誼、羽工平、清工郎造。護工卒史惲、長親、丞馮、掾忠、守令史萬主。”
西漢朱繪夔紋海潮紋漆盤
館藏西漢黑漆地朱漆繪對鳥紋耳杯(圖二十六),1958年出土于清鎮(zhèn)琊瓏壩漢墓,麻胎,黑地、朱繪,呈橢圓形,杯壁為弧形,底心微凹,髹以黑漆。內(nèi)壁為朱漆??谘匾恢芾L雷鳳紋。兩耳銅扣鎏金,呈新月型,正面繪雷紋,背面繪卷草幾何紋。這件漆器外壁有70字針刻隸體銘文:“元始三年,廣漢郡工官造乘輿髹羽畫木黃耳棓。容一升十六籥。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階、銅耳黃涂工常、畫工方、羽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護工卒史惲、守長音、丞馮、掾林、守令史譚主。”具有如此完備記事銘文的漆器,在國內(nèi)出土漢代同類漆器中實屬罕見。
西漢黑漆地朱漆繪對鳥紋耳杯(復制品)
雕刻造像
雕刻造像自古有之,常見的有木雕、玉雕、銅雕、石雕、牙雕等,造像多為保佑家庭平安、興旺、聚財?shù)榷?,并帶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從大的類別上來分,主要有佛、道兩類,其中尤以后者居多。長久以來,雕刻造像都被民眾賦予豐富的文化涵義,且多有祈求平安吉祥之寓意。
在佛教誕生約三四百年后,中華祖先經(jīng)西域將佛引進中土,至今已近兩千載。中國的佛教文化,經(jīng)過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已經(jīng)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日常言語之中。館藏明菩提達摩佛銅造像(圖二十七),佛像頭顱光突平滑,顱后下部以一個個小曲狀發(fā)卷環(huán)繞。面向前微抬,張嘴露齒,瞠目,眉宇緊皺,兩耳下垂,高鼻梁,面容清瘦。上身赤裸,肩胛凹洼,骨骼突現(xiàn),腹部凹入,左右肋骨歷歷可數(shù),后背顯露出背胛與節(jié)節(jié)脊椎,顯示出苦行僧的真實形象。寬松的僧褲挽至膝間,褶裥疊疊,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苦行修煉意志。達摩一足上蹲,雙手抱膝,與下頜相承,一足下垂,作寂坐狀。一副超然物外、禪定靜穆之態(tài)。銅像表面光滑潤澤,棕色發(fā)黑,更顯老僧深沉嚴謹。
明菩提達摩佛銅造像
館藏清圓雕白玉太白像(圖二十八),玉質(zhì)純凈瑩潤、顏色青白自然。取整塊玉料為材,根據(jù)玉石的自然形態(tài)進行構思和設計,以圓雕技法,隨形賦意,施以雕鏤,生動地塑造出唐代大詩人李白醉倚書函,持杯望月,若有好詩盤旋胸中,隨時噴薄而出之情狀。圓雕玉像舒暢健朗、轉承啟合,鐫刻技巧極精湛,應為清代玉雕高手所作。充分利用原玉石的奇美材質(zhì),以恰到好處的雕琢,使雕像在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結合上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圓雕白玉太白像
館藏清玉雕鐘離像(圖二十九),由玉雕鐘離像和玉雕靠背座子組成。像為青白玉,座子為深綠色玉。鐘離靜坐,瓜子臉,大耳,留長須。頭戴帽,兩根帽帶腦后系花結,飄垂搭在兩肩上。袒胸露右臂,背后現(xiàn)腰帶,右腳盤于左膝,有袈裟蓋住,只見如意紋鞋尖。右手放右膝上,左手執(zhí)芭蕉扇,左腳踏于底座,與凹處相嵌合。玉座為垂直整體,正中外壁隆起,內(nèi)壁凹,兩側稍低,座位如長橫凳,底部為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周邊有10個小穿孔,可能原來配有保護或固定雕像的物件,現(xiàn)已無存。像與座相嵌,仿佛人坐山中。像和座為白綠色,相襯很協(xié)調(diào),是一件珍貴的玉雕工藝品。
清玉雕鐘離像
各類雕刻
雕刻,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zhì)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的各種雕塑工藝,如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等,是中國工藝美術中一項珍貴的藝術遺產(chǎn)。牙雕、玉雕等工藝由于材料昂貴,做工又十分的精細,所以逐漸從實用品轉變?yōu)樾蕾p品,因此被人們稱為“特種工藝”。
館藏如商夔紋玉璜、東漢獅形琥珀飾、“仿倪瓚江岸望山圖”玉雕插屏、清浮雕蜜蠟漁樵耕讀墜、清圓雕獅鈕瑪瑙香爐、清剔紅群仙祝壽捧盒等等皆是造型上獨具匠心,制作上極盡精工之作。
館藏商夔紋玉璜(圖三十),二面刻夔紋,器形很薄,刻工精細,兩端各有一孔。璜最初作為祭祀典禮之用,到秦漢時期多用作佩飾。
商夔紋玉璜
館藏東漢獅形琥珀飾(圖三十一),為深咖啡色裝飾品,呈獅形。四足卷曲而坐,陰線刻劃出四肢和嘴、鼻等五官的輪廓。整體雕刻簡練,僅用寥寥數(shù)刀,就將其刻劃得十分逼真,使人領略到它肥碩健美的身軀。我國自古不產(chǎn)獅,獅形圖案兩漢時期才在我國的陜西、河南、山東、江蘇、四川等地流行,并廣泛應用于各種雕塑題材。這一飾品的出土,再次印證了當時中原文化對貴州的影響。
東漢獅形琥珀飾
館藏清“仿倪瓚江岸望山圖”玉雕插屏(圖三十二),玉為秋葵色,背面棕黃,整體呈鍥形,就天然原玉依形略加雕琢而成。屏面雕山水人物,右側中部和下部突出位置雕刻有古松、茅亭、人物、漁船。左側中部雕刻有樹林,屏下部凹下區(qū)雕有帆船二只,山水江岸盡在玉材天然造型中顯現(xiàn)。左上角空曠處陰刻楷書:“御題倣倪瓚江岸望山圖并用其韻:不留煙靄快初晴,了了嵐光入眼明。笑我曾同高士興,隔江亦復遠山橫。錢塘秦望應如昔,百傅蘇公只剩名。若向錦贉論氣韻,輸他老驥婺前程?!笨顬椋骸俺缄愑梅缶磿!毕掠蟹接 俺紝!?。此屏利用整塊天然玉材的自然形態(tài)略加雕琢,雖然加工不多,卻能將近景江岸、樹木、人物、風帆和遠景的山勢重疊完全表現(xiàn)出來,并用詩句深化畫面意境,融詩畫于一體,將元末畫家倪瓚《江岸望山圖》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確為一件上乘玉雕作品,具有很高得藝術價值。
清“仿倪瓚江岸望山圖”玉雕插屏
館藏清浮雕蜜蠟漁樵耕讀墜(圖三十三),墜子呈扁平卵形,上無卵尖,有二穿孔可系帶。通體呈紅褐色半透明狀,絹絲、云紋肌理細膩,充滿蠟質(zhì)光澤,含蓄高雅而兼具幻妙。作者巧妙利用蜜蠟原料,在不規(guī)則的平面上,循形雕琢山水舟船和人物。其中一面雕刻漁、樵、耕、讀四組人物場景,并在中部雕突起的山石樹木。栩栩如生地傳達出“采樵過野逢漁父,理釣臨溪聽讀書”的意韻。在墜子的另一面中部,雕刻有二人棹舟捕撈的情景,舟下的水波蕩漾,河岸周圍的樹木清晰可見。蜜蠟墜上構圖飽滿,繁而不亂,山石、江水、漁舟、樹木等雖有高低起伏,然位置經(jīng)營得當,遠近虛實,層次分明。所雕六人姿態(tài)各異,生動傳神,增添了雕刻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故事性,給欣賞者更多的玩味與樂趣。古人尚古,以情節(jié)典故化作圖案,雕飾于蜜蠟墜上,寓意深遠,用心煞是良苦。表現(xiàn)了古人追求寧靜閑適,蘊蓄典雅安逸,自得其樂的精神意境。從意境到風格都具有清代文人的情趣,所營造的田園牧歌般的意境令人神往。
清浮雕蜜蠟漁樵耕讀墜
館藏清圓雕獅鈕瑪瑙香爐(圖三十四),由整塊瑪瑙石雕成,質(zhì)地細膩如脂,顏色白中閃青、略帶紫色,晶瑩而雅致。直口,鼓腹,三象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后,契合于法理,常以之喻佛教中的三寶。每只爐足與爐身的結合都采用浮雕的手法一體成形。腹部左右為圓雕、透雕的鋪首銜環(huán)耳,造型端莊穩(wěn)重,打磨細膩圓潤。平蓋與爐口為子母口套合,蓋上雕一獅鈕,獅子四腳站立,腳下鏤空,作搖頭擺尾狀,十分生動。相傳獅子也就是龍的第五子狻猊,喜煙火,又好坐。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座,或者雕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以喻佛祖普渡眾生的無上勇氣。香爐下是三棱狀紅木底座,如意形三足向外撇,盤面上有三個圓渦,三象腿爐足嵌置其中。底座邊雕飾有如意、蓮瓣和鏤空花草,典雅大方,與香爐和諧統(tǒng)一。
清圓雕獅鈕瑪瑙香爐
館藏清剔紅群仙祝壽捧盒(圖三十五),清代乾隆皇帝為其母后壽辰所特制的禮物。蓋與盒為子母口套合,圈足,深紅色,體扁圓,呈十二瓣連弧形。蓋面上浮雕群仙祝壽圖。圖中有仙山樓閣,古松茂盛,溪水潺潺;52個人物形態(tài)各異,每人手持不同的貢果禮品;在山水間魚鶴、鹿、魚、蟾悠然自得。正上方有楷書陽文“御制詩”一首:“和風潤氣滿簾籠,慈壽無疆祝上宮”。盒底有陽文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年款。在祝壽圖之下面,還有多層雕刻,圖紋四組:雕蔓草紋、二龍搶寶祥云紋、連續(xù)回紋、齒葉紋。所有圖紋精雕細琢。一幅奇異美麗的景觀。此捧盒還采用了工序繁復的銅胎雕漆工藝。雕漆即以木、銅、錫等材質(zhì)制胎,然后在胎上涂漆,一般在200至400遍,半干后繪圖雕刻,打磨,拋光而成。從此捧盒的制作上可以看到當時的雕刻和雕漆工藝水平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階段。
清剔紅群仙祝壽捧盒
宣德爐
用銅爐焚香燒炭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人們?yōu)榱硕Y儀將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在讀書、寫字的書房內(nèi),焚上一柱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還有的就是用來供祀神靈。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制作的巔峰時期,世稱“宣德爐”專指宣德三年皇宮所造香爐,當時所鑄的銅爐屬焚香供祀之類。宣德爐選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樸典雅,當時就十分珍貴。據(jù)記載:宣德爐僅在宣德三年鑄造過,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爐不鑄了。由于宣德銅爐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都難以達到宣德爐的品質(zhì)與神韻。
館藏明宣德款象耳銅爐(圖三十六),該爐器體豐厚,質(zhì)地精純,形式端莊大方。器表呈現(xiàn)褐、黃色斑痕,部分黝黑如漆,古樸斑駁中透著精美。器底及座面上,有紅色一層,深處近于紫絳。爐口沿寬平,略外侈,扁鼓腹,圈足。腹上部飾一對象首形耳,象鼻下垂回卷連接器壁,形成半環(huán)形耳。塑造生動、簡潔,通體光潔、細膩。底座面凹,恰好置入爐足,座足鏤空呈五朵如意垂云,以環(huán)帶相連結,構成透空形狀。座心留一圓孔,可窺見爐底陽文篆書“宣德”二字款,可見構思之靈巧。
明宣德款象耳銅爐
(作者系貴州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本文圖片由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