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新聞

第六屆澳門科技大學傳播周:傳播與影像敘事中的城市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也是澳門科技大學成立19周年。20年來,傳播載體和傳播途徑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照片到短視頻,從電視臺到“抖音”,城市影像日漸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嵌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也是澳門科技大學成立19周年。20年來,傳播載體和傳播途徑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照片到短視頻,從電視臺到“抖音”,城市影像日漸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嵌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構筑起充滿細節(jié)與肌理的城市故事。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4月1日,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當代電影雜志社聯(lián)合主辦的第六屆澳門科技大學傳播周拉開帷幕。本次傳播周以“鏡中之城:傳播與影像敘事”為主題。


“鏡中之城:傳播與影像敘事”為主題開幕儀式

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教授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與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去年正式結為合作伙伴,共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伙伴基地─澳門傳媒研究中心,合作日漸深入,此次傳播周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也是合辦單位之一。同時,澳科大將以“粵港澳大灣區(qū)”為契機,與大灣區(qū)乃至全國相關學術機構加強聯(lián)系,將澳科大建設為大灣區(qū)學術重鎮(zhèn)。此外,今年傳播周特別加入“講好澳門故事:廿載影像”分享會,以此向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致敬和獻禮。

據(jù)悉,本次澳科大傳播周共收到了多個國家的論文投稿,主辦方從70多篇論文遴選出20篇論文參會。

在主旨演講環(huán)節(jié),漢堡大學的戈登·米切爾(Gordon Mitchell)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黃煜教授、中國電影資料館孫向輝館長和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孫瑋教授先后進行了主旨演講。四人均將目光聚焦到了技術和社會環(huán)境變化之下,影像等敘事方式帶來的新意義。

米切爾教授帶來了題為“敘事與空間”的主旨演講。他從他在漢堡大學開展的關于外國留德學生之文化體驗與傳播的課題出發(fā),探究如何思考敘事與實體空間意義的多重維度。他表示,故事(stories)有著復雜的意義網絡,使我們可以思考哲學問題,讓我們可以去嘗試言說那些矛盾的、難以捉摸的東西。而講述(telling)使得我們成為獨特的人類存在。米切爾教授認為,當前我們要看到“交叉/融合”的力量,包括時間與空間的融合,故事與地方的交互,自我與他人的碰撞,意義闡釋的交叉,新觀點和感覺的融合等等。

“如今‘今日頭條’已經代替了幾十年前的電視,牢牢把握住用戶需求?!毕愀劢髮W協(xié)理副校長、傳理學院院長黃煜教授從人工智能當下的實踐出發(fā),思考人工智能對于媒體傳播構成的挑戰(zhàn)。

他表示,當前類人化的智慧技術基于計算機算法思維,進行大數(shù)據(jù)的搜集、分類、清洗、評估、提取、分析、處理與輸出,并不斷完成自我升級。自然語言處理,不斷逼近人類自身的深度理解能力。“今日頭條”使用的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信息推送模式,和從前媒體提供什么,用戶就看什么的被動接受模式相比,有了本質的顛覆。人工智能技術使內容生產、傳播渠道、分發(fā)方式及使用者體驗都發(fā)生了顛覆性轉變。同時,隨著無人機及圖片處理、識別技術的進步,以數(shù)據(jù)視覺化為基礎的交互性設計成為新聞報道中重要的內容呈現(xiàn)手段,圖片和視頻成為用戶閱讀新聞的主要方式。

黃煜認為,人工智能正在推動新聞業(yè)從手工業(yè)跨越到流水線大工業(yè)時代,這是新聞業(yè)經歷的“有史以來最為震撼的大變革”,新技術手段甚至倒逼上游內容生產,使內容生產向碎片化、圖片化轉變。但目前AI只是根據(jù)閱讀點擊率判斷新聞價值、推送分發(fā)內容,缺乏傳統(tǒng)記者秉承新聞為“社會公器”的視角,這也造成了如今社交媒體上謠言傳播迅速,傳播進入“后真相時代”。

影像承載著傳播文化的重要功能,電影自誕生以來,更是和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以“影像故事與傳播——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lián)盟的傳播實踐與思考”為題做了主題演講。

中國電影資料館保存了大量電影資料,這些資料被修復后,重新傳播,成為觀眾重新認識、發(fā)現(xiàn)彼時城市和人的重要影像資源。孫向輝從保存與修復、經典電影重映和藝術電影專線放映三個角度分享了影像資料館的傳播實踐。她認為,影像資料館的傳播實踐使得影像敘事的“重構”成為可能,一方面是主題季的展映把原有的電影單本敘事變成綜合敘事;另一方面,電影也是城市精神空間的再塑造,如《愛貓之城》之于伊斯坦布爾,《阿飛正傳》之于香港,電影和城市之間的互動關系被突出,影像對于發(fā)展城市的特殊空間精神價值具有特殊的意義。

隨著自媒體和短視頻的興起,碎片化的影像成為城市傳播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內容。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學院副院長孫瑋教授以“賽博城市的影像實踐——上海城市形象片與抖音短視頻”為題,思考在傳播方式發(fā)生變化之后,個人、影像和城市之間的關系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傳播、網絡、城市,在今天形成了更緊密的互嵌關系。孫瑋借用“賽博格”定義如今的城市,提出了“賽博城市”和“賽博人”的概念?!百惒└瘛笔侵浮盁o機體機器與生物體的結合體”,孫瑋認為,如今的城市,正是技術與人的互嵌體?!岸兑簟钡扔跋駛鞑PP使每個人都可以隨時生產和傳播關于城市的影像內容,這個過程正是機器與人類身體的融合,人們的多重感官和身體時間日益融入到城市影像的個性化“生成”之中,曾經作為城市“表征”的影像,越來越融入到城市的物理空間之中。

孫瑋用兩個經驗材料來回應從敘事到實踐轉向的影像變化的過程,即上海城市形象片和抖音中的上海城市短視頻,兩者分別對應“視頻圈的影像敘事”和“賽博人的城市體驗”。城市形象片是“上帝之眼”,多從俯瞰等角度觀察,呈現(xiàn)的是虛擬的城市視覺奇觀、時空的剪裁與拼貼;而抖音中的上海城市凸顯了“實踐”的力量。拍攝地鐵的視角不是俯瞰,而是正常人身體的平視;拍攝上海外灘,關注的是年輕人的街舞和行為藝術;拍攝上海美食,有生煎饅頭的熱氣騰騰,也有鍋邊濺出的油漬,真實而鮮活。這些影像中既有個人敘事、也通過短視頻轉發(fā)、評論產生群體交往,具有日常生活的偶然性。

據(jù)悉,在傳播周期間,圍繞“鏡中之城:傳播與影像敘事”這一主題,有多場講座、學術論壇、博士生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舉行。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