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力士是保護佛和佛法使命的侍衛(wèi)和護從。從犍陀羅到龜茲再到云岡,經(jīng)歷了曲折的傳播路徑后,金剛力士在云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云岡的金剛力士的形象也影響到西域地區(qū)、敦煌以及龍門石窟金剛力士群體的藝術形象。那么云岡石窟的金剛力士有什么特征?在云岡石窟的不同時期,金剛力士形象又有怎樣的變化?
云岡石窟古稱“武州(周)山石窟寺”,始建于公元5世紀中葉(460年),位于大同城西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xiàn)存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后,第一次由國家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群,她以規(guī)模宏偉、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在云岡眾多的造像題材中有一種形象叫金剛力士,光彩奪目,不由得讓人去注目欣賞。金剛,即銳利,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金剛力士是保護佛和佛法使命的侍衛(wèi)和護從,是云岡的守護神,她在云岡有多種風格,且造型迥異。
云岡石窟金剛力士的特征
根據(jù)宿白先生對云岡石窟的排年順序,即第20、19、18、17、16、7、8、9、10、11、12、13、1、2、6、5、3窟……依次為云岡早期到云岡中期的洞窟開鑿順序。金剛力士,在早期洞窟16~20窟(曇曜五窟)中,出現(xiàn)的數(shù)目較少,且根據(jù)其形態(tài)特征推測為中期補刻的,因此云岡的金剛力士分為中期與晚期。
中期金剛力士總體特征為:頭飾羽翼冠,逆發(fā),表情溫和,嘴角微微上翹,身材高大魁梧,力大無比,側身而立,一手上舉,一手叉腰,位于窟門兩側或佛龕兩側,對稱設置,別具云岡特色。根據(jù)其服飾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第一類,金剛力士身穿甲士服飾,上舉的手里或握金剛杵或握三叉戟抑或空手托起頂部。見第8窟后室窟門兩側、第10窟窟門兩側,第5窟窟門兩側。
上圖分別為第10窟窟門西側 第8窟后室窟門東側 第5窟窟門東側
第二類金剛力士身著交叉式的天衣裝束,頭微微偏向龕內,慈眉善目,一手上舉,起托頂部,另一手或在胸前或在胯上,主要分布在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佛龕的兩側,這類力士既執(zhí)行護衛(wèi)佛的任務,又能聽聞佛的秘密法要,為密跡金剛,是金剛力士的一種?!胺ㄒ馓釉唬骸嶙砸模T人成得佛時,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在外威儀省諸如來。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信樂受喜,不懷疑結?!浞ㄒ馓觿t今金剛力士,名密跡是也?!?/p>
第6窟中心塔柱下
第三類金剛力士,頭戴鮮卑帽,側臉朝向窟門,身著袴褶鮮卑服飾,上舉的手中持三叉戟或持“丩”型武器,另一只手持金剛杵置于肩上。位于第9窟前室北壁中層楣栱龕與窟門門楣之間。
《資治通鑒·齊紀三》齊永明九年(491)載“魏舊制,群臣季冬朝賀,服袴褶行事,謂之小歲;丙戌,詔罷之?!笨梢娺@種袴褶為朝賀之服,是正式場合才穿的,內著圓領衣,外罩交領大袍至膝下,并有配套的腰帶,即“躞蹀”帶??煽闯龅?窟的力士穿的就是這種袴褶服飾,只是當時云岡的工匠已將這種長袖之服改為窄袖且尚未過肘,這種短窄袖衣應該更適合其身份特征,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應對平城地區(qū)的嚴寒與風沙,也不失力士的風度。
第9窟前室北壁中層
第四類金剛力士上身著交叉天衣服飾,下身著甲士服飾,一手上舉,堅挺的托起主尊手臂力量,一手下垂,起到力學與美學的雙重作用,位于第13窟主尊手臂下方的托臂力士。
第13窟主尊手臂下方
云岡晚期造像以清新典雅的“秀骨清像”為特征,力士也不例外,身材變得單薄輕盈。在第15窟西壁圓拱龕的西側,可見一力士,飾頭光,頭發(fā)用發(fā)帶勒起,兩根長長的發(fā)帶在腦后飄逸,面部清瘦,頭微微朝向龕內,上舉的手里握著金剛杵置于肩上,另一只手前伸并握有一物,清瘦的身體上穿著交叉形服飾,腳上部可見裙擺。
第15窟西壁圓拱龕的西側
另一類晚期的金剛力士,面目變得猙獰,不對稱設置,也不像中期的金剛力士那樣慈眉善目,見第12窟窟門西壁,該力士雖然在中期洞窟中,但為云岡晚期補刻的作品,頭戴三角冠飾,在冠的中央以及冠的之間有圓形蓮花紋飾,眼角上翹,怒目圓睜,眉頭緊蹙,脖子的肌肉也刻畫出一條條痕跡,頸飾項圈,下部風化不清。
第12窟窟門西壁
云岡金剛力士的起源
中期云岡的金剛力士形象,融合了犍陀羅藝術、印度北方地區(qū),希臘文明、古龜茲西域文化及鮮卑民族的文化元素,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云岡的力士的羽翼冠的來源可從犍陀羅造像藝術中尋找。犍陀羅位于今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東抵印度河并包括克什米爾的部分地區(qū)。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這里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文化的大熔爐。在犍陀羅藝術中,戴羽翼冠的中俱毗羅、般闍迦,最具代表性,冠上的羽翼呈“Y”形。
金剛力士的三叉戟可能來自印度的北方地區(qū),三叉戟是濕婆的典型法器,它是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三個尖頭是創(chuàng)造者,維持者和毀滅者的意思。而云岡的三叉戟在一根長長的木棍上,就成了宇宙軸心的符號。
金剛杵,《佛學大辭典》:“梵語伐折羅,原為印度之兵器,密宗假之,以幖堅利之智,斷煩惱,伏惡魔。……以金石或木材作之”?!捌鸪踅饎傝剖恰屯印爬踩说谋娚裰饕蛲恿_的典型法器,后來成了濕婆的法器,幾乎與三叉戟的象征毫無二致?!笨梢娊饎傝埔彩菨衿诺姆ㄆ?。
克孜爾第175窟中主室正壁兩側金剛力士與密跡力士呈對稱的設置,在云岡中期的金剛力士也呈這種對稱的格局,但到了云岡晚期,不見這種對稱設置。
金剛力士來到平城就與當?shù)氐孽r卑拓跋文化碰撞交流,所以您在9窟門楣上方可以看到頭戴鮮卑帽、身著袴褶、“躞蹀”帶,具有鮮卑拓跋民族特色的金剛力士形象。
從犍陀羅到龜茲再到云岡,經(jīng)歷了曲折的傳播路徑,形成別具特色的云岡金剛力士,同時云岡的金剛力士的形象也影響到西域地區(qū)、敦煌以及龍門石窟金剛力士群體的藝術形象。
晚期云岡的金剛力士形象已經(jīng)完成了“胡貌梵相”到“改梵為夏”的過程,完全中國化了。
(本文文圖來源于云崗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