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讀《趙正書》:死去以后才生出的“始皇帝”

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讀者來說,初知《趙正書》,乍看《趙正書》,始讀《趙正書》,哪怕只是聽人講一講這篇竹書的篇名,最吸引人注意的,恐怕都是“趙正”這兩個字?!摆w正”,這兩個平平常常的字兒,能夠吸引人們注意,

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讀者來說,初知《趙正書》,乍看《趙正書》,始讀《趙正書》,哪怕只是聽人講一講這篇竹書的篇名,最吸引人注意的,恐怕都是“趙正”這兩個字。

“趙正”,這兩個平平常常的字兒,能夠吸引人們注意,是因為它是天下第一暴君秦始皇的姓名。不過很多非專業(yè)人士聽“秦始皇”這個說法聽?wèi)T了,一時間也不大容易說清這個殘忍的家伙到底是叫個啥名。

其實當(dāng)年在秦朝的時候,并沒有“秦始皇”這個名稱。

“秦”是“秦朝”的“秦”,也是“秦國”的“秦”。我們一般說“秦朝”,是不包括秦兼并天下之前那一時期的,而“秦國”,則可以兼秦作為周天子賜封的諸侯國時期和野蠻征服關(guān)東各地后直至其覆亡這整個歷史階段的。

有意思的是,秦始皇既不是生在舊諸侯國秦國的疆界內(nèi),也不是死在這個秦國的故土上。他出生在邯鄲,那里是趙國的國都;死在沙丘平臺,這里過去也是屬于趙國的地界(《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生和死,都同秦人故國沾不上一點兒邊兒。

不過這沒什么關(guān)系,“秦始皇”的“秦”,指的是秦朝的“秦”。

“秦始皇”一詞,是指秦朝的“始皇”,可是在大秦帝國還存活在世間的時候,從來也沒有“秦始皇”這么個說法。當(dāng)時人一般不這樣帶著朝代的名稱來稱呼本朝的君主,這一點很好理解,但我在這里想要強調(diào)指出的是,甚至連“始皇”也沒人叫過,因為根本就沒有“始皇”這個名詞。

在所謂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準(zhǔn)確地說是秦王政二十六年,沉浸在一統(tǒng)天下的巨大興奮和喜悅當(dāng)中的秦王,詔命群臣云: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

就是說,如果還沿用舊稱,呼之曰“王”,是不能與他“興兵誅暴亂”的功績相匹配的,因而需要重新擬定一個“帝號”,以和他的新身份相稱。

那么,秦王這道詔命所說的“帝號”是什么呢?——“帝號”就是與“帝”類似的名號。

“帝”是對上古神圣君主的稱謂,然而這些神君圣主離開我們太遠了,當(dāng)時的情況,并沒有留下確切的文字記錄,所以,雖然人們在追溯往古歷史時都把它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卻頗有“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的味道。在大秦帝國開國的時候,就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事兒。

在《一件事,兩只筆》那一篇里,我已經(jīng)談到,為給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留下比較清晰可靠的歷史,司馬遷盡最大努力,審辨、分析、裁斷那些混沌不清的早期傳說,確定從相對“雅馴”一些、也就是稍微典雅可信一些的黃帝時期入手,展開它的歷史記述,這樣為《史記》確定的開篇第一卷書,就是《五帝本紀(jì)》。

這《五帝本紀(jì)》,載述的便是上古時期五位神圣的“帝”。那么,什么樣的君主才能以“帝”相稱呢?唐朝人張守節(jié)著《史記正義》,采用的是東漢大儒鄭玄的解釋。由于這本來就是個說不清的事兒,即使是鄭玄,也只能稀里胡涂地引述東漢時期一些“緯書”的說法:

《中候勅省圖》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稱帝?!庇帧独れ`圖》:“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

所謂“緯書”,是漢儒出于政治目的有意曲解經(jīng)義的一些著述?!熬暋?,相對于“經(jīng)”來講,就是橫著來,打橫炮,講歪理,甚至瞪眼說瞎話。這樣講的話,當(dāng)然與歷史事實會有重大差距,而胡說八道的話在好糊弄糊涂人的同時,對于肯動腦筋想問題的人來說,自然都不大好懂。大家看明白鄭玄引述的這些話沒?我相信各位和我一樣,啥也沒看明白。如此解說,說了好像還不如不說。所謂《中候勅省圖》所說誰和司命的星星相稱,這太玄乎了,而《坤靈圖》所說“德配天地”,大概也就像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政客們是不是代表民眾的心聲和利益一樣,誰說他代不代表是一回事兒,老百姓信不信這種說法是另一回事兒。

原因,依然是上古歷史的實際狀況,還是“煙濤微茫信難求”。不用說黃帝以來的“五帝”,就是緊繼其后的大禹,傳世文獻的記述,依然充滿神性。前些年發(fā)現(xiàn)的西周“遂公盨”(或稱“豳公盨”)銘文,雖然很令“信古”一派學(xué)者莫名其妙地興奮了好大一陣子,現(xiàn)在似乎也還沉浸在心潮激蕩的喜悅之中,但西周人談夏禹,不會比今天我們誰夜里睡不好覺夢到趙匡胤做了什么事兒的信實性好到哪里去。所謂“遂公盨”銘文中“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云云的語句,盡管同《尚書·禹貢》以及所謂“書序”里的某些話頗有相近之處,但這篇銘文本身,已經(jīng)清楚顯示出,史籍中的那些神圣君主,其形象是充滿天神屬性的。

夏禹治水,是只有神才能做到的事兒。所謂夏朝的開國君主大禹,已然如此,夏禹之前的五帝,就更難說了:這幾位“大咖”當(dāng)時是不是自稱或被小民稱之為“帝”,今天實在已經(jīng)無從稽考,不過我們看殷商兩周時期活在世上的任何一位君主并沒有“帝”這個稱號,就有充足的理由,對所謂“五帝”時期“帝號”的存在,理直氣壯地表示懷疑。

在上古時期,“帝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存在。那么,在秦始皇之前,被后世認之為“帝”的,都有哪些神圣的人君呢?這個問題,更是誰也說不清楚。

商周時期在位在世的君主,并沒有一個人有過“帝號”;商周以前的所謂夏朝,從所謂開國君主大禹起,因為是繼“帝舜”之位,也都相繼成“帝”,直至“帝桀”,那么有名的暴君,竟然也有“帝號”(《史記·夏本紀(jì)》)。

兩相對比,所謂夏朝這些“帝號”,是不是真實的歷史存在,不能不令人十分懷疑。因為要是前面自五帝以來一直有,那么,商人理應(yīng)予以繼承;反過來看,既然商朝的一代代君主只是稱王,那么也就說明此前并沒有比“王”更具權(quán)威性的名號(僅僅由此看來,歷史文獻中所謂夏朝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就大可斟酌,至少它不像時下很多考古學(xué)家所認定的那樣千真萬確。順便說一下,現(xiàn)在中國頗有一些考古學(xué)家,在非常輕視老古書里寫的事兒的同時,又非要把一些實實在在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虛無縹緲的古史傳說聯(lián)系到一起不可,這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前面在《一件事,兩只筆》那一篇文稿中我已經(jīng)談到,從殷商時起,《史記》的記載,才開始有可靠的文字數(shù)據(jù)作依據(jù),從而變得相當(dāng)信實,而在這之前,司馬遷只能利用各種很不“雅馴”的傳說資料來勉強敘述其大致梗概,其間很多具體的史事自然不夠準(zhǔn)確或不盡可信。在我看來,所謂“帝號”問題,亦應(yīng)如此,同樣并不可信。另外,面對夏桀也帶有“帝號”這種情況,所謂“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這樣的解釋,只要頭腦正常,難道還會有人相信嗎?反正我是絕對不信的,我只能把它看成是后世想象的上古君主的名號。這樣的名號,大致在商周以后,便流傳于世。

不過對于剛剛征服天下的這位秦王來說,歷史的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當(dāng)時人的心目中有什么比周天子的“王號”更高的名號?!獋髡f中上古君主的“帝號”,顯然就是這更高一層的稱號。我們看司馬遷在《五帝本紀(jì)》中列舉的五位帝君,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雖然對所謂“五帝”還有其他一些不同的說法,但也都是舉世景仰的圣君,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遠遠超軼于商周的人王之上。正因為如此,秦王才想要弄個諾大的“帝號”,以壓住被他滅掉的周朝的天子。

但像“五帝”一樣的“帝號”是現(xiàn)成的,用不著讓群臣來“議”,既然需要“議”,就是想讓臣下“議”出個比已知的“帝號”更高、更值得炫耀的名號來。這心思,朝廷的大臣當(dāng)然不難理解。

我們看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等人上奏曰: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既然功績之高已經(jīng)蓋過“五帝”,就不必再沿用他們用過的“帝號”。

于是,王綰、馮劫和李斯等人便集合起朝廷設(shè)置的那七十名儒學(xué)博士一同商討,琢磨出一個新的名號,同時還提出其他一些與之相輔的專門用語: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暴君的威權(quán)之下,奴才也實在不大好當(dāng),馬屁拍得輕重,就不易拿捏。王綰等人這媚雖獻得很是到位,但未免有些過火:天皇,地皇,泰皇,這些名號聽著好像挺高大上的,可哪兒也找不到什么真人做過,假惺惺的味道很濃,讓你議“帝號”就是“帝號”,說明這個“帝”字才是主子喜歡的詞兒。

不過這些大臣和儒學(xué)博士的議論,也為最終確定秦王的新名號提供了很大幫助: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保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

這就是說,把“泰皇”的“皇”字留下來做形容詞,用以修飾“帝”字,構(gòu)成“皇帝”這一名號。

我理解,“皇”字在這里是表示“大”的意思(和“泰皇”的“泰”字所起的作用很相像),“皇帝”也就相當(dāng)于“大帝”。究其實質(zhì),這依然還是個“帝號”,但又是超越“五帝”等輩之上的“新帝號”。

新擬定的“帝號”是“皇帝”,可史籍中為什么又有“始皇”的說法呢?

在這里,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始皇”只是“始皇帝”的一種省稱,是一種便宜的用法?!妒酚洝窋⑵湫惺?,有時也用全稱,書作“始皇帝”(如《秦始皇本紀(jì)》開篇即謂“秦始皇帝者”以及“始皇帝幸梁山宮”的記載)。盡管如上所述,“皇”字只是“皇帝”這個名號中起輔助作用的限定性成分,“帝”才是核心內(nèi)容。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所謂“始皇”只是“始皇”其人過世后才會出現(xiàn)的稱謂方式,因為這個“始”字實際起著替代謚號的作用,所以也就和謚號一樣,只能用于相應(yīng)的皇帝身后。

關(guān)于這一點,就在確定“皇帝”這一稱號之后,這位剛剛當(dāng)上天下第一個“皇帝”的秦國故王,自己做過如下說明:

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這段話,講得不夠清楚,后世對它的理解,同樣大多含糊其辭。下面讓我們來慢慢分析。

理解這段話,麻煩的地方,是“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皇帝”這樣的稱謂,是人君在位在世時的名號抑或尊號,還是死后的謚號?

第一種解讀,是既然說“除謚法”,那么“始皇帝”、“二世皇帝”云云即可作為活人的名號來使用,就像“太古有號毋謚”以及“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時所行用的所謂“號”一樣。

第二種解讀,是“始皇帝”、“二世皇帝”這樣的稱謂既然是為替代“死而以行為謚”的謚號而設(shè),那么,它雖然早已確立并布告天下,卻應(yīng)當(dāng)如同死后擬定的謚號一樣,僅用于皇帝過世之后,而不能用在生前,所謂“朕為始皇帝”,乃是“我百年之后便稱作始皇帝”的意思。

究竟哪一種理解更為妥當(dāng)呢?在中國國內(nèi),我沒有見到有什么人做過專門的說明,而看前人一般性論述,在述及這一問題時,好像根本就沒怎么想,都渾渾噩噩,稀里胡涂地順口隨便說。

現(xiàn)在有“品位”的歷史學(xué)家,學(xué)問做得越來越高大上,對我提出的這樣的問題,通常是不屑一顧的。然而,問題就擺在那里,你不屑于理它,它也還是在那里擺著,高大上的專家可以假裝沒看見(其實現(xiàn)在更多的高端學(xué)者真的就是看不見),可小孩子總是純真,這問題太扎眼了,你只要給他講歷史,實在繞不開,也躲不過去。

于是,我們就看到,在當(dāng)今中國大陸最通行的中國歷史年表——方詩銘先生著《中國歷史年表》上,特地注明:“秦統(tǒng)一全國,秦王政稱始皇帝?!睂Τ砷L中的每一個國民影響更大是,在教育部組織眾多專家編寫、審定的中學(xué)歷史教科書中,也顯現(xiàn)了“嬴政自稱始皇帝”的說法(2016年教育部審定義務(wù)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史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專家沒有人做出明確的講述,編教材的人又無法回避,才對付著給出的說法,翻檢一下翦伯贊先生主編的大學(xué)中國通史教材《中國史綱要》,其中由田余慶先生執(zhí)筆撰寫的秦漢史部分,其中就明確寫道:“統(tǒng)一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秦王政己著手進行集中權(quán)力的活動。他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封建統(tǒng)一國家的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后世子孫世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庇纱艘前堰@看成是中國史學(xué)界的通行看法,恐怕并不過分。

就某一具體朝代的研究而言,相對來說,秦代的史料是比較稀少的,但若是就我們現(xiàn)在所要討論的這一具體問題來說,秦朝反而具有其他很多朝代所難以比擬的堅實史料?!@就是秦廷石刻的銘文,它未曾受到后世歷史“書寫”的污染和干擾,完整如初地保存了當(dāng)時的樣貌。在這里,我想先從確實可靠的秦朝官方刻石文字入手,來看看朝廷是怎樣使用相關(guān)名號的。

秦始皇從二十八年起至三十七年這十年間先后巡行關(guān)東各地,在泰山、瑯邪、之罘、碣石、會稽諸地留下的石刻銘文,甚至也包括其真實性尚且有些可疑的所謂秦始皇二十八年嶧山刻石銘文,都是以“皇帝”來指稱這個暴君。同樣,秦代銅器上銘刻的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銘文,也都是題作“二十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云云。在比較著名的秦代遺物中,還有所謂“陽陵兵符”或稱“陽陵虎符”,其銘文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边@是秦帝發(fā)兵的信物,屬于所謂“國之重器”,因而尤能體現(xiàn)其正式的稱謂。


秦陽陵兵符(據(jù)寧波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著《國家寶藏》)

最近正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的顏真卿書法作品特別展,為了體現(xiàn)顏真卿書法技藝的歷史淵源,同時還展示了一批此前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字體字形。印制在其展品圖錄中的兩種秦朝文字,一是秦始皇泰山刻石的拓本,一為始皇帝統(tǒng)一度量衡詔書銘文的拓本。眾多國人,喜大普奔,打飛的,與盛事,高興得不亦樂乎。不過沒錢打飛的也不用著急,讓朋友帶本展品圖冊來,只要打開這本圖錄看上一眼,“皇帝”這個正式稱謂,便堂堂煌煌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再正式不過,也再清楚不過了。

研究歷史,認識歷史,這并不困難,真相常常就擺在我們的眼前而被人們視而不見。我們不光要用眼睛看,還要動腦筋想。這種情況,明白無誤地提示我們,秦朝的皇帝,在其生前,應(yīng)該是不把“始、二、三、四”這些序數(shù)加冠于“皇帝”之上的。

下面再來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下面這段記載:

(二世皇帝元年)二世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nèi)。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贝?,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并海南,至?xí)?,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必┫喑妓埂⒊既ゼ?、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請?!敝圃唬骸翱??!?/p>

遂至遼東而還。

上文所列二世刻石,今存世者有瑯邪刻石,除“刻石,因明白矣”作“金石刻,因明白矣”,文字略有不同之外,俱與《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錄的銘文相同。


始皇二十六年秦權(quán)上的詔書銘文(據(jù)容庚《秦金文錄》)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刻石”自然是石刻銘文中“金石刻”的訛變,可明明是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為什么要說“金石刻”,而不是像今本《史記》一樣書作“刻石”?這是因為如前所述,秦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天下以后朝廷所鐫記的歌功頌德文字,不僅限于刻石銘文,還有那些在銅器甚至鐵器、陶器上銘刻的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而秦二世時同樣也在相關(guān)銅器等器物上制作了類似的銘文:

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檀嗽t?!惫士套?,使毋疑。(容庚《秦金文錄》)

并觀這些銘文,可以更為切實地認定相關(guān)史事。


二世元年詔版(據(jù)容庚《秦金文錄》)

透過上列秦二世元年詔書的文字,我們可以獲取如下兩點認識:(一)秦二世自稱“皇帝”,這和前述秦始皇諸刻石中對他這位“始皇帝”的稱呼一模一樣,即當(dāng)朝的皇帝,只是徒稱“皇帝”而不帶序次。(二)在這時,也就是二世皇帝登基之后,才正式出現(xiàn)“始皇帝”的稱號。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所謂“始皇帝”、“二世皇帝”等皇帝的序次猶如謚號一樣,只用于過世的皇帝而不能、也不會用于在世的皇帝和在位的皇帝。

日本學(xué)者鎌田重雄先生在1962年出版的《秦の始皇帝》一書,本來已經(jīng)檢覈《史記》的記載,辨明在司馬遷文中并未見有“始皇帝”的自稱,同時還指出秦始皇東巡刻石,都是以“皇帝”相稱,沒有“始皇帝”的用法,可他一邊講這些話,一邊又說胡亥繼位成為皇帝之后,在稱謂自己為“二世皇帝”的同時,始稱父皇為“始皇帝”(《秦の始皇帝》之《秦王政,始皇帝となる》)。今案胡亥在世時從未自稱“二世皇帝”,鎌田重雄先生這種說法,很不妥當(dāng),這也妨礙了他透徹認識“始皇帝”、“二世皇帝”這些稱謂的確切性質(zhì)。

除了這種“第一手”史料顯示的狀況之外,在研究古代歷史問題時,我們還應(yīng)該特別重視貼近所研究時代的人對相關(guān)史事的認識。

幸運的是,在東漢人班固撰著的《漢書》中,我們看到了西漢前期人賈山對“始皇帝”這一稱謂的認知。賈山寫過一篇題作《至言》的文章,是呈送給漢文帝的,文中“借秦為諭”,述云:

秦皇帝東廵狩,至?xí)?、瑯邪,刻石著其功,自以為過堯舜統(tǒng),縣(懸)石鑄鐘虡,篩土筑阿房之宮,自以為萬世有天下也。古者圣王作謚,三四十世耳,雖堯舜禹湯文武絫世廣徳,以為子孫基業(yè),無過二三十世者也。秦皇帝曰“死而以謚法,是父子名號有時相襲也,以一至萬,則世世不相復(fù)也”。故死而號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萬也。秦皇帝計其功徳,度其后嗣,世世無窮,然身死才數(shù)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廟滅絕矣。(《漢書·賈山傳》)

需要知道的是,賈山寫出這段文字的時候,司馬遷還沒有出生,這也就意味著上面這段引文,對于我們來說,不僅是他對“始皇帝”、“二世皇帝”這些稱謂的認識,同時也是比司馬遷的《史記》更早、更為原始甚至也更為可靠的歷史記載。因而賈山這些說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史記》相關(guān)紀(jì)事的本義,它還可以補充一些《史記》未予載錄的內(nèi)容,完善我們的認識。


《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影印宋蔡琪家塾刻本《漢書》

賈山《至言》給我們提供的新認識,是秦始皇決定采用“始皇帝”、“二世皇帝”以至“萬世皇帝”這樣的稱號,除了《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所說這樣做可以免除“子議父,臣議君”的“無謂”謚法之外,還考慮到按照這種“無謂”的謚法,則“父子名號有時相襲”,而若是“以一至萬”地排列下去,“則世世不相復(fù)也”。所以,避免謚法用字有限所造成的“父子名號”重復(fù),也是致使秦始皇做出此等安排的一項重要原因(當(dāng)然我們也很容易想象,像他那樣殘害天下蒼生,按照謚法的規(guī)矩來給他確定謚號,肯定不會有什么好名稱,這一點他自己當(dāng)然不會不明白)。

《至言》這篇文章所提供的比這更加重要的價值,就是它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始皇帝”、“二世皇帝”以至“萬世皇帝”這些稱號,雖然在秦朝剛一有“皇帝”的時候就都由它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定好了,但實際上是一種相當(dāng)于謚號的名號,只有在當(dāng)朝的皇帝死去之后,才能被“激活”啟用,即“死而號曰始皇帝”。這樣看來,中學(xué)課本以至大學(xué)教材里“嬴政自稱始皇帝”的說法,實在是很不靠譜兒。

當(dāng)然史家著筆以及后世人著書立說,卻可以用“史終言之”的筆法,敘述說“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zhì)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從這娃一生下來就以“始皇”相稱。多少讀過一點兒史書的人,大家都明白,這是這個行道上的規(guī)矩,明白實際上該是怎么一回事兒。

不過在引述當(dāng)時人原話的時候,妥當(dāng)?shù)奶幚硇问剑€是應(yīng)該一如彼時所說,不宜“終而言之”的。在這方面,《史記》就頗有一些失宜之處。如《秦始皇本紀(jì)》記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同盧生相與為謀,開口就說“始皇為人”如何如何;還有秦始皇三十六年時從天上掉下來一塊隕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云云,這些用法,恐怕都像我在《一件事,兩只筆》中所述李斯稱道“先王之時”的說法一樣,是司馬遷因仍于原始材料的寫法而沒有能夠做出合理的處理,并不能反映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還可以通過“皇帝”或是“始皇帝”這些名號的用法,來判斷一些銘文的真?zhèn)巍?/p>

在清人嚴可均輯錄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收錄有一篇號稱是李斯所書的白璧銘文,據(jù)云是當(dāng)年秦始皇埋藏于句曲山中,其辭曰“始皇圣德,平章江山,巡狩蒼川,勒銘素璧”(《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之《全秦文》卷一。案嚴氏所據(jù)為《至正金陵新志》,陶弘景《真誥》卷一一載錄這篇銘文,“江山”二字書作“山河”)。晚清漢學(xué)巨擘俞樾,對此亦信以為真,甚至感嘆云“惜無人掘而出之”(俞樾《茶香室叢鈔》之《三鈔》卷一六“句曲山秦篆”條)。然而按照前文所得出的結(jié)論,當(dāng)時是不應(yīng)該、也不可能出現(xiàn)“始皇”這一寫法的,因而它必定出于后人胡編亂造,就是使勁兒往地底下掘,把它掘了出來,也是后人贗造的假貨,看看笑笑是了,當(dāng)不得真。

寫完上述內(nèi)容,翻檢日本學(xué)者栗原朋信先生的《秦漢史の研究》,看到其中列有一章,專門考述了“始皇帝”這一稱號的性質(zhì),始知他早已做出了正確的結(jié)論,后來日本學(xué)術(shù)界的主流,也都采納了這一看法(如西嶋定生先生著《秦漢帝國》),因而我的論述,實質(zhì)上只是重申了一遍栗原朋信先生早已講述過的觀點,并不具備學(xué)術(shù)上的發(fā)明。

不過栗原先生的書出版于1960年,如上所述,鎌田重雄先生在這兩年之后出版的《秦の始皇帝》,就沒有完全遵循栗原先生的見解。另一方面,在歐美學(xué)術(shù)界,1986年劍橋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劍橋中國秦漢史》,盡管在其篇末開列的參考書目理明確列有栗原朋信先生的《秦漢史の研究》,可是在寫到這一問題時,其表述形式為:“他(德勇案:指秦始皇)取消了史書中以繼承者贈予的謚號稱已死的統(tǒng)治者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這個君主宣稱,他本人作為始皇帝進行統(tǒng)治,其后裔則作為‘皇帝二世’、‘三世’繼續(xù)統(tǒng)治,以至千秋萬代。”(以上引文據(jù)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楊品泉漢譯本)“他本人作為始皇帝進行統(tǒng)治”這樣的說法,講的顯然是活人而不是死者,這就說明西方學(xué)術(shù)界并沒有正確地吸納栗原朋信先生的觀點??紤]到這些情況,特別是中國史學(xué)界的蒙昧狀況,還有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這里重申或者說強調(diào)指明“始皇帝”這一稱號的性質(zhì),我想還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