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從莊子到陶淵明:“心”既不會被自然約束,也不會為自由束縛

【編者按】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藝術(shù)與文化教授包華石(Martin Powers),曾于1993年、2008年兩次獲得列文森獎,是世界頂尖的漢學家、中國思想與藝術(shù)史家?!段髦杏袞|》是包華石的首部中文專著,

【編者按】

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藝術(shù)與文化教授包華石(Martin Powers),曾于1993年、2008年兩次獲得列文森獎,是世界頂尖的漢學家、中國思想與藝術(shù)史家。《西中有東》是包華石的首部中文專著,充分體現(xiàn)了包華石藝術(shù)史與思想史并重的獨特研究路徑,該書討論了平等公正的社會理想和組織設(shè)計在前工業(yè)時代的中國和英國的發(fā)展演變,并在此過程中,復(fù)原了中國的正義傳統(tǒng)在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有關(guān)社會公義的政治討論和制度建設(shè)中扮演的隱藏角色。本文摘自該書的《從自然到“自由”》一節(jié)。

在漢朝于公元3世紀早期瓦解之后,世襲制最終成為了決定社會地位、財富以及威儀的主要因素,這與中世紀的歐洲是一致的。直到10世紀中國中古時期結(jié)束,以舉賢任能的標準來決定社會角色才真正得以回歸。但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像陶淵明(約365—427年)那樣的人,試圖去沖擊中古時期對人格品性的束縛。莊子有關(guān)“天放”的思想對于達成這樣的目的頗有助益,同時也啟發(fā)了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在陶淵明從仕宦歸隱田園的詩句中找到與此對應(yīng)的絕佳例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迷诜\里,復(fù)得返自然。

在英譯本中,阿瑟·韋利(Arthur Waley)將此處的“自然”譯為“自然與自由”(nature and freedom), 這一恰當?shù)淖g法考慮到了陶淵明長久以來對于樊籠、塵網(wǎng)或者官場規(guī)則這些約束的比喻。在陶淵明關(guān)于回歸家園的著名詩篇中,他對一方面是士族門閥的處事方法與束縛,一方面是個人自由與自然性這一二元分歧做出了更為深刻的探索: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

與英文“nature”不同,在漢語中,人之“本性”與“自然”是截然不同的兩個詞。此處,陶淵明以這兩詞互為說明。他把自己的、個人的喜好傾向作為判定“自然”的標準。如果某個東西與陶淵明所謂的“己”(self)相一致,那它就是自然的,反之則非自然。這種對“自然”的理解與莊子的相同之處在于:自然不是被這個系統(tǒng)以外的某物所“引發(fā)”的,在這里,陶淵明就將他的“己”視為一個內(nèi)在于自然系統(tǒng)的自然體系。

正如莊子一樣,我們必須繼續(xù)追問:如果陶淵明視“己”為自然的,那么,他又如何會存在非自然的狀態(tài)呢?這一疑問的答案就是人的意愿(即“心”):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知來者之可追”的意思是,陶淵明可以通過依據(jù)個體意愿而行動來改變自己的社會角色?!靶巍币馕吨环N物質(zhì)性的肉體。因為陶淵明個人的決定,這具肉身成為了“己”的束縛,恰是這一 理解為進一步的認識提供了一個關(guān)鍵點:如果陶淵明可以讓自己陷入奴役,那么他也能夠?qū)⒆陨韽倪@種奴役中解脫出來。這一觀點深深根植于莊子及其追隨者的哲學傳統(tǒng)。在接下來的一些章節(jié)中,莊子及其追隨者們理解的個體獨立——即“天放”——不僅僅是基于經(jīng)濟獨立或自耕而食的能力。人類心智與生俱來的自主權(quán)是個體獨立性的另一個根源:

崔瞿問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 “汝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劇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不難看出,這段優(yōu)美的行文與陶淵明關(guān)于個人自由的闡述存在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靶摹保╩ind)既不會被自然約束,也不會為自由束縛。只有當心選擇如此時,它才是自然的;只有當心是自然的,它才真正自由。

在中古時期的中國,陶淵明的精神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其價值是被晚唐白居易等人的古文運動重新發(fā)掘出來的。明確地將“自然”轉(zhuǎn)換為“自由”的人是白居易,這一轉(zhuǎn)化最為明顯地體現(xiàn)在其《適意二首》開頭的幾行詩句中,該詩直接取典自陶淵明的歸園詩:

十年為旅客,常有饑寒愁。三年作諫官,復(fù)多尸素羞。有酒不暇飲,有山不得游。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

與陶淵明“何則?質(zhì)性自然”的發(fā)問一樣,白居易也決心要過隱居的生活,所以當面對為什么缺乏事業(yè)上的志向這樣的疑問時,他的回答就是“拘牽不自由”。此處的差異值得注意,而這種置換也非常絕妙。

現(xiàn)代學者喜歡強調(diào)前現(xiàn)代時期的中國所使用的“自由”與現(xiàn)代語境中的“自由”是不同的,這種理解頗為正確,但并不如通常認為的那般理所當然?!白匀弧敝械摹白浴敝傅氖翘斓刈匀坏牧鬓D(zhuǎn)(natural process)?!暗馈辈⒉皇怯赏庠诘恼嬖讋?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自”依照其自身的法則在運行。陶淵明就將這個過程視為他自己的“己”的典范。他的“己”為何謂自然提供了標準,而并不存在其他標準。只有人為的社會規(guī)則才會干擾他的個人天性,也就是他那與生俱來的自我。

另一方面,“自由”中的“自”指的是白居易的自我,也就是他自己的意愿。照字面意思來看,它的意思是“由我自己”,甚至是“自因的”,這里的“自”指涉的肯定是個人的自我,而不是自然?!坝伞边@一單字的置換表現(xiàn)出一種意味深長的語義演變。

那么,白居易通過“自由”要表達什么意思呢?他的詩文給出了答案。很明顯,白居易的“自由”指的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更重要的是,白居易的“自由”還意指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自由言說,特別是在政治語境當中言其所欲言。我們知道,白居易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很大的關(guān)注。在中古時期的中國,人可能因直抒己見而送命,這與當時的歐洲是很相似的。白居易就曾寫過一份以朱云(約前90—前18年)之事為素材的奏章,來紀念這位敢在昏庸的漢成帝(前51—前7年)面前大膽諫言的漢官。這份奏章論述了言論公開在國家治理中的必要性。在一篇號召廣納諷諫之詩的詩歌中,白居易一針見血,切中問題的要害:

貪吏害民無所忌,奸臣蔽君無所畏。君不見,厲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無利?君兮君兮愿聽此: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采詩官——監(jiān)前王亂亡之由也》)

在與元稹往來的書信名作中,白居易滔滔不絕地抱怨了詩人們將批判隱于寓言之后的做法。讓他最為傾慕的典范是杜甫,杜甫對于政事的批評就是直言不諱且不加粉飾的。當然,白居易在其《新樂府》詩集中,也對上至帝王、下至將帥的權(quán)貴進行了公開地批判。

白居易還圍繞“放言”(free speech)這個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組詩,其中的“放”與莊子“天放”中的“放”有相同含義。這些依照順序排列的組詩受到了元稹早前所寫之詩的啟發(fā)。詩中反復(fù)敘述了政治言論以及不受約束地表達個人政治觀點的需求。

顯而易見的是,與前現(xiàn)代語境中的“l(fā)iberty”(即世襲特權(quán))和現(xiàn)代語境中的“l(fā)iberty”(即自由)相比,白居易的“自由”盡管與現(xiàn)代術(shù)語不完全等同,但兩者在語義上更為接近。大約在18世紀60年代之前,甚至對于很多19世紀的寫作者來說,“l(fā)iberty”與“rights”指的是世代承襲的特權(quán)。它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普遍權(quán)利恰好相悖,因為一個人由世襲所得到的特權(quán)與其社會地位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前現(xiàn)代語境的“自由”早已與個體能動性甚至解放政治言論的觀念合為一體了,它與現(xiàn)代術(shù)語中的“自由”主要是程度上的不同,而非性質(zhì)上的區(qū)別。

柳宗元是另一位與白居易處于同一陣營的人。他曾寫過一篇深具影響的文章,從歷史的角度展示了社會地位世襲體制內(nèi)的不公平與不穩(wěn)定。柳宗元激進的觀點最終使其被貶永州,在那里,他又寫了一些文章進一步發(fā)展了有關(guān)自然與自由的主體意象: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該段的第一句話參照了《莊子》中的“上與造物者(道)游”。作為自由的同義詞,“游”或者是沒什么目的的移動,這些使用最初都來自于《莊子》首篇,也與《歸去來辭》以及白居易的《適意二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以“心凝形釋”為開頭的那句話直接模仿了陶淵明,這讓我們回想起陶淵明關(guān)于其心為其形所役的說法。而柳宗元從另一個方面主張聚焦在“心”,從而釋放“形”。當然,最終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已被貶謫的事實。只有在其被謫遷流放、被當時朝廷標識為異端之時,柳宗元方才開始意識到不受束縛的真正意涵是什么!

柳宗元討論“天放”的貢獻遠在其反抗當時政令腐敗的貢獻之上。重要的是,他能夠在被流放的過程中,使用梭羅式的散文描寫自然環(huán)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社會與精神理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于他自己的、個體釋放的自然鏡像。魚兒悠然戲于溪澗,此景無疑使柳宗元想起了莊子的“魚之樂”。他注目于林間動物在山野中無拘無束地奔走,沉醉于山泉躍動在巖石上的純?nèi)恢?。與大幅提升了假山石的審美趣味的白居易一樣,柳宗元發(fā)現(xiàn),未經(jīng)雕琢的奇石所具有的自然美感是人造之物的機巧無法比擬的。可以說,柳宗元大概是歷史上以不加琢磨的木枝來打造“天然”家具的第一人。

理解以這些自然之物所象征的社會理想有多么激進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柳宗元來說,沒有什么比終止保障著唐代中國最高政治權(quán)力的世襲等級制更為重要的事了。這樣的一個人同樣也發(fā)展出了對個體自由的意象描述,絕非偶然。使得政體擺脫貴族的控制,柳宗元的這個概念是其關(guān)于個體自由的夢想之一,因為個體自由在一個社會地位由傳統(tǒng)群體成員關(guān)系所界定的社會中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西中有東:前工業(yè)時代的中英政治與視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編,[美]包華石主講,劉東評議,王金鳳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