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明朝時鳥銃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近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龐乃明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學做了主題為“明代鳥銃的境外傳入”的講座。不僅有中央民族大學師生的參與,還吸引了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專家、北京出版集團等社會各界人士。主講人 龐乃明

近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龐乃明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學做了主題為“明代鳥銃的境外傳入”的講座。不僅有中央民族大學師生的參與,還吸引了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專家、北京出版集團等社會各界人士。

主講人 龐乃明教授

明代傳入中國的火器主要有三種:鳥銃(arquebus、musket)、佛郎機炮和紅夷炮。其中有關佛郎機和紅夷炮傳入的研究較為豐富,而學界對鳥銃傳入的關注較少。“鳥銃”,是明代中國對境外傳入的歐式火繩槍的通稱,又被稱為“鳥嘴銃”、“鳥槍”等。火繩槍最早出現(xiàn)在歐洲,經(jīng)過不斷改進,這種火器在歐洲很快流行起來,然后隨著歐洲殖民勢力東來被帶到了東方、帶到了中國。

龐教授認為,明代鳥銃自境外傳入中國的途徑主要有四個:一、東來歐洲人;二、劫掠東南沿海的日本人;三、東南亞人;四、來華定居的嚕密人(奧斯曼土耳其人)。除此之外,朝鮮人也曾將其持有的火繩槍帶入中國。但朝鮮火繩槍主要得之于日本和中國,經(jīng)改良后又傳回中國。這一途徑與上述四個直接得自其他歐亞國家和地區(qū)的途徑明顯不同,故不在“境外傳入”的討論范圍內。


鳥銃制式圖

傳自東來歐洲人

葡萄牙人是最早與明代中國直接接觸的東來歐洲人。在他們駛往東方的海船上,是裝備有火繩槍的。他們不斷用火繩槍來實現(xiàn)其戰(zhàn)略目標,東非沿岸的許多城市,都曾遭到葡萄牙人火繩槍的野蠻攻擊。葡萄牙人在占領印度半島西南的卡里庫特時,也曾大量使用過火繩槍。第一任葡萄牙印度總督阿爾梅達(Franeiseo de Almeida)赴任時,他的艦隊武器清單中就包括了80支銅鳥槍。第二任印度總督亞伯奎(Alfonso de Albuquerque)在兩次攻打馬六甲時,也都大量使用了火繩槍。此后,葡萄牙人又在東南亞建立了許多商站,為了保護這些商站,他們進一步把火繩槍帶到這些地方。所以,是葡萄牙人最早把歐式火繩槍直接帶到東亞來的。

葡萄牙人前往東亞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和中國建立貿易關系。1517年葡萄牙人第一次造訪中國,到達了廣州,由廣東按察副使接待。為了討好中國人,與中國建立貿易關系,他們將隨船的先進火器送給中國。在文獻記載中,這批火器以佛郎機為主,并未提及鳥銃。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葡萄牙海船上確帶有鳥銃,所以這個時候鳥銃可能已經(jīng)被中國人發(fā)現(xiàn)了,只是文獻沒有記載而已。葡萄牙人后來因誤會與廣東水師發(fā)生了兩次海戰(zhàn),均以戰(zhàn)敗而終,兩艘艦船及船上的火器也都被中國繳獲。但文獻記載的戰(zhàn)利品依舊只有佛郎機,而未記載火繩槍。之所以沒有明確記錄,或許是由于火繩槍當時還處在初創(chuàng)期,其威力遠不如佛郎機,所以沒有得到明朝人的重視。

因為與廣東發(fā)生了矛盾,葡萄牙人被驅逐出廣東沿海,無奈之下北上閩浙,又把火繩槍帶到了福建、浙江沿海??滴鯐r期的《平和縣志》中有中國人仿制歐式火繩槍的記載,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記錄。此志載: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福建平和縣知縣謝明德奉命在沿海打擊走私船時,在葡萄牙船上見到了火繩槍。他見到后對此十分留意并努力效法仿造,仿制成功后,他甚至用二十把鳥銃平定了盤踞幾十年的白葉洞農民武裝。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走馬溪之戰(zhàn)中,明朝軍隊也繳獲了一些葡萄牙鳥銃。待到葡萄牙重回廣東,與中國關系平順之后,火繩槍開始更多地傳入中國。

繼葡萄牙人之后,西班牙人也將火繩槍帶到了東亞地區(qū)。相對于葡萄牙,西班牙火繩槍技術發(fā)展較快,使用裝備的更早。早在16世紀,西班牙就有了歐洲第一支正規(guī)的火繩槍部隊,算得上使用火繩槍的行家里手了。為西班牙政府效力的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時候,他的船隊就裝備有50桿火繩槍。繼麥哲倫到達菲律賓后,由黎牙實比(Miguel Lopez de Legazpi)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再次來到菲律賓。1565年,黎牙實比重要伙伴烏達內塔(Andres de Urdaneta)的侄子米蘭多拉(Andres de Mirandaola)曾寫信給西班牙國王,要求國王增派火繩槍手??梢姰敃r西班牙人對火繩槍的重視。西班牙占領菲律賓后,隨著西洋火器的流入,當?shù)赝林芸煺莆樟嘶鹄K槍的使用技術并漸漸推廣。隆慶開關后,中國沿海居民與呂宋(今菲律賓)交往頻繁,兩地往來的商旅成為火繩槍傳入中國的“郵遞員”。

另外,清太宗崇德三年,漠北蒙古喀爾喀部落土謝圖汗、車臣汗給清朝方面的貢物中就包含有鳥槍。據(jù)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考證,這種鳥銃應為俄羅斯鳥銃。或許,俄羅斯—喀爾喀也是向明季中國傳播火繩槍的一條通道。明末中國人在與俄羅斯的交往過程中,因其善于用火繩槍,也曾給俄羅斯人留下善用鳥銃印象。

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俄羅斯人為主的東來歐洲人是火繩槍境外傳入最主要的途徑。其他的三個途徑,都是在歐洲人將火繩槍帶入其地、經(jīng)過改造后又通過某種環(huán)節(jié)才傳入中國的。

傳自日本人

日本的鳥銃同樣來自于西方。1542年,三個葡萄牙逃兵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日本,葡萄牙由此開辟了日本市場。因為有貿易,所以葡萄牙的火繩槍傳到了日本。日本僧人文之玄昌在其《鐵炮記》(日本人稱火繩槍為鐵炮)中記錄了鐵炮傳入日本的過程。1543年,一艘大船載著一群奇怪的人——最早來到日本的葡萄牙人到了種子島的一個村子。船上的百余人與亞洲人外觀不同、語言不通,雙方連溝通都有問題。好在這船人里有一位大明的儒生,使得雙方可以通過漢字書寫交流。葡萄牙人向村人介紹了隨船攜帶的火繩槍,并當著村人的面進行了演示。日本人見識過這個威力巨大,“銀山可摧,鐵壁可穿”的器物后非常感興趣,苦于自己并不會制造,便希望向葡萄牙人學習。葡萄牙人也不吝嗇,將制造和使用技術傾囊傳授。之后火繩槍迅速地被從種子島傳播到了日本本土,掌握火繩槍技術后的日本又對其進行改良,增大了它的威力,甚至超過了葡萄牙火繩槍。

在侵擾中國東南沿海的過程中,倭銃(日本使用的火繩槍)一度成為他們重要的武器之一。明軍在抗倭的過程中,曾攻下位于今浙江舟山的倭寇老巢雙嶼,并俘虜了“番酋”。通過所俘“番酋”,中國掌握了鳥銃的制造、使用以及火藥的配制技術,在東南沿海積極推廣,“師夷長技以制夷”。在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等的相關文獻中,有不少以鳥銃對抗倭寇的文字。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在雙嶼活動的除了日本人,也有葡萄牙人和東南亞人。但是因為倭寇是其中的主導力量,“番酋”則更可能指的是日本人。此后,明朝軍事當局即以仿制日式火繩槍為主,這大概是中國文獻關于鳥銃來自日本一說的由來。

傳自東南亞人

鳥銃自東南亞傳入的渠道往往會被忽視,但它其實是很重要的傳播途徑。正如之前所言,葡萄牙人最早將火繩槍帶到東方,并成為他們在東南亞進行貿易與殖民的利器。對于東南亞人而言,相較于自己的箭弩、長矛和匕首等武器,火繩槍過于先進,他們對這種火器一度十分恐懼。“經(jīng)歷最初的驚恐不安之后,主要的東南亞國家都迅速行動起來,購買、雇用、繳獲或學習了新型的技術和武器”,掌握了火繩槍的制造與使用。其中緬甸、安南(今越南)走在了最前面。

以緬甸為例,在德彬瑞體(即莽瑞體,1531—1551年在位)和勃印囊(即莽應龍,1551—1581年在位)統(tǒng)治時期,他們率先使用由葡萄牙人(還有一些穆斯林)引進的火槍火炮,效果顯著。勃印囊“在戰(zhàn)爭中經(jīng)常使用8萬支火繩槍,而且這個數(shù)目與日俱增。由于每天都奉國王之命練習射擊,他們熟能生巧,個個都成了神槍手。”說明他們對于火繩槍的使用已經(jīng)非常的得心應手了。《西南夷風土記》記載,緬人戰(zhàn)斗,“每以鳥銃當前,牌次之,槍又次之,象繼槍后?!睂ⅧB銃放在最前面一排,就是為了利用中國人害怕鳥銃威力的心理,震懾中國人。緬甸人對于鳥銃的倚重可見一斑。


(明)畢懋康《軍器圖說》中的“輪流放銃”圖

更有趣的是,17世紀初,交趾地區(qū)(今越南北部)在火繩槍的操作方面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過了歐洲人。歐洲人說“他們不斷地練習射擊,具備驕人的絕技,以至于只要有歐洲船只駛進他們的港口,國王手下的槍手們就向我們的槍手提出比試槍法……而歐洲槍手總是竭力避免這樣的比試,因為他們從經(jīng)驗中知道,這些交趾支那人用炮能擊中任何目標。他們也很精通燧發(fā)槍,經(jīng)常拉到野外去訓練?!背r人趙完璧多次到安南貿易,他也曾指明安南火繩槍普及之廣、使用之精湛,甚至連小孩子都知道如何發(fā)射鳥銃。中文文獻中亦不乏相關記載,徐霞客到與交趾高平接壤的安平至下雷一帶旅行時,就記錄過交人“鳥銃甚利,每人挾一枚,發(fā)無不中”,而他在這個地區(qū)“遇交彝十余人,半執(zhí)線槍(俱朱紅柄),半肩鳥銃,身帶籘帽而不戴,披發(fā)跣足,而肩無余物”。

由于地緣的原因,包括鳥銃在內的緬甸和安南的先進火器很快就傳入了中國云南、廣西等地?!兜嶂尽贩Q廣南府的“儂人”(據(jù)說是儂智高的后裔)善于使用鳥銃,他們的鳥銃得之于交趾。此外,王弄山(云南土司名)和教化三部(云南土司名)也有交銃(交趾人使用的鳥銃)的流傳。除了云南,廣西也出現(xiàn)過交銃。明清易代之際,南明督師何騰蛟湖廣募兵時,“廣西柳州僮目副將覃裕春、子覃鳴珂,領交銃手狼兵五千”;次年五月,何騰蛟“又差副將王鳳昇、參將王廷祥、方升等往廣西柳州招募狼兵交銃手三千”。在廣西等地招募如此之多的交銃手,是因為他們擅長于此。

傳自奧斯曼土耳其人

明代中國人稱奧斯曼土耳其為嚕密國。嚕密銃(嚕密人教授制作的鳥銃)也是來自于歐洲,它傳入中國,得益于其時定居在北京的嚕密人。萬歷時內閣中書趙士禎雖是一介書生,卻熱衷于火器的研制與推廣。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他對國內火器的威力并不滿意,于是他就將目光轉向定居國內的嚕密人身上。為何是嚕密人呢?趙士禎小時候聽爺爺講,成化時期土魯番吞并哈密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從嚕密國那里借得了先進的火器。于是趙士禎對于嚕密國的火器印象非常深刻。他到北京后到處打聽嚕密國的火器,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嚕密國的把臣、把仲兄弟,因進貢來中國的獅子需要照料,于是他們的父親把部力就留在北京再也沒有回去。趙士禎進一步向把氏兄弟打聽嚕密國的火器如何,無巧不成書,把氏兄弟父親的好友朵思麻就曾是嚕密國管理火器的火器官。通過把部力的引薦,趙士禎見到了朵思麻。時年七十多歲的朵思麻見到趙士禎后十分高興,就將家中珍藏的火器、火器制造的技術和火藥研制配方一股腦都送給了趙士禎。嚕密銃的制作方法就這樣到了中國人的手中。

趙士禎獲得嚕密火器原件和制造技術后如法炮制,成功仿制出了“約重七八斤,或六斤,約長六七尺?!盟幩腻X,鉛彈三錢”的嚕密銃。時任都察院都御史的溫純和刑部尚書掌兵部事的蕭大亨在北京的校場上測試趙士禎制作的火器,都不禁驚嘆于它的威力。溫純弟弟溫編所著《利器解》和范淶著成的《兩浙海防類考續(xù)編》更是稱贊“鳥銃惟嚕密最遠最毒”,嚕密銃是時人心目中鳥銃里的佼佼者。


大追風槍圖

除了上述早期的火繩槍(arquebus),明末還從歐洲傳入了更先進、威力更大的重型鳥銃(musket),但具體路徑尚不明了,很可能是直接從東來歐洲人那里獲得的。這種重型鳥銃一般被稱為大鳥銃,其鉛彈重量、用藥量、射程等,都比此前的鳥銃更重、更大、更遠。因為大鳥銃的重量過重,單手托舉困難,發(fā)射時需用支架支撐,廣東方面稱之為斑鳩腳銃或許與它加上支架后的造型有關。明朝末年,大鳥銃已經(jīng)較為常見。崇禎八年(1635)和崇禎十年(1637),廣東總督熊文燦前后將各100門斑鳩腳銃解送北京。鄭芝龍的大水艍船上也裝備有大型、中型斑鳩銃。成書于隆武元年(1645)的鄭大郁《經(jīng)國雄略》稱這種大鳥銃為搬鉤銃(“搬鉤銃”與“斑鳩銃”讀音相似,極可能是“斑鳩銃”的訛寫),指其為“鳥銃之最大者”。除了大鳥銃,這種重型鳥銃還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大追風槍、翼虎炮等。大追風槍的叫法最早見于成書于萬歷三十年的《兩浙海防類考續(xù)編》,書中稱“其器甚長且利便,發(fā)而能遠”,但須兩人合作完成,“一名執(zhí)槍照準則,一名執(zhí)火繩。槍用三足鐵柱?!迸c熊文燦所進的大斑鳩銃相比,這種大追風槍至多算是中型鳥銃。翼虎炮雖被稱為“炮”,其實就是一種大鳥銃。天啟二年,在廣寧之役中后金軍大敗明軍,但是其中的西平堡戰(zhàn)役,明軍卻擊斃敵人無數(shù),就是因為使用了翼虎炮。與翼虎炮名稱類似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翼虎銃的火器。趙士禎的《神器譜》是最早提到翼虎銃的文獻,根據(jù)書中所繪之圖以及文字說明,可以知道翼虎銃與中國傳統(tǒng)火器不同,它有火繩、準星和照門,是歐式火繩槍的一種?;蛟S是后來出現(xiàn)的翼虎炮形制與已有的翼虎銃差不多,但其個頭更大,所以被命名為翼虎炮??傊?,兩種重要形制的西洋火繩槍在明中后期都已先后傳入了中國。


搬鉤銃圖

以火繩槍的傳入為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因為一些先進的軍政官員對西方武器虛懷若谷地借鑒,明朝在武器裝備方面與西方的差距并不算大。這種差距的不斷拉大,似與清朝統(tǒng)治者有關。尤其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以后,國內政治形勢逐漸穩(wěn)定,對高端武器追求的步伐逐漸放緩。加上統(tǒng)治者對于滿人騎射技藝的強調,對武器的重視程度不夠,清代軍隊裝備更新改進的步伐逐漸放緩,于是慢慢落在了西方之后。以至到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軍備的落伍使得清政府只得被動“挨打”了。


講座現(xiàn)場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