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透過聲音和影像觸摸過去,是2019年世界音像遺產(chǎn)日的主題。兩年前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和上海音像資料館采集部的同事在外埠出差時,從文物商人提供的一堆境外回流的老舊電影膠片中揀出了兩部成色尚新的16毫米拷貝,一部名為《Painting a Chinese Figure》(畫中國人物),一部是《in Two Chinese Dances》(兩支中國舞蹈)。經(jīng)小范圍拉片試映,發(fā)現(xiàn)兩部影片的主人公分別是著名中國畫畫家葉淺予(1907-1995)和著名舞蹈家戴愛蓮(1916-2006)。影片均拍攝於1946年的美國,為彩色有聲片,英文旁白,每部時長約8分鐘。在《畫中國人物》一片中,戴愛蓮扮演模特,穿著藏族傳統(tǒng)服飾擺出一個舞蹈姿勢,由葉淺予寫生、素描、勾線、著色……電影攝影師記錄下了整個繪畫人物造型的過程,是一部罕見的介紹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技法的影片?!秲芍е袊璧浮穭t是以演播室單純記錄的方式拍攝了戴愛蓮表演的兩段舞蹈《徭人之鼓》和《啞子背瘋》,前者為西南民族舞蹈,后者為民間舞蹈,都是戴愛蓮早期從民間采風獲得并經(jīng)藝術提煉的經(jīng)典作品。
葉淺予《畫中國人物》影片截圖
葉淺予《畫中國人物》影片截圖
畫家,尤其是知名中國畫畫家的作畫技法,一般來說是秘而不宣的,偶爾有公開的,也大多是在二三同好之前露一手,而用電影手段全程記錄下來制作成拷貝公開發(fā)行,此前連我們這些專業(yè)影片收藏機構也很少看見。由此,我與上海音像資料館編研部的同事一起,把葉淺予先生的這部《畫中國人物》連同后來發(fā)現(xiàn)的記錄另外兩位著名中國畫畫家創(chuàng)作手法及過程的影片,創(chuàng)設了一個名為《中國藝術大師:早期畫家影像檔案庫》(Chinese Art Masters: The Predecessor Painters Video Archives)的項目。我把精剪后的三分鐘視頻帶到了正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辦的國際電視資料聯(lián)盟( FIAT/IFTA)2018年年會上播放交流,來自世界各國的電影、電視與影像檔案系統(tǒng)的專家學者給予了高度評價,并由此獲得了當年度的歷史影像“全球最佳保存大獎”的兩個提名獎之一,那也是亞洲電視機構在該屆年會上唯一獲得的獎項。
同年10月,在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中國電影史年會恰巧以“1940年代的中國電影:戰(zhàn)爭風云、歷史轉折、多元形態(tài)”為主題,主辦機構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暨中國電影資料館)正式邀請我們把葉淺予的《畫中國人物》和戴愛蓮的《兩支中國舞蹈》兩部短片納入了學術放映環(huán)節(jié),給在場的觀眾以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受到了境內(nèi)外電影與電影史學者的歡迎。
追尋
電影拷貝《Painting a Chinese Figure》(畫中國人物)和《in Two Chinese Dances》(兩支中國舞蹈)的發(fā)現(xiàn),讓我們對影片片頭上的制作人“Produced by …… WANGO WENG”和出品機構“CHINA FILM NTERPRISES OF AMERICA”(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WANGO WENG”是誰,“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是個什么樣的機構,除了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這兩部影片該機構還制作出品了哪些電影,還有哪些影片存世?遺憾的是,幾乎查遍了所有中國電影史與中國紀錄電影史的文獻、檔案資料,沒有任何線索:多部中國電影史和中國紀錄電影史專著只字未提,與上述這兩部影片相關的學術論文幾乎空白,“WANGO WENG”更不知其為何人。
正當我一籌莫展之時,有同事從書庫里翻出了《葉淺予自傳》等圖書,書中有葉淺予先生的日記和回憶文章,那些日記和文章正好解答了我們的兩個疑惑:“前些日子鄭用之、司徒慧敏、翁萬戈合伙辦的‘中國電影攝影公司’ 為我拍了一部畫戴愛蓮的小影片,我上了鏡頭”,“翁萬戈、司徒慧敏合辦了個中國電影企業(yè)公司,將為愛蓮攝制一部舞蹈小片,定明日開拍。今天要完成《徭人之鼓》的背景”,“慧敏今日拍攝愛蓮的《啞子背瘋》,上午我一人趕制橋面,正式做布景工人?!庇纱宋覀冎溃爸袊娪捌髽I(yè)美國公司”是旅美華人翁萬戈先生與民國電影家鄭用之、司徒慧敏三人於1946年聯(lián)手在美國創(chuàng)辦的電影機構,“我們的計劃是大規(guī)模的制片,譯制,發(fā)行,制片要包括單卷文化短片二十種,一半在美就地取材攝制,一半在中國攝影后寄美編剪。這些短片的對象是美國,加拿大,南美,以及歐洲,以補他們對中國認識之不足”(翁萬戈《“中國電影企業(yè)”在美一年錄》),“WANGO WENG”當然就是翁萬戈本人的英文署名了。
翁萬戈先生
其人
翁萬戈,原名翁興慶,1918年7月出生於上海,是清末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的五世孫,一歲時(1919)被指定翁氏家族財產(chǎn)繼承人,幼年及少年時代主要在生活天津,十八歲(1936)那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二十歲(1938)赴美國普渡大學(Purdue)留學,二十二歲(1940)獲機電工程碩士,同年進入威斯康辛大學美術系改學油畫,此后一直在美國從事繪畫、攝影與電影制作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二戰(zhàn)時期先后受雇於美國軍方特別服務部和美國國務院電影部從事電影工作,“美國國務院專為中國放映之影片多由其編譯及說明”,據(jù)說著名的二戰(zhàn)影片《中國為何而戰(zhàn)》中文旁白就是出自翁萬戈手筆。
而據(jù)翁先生回憶,當年之所以放棄工程師的職位去學電影,跟紐約的華美協(xié)進社大有關系,是受協(xié)進社社長孟治先生的鼓勵與引薦,才去某個私人電影基金會學電影的?!拔曳g過的美國電影有幾十部之多。一開始做講述人,后來改用字幕時,有些大片會在銀幕上壓低英文字幕,增加一行中文字幕,再后來全部改用中文字幕,這些變革我都經(jīng)手過。最早翻譯的是卓別林的電影,原是默片,后來制片方給它加上了聲音,又翻譯成各國文字,全世界推廣。中文就是我翻譯的,而且從頭到尾都是我配的音。此外,出自我手的最著名的片子,可算是《卡薩布蘭卡》。”“我的運氣非常好,1941年學拍電影,一年不到就進了好萊塢,當時我24歲?!薄拔遗倪^不少小電影,都是講中國的,比如書畫,因為我對那東西熟悉?!焙荛L一段時間里,文博收藏圈的人們都把翁萬戈當做收藏大家,而他自己卻不這樣認為:“我屬于運氣好,雖然也收了不少東西,但大多數(shù)都是祖?zhèn)鞯募也亍K裕瑒e人總問我‘你是不是收藏家’,我會說,我是 ‘守藏家’?!逼鋵崳娪安攀俏倘f戈先生一生的重要事業(yè)。
在民國時期金陵大學孫明經(jīng)教授主編的《電影與播音》期刊“海外通訊”欄目中我們找到了幾份當年“華盛頓美國國務院電影部翁萬戈先生致本刊主編函”和翁萬戈翻譯介紹的美國紀實影片資料,以及諸如署名翁萬戈的《利用電影協(xié)助消除我國的愚貧弱私--平民電影廠計劃綱要》等文獻。如果說,1940年代與翁萬戈長期合作的金陵大學孫明經(jīng)教授,是把海外尤其是美國的紀錄片制作理念與技術引進到中國來,創(chuàng)立并促進了中國高等院校的電影電化教育,那么,翁萬戈則是通過電影化的技術手段,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歷史和人文景觀系統(tǒng)地介紹到美國乃至世界上去的第一人,他留下的那些影片足以證明這一點。
翁萬戈與攝影師在拍攝中
作品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1940年代至1980年代的四十年間,翁萬戈先生至少拍攝制作了三四十部中國題材的紀實類影片,現(xiàn)存的600多本電影膠片(包括成片拷貝與拍攝素材),大多存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以及印第安納大學圖書館。其中,《Buddhism in China》(中國佛教)一片曾在1973年亞特蘭大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金獎。
以目前我們已經(jīng)獲得的近二十部成片和看到的樣片來說,翁萬戈先生的電影作品,從拍攝內(nèi)容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中國歷史文化系列,《the Story of Chinese Art》(中國美術概觀)、《Chinese Ceramics Through the Ages》(中國歷代陶瓷)、《Chinese Bronzes of Ancient Times》(中國古代青銅器)、《Chinese Jade Carving》(中國玉雕)、《Chinese Painting Through the Ages》(中國古代繪畫)、《Buddhism in China》(中國佛教)、《Chinese Landscaping》(中國園林)等等;第二類是中國藝術與藝術家系列,《Ch'i Pai-shih paints》(齊白石畫)、《Painting a Chinese Figure》(畫中國人物)、《Painting the Chinese landscape》(畫中國山水)、《Chinese puppets:song of eternals》(中國木偶:永恒之歌)、《Chinese Shadow Play》(中國皮影)、《Chinese firecrackers》(中國鞭炮)、《Chinese Dressmaking》(中國服飾)、《Chinese Kitchen》(中國飲食)等等;第三類是中國城市景觀,《A Town by the Yangtze》(揚子江畔一小城)、《Nanking the southern capital》(南京:南方的首都)、《Hangchow,China’s garden city》(杭州,中國的園林城市)、《Tientsin,gateway to North China》(天津,華北的門戶)、《Peking,Marco Polo's Wonder》(北京,馬可波羅的奇跡)等等;第四類是中外文化交流及其他系列,《镕美鑄華》(記錄留美中國學生生活)、《有書大家讀》(介紹美國國會圖書館概況)、《Yellowstone,Grand Canyon,Steiner's night over America》(黃石公園,大峽谷,美國斯坦納之夜)等等。
《中國美術概觀》影片截圖
《中國美術概觀》影片截圖
《中國皮影》影片截圖
《中國皮影》影片截圖
《南京:南方的首都》影片截圖
《杭州,中國的園林城市》影片截圖
翁萬戈及其“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的影片,大多是容量一本拷貝(10分鐘內(nèi))或兩本拷貝(20分鐘內(nèi))的短片,小制作,低成本。很多時候,他自己既是編導,又是攝影,有時候還是演員或旁白配音演員,甚至還要利用自己的繪畫才能充當布景工人,后期制作時的片頭襯畫、字幕,大多是他親自手繪書寫的。譬如《畫中國山水》一片中的國畫家就是翁萬戈本人,傳統(tǒng)士大夫家庭出身的他,從小受到中國繪畫藝術的熏陶與訓練,其功底,其技巧,無論是畫線條還是著墨上色,絲毫不遜色於同時代的大畫家。
童年翁萬戈
翁萬戈與他的兄弟姐妹
江蘇常熟,是翁氏家族的繁衍地,也是翁萬戈先生的故鄉(xiāng)。影片《揚子江畔一小城》,是翁萬戈1948年回國時拍攝於常熟古城。“我一回到上海,就回到過常熟,就在常熟自己拿一個小的16毫米Bell & Howell老式攝影機,還要上簧的,我花了一天工夫在常熟拍了這部紀錄片,言子墓,著名的古跡,我記得我照了,劍門,我跑到劍門去拍了。我拍的電影里頭,也稍微有點悲感,我寫的英文講詞,目前很多人認為就是寫的詩,是一首英文詩,這個詩就是有點眷戀的意思,就是想家,思鄉(xiāng)之念,我這個電影在我制造的時候,在錄音的地方,那個錄音師是個歐洲人,他也想家,他看了我這個電影他落淚了,所以有這個感動力?!?/p>
翁萬戈的常熟故居
影片《揚子江畔一小城》截圖
影片《揚子江畔一小城》截圖
影片《揚子江畔一小城》截圖
翁萬戈的紀實影片,其初衷是向海外推介中國文化、藝術、歷史與自然景觀,但客觀上為今天的中國觀眾留下了龐大的不可再生的歷史影像資源,是中國紀實電影史上珍稀的音像寶庫。2019年10月,為紀念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音像遺產(chǎn)日”,經(jīng)翁萬戈先生家人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的授權,上海音像資料館先后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zhàn)紀念館、上海電影放映史上的重要地標建筑禮查飯店舊址(現(xiàn)為上海證券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館、南京市藝術中心等場館舉辦了《被電影史遺忘的電影人——翁萬戈與他的故國情懷》主題系列放映活動,把這位被中國電影史遺忘的電影人及其影片,重新拉回到觀眾的視野中。
“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期頤老者,一生致力于推廣和弘揚中國文化。他的紀錄片沒有花哨的鏡頭,沒有高超的編輯,有的只有那份對祖國、對家鄉(xiāng)深深地眷戀。”(南京市文化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當我看到穿城而過的小火車,我很興奮,在場的很多人可能只聽過沒見過。縱觀翁先生的片子,既蔚為大觀又富有田園風光,畫面里的山水、農(nóng)田景象,勾起了我對以前生活深深淺淺的回憶?!保暇┌自捠〖壏俏镔|文化傳承人查志華老人現(xiàn)場觀影后的感慨)
“我小時候生活在農(nóng)村,常熟水鄉(xiāng)的勞作情景我熟悉,犁田水牛、播種稻谷、盛開的向日葵都是那時候鄉(xiāng)村的景物。還有常熟古城的風貌,影片里看到的是真實的原生態(tài)。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好多景物都消失了,現(xiàn)在這個片子可以作為城市更新中的參照物,某些特色的景物景觀可以據(jù)此來恢復的?!保ǔJ煳掏樇o念館王忠良館長)
“我難以平復激動的心情。珍貴的歷史影像,既觸動了我的興趣,也與我正在鉆研的課題有關。翁先生拍攝的片子有三點與眾不同之處:一是整部片子是他親自操刀,事無巨細親力親為;二是質樸的畫面既靈動又鮮活,像詩歌一樣緩緩流淌,向我們娓娓道來;三是與充滿說教意味的紀錄片不同,他對片子注入了情感,使影片散發(fā)出濃濃的思念和懷舊氣息,把自己的情感完美地詮釋了出來。”(南京藝術學院新聞傳媒學院沈曉平副教授觀影現(xiàn)場點評)
今年已經(jīng)103歲的翁萬戈先生目前生活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自己設計建造的萊溪居家中,真誠地祝福這位百歲老人!
翁萬戈先生
參考資料:
《電影與播音》1944年第3卷第7-8期。
《電影與播音》1946年第5卷第6-7期。
《電影與播音》1946年第5卷第8-9期。
《鐵報》1946年9月30日。
《影音》1948年第7卷第1期。
《細敘滄桑記流年》,葉淺予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
《葉淺予自傳》,葉淺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富世》2012年3月號,上海富世傳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