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寯(1900-1983),中國當代杰出的建筑學家、建筑師、建筑教育家。他曾設(shè)計過南京原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上海大戲院等100多處建筑,所著的《江南園林志》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園林藝術(shù)的經(jīng)典著作。1930年代,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歸國后的童寯任教于東北大學、中央大學建筑系,與楊廷寶、陸謙受、李惠伯并稱為中國建筑師中的“四大名旦”。
1983年3月28日,童雋在南京逝世。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材料,而關(guān)于童雋自身的記錄卻寥寥無幾。今年是童先生誕辰120周年,“澎湃新聞·藝術(shù)評論”邀請《長夜的獨行者—童寯1963-1983》作者撰文紀念這位建筑名家。
童寯(1900-1983),圖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yè)照。
三月一日,我開始在喜馬拉雅上朗讀《長夜的獨行者—童寯1963-1983》?!暗谝徽?,熄滅的短燭:1983年3月28日,一個平常的日子,是童寯在世的最后一天。三月的南京,告別了一季的酷寒,早春的花開始陸續(xù)綻放。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即將來臨。”
童寯先生最喜愛的二兒子童林夙正在東南大學附屬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室中搶救。他曾經(jīng)在書出版后問過我:“聽說你寫了一篇文章?‘長夜’什么意思?”
童林夙教授最喜歡的長子童文在出差。他曾經(jīng)統(tǒng)計過,一年365天,他大概有70天在家,其余的日子都在出差。他向公司請假回中國看望病危的父親。公司沒有同意。
童文把童寯稱為老太爺,他遇到事情時習慣想一想,童氏智慧怎么來解決?!白娓笇ξ业钠谕且煤玫刈鋈撕妥鰧W問。他在我心中是做人、做學問的終極典范。在我幼小的心靈中,他是一盞智慧的明燈。在他永遠離開我們時,我心里是難以填充的空虛和混亂。我常常在心里和他進行對話,他好像永遠活著,并沒有從這個世界上消失?!?/p>
1910年前后, 童寯與父親恩格(右)在沈陽浩然里。
童寯出生于1900年,他有一位事業(yè)成功、家教嚴格的父親。恩格一生在教育文化領(lǐng)域多有建樹,創(chuàng)辦了多所學校,以及沈陽公共圖書館。日本占領(lǐng)東三省后,童家開始流亡。1944年恩格死于困頓,留下7條家訓:不參加政黨;不參加軍隊;不吸毒、不抽煙;不賭博;個人自立;勤儉生活;不暴富。
童寯,清華學堂照
童寯在清華校園
父親去世時,童寯在重慶。他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yè)后,1930年應同學梁思成之邀回家鄉(xiāng),在東北大學建筑系任教。家庭團聚、其樂融融的日子僅一年多就被日本軍的槍炮打破。沈陽淪陷了。
1931年他接受同學趙深、陳植之邀南下上海。三人合組的華蓋建筑師事務所,自1932年元旦掛牌,迅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私人事務所,在上海、南京及周邊地區(qū)留下多項地標性建筑作品。童寯利用假日,獨自完成了江南200多處園林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寫就了他第一部重要的著作《江南園林志》。同時,他還在友人林語堂、林同濟等人主編的《戰(zhàn)國策》、《天下》等雜志撰寫了多篇關(guān)于中國建筑、園林的學術(shù)文章。
《江南園林志》
《江南園林志》拙政園平面圖
童寯繪制的園林草圖
僅五年時間,和平的生活再一次被炮火打斷,1937年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不久上海被占領(lǐng)?!督蠄@林志》的出版因為戰(zhàn)爭被推遲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1938年初童寯輾轉(zhuǎn)于貴陽、重慶等地,設(shè)計了多項學校、兵工廠等項目,之后在沙坪鎮(zhèn)中央大學建筑系兼職教學。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童寯負責華蓋建筑師事務所南京分所,并繼續(xù)在中央大學建筑系從事教育工作。
1952年中國的私人建筑師事務所全部關(guān)閉,之后童寯結(jié)束建筑師執(zhí)業(yè),專事教學和研究。20年間童寯和趙深、陳植精誠合作,完成了200多件設(shè)計作品,華蓋建筑師事務所一度是中國最大的私人建筑師事務所,并以求新立名。
童寯代表作之一,上海大上海大戲院,1933年設(shè)計
童寯代表作之一,南京首都飯店,華蓋建筑師事務所 圖片來源:《中國建筑》第三卷第三期 1935
中央大學,后改名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童寯和楊廷寶、劉敦楨共事直至去世。晚年的童寯留下了大量文字和手稿,他的研究范圍包含建筑學、城市規(guī)劃、園林,穿越歷史和現(xiàn)代,跨越國界。
童寯孫女童蔚2017年在祖父的祭日,寫下一首詩:
《致一位建筑師》
他是,建筑界的大師使其離開理石,上升,
他用心錘,捶石頭繼續(xù)攀登,
雕刻,詭譎的與世無爭。
所謂完美離不開一座拱橋的頂點
或一道拱形的門,以進入莫奈式花園,
他將園林與建筑合攏于雙手
仿佛無縫銜接。
仿佛約定,于1983年3月28日12點26分,
分開完美與剩余,轉(zhuǎn)身離去;
所有完成的石頭仿佛石偶
開始凱旋。
海邊的石凳與他腦海里的中式園林
漸次彌合成晚禱的鐘聲
而最為艱辛的路程
銜接上“黑洞”,
第二天“呈現(xiàn)”眼簾,遲到了18年,
他逝于黑洞被發(fā)現(xiàn)之前。
黑洞位于銀河系中心;
我位于他記憶的邊緣
仍然,感覺到強烈的引力,
更適宜遙遠的懷念。
我們的始祖以及秦始皇的兵馬俑
在坑穴的甬道處
早有洞察——亡靈,吸納金銀
已鑄就建筑家的構(gòu)思;
亡魂,使玉石變?yōu)榻ㄖ煹蔫€匙也是鎖。
而無需移動的墓園
或遲或早
總會生長樹蔭濃密的長發(fā)
把幾枚樹果悄悄溺愛;
今晨,他歸來,瞻望
青色天空的咳嗽。
童寯水彩畫《威尼斯“嘆橋”》
童寯水彩畫《蘇州山塘水景》
童寯水彩畫《陜西硤石鎮(zhèn)河邊》
我不知道那一年,三月的風是否會在空中停一下,在一顆偉大而孤獨的心臟停止跳動時。我相信每一年,三月的風在空中停了一下,當我想起他。當我覺得失去力量時,我會想起他,我會探索他,及發(fā)生在他身邊的往事。
1982年,童寯在清華建筑系
(本文作者系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chǎn)保護基金會發(fā)起人張琴博士,原題為《三月的風,在空中停了一下》。)
延伸閱讀
童寯小傳
童寯,字伯潛,中國當代杰出的建筑師、建筑教育家。依他的故友、著名建筑師陳植的看法,“老童是中國建筑界在理論、創(chuàng)作、著述、繪畫方面唯一的杰出全才?!?/p>
青少年時,童寯曾師從于桐城吳闓生,打下深厚的古文功底,對中國古典詩詞也頗有研究,傾心于其中淡泊雋永的意境。后又師從著名山水畫家湯定之,嫻熟于傳統(tǒng)的繪畫六法。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期間,屢次在全美建筑系學生設(shè)計競賽中獲獎。自美歐游學歸國后,任教于東北大學、中央大學建筑系,并與趙深、陳植合組“華蓋建筑師事業(yè)所”,與楊廷寶、陸謙受、李惠伯并稱為中國建筑師中的“四大名旦”。
東北大學建筑系師生合影 前排右二:梁思成 前排右三:陳植 前排左二:童寯 1931
梁思成寫給童寯?shù)男?/p>
1952年,隨著院系調(diào)整的一紙命令以及私營企業(yè)的全面解體,童寯逐漸遠離了公眾視野。甚至在很多年以后,新一代年輕人只知道南京工學院中大院一樓閱覽室里有一個老人,他的生活如同標準座鐘一樣準,總是坐在某個固定的座位上查資料。他稱自己為鐘。這個可能因為他像鐘一樣準時,在固定的位置一坐一天像座鐘。
1955年,中國科學院第一次評選院士(學部委員),建筑領(lǐng)域有三位院士,一位在清華(梁思成),兩位在南工(楊廷寶、劉敦楨),“建筑四杰”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沒有任何官職。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張書桌,他的學術(shù)視野卻包羅古今中外:從中國古典園林的考證(《江南園林志》、《造園史綱》、《東南園墅》),到東西方建筑的比較(《近百年西方建筑史》、《中國建筑史》);再到雕塑、繪畫史的研究(《中國繪畫史》、《中國雕塑史》)。
《東南園墅》童雋 著 童明 譯
1983年3月28 日,童雋在南京逝世。家人反復商議后決定在墓碑上只刻上姓名和生卒日期。童寯曾經(jīng)為自己刻過一枚私章:童寯建筑師。然而去世時,他放棄建筑師的職業(yè)已30多年。
童寯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材料。而關(guān)于童雋自身的記錄卻寥寥無幾,這也是張琴撰寫《長夜的獨行者》的初衷,該書在作者所及的資料范圍,把相關(guān)人的回憶串聯(lián)在一起,以呈現(xiàn)一個鮮活真實的童雋。
《長夜的獨行者—童寯1963-1983》張琴 著
童寯主要作品
1932~1952年間,他主持或參加的工程項目有100多項:
1932~1933年,南京寧海路新住宅區(qū)私人住宅,南京原國民黨外交部大樓及官舍,南京下關(guān)電廠,南京首都飯店,上海恒利銀行,南京陵園 孫科住宅,上海大上海大戲院。
1934年,上海金城大戲院,南京盧樹森住宅,南京陵園張治中住宅,何建住宅,上海公寓數(shù)幢。
1935年,上海浙江興業(yè)銀行,南京金城銀行別墅。
1936年,南京陵園中山文化教育館,南京故宮博物院保管庫。
1937年,南京水晶臺地質(zhì)礦產(chǎn)陳列館,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原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辦公樓、圖書館,南京白下路原國民黨政府審計部辦公樓。
1938年,四川資中酒精廠,重慶煉銅廠。
1939年,貴陽花溪清華中學,大夏大學教舍。
1941年,貴陽花溪貴筑縣政府,清華中學。
1942年,貴陽貴州省兒童圖書館。
1943年,貴陽民眾教育館。
1946年,南京下關(guān)工人福利社,南京小營航空工業(yè)局。
1947年,南京孝陵衛(wèi)政治大學校舍、宿舍,南京高樓門公路總局。
1948年,南京薩家灣交通銀行,江南鐵路公司建設(shè)大樓。
1952年,上海楊樹浦電力學校教室、禮堂等。
(以上作品資料來源: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