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的石窟中那一尊尊佛像差不多都是體察眾生的俯首下視,滿懷悲憫,和藹可親,有人說它們雖是天堂的神,卻像世俗的人。
微笑,本是人之常情常態(tài),是柔情、溫馨、幸福、美好、愉悅等情緒的一種表達。東方人的微笑似乎更在于一種繁縟、內(nèi)斂、含蓄、會心。而這些美麗的微笑被定格在了麥積山。
說到麥積山,說到麥積山石窟,對于中國人甚至海外華人來講,應該都是不陌生的。如果說它所在的天水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片綠洲,麥積山就是這片綠洲上春半桃花般的絕色淑女,而麥積山石窟便是這淑女粉頸上的璀璨明珠。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名氣、地位和高雅、華貴,這與她的身世是分不開的,可以說,她是悠久歷史長河中的文化與智慧結(jié)晶。據(jù)史料記載,麥積山石窟始建于東晉十六國的后秦時期(公元384-417年)。這一時期,剛好是佛教發(fā)源地印度被稱為中世紀黃金時期的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具有較強的東漸張力,而此時的后秦王也非常崇信佛教,于是,佛教與佛教藝術(shù)的東傳步伐空前地加快。處于古絲綢之路上的綠洲重鎮(zhèn)天水,自然成了佛教和佛教藝術(shù)傳入中國的一個興盛之地。歷史的打磨和文化的積淀對于一個文明古跡的至關(guān)重要,而此時面對一個個石窟一尊尊佛像,最折服我不能自已的,是當時那些藝術(shù)家、工匠哪來如此大膽的突破和精湛的技藝,活脫脫就是在佛教世界設計了一個自己熟悉的天,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己熟悉的地,雕塑了一個個真實的自己。同時,也開啟了神在人間的時光。我沉思許久,沒有答案。忽然間,覺得雙腳像是站在海綿墊上,軟綿綿的,抬頭望去,那云在搖,山在搖;低頭發(fā)現(xiàn),地在搖,我也在搖。那搖,絕對不是眩暈,而是一種莫名的舒適和愉悅,簡直就如同嬰兒睡著搖籃里。此時,我透過窟欄看到了佛在微笑,菩薩在微笑我感覺周圍的凡人也都在微笑。
麥積山石窟
的確,麥積山的石窟造像當然也包括壁畫,不能不說是精湛、精道、精致、精雕細刻的。它改過去的形象,像一面面旗幟在本土化、民族化、世俗化的路上高高飄揚。你看那一尊尊佛像差不多都是體察眾生的俯首下視,滿懷悲憫,和藹可親,有人說它們雖是天堂的神,卻像世俗的人,這話很有道理,許多造像明顯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也許正因為如此,麥積山石窟才在中國四大名窟中獨顯一幟,既不像敦煌莫高窟那樣具有濃濃的異域風情;既不像大同云岡石窟那樣,具有氣勢雄偉、古樸粗獷的塞外氣魄;也沒有洛陽龍門石窟那種雍容大度、華貴堂皇的皇家風范。麥積山石窟就是麥積山石窟,精致、獨立、唯一的造像不僅從體態(tài)上更接地氣,臉上還有著春風般可以安頓靈魂、撫摸心靈的經(jīng)典一容:你我他都會有的純粹的、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微笑。
麥積山石窟造像
微笑,本是人之常情常態(tài),是柔情、溫馨、幸福、美好、愉悅等情緒的一種表達。這次去麥積山時,忽然想起了第一次去時有人說過的“東方的微笑”,于是上網(wǎng)瀏覽,才知道一個微笑還有那么多的內(nèi)容,據(jù)說還有人把它細分為真誠的微笑,信服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愛戀的微笑,喜悅的微笑,美媚的微笑,嬌羞的微笑,苦澀的微笑,無奈的微笑,禮儀的微笑,職業(yè)的微笑等等。而且,同樣是一種微笑,在東西方人之間都還有差別。西方人的微笑大多表現(xiàn)出一種單純、直率、外露、專注,而東方人的微笑似乎更在于一種繁縟、內(nèi)斂、含蓄、會心。有了這樣一些認識。一時間我有了一個新的感覺,最美的微笑是東方的微笑,東方最美的微笑被定格在了麥積山。
是的,于我來講,在麥積山石窟中有那么一些造像的東方微笑,已經(jīng)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靈深處,恐怕這一生是再也抹不去的了。
麥積山石窟44窟正壁 主佛 西魏
第44窟正壁主佛的微笑 這是尊西魏時期(公元535~556年)的作品,據(jù)說是武都王元戍仿其母(西魏文帝元寶炬的皇后乙弗氏)的面容、形象所塑的佛像。我兩次觀瞻,均凝神佇立久久不忍離去,總為中國古代工匠們那精湛的技藝和藝術(shù)造詣所傾倒。佛像那呈略為修長的面型飽滿圓潤,眉目細長,嘴角微微內(nèi)含,帶著東方經(jīng)典的微笑,給人一種端莊文靜、仁慈寬厚之感。難怪不少人都說在佛國她是一尊佛,在人間她是一位慈母。因為在她的臉上足以表現(xiàn)了佛的慈悲大度和母性的慈祥、愛憐。在她微微下視的眼神、微微張開的嘴角和慈悲安詳?shù)纳駪B(tài)中,讓我看到了她那雅俗從容、深厚內(nèi)斂、雋永含蓄的微笑,讓我看到了她那典雅、圣潔,端詳中又帶有幾分神秘的微笑。后來,慢慢的,讓我還體會到了她那深明大義、委曲求全理解愛情,以三十一歲年輕的生命獻身眾生的深沉微笑,當然,也還有眼神中內(nèi)含的幾分哀怨,以及她那牽著本該終身托付的溫暖的大手又不可能不放,天地悠悠但情不可長久的無奈的微笑。我想,也可能正因為如此,現(xiàn)代很多人都從美學的意義上說她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當然,我卻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她就是她,一位具有東方美人典型特征的女性,她的名字叫乙弗氏,她的微笑要嗎是佛的微笑,要嗎就是東方美人乙弗氏的微笑。
麥積山石窟121窟右側(cè) 脅侍菩薩與弟子 北魏
第121窟正壁右側(cè)脅侍菩薩與弟子的微笑這兩尊塑像,也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34年)的作品。北魏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佛教比較興盛的時期之一,其早期中期和晚期,佛教藝術(shù)都有條明顯的演變軌跡,即從濃重的異域色彩演變?yōu)橹衅诘娜诤巷L格,進而演變?yōu)橥砥诘乃急嫣卣?。這121窟的脅侍菩薩和弟子,專家們認定即是屬于北魏晚期的作品。他們雖極富世俗生活化的寫照,但仔細看來,他們的行為舉止確是浸透了濃濃的思考與辨識。他們身體輕倚,思緒共振,得體地進行著意會的交流,“竊竊私語”,臉上洋溢著甜蜜得無法形容的你我都似曾有過的微笑。他們這既似聆聽佛講經(jīng)說法的心靈顫動和贊嘆,也似受到佛學哲理感染后的由衷愉悅與激情的合理表達,還似菩薩與弟子這姐弟般關(guān)懷、啟迪與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與遐想。他們在微笑中收獲,他們在收獲中微笑,他們把美麗的心情和一顆感恩的心全部安頓在了恬適融融的微笑之中。的確,這組雕塑是在我所見過的諸多雕塑作品中,也包括在麥積山的微笑作品中十分特別的一組,他們的微笑不僅在臉上,更在心中,更在每一個細胞中,我覺得他們似乎還要告訴所有見過他倆微笑的人,要微笑就該是這般的微笑。
麥積山石窟133窟 小沙彌 北魏
第133窟小沙彌的微笑
133窟是麥積山石窟內(nèi)部空間最大、精珍品最多、內(nèi)容也最豐富的一個洞窟,在窟的正壁主佛的左面,靜靜地站立著一個看上去年齡不過十二三歲的小沙彌(小和尚),專家們考證,這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34年)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之,當然,也是我每一次觀瞻都最吸引眼球的作品之一。據(jù)說,這個小沙彌實際上塑的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有文字記載,說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要數(shù)阿難年紀最輕,儀容極俊秀莊嚴,記憶力最強,連文殊菩薩都贊嘆他“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這樣的贊譽之詞出自文殊菩薩的口實屬不易。的確,叫小沙彌也好,稱阿難也罷,看上去他無疑就是個聰穎過人的人,他悟透紅塵,看透人生,從而始終保持那份善良的心情和真實的表情。我想,每個凡人只要靜下心來去仔細觀瞻他在麥積山的容顏的時候,是一定會為之感動、為之沉思的,多少深淺而已。他那充滿稚氣的臉上,總是掛著人類有史以來一塵不染的微笑,一旦走近他,說不定在某一瞬間你突然會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自己,浮動生命在幼稚時期的美好回憶。我們要感謝古代的藝術(shù)家們,是他們用智慧和雙手,把人類的本真與常識毫無保留地鐫刻在了這位小沙彌的臉上和心中。在從麥積山回來的許多夜晚我曾這樣想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在小沙彌的像前總是由衷地發(fā)出贊嘆與依戀,這不就是柔軟的幼年之心還在有著原本還未冷卻的一點溫度嗎?人類都能像小沙彌那樣始終保持那顆無垢的童心,一個微笑一千年,該是多么的美好……
麥積山石窟123窟 童男 西魏
麥積山石窟123窟 童女 西魏
麥積山石窟123窟 童男 童女 (局部)
第123窟童男童女塑像的微笑 也許是我特別喜歡可愛小孩的緣故,在走過123窟時,又發(fā)現(xiàn)了這對憨態(tài)可掬,面帶清純微笑的童男童女。不用說,這是西魏時期(公元535~556年)中晚期的作品,具體到童男童女這樣的雕塑中,也始終保持了那份溫婉和醇厚的味道,在他們那憨厚質(zhì)樸、稚氣可愛的臉上和清純、天真,自然、由心的微笑中,充分表達了當時的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同時,藝術(shù)家們把那童稚般的真誠與愉悅,生動地躍然于孩童的臉龐,或者說把少年那種“憨厚中的聰慧,莊重中的稚氣,嚴肅中的活潑(王朝聞語)”在童男童女稚嫩的臉上刻畫得淋漓盡致,以豐富、清新的生活氣息,為莊嚴的佛國世界吹來了一縷溫柔而婉約的春風。我已經(jīng)多次被當時藝術(shù)家們的這種高超技藝折服了,這一下還不能不再次嚴重誠服,這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美中之極致之美。具體到這童男童女的身份,有著“供養(yǎng)人、侍童、天女”等說法;從裝束來看,兩人均著圓領(lǐng)長袍式胡服,據(jù)專家們考證系鮮卑人。我覺得,這一切并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倒是,他們要倡導和體現(xiàn)的源于內(nèi)心、自然可親的清新氣息能夠在社會上蔚然成風,也許才是一個現(xiàn)實中的佛國世界。同時,我還聯(lián)想到了那澗窟深處出現(xiàn)的一束光:各民族的和睦、和諧與大同。
麥積山石窟23窟 佛與菩薩 北魏
第23窟正壁主佛的微笑 這尊主佛,據(jù)說是北魏晚期特征比較突出的佛像,就憑所具有的秀骨清俊、面容清瘦這一點就完全可以證明。相較上述幾窟塑像,這是較不完整的一尊,很可能就是在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那次大地震中,致雙手殘損無存,應該說也是毀壞較為嚴重的一尊,但當我經(jīng)過此窟,透過柵欄往里一看的那一瞬間,似乎一眼就發(fā)現(xiàn)他那挺立端坐的身軀在微微顫動,連下垂的袈裟也落下些許灰塵。在人神相互對視的不經(jīng)意間,我發(fā)現(xiàn)他那朗疏的眉目之間流露出了一種神秘、深邃且難以提摸的微笑,在細長的眼角的襯托下,有如清風,亦似清泉。這神秘、深邃的微笑,到底是不是他已經(jīng)悟透了人間的奧秘、領(lǐng)略了人生的真諦的一種表述,亦或是心靈已經(jīng)抵達了彼岸的由衷的睿智表現(xiàn)?我不知道。但有一點似乎是肯定的,他要告訴現(xiàn)實中的人一點什么內(nèi)容……
我看到的麥積山的微笑只是少少的一部分,但我在幾乎是邊走邊回頭而側(cè)步下山的時候,心中反復在念叨著:
我喜歡笑。
我喜歡微笑。
我喜歡帶有東方韻味的微笑。
我祝愿這天下的所有人都常帶著幸福、甜蜜的微笑。
(本文轉(zhuǎn)載自麥積山石窟藝術(shù)研究所,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熊清華,圖來自麥積山石窟藝術(shù)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