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文物里的千里大運河:揚州博物館展示“水蘊華章”

揚州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發(fā)端,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時以揚州為中心大規(guī)模開鑿京杭大運河,明清以來,揚州在運河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見證了大運河2500多年的歷史。5月2日,“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

揚州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發(fā)端,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時以揚州為中心大規(guī)模開鑿京杭大運河,明清以來,揚州在運河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見證了大運河2500多年的歷史。

5月2日,“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揚州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精選了來自6省19市23家文博單位精品文物300余件。展品時代跨度大、品類多、規(guī)格高,從吳國青銅器到西漢的金銀器和玉器,從唐代的三彩和長沙窯瓷器到元代青花瓷,從明清宮廷瓷器到現(xiàn)當代大師制作的各類精美工藝品。

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

展覽以時代為脈絡,分為“吳王夫差筑邗溝——早期大運河”、“共禹論功不較多——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貫京杭——京杭大運河”、“漪路繁華展風采——運河人家的美好生活”四個單元。通過各個時期、不同門類的文物組合,實證大運河沿線城市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講述運河的開鑿對人口遷徙、經(jīng)貿(mào)往來、科技交流、宗教傳播和生產(chǎn)生活方式、文化藝術的影響等。

展覽現(xiàn)場

揚州與京杭大運河

揚州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發(fā)端,它曾是吳王夫差在揚州開挖的邗溝。春秋吳王夫差開鑿邗溝(從今揚州市邗口至淮安市末口),以通江淮。至戰(zhàn)國時代又先后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京杭道里圖》局部 清  浙江省博物館藏

隋唐時期,漕運開始興旺發(fā)達,“隋唐大運河”被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而揚州便成為了大運河上首座運轉樞紐。據(jù)史料記載,隋煬帝大規(guī)模全線開鑿京杭大運河,就是以揚州為中心,在邗溝的基礎上進行南北擴掘和連接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唐代時的揚州成為四方商賈云集八方物資匯集的寶地,包括鹽、鐵、茶、絲、藥材、瓷器等貨物,都是從這里轉運到中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國,揚州因運河而興盛,運河因揚州而忙碌。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開鑿了元朝京杭大運河,直通南北,運河從此由江蘇淮安經(jīng)宿遷、徐州直上山東抵達北京。至此,誕生了今天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道里圖》局部 清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qū)稱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經(jīng)甕山泊(今昆明湖)至積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門(今崇文門)外向東,在今天的朝陽區(qū)楊閘村向東南折,至通州高麗莊(今張家灣村)入潞河(今北運河故道),長82公里;通州區(qū)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臺兒莊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臺兒莊到淮安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zhèn)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

明清兩代維持著元運河的基礎,京杭運河因而達到鼎盛時期。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fā)展,揚州城也因此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修筑新城,城址再次南徙,揚州成為瀕臨運河和長江的大都市。清代“康乾盛世”時,鹽運和漕運的發(fā)達使揚州又一次進入鼎盛時期。書畫方面出現(xiàn)了“揚州畫派”,同時也為清宮推送了許多宮廷畫家,如袁江袁耀等。

而在2014年6月22日的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揚州作為牽頭城市則成為了大運河申遺遺產(chǎn)點最多的城市,共計10處遺產(chǎn)點分別是:寶應劉堡減水閘、揚州瘦西湖、高郵盂城驛、江都邵伯古堤、江都邵伯碼頭、揚州個園、揚州天寧寺行宮(含重寧寺)、揚州汪魯門住宅、揚州盧紹續(xù)住宅、揚州鹽宗廟。

展覽現(xiàn)場

文物中看大運河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并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今天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自元開始形成。青銅器、瓷器等文物的傳播與冶煉、燒制等技術的傳播無疑是大運河所帶來的福利。

從春秋時期的原始青瓷、青銅器、漢代金器看早期運河

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開挖了從蘇州望亭經(jīng)常州奔牛的運河,這條運河由孟河入長江建立了通北要道,奠定了吳國霸業(yè)基礎的同時,也帶來了浙江等地產(chǎn)的原始瓷。也推動了吳越地區(qū)冶煉技術的江流與發(fā)展。如春秋時期的《原始青瓷簋》(常州博物館藏)、春秋時期的《吳季生匜》(盱眙縣博物館藏)、西漢《金獸》(南京博物院藏)等。


《原始青瓷簋》 春秋 常州博物館藏

《原始青瓷簋》,此器形為撇口,束頸,圓鼓淺腹,圈足,平底。常州地區(qū)出土本身沒有瓷土資源,出土的諸多原始瓷器需要通過發(fā)達便利的水上交通載運而回。這足以看出運河帶來的瓷器的傳播。

匜(yí)為盥洗器,用于商周時期貴族在祭祀、會盟、宴饗等重要活動前進行的凈手儀式。此件《吳季生匜》內(nèi)底有“工盧季生乍(作)其盥會匜”九字豎行銘文?!肮けR”二字屢見于春秋吳國青銅器,為吳國自稱,證明此件銅匜為吳國器物。作器者為季生,當為吳王或王室成員。


《吳季生匜》春秋 盱眙縣博物館藏

西漢《金獸》是目前為止全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縣馬湖店村農(nóng)民萬以全挖水渠時發(fā)現(xiàn)了這只金獸,通高10.2厘米,身長16厘米,身寬17.8厘米,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空腹、厚壁,澆鑄成形。金獸似虎更類豹,通體斑紋是在獸體鑄成后再捶擊上去的,底座空凹,內(nèi)壁刻有小篆“黃六”二字,“黃”指質地為黃金,“六”為序數(shù)。


《金獸》西漢 南京博物院藏

唐三彩與“隋唐大運河”

而唐代《三彩胡服騎馬俑》的展出,則呈現(xiàn)了“隋唐大運河”的繁榮。1905年,清政府在建設隴海鐵路施工時發(fā)現(xiàn)一批唐代墓葬,墓中出土了一批色彩亮麗的隨葬品。由于其釉色多變,又在洛陽發(fā)現(xiàn),故時人稱為“洛陽唐三彩”。由此,失傳千余的三彩工藝重見天日。唐代東都洛陽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絲綢之路從這里西行,隋唐大運河在這里交匯,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中心,亦是世界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一。

《三彩胡服騎馬俑》唐代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從《京杭道里圖》 到宮廷供瓷

前文提到,元代開始,確立了今天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展覽中,清人所繪《京杭道里圖》(浙江省博物館藏),則全面直觀地展現(xiàn)了這一概念的大運河。圖中運河起于錢塘杭州,終于北京盧溝橋,橫跨長江、淮河、黃河,蜿蜒于廣袤的大地上,蔚為壯觀。圖中所涉山川重城皆有標注,風景名勝時有所見,人物行船歷歷在目,活靈活現(xiàn)。足見畫工技藝細致高超。此圖將地圖、繪畫融為一體,不僅有欣賞價值,更有歷史考據(jù)價值。

《京杭道里圖》局部 清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京杭大運河的便利也帶動了景德鎮(zhèn)瓷器的興盛。在清代,很多皇家御用瓷器都來自景德鎮(zhèn)官窯,而江西到北京,為了保證運輸時間、運輸安全還是要通過運河來運輸。因此,我們才會在北京故宮看到大量上好的瓷器。

清康熙時的《珊瑚釉瓶》(首都博物館藏)就是一個代表。這件瓷器為景德鎮(zhèn)窯制。蒜頭口,細長頸,廣圓腹,圈足外撇。通體施珊瑚紅釉,是采用吹釉的工藝,將紅釉吹在白釉上,然后低溫燒成,是一種低溫鐵紅釉。釉汁純凈,色調柔和,光澤瑩潤,可與天然珊瑚媲美。胎質細膩,制作規(guī)整,為景德鎮(zhèn)官窯制品。珊瑚紅釉瓷是康熙時期的創(chuàng)新品種。

《珊瑚釉瓶》 清康熙  首都博物館藏

據(jù)悉,此次展覽將持續(xù)至6月26日。

此次展覽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文聯(lián)、揚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江蘇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揚州市文物局)、揚州博物館聯(lián)合承辦。

————————————

延伸閱讀

部分重要文物:

蹀躞金玉帶


唐代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蹀躞帶流行于北朝疆域,揚州隋煬帝墓出土文物中就出現(xiàn)了蹀躞金玉帶,這是目前國內(nèi)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環(huán)蹀躞帶,這也是帶具系統(tǒng)的最高等級。北周若干云墓、北周武帝孝陵墓、唐代何家村窖藏都曾出土質地不同,數(shù)量不等的蹀躞帶,武帝孝陵為十三環(huán)銅質扣眼。

鎏金雙鳳紋銀盒


唐代  鎮(zhèn)江博物館藏

銀質。四出蓮瓣形。直腹、腹下內(nèi)收、喇叭形圈足;蓋面弧凸,以子母口扣合。蓋面錘刻凸花,以銜草雙鳳紋為主體,邊緣刻八對相向的飛雁,間以纏枝蓮及魚子紋;腹下刻一圈牡丹花,圈足上刻有鴻雁,足邊沿飾有蓮瓣紋。外底刻“力士”、“伍拾肆兩壹錢貳字”。銀盒造型端莊,刻花處鎏金,富麗堂皇,是唐代金銀器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青釉褐綠點彩云紋雙耳罐


唐代 揚州博物館藏

罐直口,卷唇,高頸,鼓腹,平底。肩部置對稱扁環(huán)形雙系,系上飾云紋和“王”字。胎為米黃色,通體施青黃色釉,器身布滿紋飾,以褐、綠兩色相間的大小斑點組成聯(lián)珠狀卷云圖案,每組之間繪蓮葉和蓮花紋。其形體之大,紋飾之精,釉色之美,是長沙窯罕見的珍品。

打馬球紋銅鏡


唐代 揚州博物館藏

鏡為菱花形,鏡背紋飾是四名騎士,手執(zhí)鞠杖,躍馬奔馳作擊球狀;人與球之間襯以高山、花卉紋,顯現(xiàn)出在郊外運動場比賽的情景。馬球運動源于波斯,漢代傳入我國,到了唐代,此運動十分活躍,深得皇帝和貴族的喜愛,是銅鏡紋飾中的一種題材。目前我國僅存三面有關打馬球圖案的銅鏡,一件為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品,另一件收藏于安微懷寧縣博物館,而以揚州出土的這一面銅鏡保存最好,是唐鏡中的珍品。

“中興復古”香餅


南宋 常州博物館藏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城市繁華便利、民物康阜,宋代常州人注重衣冠打扮、講究生活品味,他們愛好飲酒品茶、焚香佩香、琴棋書畫,生活得自在悠閑。

這塊香餅邊長5、厚1厘米,同樣也是村前南宋家族墓出土的。香餅呈方形,分量極輕。其正面刻有“中興復古”四字楷書,“中”字的空處一個規(guī)整的小圓孔,當是用作穿線佩系。背面一左一右模印著兩條身姿相對的龍,雖因年代久遠,較為模糊,但蟠屈向上之姿仍隱約可見。此物應出自宮廷禁苑,被賞賜給墓主人,后攜帶隨葬。南宋御制之香,保存如此完好,國內(nèi)可說是獨此一塊。

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


元代 淮安市楚州博物館藏

楚州區(qū)季橋鄉(xiāng)明成化六年(1470年)石灰澆漿墓出土。器形碩大,胎體厚重??谕庖疲绮匡椧粚ΛF面鋪首,無銜環(huán)。砂底,有“火石紅”。青花用料為“蘇尼勃青”,發(fā)色濃艷,紋飾為元青花典型的多層裝飾風格,多達12層,主紋飾為纏枝牡丹紋,間以卷草紋、蓮瓣紋。畫面構圖嚴謹,布局繁而不亂,畫工流暢。此罐無論從造型、胎釉、紋飾、制作等諸方面均具典型的元代青花瓷特征,是元代青花瓷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時大彬紫砂提梁壺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該壺以圓形為基調,正視,球狀壺身配以圓圓的提梁,使兩大圓輪廓線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阻斷,從而使壺形的立體感更為強烈;俯視,平整的小圓蓋與大平底的輪廓線相互重疊,其蓋鈕正處于兩個同心圓的同心位置上,更顯示出其制作技藝的高超。

白玉雙螭耳杯


明代 首都博物館藏

白玉質,質地細潤,微有沁色。杯圓形,深腹、圈足,通體光素。兩側雕螭虎做杯耳,螭首略扁,額頭上有陰刻“王”字,口微張,雙爪伏于杯口,似窺視杯中美酒,尾分岔貼于杯壁,神態(tài)生動自然。此杯造型樸拙,碾琢精細,拋光極好。

紫銅琉球爐


清·嘉慶 連云港博物館藏

此爐造型古樸簡潔,給人以威嚴莊重之感。是清嘉慶時期琉球國八品巡官毛朝玉贈予海州知州師亮采,爐上銘文記述了其來歷: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六月二十七日,琉球國八品巡見官毛朝玉率船遇颶風飄至海洲灣 (今連云港市東西連島),海州知州師亮采,修復船只,補充給養(yǎng),熱情接待,安排其回國。毛朝玉為表感恩之情鑄爐相贈。

銘文原文:

琉球爐

嘉慶丙子秋月 朝議大夫知海州事韓城師亮采題

嘉慶丙子夏 琉球國八品巡見官毛朝玉等廿三人海舶 遇颶風飄至海州鷹游臺 知州師亮采日給廩餼 請大府奏送閩附船還國 朝玉臨行以爐相貽 因供奉宿城山法起寺 并系銘

三品金 一瓣香 航海來兮波不揚

(圖文均由揚州博物館提供)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