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五四運動百年,在上圖讀《青年雜志》與魯迅胡適周作人墨跡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包括一批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相關的近現(xiàn)代文化名人墨跡今天下午起亮相上海圖書館,其中既有最能代表五四精神的《青年雜志》原件,也有有胡適、蔡元培書法、魯迅贈茅盾簽名本、周作人手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包括一批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相關的近現(xiàn)代文化名人墨跡今天下午起亮相上海圖書館,其中既有最能代表五四精神的《青年雜志》原件,也有有胡適、蔡元培書法、魯迅贈茅盾簽名本、周作人手跡、徐志摩詩稿等近百件文獻與實物,而由徐志摩的硯臺、梁啟超的墨、沈尹默的筆匯聚而出的簽名更是難得一見。


展覽現(xiàn)場的 《青年雜志》


上海圖書館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魯迅題贈矛盾——《引玉集》

“澹簡齋藏近現(xiàn)代文化名人墨跡展”2019年5月4日下午在上海圖書館西區(qū)第一展廳開幕。此次展覽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為指導單位,由上海收藏鑒賞家協(xié)會和華亭文社聯(lián)合主辦,澹簡齋承辦。展覽精心選出了一百四十位近現(xiàn)代文化名人的手跡,大多是在文、史、哲等領域中卓有建樹的泰斗級人物,包括晚清耆舊、博學鴻儒、京師大學堂、北大清華學人、南社先賢、詩詞名家等。


蔡元培書法作品


胡適墨跡

本次展品,主要是書法作品或書信函件,面貌各有不同,從“五四”運動所在1919年向前或向后延伸,那是中國近代的文脈所在,也是這次展覽的主要內(nèi)涵,近代人文主義順應歷史潮流,極大地推動現(xiàn)代科學在中國的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當天在展廳中還可以看到陳獨秀先生的手跡,以及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并主編的《新青年》雜志的主要撰稿人胡適、錢玄同、高一涵、沈尹默、魯迅、周作人、劉半農(nóng)等人的手跡。

徐志摩(1897-1931)手跡

此外,徐志摩詩稿《雪花的快樂》、郁達夫致王映霞情書,可以一瞥這些文學家的情感軌跡。周作人詩稿則可見苦雨老人閑淡外表下的艱澀人生。

郁達夫(1896-1945)致王映霞(1908-2000)信札

周作人(1885-1967)詩稿


王國維墨跡


展覽開幕式現(xiàn)場

此次展覽的展品均來自上海收藏鑒賞家協(xié)會副會長王金聲先生的收藏,王金聲說:“這些近現(xiàn)代文化名人總是在特定的時刻被人提起,如雷貫耳。此次展覽全部的展品由澹簡齋提供,也算是我個人傾注半世深情的中國夢吧。它們生動、儒雅、樸實、厚重,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魅力,也是震懾人心的。作為中國人,當竭盡所能地對文物加以整理、保護,此次結合五四以來百年的歷史,深入研究五四運動所倡導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對實現(xiàn)和發(fā)揚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著深遠意義?!?/p>

據(jù)悉,亮相展覽的還有馬相伯、譚嗣同、孫詒讓、鄭觀應、況周頤、馬裕藻、許壽裳、黃侃、陳寅恪、黃炎培、張元濟、金天羽、吳雷川、沈兼士、葉圣陶、錢基博、錢穆、魏建功、茅盾、俞平伯、喬大壯、龍榆生、朱自清、胡樸安、傅斯年、豐子愷、王蘧常、郭沫若、張宗祥、章士釗、王韜、馮桂芬、郭嵩燾、魏源、康有為、曾樸、王國維、熊十力、臺靜農(nóng)、馬敘倫、張恨水、錢玄同等的墨跡。


康有為(1858-1927)草書《己亥江戶明夷閣作》

梁啟超(1873-1929)定制墨兩種

此次展覽的不少墨跡與舊影、書畫都收錄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新出版的《金聲長物》一書中。

王金聲收藏還有梁啟超的定制墨“飲冰室用墨”和“任公臨池墨”,其中“飲冰室用墨”是辛酉(1921)年梁啟超弟子,為籌備慶賀梁啟超五十大壽而提前十個月定制的慶壽墨(因制墨待全干需十月余)。梁親自書題“飲冰室用墨”為名。梁啟超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杰出典型,反對業(yè)師康有為參與復辟帝制,卻真心誠意地為他祝壽;應胡適之邀來北大講課,卻在課堂上公開批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參加徐志摩的婚禮,身為主婚人,卻痛斥新婚夫婦視婚姻若兒戲。


展覽現(xiàn)場展品

上海收藏鑒賞家協(xié)會會長、華亭文社社長陳鵬舉認為,1840年至1949年,中國文人所經(jīng)歷的喪亂、困苦,遍體鱗傷和決絕抗爭,是唯有春秋和魏晉時候所能比擬的,“此次展覽試圖打通前代文人與現(xiàn)代文人的精神脈絡,呈現(xiàn)出文人精神的又一個維度,在歷史書信手札面前,文人精神更加真實可靠,文字和器物一樣,越是年代長久,越見它的渾然靜穆,通過此次展覽,向兩邊延伸出去的是,中國文人之心和近代中國之文脈,這一百年,是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百年,是區(qū)域融入全球的百年,在近現(xiàn)代文化的熏陶中,漸漸具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維和新的品格?!?/p>


康有為(1858-1927)與梁啟超(1873-1929)合影

陳獨秀書法

《金聲長物》


蘇曼殊(1884-1918)《靜女調(diào)箏圖》

陸小曼(1903-1965)舊影

陸小曼(1903-1965)作《山居秋霽》

結果呢?還是文字,文人的手澤,把這百年間文人的榮耀和淹留、無奈和堅貞,保存了下來。真理在路上,真相也在路上。所有的心痕手澤,未必能指向最后的真理,也未必能挑明最初的真相。只是內(nèi)中萋萋歷歷、永不釋懷的壯志,還有生死不渝的柔情,一經(jīng)寫出,已經(jīng)不朽,如今讀來,依然近在左右。這世上,文字和器物一樣,越是年代長久,越見它的渾然靜穆,不可褻玩。文人的血總是熱的,何況是這一百年間,類鬼神、齊生死的真文人。

胡適(1891-1962)與曹誠英(1902-1973)合影

徐志摩(1897-1931)遺硯

傅斯年手跡

沈尹默書法

胡適書法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