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257年,秦、趙之間爆發(fā)了兩場以傾國之力火拼的大戰(zhàn)。第一場是長平之戰(zhàn),秦軍擊敗了趙、韓聯(lián)軍,前后殲滅趙軍四十五萬;第二場是歷時十七個月的邯鄲之戰(zhàn),趙、魏、楚數十萬大軍擊敗秦軍,還趁勢收復了大片失地。
邯鄲之戰(zhàn)雖沒有長平之戰(zhàn)那樣廣為人知,但其對列國形勢的影響卻大于長平之戰(zhàn)。邯鄲之戰(zhàn)還衍生出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如竊符救趙、毛遂自薦、脫穎而出、虛左以待、不遺余力,這些事件背后無不充滿著奇謀妙計和大國博弈。
緣起:趙國毀約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九月,秦、趙長平之戰(zhàn)以趙國的慘敗結束,秦軍主帥白起派人向秦昭襄王請求“益兵糧”,“欲遂滅趙”(《史記·鄒陽列傳》集解)。但第二個月(即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歷以十月為歲首)白起就被征召還朝了。對于白起被召回的原因,《史記》的說法是趙國派策士離間秦國宰相范雎與白起的關系,范雎因嫉妒白起會立下更大的功勞而向秦昭襄王進讒言。
秦昭襄王老年形象
白起雖被召回,但秦國攻趙的既定方略沒有變,秦軍在王龁、司馬梗的率領下繼續(xù)對趙國發(fā)動進攻。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占領了上黨地區(qū)(今山西東南部)和太原郡(今山西北部),甚至還攻取了距離趙都邯鄲僅六七十里的武安(今河北武安縣西南)。
趙軍雖然節(jié)節(jié)敗退,卻也在拼力抵抗。秦軍攻取武安后,已經成為強弩之末。從秦軍進駐長平開始,戰(zhàn)爭已經持續(xù)了九個月。秦軍在長平殲滅了趙軍主力,但秦國兵卒也是“死者過半,國內空”(《史記·白起列傳》);出現(xiàn)了“國虛民饑”(《戰(zhàn)國策·中山策》)的情況。秦國一時半會還滅不了趙國,而一旦楚、魏、齊等國介入秦、趙之戰(zhàn),秦國將處于極為不利的境況。戰(zhàn)爭固然使趙國處于崩潰的邊緣,但也將秦國帶進了危險的境地。最終,秦昭襄王接見趙國特使趙郝,開始議和。
縱然是和談,秦昭襄王也要擺出盛氣凌人的架勢,他要求趙孝成王本人來秦都咸陽以顯示趙國和談誠意。這下可引起了趙國朝廷的激烈爭論。四十年前(前299年)楚懷王入秦被扣之事一直在警醒各國——虎狼之秦不可信,但是為了江山社稷,趙孝成王還是不顧群臣反對,赴秦和談。《史記·虞卿列傳》載:“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于秦,割六縣而媾?!鼻卣严逋跛氖四辏ㄇ?59年)正月,秦國罷兵。
趙孝成王回國后,以大臣虞卿為首的反秦派堅決反對割地給秦國。虞卿的理由很充分,秦國對趙國的進攻可以說是不遺余力,秦國罷兵并非是見到趙國慘狀而動了惻隱之心,而是秦國已經筋疲力盡?,F(xiàn)在,趙國要將秦軍無力占領的六座城邑白送給秦國,并不明智。再說割地給秦并不能保證秦國明年就不攻打趙國。秦國對土地的欲望是無窮的,如果面對秦國的威脅,趙國每次都要割地求和,那早晚有一天趙國將無地可割。虞卿認為,與其將六座城邑割給秦國,不如將城邑送給齊、楚、魏等國,組織諸侯合縱攻秦,到時候還能占領秦國的土地作為補償。
虞卿
虞卿的主張再度引發(fā)了趙國群臣的激烈論戰(zhàn)。趙孝成王反復權衡,自覺不能一錯再錯,最終采納了虞卿的建議,撕毀合約,拒不割地,積極備戰(zhàn)。趙國君臣“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并心,備秦為務”(《戰(zhàn)國策·中山策》)。這一年,趙國將靈丘(今山東滕州東)送給了楚國令尹(宰相)春申君黃歇作為封地,建立了趙、楚聯(lián)盟。
趙國敢于撕毀合約,根本原因在于趙國君臣認為趙國仍然可以與秦一戰(zhàn)。自胡服騎射以來,趙國軍事實力蒸蒸日上,不輸秦國,策士稱“秦、趙五戰(zhàn),秦再勝而趙三勝”(《戰(zhàn)國策·燕策一》)。趙國君臣對再度開戰(zhàn)并戰(zhàn)勝秦國,還是有信心的。當然,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就是趙人認為即使他們再度戰(zhàn)敗,也不會亡國。
秦圍邯鄲與諸侯救趙
面對趙國的背約負盟,秦國自然要出兵討伐,只是經歷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也需要休養(yǎng)一段時間。趙國君臣認為秦國會在第二年發(fā)動進攻。不過,他們低估了秦國這架戰(zhàn)爭機器的運轉效率,議和八個月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軍直抵趙都邯鄲。
邯鄲趙王城遺址中的夯土城墻
秦軍主帥的最佳人選應該是白起,但白起稱自己正在生病,無法統(tǒng)軍,畢竟此時白起已經六七十歲了。秦昭襄王年紀比白起還大,權衡之后,沒有勉強白起,而是任命了一位叫做王陵的人為主將。此人在史料中僅此一見,也不知是沙場宿將還是秦廷新貴。但面對攻城戰(zhàn),縱然是名將也沒有太好的辦法?!秾O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边M攻一方可能付出了巨大的人員物資損耗,但毫無所得。王陵就是這樣,率軍猛攻邯鄲數月,結果敗多勝少,損失慘重,不得不請求增兵。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正月,秦國援兵到達前線,王陵向邯鄲發(fā)動了一次大規(guī)模進攻,結果再度慘敗,損失了“五?!钡谋??!靶!笔谴斡趯④姷母呒壩涔?,“一校”的兵力從一兩千到上萬不等,戰(zhàn)時人員編制比較充實,秦軍應該損失了數萬人。眼看王陵取勝無望,秦昭襄王卻并不打算罷兵,而是決定換將。
秦昭襄王想讓白起代王陵為將。此時白起早已病愈,但他卻不看好這場戰(zhàn)爭。白起認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保ā妒酚洝ぐ灼鹆袀鳌罚┣卣严逋跖稍紫喾饿氯裾f白起,白起本來就怨恨范雎,更加百般推脫,最后干脆說自己又病了。秦昭襄王憤憤地說:“微白起,吾不能滅趙乎?”于是派大將王龁替代王陵伐趙,結果“圍邯鄲八九月,死傷者眾而弗下”(《戰(zhàn)國策·中山策》)。趙國還不斷出兵偷襲秦軍后方糧道,導致秦軍軍心不穩(wěn)。
隨著秦軍的進攻屢屢受挫,諸侯對秦、趙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最初齊、魏兩國是與秦國合作攻趙的,《戰(zhàn)國策·秦策三》載:“秦破馬服君(指承襲父親爵位的趙括)之師,圍邯鄲,齊、魏亦佐秦伐邯鄲,齊取淄鼠(地望不詳),魏取伊是(今山西安澤東南)?!比欢?,隨著頓兵堅城之下的秦軍屢戰(zhàn)屢敗,魏國的立場開始動搖。
當時的魏國國君是魏安僖王,他還有一個以謙恭仁愛而聞名天下的弟弟——信陵君魏無忌。兩人的姐姐是趙國宰相平原君趙勝的夫人,平原君是趙孝成王的叔叔。平原君及其夫人多次寫信向魏安僖王和信陵君陳述厲害關系,希望魏國能救援趙國。然而,這時的魏安僖王對秦國多少心存畏懼。想當年,年輕氣盛的他繼位伊始就與秦國開戰(zhàn),聯(lián)合趙、韓,糾結十五萬大軍與秦戰(zhàn)于華陽(今河南新鄭北),結果慘敗。他痛定思痛,開始調整對外策略,對秦國基本保持著臣服或和平的狀態(tài)。此次秦圍邯鄲,魏安僖王最初是想趁亂占領一些土地,后來發(fā)現(xiàn)秦國是真的要滅趙,唇亡齒寒的道理他還是懂的,在平原君夫婦和信陵君的勸說下,魏安僖王派大將晉鄙率軍十萬救趙。
秦國聽聞此事,立即遣使者告訴魏安僖王:“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史記·魏公子列傳》)魏安僖王猶豫了,環(huán)視諸侯,除齊國曾攻趙外,楚、燕、韓對這場戰(zhàn)爭都持觀望態(tài)度,如果魏國過早卷入這場被戰(zhàn)爭,似乎并非明智之舉。于是,他命令已經行至蕩陰(今河南湯陰)的晉鄙停止前進,就地駐軍。
平原君和夫人只好再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本就是俠肝義膽,更何況是去救自己的親人。他發(fā)動了一批人反復向魏安僖王進言,但魏安僖王不僅不為所動,還派了一名將軍去趙國,勸說趙國尊秦王為帝以換取秦國退兵。信陵君見此情狀,便打算率門客赴趙死難。這時,信陵君曾虛左以待的隱士侯嬴進獻了一條奇計。他先讓信陵君去求魏安僖王的寵妃如姬去偷兵符。信陵君曾替如姬報了殺父之仇,如姬一直感念其恩,所以冒險偷出兵符,交給了信陵君。而后,侯嬴推薦了大力士朱亥陪同信陵君前往晉鄙大營接管兵權。晉鄙核驗兵符后,仍然懷疑信陵君是否受真的受王命而來,不肯交出兵權,于是朱亥趁晉鄙不備,用藏在衣袖中的四十斤鐵椎當場擊殺了晉鄙,信陵君才得以接管兵權。隨后,信陵君選出八萬精兵,進抵邯鄲。
戰(zhàn)國秦虎符(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魏軍到達邯鄲不久,春申君率楚國援軍也趕到了。楚軍是平原君親自請來的,這其中還有個毛遂自薦的故事?!妒酚洝て皆袀鳌酚涊d,平原君赴楚求救前,想在自己的門客中挑選二十名隨從,結果只有十九個中意人選。這時有個叫毛遂的門客自告奮勇,愿隨同前往。平原君對毛遂的能力表示懷疑,因為他作為門客的這幾年一直默默無聞。毛遂說,以前沒有表現(xiàn)的機會,現(xiàn)在正是他脫穎而出之時。平原君想了想,就帶上了毛遂。面見楚國君臣時,平原君向楚考烈王反復陳述利害關系,“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見此情景,毛遂持劍上前,以武力脅迫楚考烈王答應出兵救趙。隨后,平原君、毛遂與楚考烈王歃血為盟。事定,平原君稱贊毛遂:一人之辯,重于九鼎大呂;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這個故事戲劇色彩濃厚,一些細節(jié)應該是文學創(chuàng)作。楚國出兵救趙其實是楚國的既定策略,去年楚國令尹春申君接受了趙國的封邑,就說明楚國有意聯(lián)趙抗秦。只是在出兵的時間上,楚國君臣的想法和魏安僖王一樣,都不想過早卷入。他們希望秦、趙兩國拼得兩敗俱傷,然后他們再出兵,這樣勝算更大,在未來的談判中籌碼也更多。這是戰(zhàn)國時期各國慣用的手段。
邯鄲解圍
魏、楚援軍到達邯鄲的時間,史無明文,據現(xiàn)有史料推測,大概在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八九月間,也就是秦圍邯鄲一年之后。有兩則史料可做佐證,《史記·秦本紀》載:“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其十月,將軍張?zhí)乒ノ?,為蔡尉捐弗守,還斬之。”這里有兩處文字錯誤。秦歷以十月為歲首,年底不應再有十月,學者指出,“十”當為“九”之誤。再有,“蔡”應是“葵”之誤,據《古本竹書紀年》,“葵”又作“鄈”,其地在今河南博愛西北。秦國守衛(wèi)葵城的軍官在魏國的進攻下棄城而走,逃回秦國后被秦昭襄王下令處死。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月“張?zhí)乒ム?,拔之”。這里“鄭”應作“鄈”,也就是說魏國攻占葵城的第二個月,秦將張?zhí)凭桶芽菉Z了回來。
既然九月份秦、魏之間已經互相攻伐,說明之前信陵君已與秦軍開戰(zhàn),而且我們可以推測出魏安僖王應該是默認了信陵君的行為,并與秦全面開戰(zhàn)。
當楚軍也抵達邯鄲附近后,趙、楚、魏聯(lián)軍對秦軍占據了優(yōu)勢。聯(lián)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人才薈萃。趙軍有廉頗、樂乘;楚軍有景陽;信陵君門客中也有不少深諳兵法者,這些門客后來還編了一本書叫《魏公子兵法》。聯(lián)軍將星云集,秦軍屢屢失利。史稱“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白起感慨:“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史記·白起列傳》)又急又氣的秦昭襄王再度派范雎去請白起,白起不想毀了自己一世英名,以病情加重為由加以搪塞。秦昭襄王震怒,下令將白起降職為普通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臺西)。白起則裝病裝到底,稱病重無法行動,秦昭襄王許以暫留咸陽。
白起老年形象
王龁率秦軍與聯(lián)軍激戰(zhàn)了三四個月,戰(zhàn)爭的范圍擴大到太行山以東、黃河下游河段以西的南陽、河內地區(qū),雙方反復爭奪一些重要的軍事?lián)c?!妒酚洝で乇炯o》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二月,秦軍增兵汾城。這個汾城在黃河北岸,與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廣武山)隔河相望。汾城是當時黃河下游的戰(zhàn)略要地,原屬韓國,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被秦國攻取,至此又被聯(lián)軍攻占。聯(lián)軍占領汾城是為了切斷秦軍補給。當時,秦軍進攻邯鄲,軍需物資都是從渭水入黃河,經過黃河沿線的各個秦軍據點,最后走一段陸路送到前線。沿線的這些軍事?lián)c維系著秦軍的生命線,所以秦軍才會增兵汾城。
秦國的援兵并沒有扭轉前線的局勢,十二月,聯(lián)軍對邯鄲城下的秦軍發(fā)起了總攻,秦軍大敗,主將王龁率殘部逃往汾城秦軍大營,副將鄭安平率兩萬人投降聯(lián)軍。邯鄲解圍。
聽聞敗訊,火冒三丈的秦昭襄王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是遷怒于白起,命其立即離開咸陽。白起方“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宰相范雎又向秦昭襄王進讒,說白起心懷不滿,口出怨言,于是秦昭襄王直接賜劍讓白起自裁。白起堪稱戰(zhàn)國數一數二的將才,只是過于殘暴,殺戮太重,然死非其罪,令人唏噓。
《戰(zhàn)國策·秦策三》說:“秦攻邯鄲,十七月不下?!焙愔畱?zhàn)自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到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二月,正符合《戰(zhàn)國策》所說的十七個月(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是農歷閏年)。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戰(zhàn)爭是秦昭襄王意氣用事的結果,秦國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戰(zhàn)后局勢
邯鄲解圍后,戰(zhàn)爭并沒有停止。聯(lián)軍主力指向汾城的秦軍,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二月,秦軍在汾城和廣武之間搭建了黃河浮橋(《史記·秦本紀》稱秦“初作河橋”),與聯(lián)軍展開激戰(zhàn),大破聯(lián)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張?zhí)?、王龁乘勝攻取了魏國寧邑(今河南獲嘉縣)、趙國新中(今河南安陽東南),秦國還將新中改名叫“安陽”。然而,這幾次勝利尚不能扭轉秦軍在總體上的失敗。趙、魏、韓、楚掀起了“收復失地運動”。趙國收復了武安、太原等地;魏國攻占了“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衛(wèi)之地六百里”(《呂氏春秋·應言》);韓國收復了汝南(今河南平頂山市一帶)大片地區(qū)。
邯鄲之戰(zhàn)示意圖
趙、魏、韓、楚形成的合縱聯(lián)盟也日益鞏固,秦軍占領新中后幾個月,趙軍又奪回新中,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國再度攻打新中,魏、韓、楚救趙,秦國撤兵。此后數年,秦國雖然也不斷出兵攻擊各國,甚至還滅了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但其相對衰落的勢頭卻不可避免。趙國逐漸恢復了元氣,并一直與秦抗爭,成為合縱聯(lián)盟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魏國軍事實力迅速提升,十數年間,東征西討,屢戰(zhàn)屢勝,“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帶之國”(《韓非子·有度》);楚國北滅魯國,西卻強秦,南征百越,“當是時,楚復強”(《史記·春申君列傳》)。
邯鄲之戰(zhàn)的失敗,使得秦國對山東六國的咄咄攻勢變弱了,甚至有三四年的時間秦國未對六國發(fā)動戰(zhàn)爭(前253年—前250年),從后來的歷史來看,這場戰(zhàn)爭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滅六國的步伐。
參考文獻
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歷表[M].濟南:齊魯書社,1987.
張良超.史記秦本紀整理與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
王先勇.《史記·秦本紀》“其十月”考辨[J].文獻,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