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90后作家·訪談-鄭在歡:創(chuàng)作就是一個人在家自己和自己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鄭在歡多數(shù)時間宅在北京南五環(huán)的家中,做一份動漫編劇的兼職,同時整理他接下來將要出版的小說集。今年春節(jié),鄭在歡沒有像往年一樣,回到老家河南駐馬店,他之所以沒回去,并非擔心疫情,而是去年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鄭在歡多數(shù)時間宅在北京南五環(huán)的家中,做一份動漫編劇的兼職,同時整理他接下來將要出版的小說集。今年春節(jié),鄭在歡沒有像往年一樣,回到老家河南駐馬店,他之所以沒回去,并非擔心疫情,而是去年回家明顯感覺到樂趣變少,甚至有些無所適從,雖然干的事和往年沒什么變化,于是就“懶得回了”。

2017年,鄭在歡的小說集《駐馬店傷心故事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介于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作品,描寫了鄭在歡記憶中家鄉(xiāng)的親人、鄉(xiāng)鄰和伙伴,他們年齡、性格各異,卻幾乎都是常人眼中的“怪人”。“駐馬店”,這個天生帶有黑色幽默感的地名,也經由鄭在歡的書寫,從地域鄙視鏈和網(wǎng)絡段子中掙脫,第一次經受了來自純文學的審視。鄭在歡在后記中說:“人都是來來去去的,能留下來的,永遠是生命中最動人的時刻。這些故事被反復講起,即使變得面目全非,我相信最本真最值得講述的地方依舊保留其中。這樣的故事不是小說,是用生命活出來的?!?/p>

與同代其他“90后”作家相比,鄭在歡的履歷顯得尤為特殊,生于1990年的他甚至九年義務教育都未及完成,但這并非因為成績不佳。鄭在歡的生母早逝,暴虐的繼母不愿支持他讀書,于是念完初一之后,鄭在歡就不再上學,而是跟隨親戚外出打工。

幸而鄭在歡從小喜愛閱讀,“凡是帶字兒的都愛讀”。從武俠小說到青春小說,從網(wǎng)絡文學到經典名著,他在文學中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世界,并且慢慢練習講起了屬于自己的故事。

宅在家中寫作的鄭在歡

看到韓寒、郭敬明出書成名,就更有信心了

澎湃新聞:作為一名“90后”寫作者,你的青春經歷顯然具有非典型性,初一輟學、在外打工……這些年你都待過哪些城市?做過哪些工作?

鄭在歡:我老家是在駐馬店新蔡縣的一個村子里,與安徽接壤。我16歲時外出打工,農村里出去打工一般都是投靠親戚。第一次去的是河北的白溝鎮(zhèn),那是一個專門生產箱包的鎮(zhèn),鎮(zhèn)上全都是做箱包的小作坊,主要生產工具就是縫紉機。因為是小作坊,所以他們找的工人都是差不多15到20歲之間不上學的少年。我在白溝干了兩年,每天從早上一直干到夜里十一二點,干得頭昏腦漲,那段時間比較艱苦。

離開白溝后,我又去了浙江余姚,那里的親戚很多,感覺整個村子住的都是我親戚,他們在那里做小生意或者進廠打工。我之前在白溝學會了踩縫紉機,于是就被親戚介紹到一個皮鞋廠里踩縫紉機做皮鞋。當時2008年趕上金融危機、奧運會……廠子里活不多,經常上午干半天,下午就能出去玩了,這段生活還是很快樂的。

2009年,我到了北京,還是找親戚,他們在大紅門做批發(fā)生意,主要是軍用物品。我?guī)退麄児芾韼旆?,還要把貨物拉到柜臺,在柜臺上賣東西。我經常騎著電瓶車,從大紅門的庫房調貨到大柵欄,一路上從南到北,從永定門到前門,也算感受到北京作為一個大城市的繁華。

澎湃新聞:后來如何逐漸走上寫作之路?

鄭在歡:在北京,我第一次買了一部諾基亞N72的智能手機,就可以用UC瀏覽器上網(wǎng)了。當時有一個挺大的手機網(wǎng)站叫“空中網(wǎng)”,我在上面看到它正在辦一個文學比賽,頭獎獎金30萬,我一看就動心了,因為正好剛買了新手機,于是我就開始在手機上寫東西。我16歲在河北那時候都是用筆寫在本子上。

我在空中網(wǎng)上用手機連載了兩篇長篇小說,一篇是講一名殺手的故事,一篇是玄幻小說,從秋天寫到冬天,寫殺手的小說獲得了比賽的三等獎,有8000塊獎金,我騎著送貨的電動車到中關村領獎,還見到一位曾經在網(wǎng)上“罵架”的中年寫手。

隨后我用8000塊獎金買了一臺電腦,全身心地投入寫作,那時候就是想出書,想靠寫作成名,但對文學沒有太多想法和認識。

澎湃新聞:那時候是寫什么類型的小說呢?

鄭在歡:寫一個自傳體的青春校園小說,因為我小時候上學的風氣都是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甚至有十幾歲小孩墮胎的事情,我就想把這些東西寫出來。再加上我當時看地攤上韓寒、郭敬明出的書,都是寫校園,還能出名,我就更有信心。

這個長篇小說我后來寫了三次都沒有寫完,不過幸虧沒寫完,那時候還是太小,不會理解少年的無奈、悲傷和遭遇的坎坷來源何處,以及他們?yōu)槭裁磿绨莨呕笞?,喜歡在外面瞎混。這肯定是和當?shù)氐慕洕鸂顩r與成人世界是分不開的。

在寫這個長篇的間隙,我還寫了一大堆中短篇小說,當時不知道有“發(fā)表”這回事情,也不知道有文學雜志。后來有一次我跟當時的女朋友去報刊亭買她喜歡看的八卦雜志,才從《收獲》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投稿地址,于是第一次把自己的小說打印出來寄了過去,直到有人跟我聯(lián)系,才慢慢知道還有編輯、稿費這回事。

澎湃新聞:你比較喜歡讀哪些作家的作品?打工過程中,是否有自我教育的意識?

鄭在歡:我小時候讀書不錯,一直都是班長,老師也挺看好我。“北大清華的校門為你敞開。”這是他們對我說的話。但我那時還沒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步入社會后,想的又都是找門路掙錢,比如我會特別留意地攤上賣的各種騙人的“致富經”,會去研究這些東西。我不會為了增加某方面的知識、技能而去看書,后來之所以會比較喜歡讀文學,是因為它能吸引我,而且也認識了一些寫作上的朋友,也會互相影響。

我開始大量讀文學書最早是在天涯書庫,里面有很多經典文學作品,我用半年時間就把里面的書在手機上基本看遍了,當時是海量地閱讀,逮到什么就看什么,直到后來才會有選擇性地重看一些書,比如胡安·魯爾福、海明威的小說。

《駐馬店傷心故事集》

借一下老家駐馬店的“東風”

澎湃新聞:你的第一本書直接把家鄉(xiāng)河南“駐馬店”寫進了書名,但駐馬店在民間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飽受“地域黑”,長期被污名化。你作為駐馬店人,從小生長在那片土地上,如何理解家鄉(xiāng)的“魔幻”色彩?又如何在文學上加以呈現(xiàn)?

鄭在歡:這本書之所以用“駐馬店”命名,其實也是出于銷售的考慮,借一下老家的“東風”。所謂“魔幻”,我想是因為“駐馬店”這個地名本身就給人一種土了吧唧的小城市的感覺,就像趙本山在小品里老說“鐵嶺”一樣,他不會說遼寧沈陽,“駐馬店”同樣有這種效果。

至于駐馬店或者任何地域被污名化,這都是寫作者沒辦法改變的。我寫駐馬店,也不是為了改變人們對駐馬店的看法,我絕對沒有這種想法,只是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地名拿來用而已。任何一個地名放到文藝作品中去,都會散發(fā)出浪漫色彩,曼哈頓和布魯克林是很多美國作品的地標,我用“駐馬店”,僅僅是覺得浪漫不分大小或者時尚,浪漫取決于有沒有人注意到。

我喜歡在小說里寫真實的地方,前提必須是我離開了這個地方以后,比如我為河北白溝和浙江余姚都寫過一篇小說,可是我現(xiàn)在還在北京生活,就沒辦法去寫北京,好像沒有那種挖掘過去帶著灰塵的生活的感覺。

澎湃新聞:《駐馬店傷心故事集》分為“病人列傳”和“Cult家族”兩部分,其實內容頗為相似,講述了一群“非正常人類”的殘酷故事,很多人認為其中包含了你本人的苦難成長史,那么小說里有多大成分是虛構的?

鄭在歡:這本書里寫的人物在我的現(xiàn)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沒有一個是純虛構出來的。我其實沒有太把它當成小說作品,而是一種人物速記或人物隨筆,梳理歸納下在我生命中出現(xiàn)過的那些印象深刻的人。

書出版后,我寫到的一些人物原型還會去買來看,比如我童年生活的那個村子里的人,包括我的家人?!恶v馬店傷心故事集》這本書其實是一個成年人回頭去看自己少年時認識的世界——一個語焉不詳?shù)氖澜纾岳锩婧芏嗳宋镄蜗笫呛苣:?,因為少年記憶里的只言片語,又變得充滿活力。比如書里面寫到一個不愿嫁人的女性“菊花”,她不嫁人就是留給我小時候最深的印象,但她為什么不嫁人,我到現(xiàn)在也不知道,寫這篇故事的時候我二十多歲,等于是對當年的記憶重新進行一種追溯和填充。

澎湃新聞:在你構筑的小說文本中,雖然每個人物都單獨成篇,但細讀之下就會發(fā)現(xiàn)有部分閑散情節(jié)彼此呼應和連接,仿佛具備了長篇小說的規(guī)模和野心,這是出于一種怎樣的考慮?

鄭在歡:我寫的所有故事里,人物都會有呼應,特別是鄉(xiāng)村譜系中,因為所有的人物關系在我腦子里就像一張網(wǎng)一樣。這是屬于我個人的歷史脈絡。我們看清宮戲,會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劇集里同一個角色的不同處理,那是大眾對歷史的想象。我寫小說的時候也時常會有這種感覺,那些小人物成為歷史,他們在時空中有所交匯。不過那些呼應不是事先謀劃出來的,可能寫到某個人時,就會聯(lián)系到另一個人,但那個人不屬于這個故事,就一筆帶過了,但他在別的故事里就會成為主角。

澎湃新聞:現(xiàn)在很多寫作者都喜歡在對話敘述中突出方言特點,你在書名中突出了地域性,卻似乎沒有在語言上給予相應的表現(xiàn)力,只是在個別詞匯上運用了一些方言,主要還是依靠第一人稱的普通話敘述。這對你主要書寫的鄉(xiāng)村而言,是否意味著表現(xiàn)力的缺失?

鄭在歡:我覺得作品讓別人讀起來還是越接近日常越好,我的寫作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我不想說我寫的東西只是給河南人看,如果我懂英語,我甚至想用英語寫作。另一方面,我也不想寫“河南味”的小說,比如有什么“京味”小說,這種東西偶爾讀一下可能會覺得有意思,但是不能當做一種追求,否則就太窄了。

當然我有些地方還是會保留一些河南話,為了增加語感。比如一些名詞,我老家話里把公羊叫“老騷虎”,這就很有意思,很形象,也給人新奇的感覺。還有一些用詞組合足夠別致,而且能在普通話里被“發(fā)揚光大”,比如“熊蛋”這個形容詞,是搞笑的意思,它能和普通話契合。至于其他河南話的口語,像“中”、“恁啥咧”這種,我都覺得太普通了,寫出來沒什么意思。

我不會為了發(fā)揚方言去寫小說,有個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它用吳語方言寫成,但是跟我們多數(shù)人日常的漢語表達還是有隔閡,它只是為讀者展現(xiàn)一幅別樣的風景而已。

澎湃新聞:近幾年,關于你的采訪、報道、活動邀請接連而至,會不會有一種突然出名的感覺?

鄭在歡:完全沒有。十幾歲到二十來歲那段時間,我悶在家里寫小說,只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橫空出世、一炮而紅。這個想法讓我興奮不已,并且支撐起我的熱情。后來別說出名,日常生活都成問題的時候,我開始去上班。就是這時候我開始見到更寬廣的社會,并認識到出名也沒什么了不起的,這不值得當作一個目標去努力。當然,這也可以當作認命之后的自我說服?,F(xiàn)在的情況是,我不會把出名當成一個事兒,出不出名都無所謂。但我怕寂寞,我怕我寫的東西沒人看。只要我寫的東西被看到,哪怕不知道是我寫的都無所謂?,F(xiàn)在大家在談論的文學,在我看來都不夠勁兒。

澎湃新聞:注意到你的介紹中還有“音樂人”的標簽,平時也在玩音樂嗎?

鄭在歡:我平時會寫一些歌,音樂肯定比文字更能直接地感染到受眾。不過這些歌都只是彈著吉他簡單錄制,挑一些發(fā)在網(wǎng)上。相比寫小說,搞音樂還是需要更高的成本,都是搞創(chuàng)作,在我看來沒有高下之分,我甚至還想要拍片子,還有一些小說我也想把它們做成有聲作品,比如我發(fā)現(xiàn)我的一些小說適合說唱。創(chuàng)作就是一個人在家自己和自己玩,動用一切可玩的元素。

澎湃新聞:接下來有哪些寫作和出版計劃?

鄭在歡:接下來要出的一本小說集是我十年寫作的精華。目前想寫的東西太多了,科幻、犯罪……我什么都寫,電腦上一桌面都是文檔。時間、精力不夠,這是一個大問題。其實我始終覺得寫小說是個玩意兒,特別害怕把它當作藝術品那樣去對待,比如我特別重視的那個自傳體長篇小說,一直拖著沒有寫完,我越是在乎的東西越難以完成。

玩音樂時的鄭在歡

90后作家同題問答

1.你如何定義“90后”?

這應該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半手機”一代,“90后”有智能手機是少年時代,到了“00后”,從出生就有這玩意兒。智能手機改變了我們,肯定是這樣。“90后”是從少年時期被改變的,這很重要,意味著他們還有“手機的史前時代”。

2.你最近關注的一個社會事件/新聞是什么?為什么會關注?

最近悶在家里,似乎只能看手機,事實上這段時間是我看手機最少的時候。我不敢看。從大年夜開始,新聞看得我胸悶。這是我被無力感襲擊最狠的一次,既然什么都做不了,我也就只配關心糧食和蔬菜?;钪铩R苍S我事后會看,但我現(xiàn)在不想看,我想讓自己心情好一點。當然還是會看到只言片語的東西,“老人患病去世,六歲孩童獨自在家”、“手機上網(wǎng)課,女孩因為家里手機不夠用而自殺”,這些都是我在朋友圈看到的,我沒有點開。這么說顯得我喪失了社會性,這些觸目驚心的“個案”,其實我們都知道為什么會發(fā)生。我唯一看的一個長篇新聞,是“肖戰(zhàn)事件”,這確實是更“新聞”的東西,因為這之中涉及到我不懂的部分,涉及到新一代年輕人。網(wǎng)絡是屬于年輕人的,就像他們一出生就擁有手機一樣,我確實想要搞明白他們在關心什么。就像這時候,他們?yōu)榱伺枷窀闫稹笆?zhàn)”,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當然我完全不想指責他們,少年時期總是轉瞬即逝,我們也都是少年過來的。少年是一生中最容易后悔的時期,前提是我們愿意回顧,現(xiàn)在這幫少年搞出那么大的事兒,他們日后一定會想一想,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3.你如今最想嘗試的寫作題材/類型是哪種?

我做過電影編劇。做編劇的時候必須要對類型極其敏感,但寫小說的時候,類型在我這里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有,也只是作為一種手段運用。寫作是為了破壞,不是為了鞏固已有的東西,在破壞中建立新的秩序,這幾乎是寫作的全部意義。

4.你比較關注的同輩作家?

這些年我們以代際劃分作家,導致我認識了不少同齡作家,這把我們搞得好像是同一個陣線的。我很關注,又不太關注,怎么說呢,從寫作角度來講,我不關注任何人,從社會學角度來講,我關注他們?yōu)槭裁催@么寫。不過說老實話,我讀得不多,同時代的作家我讀得都不多,我愿意時過境遷再去讀,他們越火,我越不讀。

5.有沒有寫作上的“小怪癖”?

想了一下,沒有。又想了一下,也有。我寫作比較看狀態(tài),心情太好的時候寫不了,心情太差也寫不了。我寫作也沒有那么規(guī)律,有時候能一口氣寫不少,有時候幾天都沒法寫。愿意寫作的時候,大部分處于這么一種狀態(tài):有點憂傷,但身體里充斥著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通俗地稱為“希望”。我相信明天,于是我寫作。

6.你經常上的網(wǎng)站有哪些?

豆瓣、知乎、蝦米音樂、網(wǎng)易云音樂、QQ音樂。

7.你比較關注哪些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他老了,估計拍不了幾年了,去年的一部《愛爾蘭人》我第一時間看了,并給出了五星好評。

8.社交媒體上最常用的表情?

我不太會使用表情,這大概因為我是滯后的“半手機一代”,畢竟我19歲才擁有第一部智能手機。有時候我會心血來潮學著使用別人用的表情,但很快我就忘了要使用表情這回事。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