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略雄心:西域兩千年》
張安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華民族的先人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向西發(fā)展,與西域居民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回顧祖先所邁出的關鍵步伐而造就雄踞亞洲的世界大國的進程,今天中國在亞洲國際事務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與西域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分不開的。本書以人物勾連歷史,普及西域歷史人文常識,引導讀者正確認識中國這個多民族大國的發(fā)展史。
《秦磚:大秦帝國興亡啟示錄》
劉三解著,低音·北京聯(lián)合出版有限公司
秦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它的制度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中國古代社會。那么,這一制度面貌到底為何,存世文獻中的“秦制”是否為真正的“秦制”?“秦制”由何而來?在商鞅變法至秦朝滅亡的150年間,“秦制”本身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本書將嘗試對這些問題作些探討。在書中,作者通過引入里耶秦簡、岳麓書院藏秦簡及張家山漢簡等基層政務運作相關的記錄細節(jié),通過制度經(jīng)濟學的視角,對“力役制度”“兵役制度”“軍隊編制”“爵位制度”“文書吏制”“郡縣官制”“財政制度”“商業(yè)制度”和“基層管理”的分期變化均有觸及,又各有側重;細致地重構了《商君書》《史記》《漢書》等存世文獻中構建的“秦制”體系,以期追溯“秦制”的由來、解析秦帝國的運行邏輯,并挖掘秦帝國的速亡原因。
《從疾病到人心:中古醫(yī)療社會史再探》
于賡哲著,中華書局
古人如何面對瘟疫?瘴氣是真實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時候的醫(yī)患關系是怎樣的,他們也有醫(yī)患矛盾嗎?于賡哲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中古時期醫(yī)療社會史的研究,認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長遠影響人類歷史”,“在摸索人與社會甚至人性的基本規(guī)律的時候,醫(yī)療與疾病是一個絕佳的窗口”,本書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剖析和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探索疾病與人心、醫(yī)療與社會、中醫(yī)與西醫(yī)之間的關系,嘗試發(fā)掘文字背后隱藏的史實,并提供一種思路,試圖將傳統(tǒng)醫(yī)學從“科學還是迷信”窠臼中拉回來,還原中國古代醫(yī)學本來面貌。
《唐人時代:一部有煙火氣的唐代生活史》
師永濤著,中央編譯出版社
本書嘗試拋棄當下生活史寫作中對于衣食住行等分門別類寫作的方式,試圖從基礎史料、唐人筆記、唐傳奇、敦煌遺書和文物中,打撈起散落在浩瀚歷史中日常生活的碎片,通過外來文明、衣冠、貴族與平民、食物、城市、婚姻、科舉、藝術等話題來展開對唐代生活的還原。
《大宋樓臺:圖說宋人建筑》
傅伯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為《大宋衣冠——圖說宋人服飾》的姊妹篇,著者為畫家傅伯星先生,該著開建筑研究以畫入史之嶄新風氣。全書分十一章,采用近600余幅高清兩宋繪畫及著者復原畫作,主要從宋畫中的建筑探討兩宋建筑的外觀樣式及演變軌跡。
《從漢城到燕京:朝鮮使者眼中的東亞世界(1592—1780)》
吳政緯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1592年,一場波及中日韓三國的大戰(zhàn),就在朝鮮半島開打。豐臣秀吉揮兵朝鮮,朝鮮國王連夜出逃,使者急向中國求救,當時的大明王朝,救,還是不救?
16世紀的東亞,朝鮮身為明朝藩屬,每年派遣朝天使(后稱“燕行使”)出使中國。這場驚動天下的“壬辰之戰(zhàn)”揭開了本書的序幕,帶出這群罕為人知的“朝鮮使者”的故事。從元代到清末,從漢城到燕京,從傾慕到鄙夷,無數(shù)燕行使穿梭于貢道,越過高山與深河,傳遞最新的情報和中國觀察。中國確曾居于朝鮮人世界觀的中心,明亡清盛卻成了極為嚴重的打擊,以“小中華”自居的他們,一邊咀嚼著明朝滅亡的悲傷,一邊在思索該何去何從……
《士與大變動時代》
沈渭濱著,新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沈渭濱教授研究領域廣泛,在鴉片戰(zhàn)爭史、太平天國史、辛亥革命史、軍事史、地方史志及人物傳記等方面都蔚然成家,特別是數(shù)十年潛心辛亥革命研究,成就極為特出。本書選取充分反映其各研究領域的代表性論文,并展現(xiàn)他在史學理論、書評等其他方面的才華。
《走出唯一真理觀》
陳嘉映著,藝文志·上海文藝出版社
本書是陳嘉映先生選編自己于2007—2018年間所作演講、訪談與評論結集。在危機與紛爭爆發(fā)的時代,哲學如何協(xié)助我們反思生活?!拔覀兣c其說需要共識,不如說需要學會,沒有共識的人應該如何一起生存。”
《浮生·建筑》
阮昕著,商務印書館
本書以建筑為載體,透視人生的問題:人渴望定居,又總是向往游牧般的自由生活,建筑則一直被用來擺平人類內(nèi)心安居與浮生的矛盾。
作者以十余年來的八篇學術散文札記為基礎,圍繞建筑中“天”的含義、建筑內(nèi)部構成與外部世界及居者內(nèi)心的關系、作為人學的建筑歷史、建筑的人文之本、民間建筑中的人類學、“現(xiàn)代性”在建筑和人生活中的疑問等主題,對古今中外建筑中的物、人、事進行梳理比較,引領讀者思考以上人生哲理。
《瘞鶴銘新考》
王家葵著,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書為藝術史研究著作。位于鎮(zhèn)江焦山的摩崖石刻《瘞鶴銘》自宋初進入文人視野,便受到極度追捧,熱情至今不衰。但有關《瘞鶴銘》的作者、拓本情況、書法價值等,卻一直眾說紛紜。本書分上中下三編,分別討論《瘞鶴銘》的作者,《瘞鶴銘》的接受史,《瘞鶴銘》拓本等問題。
《清溪遠流:清代繪畫思想史》
高木森著,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本書關注了易被忽視的中清時期畫壇動向,為清朝繪畫思想的演化提供有序的訊息。同時從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對清代的文化、思想、審美風尚,以及政治與經(jīng)濟做以宏觀性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