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部分

香山縣鄉(xiāng)土志 作者:清·佚名


第四段沙岡 平湖 大布 八二九 三

第五段雍陌 九二五 八

第六段塘? 一○○八 四

第七段馬鞭埔 四五四 無

第八段石窩口 三○四 無

第九段外埔 五四五 二

第十段鴉崗 六六七 無

第十一段龍?zhí)?一六一 無

第十二段申堂 員山基 五一八 無

第十三段石塘 二八三 無

第十四段牛皮地 六○七 無

第十五段神灣 四七○ 無

第十六段古宥 四○二 無

第十七段黃竹蓢 六九 無

第十八段白石 一六八 無

第十九段黃家村 一四六 無

第二十段饒山 七四 無

第廿一段三樹兜 一五九 無

第廿二段獺山 六六 無

第廿三段藠菜塘 一一一 無

第廿四段各沙 六三 無

以上第五區(qū)合共 正戶一萬二千六百二十四戶 附戶三十八戶

第六區(qū)第一段唐家上村 一二五三 五

第二段唐家下村 九三一 無

第三段東岸 六四五 無

第四段上柵上村 六九六 無

第五段上柵下村 五九五 無

第六段上下北山 六六四 無

第七段新圍 四五○ 無

第八段官塘 一二七三 無

第九段埔仔 二二九 無

第十段下柵墟 三二三 無

第十一段那洲 七四五 無

第十二段會同 一六五 無

第十三段雞陌 三七二 無

第十四段茭塘 一六二 無

第十五段淇澳 七九二 無

以上第六區(qū)合共 正戶九千二百九十五戶 附戶二十六戶

第七區(qū)第一段前山 一二八四 一二一

第二段白石 七八七 四一

第三段檸檬涌 三五九 三

第四段吉大 五二○ 一五

第五段香洲埠 原闕未詳

第六段山場 七○四 四四

第七段華梓口 三三○ 無

第八段翠微 九九九 八六

第九段上涌 六六六 二三

第十段南澳 七○一 四

第十一段里外界涌 一一八○ 一四

第十二段南屏 八二六 一二六

第十三段雙石 二五一 二

第十四段北南 六八三 四七

第十五段灣仔 三沙 五五六 二七

第十六段橫琴 二八二 無

以上第七區(qū)合共 正戶一萬零一百二十九戶 附戶五百五十三戶

第八區(qū)第一段斗門各村 七八八 四

第二段南門各小村 九五八 三

第三段小濠沖各小村 一六八○ 一○

第四段大濠沖各小村 一四八九 五

第五段馬山各小村 一七九一 三三

第六段南同各小村 一一六五 六

第七段荔山虎山各小村 一四七三 一○

第八段乾霧各小村 二四四七 六○

第九段東澳各小村 五四五 三

第十段坭灣各小村 五九五 五

第十一段龍壇各小村 四九四 三

第十二段大赤坎各小村 一一四三 七

第十三段小赤坎各小村 一○九四 二四

第十四段鳳山各村 四九四 六

第十五段漢溪各村 一三九九 三七

第十六段南水三灶 三四七六 六

第十七段白蕉鄉(xiāng) 八○四 七

第十八段大托 一五一七 二

以上第八區(qū)合共 正戶二萬三千三百五十二戶 附戶二百三十九戶

第九區(qū)第一段小黃圃 一二二五

第二段西新地 六○ 無

第三段北嘴 八四 無

第四段大傘 九○ 無

第五段三枕 七一 無

第六段大黃圃 二八二六 一五

第七段南鎮(zhèn)墟 六一九 無

第八段對圃 新基 二五○二 無

第九段新沙 九八六 三

第十段鰻子洲 九三八 三

第十一段浮墟 六三八 無

第十二段沙欄 九○○ 三

第十三段浪網(wǎng) 二九八 無

第十四段中沙 三四九 無

第十五段南頭 八○七 無

第十六段屯飯 一○三 無

第十七段三角 五○七 無

第十八段烏珠 二一○ 無

第十九段潭洲 一七八○ 無

第二十段四沙 二二八三 無

第廿一段大崗 六一五 無

第廿二段黃角 三二九九 無

第廿三段橫檔 三二七 無

以上第九區(qū)合共 正戶二萬一千五百一十七戶 附戶二十五戶

  連上第一區(qū)至第九區(qū),共二百四十七段,合共正戶一十七萬九千九百一十一戶,附戶四千九百六十四戶,此最近調(diào)查之確數(shù)也。

香山鄉(xiāng)土志七

氏族

  邑城仁厚坊黃族,其先江西筠州人。始祖元,西臺御史,憲昭以直諫安置廣州,卒于途。子從簡留家南海,從東莞伯何真起兵,官至宣慰司副使。四世溫德繇,廣州右衛(wèi)徙隸香山守御,卒葬東郭大北山。子泗,遂家香山。泗次子長樂縣知縣。畿,徙家會城。承宣里今雙門底。八世至文谷公佐,生三子,分三房,國初長房一支遷回香山,二支、三支仍居會城,由憲昭至今傳二十一世。

  泗三子珩,居香山,別為一支。由憲昭至今傳二十一世,族丁僅百余,然邑城數(shù)詩書世胄未能或之先也。

黃梁都南門鄉(xiāng)趙族,始祖懌夫,江西鄱陽人。宋端平元年任本縣令,有惠政,卒于官。子時鏦淳祐十年進(jìn)士,宋末避亂至此,子孫寓籍焉。三世祖平岡遷居大赤坎為一支。明永樂初,六世祖光太再遷大瀝岐。景泰時,七世祖晴峰始擇居南門,分四大房?,F(xiàn)一十七傳,丁口三千五百余。

  得能都張家邊黃族,始祖陽,始興人,任前山寨守備,明嘉靖時剿寇陣亡。次子萬福葬其衣冠于老戶頭山,遂遷居此。

  良都員峰曾族,始祖昌垣,原籍順德,本朝始徙居員峰。

欖都麥族,隋上柱國鐵杖之后。其十六世孫必達(dá)自南雄保昌遷邑之黃旗角。十九世元俊,元至治間又遷小欖,至今傳二十三四代。

  得都庫涌陳族,始祖文龍。子天覺,宋紹興八年試宏詞科,賜進(jìn)士第,家文順鄉(xiāng)仁山下。建城后徙庫涌,子姓復(fù)分支陵岡暨隆都水塘頭、岡背?,F(xiàn)二十八傳,合四鄉(xiāng)丁口約三千余。

  謹(jǐn)案鄉(xiāng)賢列傳,蒼梧太守陳臨子孫蕃盛,播于嶺徼,而鄂州通判梁杞傳稱,海曲族望陳梁二家。天覺為開縣之賢,文順前屬東莞,即今縣城,徙庫涌者長子彥?也。陳族支派最多,俗有米碎陳,籮糠糖李之謠。天覺裔孫頤錄譜略云:原籍珠璣巷,疑有誤。

  良都沙涌馬族,始遷祖曰驛、曰駁,其曾祖端公宋南渡令新會,家于會城金紫街。子持國、孫晞驥俱郡守鄉(xiāng)賢。驛、駁奉所生母林氏徙沙涌。五傳至宋侍郎南寶,餉軍殉國。元軍欲屠潮居里,族眾徙匿,明興始復(fù)故土,僑寓張家邊塘?,遂家焉?,F(xiàn)二十八傳,三鄉(xiāng)丁口約二千余。

  仁都麻洲徐族,入粵始祖祖光,原籍江西贛州府瑞金縣,元季宦游廣州。至閏甫徙香山。越三世伯良,都察院都事,祀鄉(xiāng)賢。五世曰觀,未冠成進(jìn)士,歷仕刑部郎,壯歲歸隱大石之陽。曰常,知玉山縣,有循聲。曰統(tǒng)、曰楨,皆歲薦,里人顏其閭曰:南州,即徐屋街。子孫蕃衍,析居員峰、三灶等處?,F(xiàn)二十一傳,南州派約一千二百余人。

  仁都麻洲李族,先世居南雄珠璣里,宋李避亂來廣州,至新會。咸淳七年,始遷祖桂窗徙居香山仁山下。次子夢熊贅入黃旗都,遂家黃角。孫昌泰分支四都、岐山、小隱、大環(huán)、隆都、沙堋下。五世翠柏等居城南麻州。厥弟愚庵、納齋居蓮峰下塹頭街。子姓分支庫涌、板橋、羊寮等處,合麻洲、黃角、岐山、塹頭四派丁口約七千余。

  謹(jǐn)按:《麻洲李氏家譜?南來歲月考》,援欖都麥?zhǔn)霞靶聲忂吚稃準(zhǔn)蟽勺V,南海洗氏譜云:為胡貴嬪事,珠璣巷九十七家于咸淳九年二月起程抵岡州,五月至香山,遂分居各屬?!稏|莞英村羅氏譜》并載:紹定元年,批發(fā)路引,乃理宗朝蘇妃事,南雄府印發(fā)岡州批判,至今猶存縣衙。則南來似應(yīng)以紹定為實,而麥譜并云:隨流先至香山大良角,即今黃角,蓋宋自南渡以來朝政不綱,遼金逼處,中原氏族流離播遷;又慮南雄地當(dāng)要沖,定遭兵燹,挈家來廣,不僅避妃亂已也。至《廣東新語》云:河南祥符縣有珠璣巷,南渡諸臣隨駕入嶺,至止南雄,不忘所,自號所居為珠璣巷。又云:巷在南雄州城東門外,原名敬宗門,表孝義,因避敬宗廟號,易名珠璣。廣屬氏族至自珠璣巷者,居其大半;而路引先羅麥李黃,僅九十七家,惟麥譜稱并親眷附行者甚眾,南遷之議,發(fā)起于珠璣巷,故統(tǒng)而言之歟?事遠(yuǎn)年湮,傳聞異詞。近人《珠璣巷種族考》猶數(shù)典者所宜研究也。

  隆都劉族,始遷祖汝賢,父仲敏,宋宣和進(jìn)士,官南雄刺史,僑寓珠璣,避兵至廣。子三人汝賢居次。紹興末徙邑東鄉(xiāng)土瓜嶺。六傳后開于族山谿角,析居邑城東南、龍聚環(huán)、涌頭、寮后、龍眼樹涌、坑口墟、北臺、葫蘆棚、湖洲腳、沙坪下、龍?zhí)痢煊?、新村。現(xiàn)二十七傳,丁口萬余人。齊東、古鶴等鄉(xiāng)別有派。龍頭環(huán)派原籍南雄,乃昭武將軍劉禘當(dāng),明洪武初隨軍入廣,家于欖都,仍隸軍籍,歷八傳分支石岐、大墩、龍頭環(huán)等處,丁口亦二千余人。

  良都長洲黃族,始遷祖獻(xiàn),字文憲。先世閩之福州人,避亂徙新寧潮境鄉(xiāng),凡八傳至獻(xiàn)。宋理宗朝寶祐乙卯科進(jìn)士,景定三年,官行人,冊封安南國王陳日煊,歸舟遭颶漂泊至香山,復(fù)命后遂卜居長洲。所娶平嵐林氏女為繼室,生子祐,孫廣派,定籍良都,析居城北,分支大墩、麻洲、外界涌等處,丁口約萬余人。

  仁都麻洲黃族,凡三派,一霑益州同知、鄉(xiāng)賢黃經(jīng)祖仲翁,至自龍眼都,辟稽古堂,聚書萬券,經(jīng)居?xùn)|林山下,筑山海齋,號山海子。一廣東左翼鎮(zhèn)總兵黃標(biāo),由南澳以宦籍香山;子琮,崖洲協(xié),家倉箱街,故將軍遺宅猶存;現(xiàn)七傳丁口二十余人。一由廣派祖分支,開辟新墟,聚族南倉街、東欄街、大石下,凡十二傳,丁口約百余人。

  得都義門鄭族,入廣始祖曰賢。宋天圣間以進(jìn)士授廣州郡守。孫六七學(xué)長,始居邑之長洲。再傳至漕,試省元度,徙得能里之游街蓢,復(fù)由游街蓢析居濠頭、西亭。其龐頭一支則因度之曾孫賢贅豪兔旁,遂家焉?,F(xiàn)三十傳,支分四派,丁口萬余,居邑城者閥閱尤盛云。游街蓢舊志作鰲街蓢。

  谷都南湖鄭族,谷都始遷祖菊叟,于宋仁宗朝自福建興化府潯陽縣入粵,任惠州路判,家于都之榕樹埔,徙橋頭。子姓分支烏石、平嵐、南屏、雍陌,丁口約萬余人。恭都南屏支始祖曰世寬,菊叟十三世孫。明嘉靖間遷來,分三支,現(xiàn)傳十四代,丁口四百余。又一支同治十一年自谷都遷南屏,現(xiàn)傳五代,丁口百余。

  仁良都南湖鄭族,蓮塘始遷祖芑,宋以狀元官廣州郡;乾道壬辰年七月由福建莆田縣徙香山,卜居蓮塘。八傳曰榮叟,元末保障邑城,攝縣事;洪武十八年旌義士,祀鄉(xiāng)賢?,F(xiàn)二十八傳,分居城內(nèi)東里、深巷、厚興街、基邊、張溪、東丫、庫涌、柏山、沙溪等處,丁口約七千余。

  謹(jǐn)按:鄙諺有“劉黃鄭,殺人不用償。”之語,揆之情理必?zé)o是事,不過極形其族之富且強耳。如谿角、如長洲、如谷都、三鄉(xiāng)聚族尤盛,邇來趕辦地方自治,日形進(jìn)化,漸臻文明,此語□無人道。

  仁都南關(guān)楊族,始遷祖元規(guī),宋紹興庚戌進(jìn)士,官廣南提舉,由揚州廣陵徙廣州,卜居邑城南?,F(xiàn)二十七傳,丁口二千四百余。四世祖仲玉,分支隆都申明亭,丁口二千二百余,北山、隔田、北臺別有派。

  大都南蓢程族,始遷祖師孟,號正誼,原籍江蘇吳縣人。宋景祐元年進(jìn)士,任廣州經(jīng)略使,修學(xué)筑城。子柏隨侍,官東莞鹽場,署縣事。宋南渡徙居邑東鄉(xiāng)大字都,支分安定、亨美、田邊?,F(xiàn)傳三十代,丁口五千四百人。德興王府長史定宦裔,居麻洲,今柏椏、合水口等處丁口亦數(shù)百人。

  仁都城東侯族,始遷祖俊堂,原籍韶州府曲江縣梅塘村。元至正從軍贛州,明洪武二十六年改隸香山軍籍,因家焉。子孫為邑著姓,現(xiàn)二十傳,丁口約三百余。

  欖都小欖李族,始遷祖必貴,宋咸淳間由珠璣巷避亂荔枝山,斬竹結(jié)筏,隨流抵欖鄉(xiāng)亭子步,奠居焉,即今泰寧坊也。孫光祖,隸大鵬軍。八傳至尚書文介公孫宸,始改民籍?,F(xiàn)二十三傳,丁口約三千人。

  欖都大欖李族,乃烈士英妙子智,官江州判,聚族欖都,分支谷都白石等鄉(xiāng),丁口二千余。又一支至自新會,原尚書任堂派,黃梁都李屋圍乃任堂弟棕宇裔。兩族亦千余人。

  仁都麻洲蔡族,始遷祖益崇,原籍南京鳳陽府,宋時任南雄判。子本宏徙香山,居南門。數(shù)傳分支恭都那洲、隆都南文?,F(xiàn)傳二十六代,丁口千余。古鎮(zhèn)一派尤為大宗,恭都上柵、隆都嶺后、四都貝頭別有派。

  謹(jǐn)按:蔡氏譜:本宏遷居,傳至四世,香山乃開縣云,則蔡實邑之舊族也。

  仁都麻洲藍(lán)族,宋咸淳間至自南雄珠璣巷。四世祖分支小欖,丁口共一千五百余人。

  謹(jǐn)按:麻洲氏族有“藍(lán)、禤、蔡,不夠胡、盧、蒲一勺?!敝{。邑志選舉表有贛州教諭禤國彥;歲貢禤忠,交趾利仁知州。蒲伯齡,岷府長史。盧瑞,新淦令。盧淵,歲貢。盧錦,重慶府教授。蔡子彰,歲貢。蔡觀、蔡子良皆著姓也。麻洲近推李、徐、高、陳、梁為大宗,六族只存藍(lán)、蔡,他如歐光、曹登、周宗、曾賢、姚明諸家,或他徙,或孑遺,民族消長,麻洲有余慨焉。

  仁都麻洲柳族,始遷祖樂會知縣齊,自湖南長沙宦瓊州,遂籍邑之仁都,子姓分居茅灣、灶貝,現(xiàn)十五傳,丁約四百人。

  谷都茅灣麥族,始祖松呂,自新會草坪遷來。現(xiàn)十七傳,丁口百余。

  隆都青羌黃族,至自新會杜阮鄉(xiāng)。其始祖德澄負(fù)販隆都,娶妻生二子質(zhì)初、質(zhì)正,留居青羌。子姓分支龍聚環(huán)、板尾園、土瓜村,丁口千五百人。黃屋坑、沙棚下、小龐頭各派丁口約千余人,遷居邑城北門、小欖等鄉(xiāng)尤貴盛。

  仁都紫里李族,始遷祖華京,原籍新會潮連??滴跞暌七叄尤沼⑴c弟夢熊東木、先梅、瑤岳等同徙石岐。孫修凝由新會學(xué)撥香山,隸籍所都,聚族沙岡墟,支分翠微、小隱等處。谷都沙岡鄉(xiāng)始遷祖占偉,與正薰街建平令龍翔孫曲沃令卓揆,家亦至自潮連,俱任堂派,丁口共千余人。

  隆都李族,至自新會者分尚書任堂兩派。先世河南祥符人,系出唐涼國公愬。十傳至鑾以御史監(jiān)軍南雄。孫喬木,宋兵部尚書,紹興間奉使至古岡,因家斗洞。見新會志寓賢傳即文莊公。也十四傳孫尚璧,明萬歷從涌頭曰尚智任堂派徙田頭,分支金角環(huán)、石斤、青羌、象角等處。尚書派:一至自祿洞,以大嵐、嵐霞、起鳳環(huán)三鄉(xiāng)為大宗,明初始遷祖曰大佬,分支祖嵐肇等。一至自荷塘,以恒美、涌邊兩鄉(xiāng)為大宗,明代始遷祖日康所,先居南川;乾嘉學(xué)風(fēng)嵐霞、恒美為尤著。一至自瓦岡,居石岐城西南。一至自麻園,居張家邊、牛港、柏椏,合兩派籍隆都者約一萬一千丁口云。又一族于康熙二十五年由新會里村遷來,始遷祖石軒,寄籍隆都李宗茂戶,迄今十傳,丁口四百余。

  隆都疊石余族,始遷祖文舉,至自南雄珠璣巷,分支全祿、下坑、麻洲等處,現(xiàn)二十二傳,丁口三千余人。

隆都濠涌方族,始遷祖榕澗,至自肇慶府開平縣,初徙平嵐,轉(zhuǎn)居濠涌,分支城內(nèi)、大都、左步頭、谷都、下涌等處?,F(xiàn)二十四傳,丁口五千余人。

  仁都邑城郭族,原籍曲江縣。初遷南海大同村,再遷新會天河里。明永樂,曰梅山始定居香城?,F(xiàn)傳十八代,丁口五百余。

  良都槎橋落郭族,始遷祖致正,由南雄徙邑城南麻洲。子復(fù),官黃田場管勾,嘗捐金修學(xué)宮、置學(xué)田、筑橋梁,宦成,隱老安山,卜居槎橋落??h治堂柱根于是橋,馬蒥荽木也。子侄分支麻洲街、竹秀園,而平嵐、橋頭、翠微尤為大宗?,F(xiàn)傳二十四代,丁口共三千余。

  良都牛起灣楊族,始遷祖宋博士恒,號云巢。咸淳間由珠璣避難邑之深灣,因移邊之役徙牛起灣,隸良都?,F(xiàn)二十二傳,丁口一千六百余。

  恭都下柵李族,始遷祖先德,亦至自新會,由行伍戌恭都下柵,娶氏林生子四,因家焉。分支厚江涌、茅灣、外埔、南大涌、外壆、河頭埔、三灶、張家邊、李家村等處?,F(xiàn)十四傳,丁口約三千余。茅灣派同光閑多,起家洋務(wù),有號秋坪者,能辦地方公益,與同里麥潤齋筑橋、亭、石路,行人便之;在上?;I賑,任畫、任費。沒后,疆臣請于朝,追贈道銜。會城翰祿橋重建御史祠,與田頭、大嵐、恒美、涌邊捐貲尤厚。

  仁都邑城汪族,始遷祖良,號野庵,乃越國公裔,二十傳孫也。子鴻業(yè),號萬川,宋嘉熙登進(jìn)士第,隨授南雄保昌縣令,殊有政聲;良就養(yǎng)任,故邑人愛之,留居此土;繼因兵燹,良精形家言,見香山為南番古粵之沖,山川秀異,爰卜居武峰下。子孫分支南鄉(xiāng)、西鄉(xiāng),現(xiàn)二十三傳,丁口未滿千。

  恭常都唐族,始遷祖紹堯,宋度宗咸淳七年為避胡妃之禍,由南雄珠璣巷遷居新會,復(fù)由新會遷香山唐家鄉(xiāng),地本荒原,舊名釜涌,唐氏至此遂改今名。家焉。六世有名廣禮者,遷居本都雞拍村,另紀(jì)。名廣潤者,遷居?xùn)|莞。七世名竹莊者,遷居本都那洲村。十五世名廣元者,遷居新安,現(xiàn)計二十五傳,丁口一千八百余;雞拍五百余,那洲百余,共丁口二千五百余人,遷東莞、新安者不及計。雞拍族始遷祖隱翠,廣禮孫也。廣禮同子?xùn)|溪由唐家鄉(xiāng)遷居得都江尾頭村。東溪子二,曰隱翠、曰仕隆。仕隆仍居江尾頭。而隱翠復(fù)遷雞拍馬坑地方,開墾田園,時明成化年間也;子三,分三大房,現(xiàn)二十三傳,丁口約五百余人。按雞拍村唐君調(diào)查報告云:明正統(tǒng)間,奸民畬蠻盜采雞拍村銀礦,村民拒之不勝,屠戮殆盡,其余流離轉(zhuǎn)徙,幾變荒墟。而隱翠公遂遷居于此。嘉靖時,方相國獻(xiàn)夫奉旨開采銀礦,駕駐村內(nèi),與隱翠公子石屏公契洽,且制錦軸為文壽之,而懸志紀(jì)事載正德中奸民畬蠻盜采村礦,屠戮村民;至嘉靖時,苗脈已盡,乃散其地,雞犬桑麻俱盡等語。考雞拍舊址原為楊、文二姓人所居,被賊屠戮,即楊文二姓之人。文氏現(xiàn)已無傳,今楊氏子孫猶能道其事者。唐氏由明成化時遷居,至正德時乃開基鼎盛時代,何以雞犬桑柘俱盡,考之譜牒亦不載屠戮之事,至謂嘉靖時礦苗已盡,何以方相國又到開采?志云:正德或正統(tǒng)之誤耳,說頗詳核,可補史乘之失;且關(guān)民族之消長,合著于此。

  仁都邑城東門外張族,始遷祖鏡輝。由順德簡岸鄉(xiāng)遷來,今二十四傳,丁口二百余。

  圃都大黃圃孔族,始遷祖文基,由順德黃連鄉(xiāng)初徙大黃圃,分支欖都。兩派約四百人,其大派俱由山東曲阜命名,冠以廣昭等字,蓋圣裔也。

  良都良字都梁族,原居延福里,即石頭村,與沙涌、庫涌毗連。宋代產(chǎn)三鄉(xiāng)賢。慶歷進(jìn)士、比部郎、鄂州通判杞,致仕時建議立縣。其裔孫現(xiàn)亦嘉熙進(jìn)士,知南康。元明間徙族北臺溪、漕邊等鄉(xiāng),合福涌兩派丁口約千五百。

  謹(jǐn)按:梁鄉(xiāng)賢所居石頭村,今名井尾,與槎橋落尤近。土人鋤地種植,屋村尚存。前數(shù)年掘得一古銅鳳,翼長尺許,重拾余斤,巨家舊物也。鄉(xiāng)賢冢墓,縣志未詳,家譜云:葬柏椏斜阿婆墟。蔓草荒煙,久無覓處。石頭村大仰環(huán),乃其婦墓,以鄉(xiāng)賢衣冠合袝者。向由漕邊、福涌兩派祭埽。光緒甲午,福涌利其旁穴,先圖控?fù)?jù);漕邊還訴得直,該姓父老嘖有煩言。吾邑山案,強半類是惑形家言,失尊祖修睦之誼,誠陋俗也。

  欖都小欖何族,系出宋尚書仆射何桌之后,原籍四川。宋南渡入嶺,嶠居南雄。桌孫九郎、十郎偕來邑之欖都。十郎族閥尤盛,鄉(xiāng)賢述忠、述瓚、明首輔吾騶、制府璟等皆其裔也?,F(xiàn)傳二十余代,丁口約五千余人。

  四都大車林族,始遷祖小三,自宋南渡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定居于此,即孝廉方正鄉(xiāng)賢謙家也。子姓分支那洲、田頭等處,現(xiàn)二十五傳,丁口千余。安堂一支同隸四都二圖,族姓尤蕃,別有派。

  四都林屋邊林族,始遷祖孟七,明初由福建至欖邊。分支山洲坑、陂頭、窈窕、沙堋下、大嶺各鄉(xiāng),丁口三千余。

四都赤坎西堡林族,始遷祖省元,宋末由南雄徙邑城。五傳至子卿,聚族西江里?,F(xiàn)二十六傳,丁口共五百人。

  四都赤坎東堡阮族,始祖元輔。宋末由珠璣巷徙香山城北蓮塘街,隨遷東鄉(xiāng)四字都赤坎。子與子以孝旌。八傳至冠山,分支小隱。現(xiàn)二十六傳,丁口千余。

  隆都象角阮族,始祖佛生,明初自岡州卜居龍眼都。先世御史中丞逵,宋南渡宦游粵東,居南雄珠璣巷。子姓復(fù)徙岡州,佛生其五世孫也。佛生子觀泰登明永樂鄉(xiāng)薦?,F(xiàn)二十一傳,丁口約五千。

  隆都象角彭族,始遷祖圣養(yǎng),原居?xùn)|莞琥珀坑,自莞庠游學(xué)香山,徙隆都象角鄉(xiāng)瀕海而居。四傳至翠崖、谷山開族。今歷十八傳,丁口一千有奇。

  四都小隱黃族,本姓王,始祖慕槐,世居邑西隆都石門鄉(xiāng)。子懷東,明洪武間隸軍,籍易今。姓鄉(xiāng)賢林謙撰黃姓譜序,詳其端末。現(xiàn)十九傳,丁口約五百余。

  欖都大欖詹族,初徙谷都之西山,廷貴分居欖都?,F(xiàn)十八傳,丁口二百人。余慶知縣詹官乃廷貴裔孫也。

  谷都沙岡張族,始遷祖處順,亦至自新會?,F(xiàn)十六傳,丁口百余人。

  仁都麻洲龐族,世居隆都龍聚環(huán),數(shù)傳至沛庵分支城南麻洲街,丁口合共千余。

  欖都海洲魏族,始遷祖天目,至自南雄珠璣。分支茅灣、外埔及佛山鎮(zhèn),其在本邑者現(xiàn)傳二十二代,丁口五百余。

  欖都海洲袁族,府尹三接之后,先世至自東莞?,F(xiàn)二十二傳,丁口約二千有奇。

  仁都邑城高族,原籍閩之莆田。始祖師曾,官保昌縣丞,遂家南雄。子南洲,宋寶祐鄉(xiāng)舉,初徙香城。孫參軍添獻(xiàn)粟餉宋軍,從端宋至岡州御敵殉難。遺孤宸英生子四,曰元生、梁生、洪生、忠生,其后分支城南麻洲馬頭街、治東節(jié)尾新村、白廟、城西長塘街、隆都豪兔、岐坑、大石兜、青羌、良都長環(huán)、尖涌、寮后、北臺、磨刀等處,丁口七千余人;徙順德馬滘、洪簡者亦成巨族云。

  仁都邑城蕭族,至粵始祖世范,宋嘉祐貢士,任南雄推官,流寓廣州,有子曰苑。應(yīng)紹圣拔萃科,揀選香山鎮(zhèn),遂家于麻洲街?,F(xiàn)三十傳,丁口六百余。

  仁都邑城毛族,始遷祖金,原籍浙江余姚縣。洪武初隨常遇春分守耒陽,后從軍入粵,以征賀縣功授香山百戶,因家焉?,F(xiàn)二十一傳,聚族邑城,支分東鄉(xiāng)濠頭、西鄉(xiāng)田頭、寮后等處,丁口約七百余。別派如谷都神前、馬邊埔兩鄉(xiāng),合千人;城東柏椏亦有數(shù)十。應(yīng)龍、國斌父子先后從戎陣歿,以難蔭其后人,至鄉(xiāng)賢諸暨令可珍,子安仁令、天翀皆守御所百戶。裔兩族俱以忠義顯,天翀臺灣之役為尤著焉。

  淇澳鍾族,從征臺灣,功授左都督,固原協(xié)鎮(zhèn),寶家也。其先由南雄珠璣徙邑之良都,再遷淇澳。丁口現(xiàn)約千余。別派如欖都鍾家巷、谷都西山、邑城西市俱至自新會,丁口合數(shù)百人。

  四字都濠涌嚴(yán)族,始遷祖漢臣,宋末由南雄珠璣播遷至邑之東郊,定居濠涌?,F(xiàn)二十六傳,丁口共一千三百余,

  四字都南塘簡族,始遷祖古峰,亦由珠璣徙居南便塘?,F(xiàn)二十六傳,族丁五百余人。

  四字都陳族,凡三鄉(xiāng),曰莆山、曰茶園東、茶園西。其始祖宗公,于宋末由南雄珠璣徙邑城。至元順帝間,裔孫志和遷莆山,玄保遷茶園,現(xiàn)二十一傳,丁口共二千余,其留居邑城及小隱亦數(shù)百人。別派如石岐、嵩縣令、書布衣斗文家,氏族最古。麻洲、沙岡、柏椏、員峰亦分?jǐn)?shù)派,得都張家邊、窈窕族至自新會石頭鄉(xiāng),析居外界涌等處,丁約千余。隆都新露亦至自新會。小黃圃族閥尤盛,近由蓢尾、上巷、白廟分支,丁口合二千有奇云。

  隆都亨里鄉(xiāng)湯族,始遷祖佛保,至自新會河村,于明景泰間徙居邑西之亨里?,F(xiàn)傳十九代,丁口共三百余。

  四都神涌鄉(xiāng)周族,相傳始祖疆,唐秘書郎外遷郡守,由陜宦粵,留居莞邑杏花村,即今城東良朋里也;建城后分居神涌等處。明洪武甲子,御史尚文始領(lǐng)解額第進(jìn)士,任龍巖丞。其孫慈堅居城南,與鄭子綱、容悌與、楊余蔭稱麻洲四賢?,F(xiàn)神涌一派已四十二傳,丁口約七百余。城東南關(guān)塘埔、齊東等處合數(shù)百人。

  吾邑氏族,南宋以前多無可考,即族望如陳梁二姓,按其譜牒或隸東莞,或?qū)倌戏?,先代仍未及詳,亦氏族中一大憾事也。周姓徙自長安,距李唐至今千年,舊族蓮峰之下曰杏花村,古跡相傳,可補志乘之缺。

  隆都龍頭環(huán)周族,其祖子高,于元末由東莞黃塘從戎,隸東莞伯何真麾下;明太祖定鼎南京,散軍屯田,子高充屯長,移駐小欖高沙,嗣遭海賊擾亂,遷居龍頭環(huán)。現(xiàn)計十九傳,丁口約一千有奇。

  欖都小欖梁族,厥祖宏益,由南雄珠璣巷遷古岡州,又遷小欖。分二族,一松隱祖族現(xiàn)十余世,人口約六百有奇;一毓靈祖族現(xiàn)十七世,人口約五百有奇。

  欖都小欖張族,始遷祖曰夢蘭、曰岱峰,由番禺石井遷小欖,同隸衛(wèi)所軍籍?,F(xiàn)傳十八世,人口八百余。其余或由新會遷居,或由海洲遷居,支派不一,共計約一千五百余人。

  恭都北山鄉(xiāng)楊族,始祖泗儒,宋嘉熙元年丁酉,自南雄珠璣巷遷來。分兩支,現(xiàn)傳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七百余。一為素略戶,一為先義戶,同聚處鄉(xiāng)中。

  恭都南屏容族,始祖六二,宋嘉定間自新會遷來。六二生光祖,光祖生八子,遂分八房。由光祖至今傳二十三代,丁口共二千二百余。

  恭都南屏林族,始祖勝和,明洪武十九年自黃梁都乾霧村遷來?,F(xiàn)傳十九代,丁口八百五十余。

  恭都南屏張族,始祖萬八,宋咸淳十年自南雄保昌縣珠璣巷沙水鄉(xiāng)遷來。分二支?,F(xiàn)傳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二百二十余。

  恭都南屏鄭族,始祖輝山,乾隆初由古鶴鄉(xiāng)遷南屏,分三支?,F(xiàn)傳六代,丁口百余。

  恭都南屏張族,始祖清懷,明嘉靖時由石岐遷平嵐,再移南屏?,F(xiàn)傳十五代,丁口三百余。

  謹(jǐn)按:縣治前有十二所公祠,考明洪武初定衛(wèi)所之制,香山置守御千戶所、百戶所,其官多世襲,軍士亦父子相繼。祠蓋是時千戶、百戶等子孫流寓本境。聯(lián)各姓建此,以奉其先者也。有盛氏亦居其一云,余俟考。又縣志職官表,千戶有陳、錢、劉、王、何、李、林、田等姓,百戶有周、桑、王、穆、馬、李、蔡、張、毛、尚等姓。

  又:欖都如梁、譚、周、張等姓亦明初衛(wèi)所屯田官軍流寓者,故稱軍籍云。

香山鄉(xiāng)土志八

宗教

  香山未立縣以前,延福里人梁杞已以好學(xué)通經(jīng)著聲。宋仁宗世,自設(shè)縣、立學(xué)校,士習(xí)翕然稱盛,與他州相頡頑。逮明而黃雙槐、粵、洲、泰泉三先生出,學(xué)風(fēng)所被,俗鮮歧趨,有海濱鄒魯稱。佛、道二教當(dāng)盛于宋乾道中,縣令范文林崇建寺觀,時劉中行且有舍宅為寺之事。其后庵寺踵建,惟信徒居少數(shù),于社會無甚影響。若基督教,則自萬歷九年意大里亞人利竇至澳門后,遂漸沾染中土,然邑境雖逼近澳門,通邑實無進(jìn)教之人。乾隆時,彼族建唐人寺,其赴澳禮拜者間有外省人,以順德紫坭人為多。據(jù)田志稿載縣令張汝霖奏記。旋奉文封禁,故自有明三百年來,內(nèi)地人民向無開堂傳教者。咸、同以降,彼人援內(nèi)地傳教約章,各縣均次第設(shè)立,而縣城教堂前十余年始有之耳,其余各鄉(xiāng)或有或無。茲據(jù)調(diào)查所及者著之,不詳者闕焉。

  欖都光緒二十二三年間,始有人來傳天主教,今信徒約二百余人。耶蘇教人甚少。

  谷都墟仔鄉(xiāng)、平嵐鄉(xiāng)各有教堂一所,信徒人數(shù)未詳。

  隆都現(xiàn)無教堂。

  現(xiàn)調(diào)查得全邑耶蘇教人約二千四百余名;天主教人最少,除欖都外,不過十?dāng)?shù)人而已。

香山鄉(xiāng)土志九

實業(yè)

  全邑士類制科未廢以前,有司歲試,隸諸生籍者約四百余人。童試約二千余人,近年以入學(xué)堂肄業(yè)者計算,據(jù)光緒戊申年統(tǒng)計,全邑學(xué)堂只六十余所,學(xué)生約二千余人,其余私塾學(xué)徒亦稱是云。

  全邑農(nóng)民約占泰半。東南一帶沙田上腴,種稻者夥,西北一帶則蠶業(yè)為盛。欖鄉(xiāng)民數(shù)約十萬,而業(yè)農(nóng)者幾三萬人,余可類推。東南瀕海諸鄉(xiāng),如恭常都屬民亦有業(yè)漁者,然不及農(nóng)業(yè)之盛也。

  工業(yè)之素有名者,如東鄉(xiāng)牛起灣、濠頭、陵岡、窈窕諸村之夏布,南蓢鄉(xiāng)之棉布,庫充鄉(xiāng)之鐵犁前十年,谷都大布村亦有專鑄此者,運售美屬檀香山各埠作墾具,頗獲利;后美禁華,工業(yè)遂不振焉。頗多輸出。他若邑城之習(xí)藝所、小欖之工藝學(xué)堂、谷都大布村之機器織布廠、石岐上基之機器造米廠,尚占工業(yè)之一部分。此外,制銅燈、竹合者,邑城有數(shù)十家,銷場亦狹。欖都竹合以登云橋下一肆為精,近此肆僅得一人能之,恐以后將無傳人矣。其余舊有之業(yè),如攻金、攻木、埏埴泥作,則僅資糊口而已。

  商人則東南諸鄉(xiāng)人多僑外營業(yè),如谷都、恭都各鄉(xiāng),民以往南美洲者占多數(shù)。內(nèi)地如石岐,商務(wù)本盛,近亦凋落遜前。澳門洋界以商務(wù)著名,近亦凋落,只賭場娼院占多數(shù)耳。雖設(shè)立商會,成效罕睹。惟香洲開埠,發(fā)達(dá)可期。小欖繭絲銷場尚旺,差強人意耳。近得宣統(tǒng)元年本縣申報戶口職業(yè)分別統(tǒng)計表,錄之于左。

官 紳



農(nóng)





兵勇

書吏

差役

雜業(yè)

無業(yè)

乞丐

合計

文七品、武五品以上

生員以上

八二

六三○

二二七

約二十余萬

約五萬余

二八三○

九三二

九四

五○



二百余

五六

三七○五七○

  按:此表全邑士類僅得二百二十七人,系據(jù)儒學(xué)查覆者其入學(xué)堂肄業(yè)諸生尚未列入,似宜入本門第一條調(diào)查人數(shù),參觀方見賅備。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

地理  仁都  良都  隆都  得能都  四字都

大字都  谷字都  恭常都附場都  大欖都

黃旗都附圃都  黃梁都

地理

  本縣,在廣東省廣州府城東南二百二十里。

  本縣廣一百有三里,縱一百一十四里。東至新安縣海界六十八里,西至新會縣界三十五里,南至馬角海岸五十三里,北至番禺縣界六十一里,東南至新安縣海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新會縣界三十三里,東北至東莞縣界五十四里,西北至順德縣界四十七里。按:以上俱據(jù)張制軍人駿《廣東輿地全圖》改輯。

  本縣分為十鄉(xiāng),十四都。附城仁厚鄉(xiāng)為仁、良二都。仁都二圖,良都六圖。西南德慶鄉(xiāng)為隆都。六圖。東長樂鄉(xiāng)為四字都,二圖。永寧鄉(xiāng)為大字都。二圖。東北為永樂鄉(xiāng),為得能都。六圖。東南豐樂鄉(xiāng)為谷字都,三圖。長安鄉(xiāng)為恭常都、二圖。場都。三圖。西北寧安鄉(xiāng)為大欖都,四圖。古海鄉(xiāng)為黃旗都、四圖。圃都。一圖。西南潮居鄉(xiāng)為黃梁都。二圖。外有所都,一圖。附仁良二都。按《祝志》云:所都圖一,據(jù)檔冊新增,未詳附何都。而《田志》稿則云:疑附仁良二都,今姑從之。而場都則嘉慶、道光間所增,仍附恭常都。圃都則乾隆十一年所增,仍附黃旗都者也。

仁都

  仁厚鄉(xiāng),故延福里香山鎮(zhèn)。宋既建縣,改良字圍。自明洪武十四年編籍立仁厚坊,城中居民及縣四城門外俱屬之,四周均界良都。

  古跡

  元舊縣土城,在城南。洪武二十六年開展城池,建守御所,千戶改筑,故地遂為軍營。

醫(yī)學(xué),在縣治西。永樂元年,本學(xué)訓(xùn)術(shù)程勝祿創(chuàng)建,今廢。又有陰陽學(xué)在縣治東,永樂二年建,久廢。

  宋楊偉隼宅,在城南水關(guān)頭。偉隼為廣南提舉學(xué)事,卜居于此。內(nèi)有松竹園,為前明楊余蔭讀書處,今為楊秀峰祠。

  劉中行宅,在縣東南五十步無量寺故址。宋乾道中,掘地得鐵佛,遂舍宅為寺。洪武中,寺徙壽山下。

  友琴堂,在縣前。明黃瑜故居,今在壽山里內(nèi)鄭崇本堂內(nèi)。

  敦睦堂,在城南。明楊余蔭建,黃佐題額。

  麗澤亭,在麻洲街。邑人為楊紹孫建,正統(tǒng)間圮。楊余蔭于故址建繼美亭,歲久廢為列肆。光緒二年,楊氏子孫毀肆重建,復(fù)麗澤舊名。

  演武亭,舊在沙岡。明初隸香山所,操練屯軍,歲久亭圮,建關(guān)帝廟。

  小魯亭,在蓮峰麓。明嘉靖時,大學(xué)士張孚敬厘正祀典,命易學(xué)宮先師像為木主,邑人不敢毀像,建亭安之今廢。像遷學(xué)宮燕居亭。

  涵一亭,寶書樓,明黃佐建,俱在北城外韭菜園。黃文裕公書院,今圮。

  仁山,在城內(nèi)。其陽為縣治,為上有書院,即仁山書院,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鄧遷建,黃佐有記。其陰為仕學(xué)臺,其左曰豐樂園,上有陳文龍墓。文龍,天覺之父。清明日其子姓由東倉入祭掃。今院及園久廢,惟仕學(xué)亭在墓前數(shù)武,亭即臺址。嘉慶十一年,知縣彭照麟重建。山多鶴巢。其東北曰:慶壽山,城跨其上。東南曰:豐山,昔僅培塿,近民居,已平。西曰:武山,城垣跨之為戰(zhàn)臺,有西山寺。明邑人毛可珍讀書處,延僧居之,山門顏曰:第一峰。有紅棉六,數(shù)百年物,歲久枯,邑人別植新者。四山外尚有盈山、在豐山之東,東為仁壽街。福山、在仁山東南,其南為長泰街,西為英武街。鳳山,在福山東南,西至四方井,東至城垣。已平于筑城時。明洪武初。以其環(huán)拱縣治,名為七星峰。

  月山,一名筆架山。在城南麻洲街尾。有迎陽石,亂石中此石特出,高約十丈余,大四五丈許,上平可坐十余人,壁峙路旁。明成化間,巡海都督張通題字畫盈尺,遒勁古媚林木陰森,佳境也。石舊名掛榜,自張易以今名??滴踉炅?,颶風(fēng)折石旁古榕,石因仆地,陽字入地五尺許。題名已埋土中,不可見。北數(shù)十步有獅頭石。高可二丈,以形似名。南為金魚石,大尺許。在火神廟前。相傳,廟前舊是大洋,石浮海面,潮不能沒,今皆成田,與地平矣。

  東林山,俗名雷壇山。在縣南半里。高五十丈,廣百余丈。西為萊菁街,山川壇、養(yǎng)濟院皆在其上。邑人黃經(jīng)構(gòu)小海齋,讀書其下,易名東林。與西北半里之西林山相對。

  石岐山,亦名阜峰,俗稱煙塾山。在縣西半里。高十丈,廣五十丈。古有烽堠,今廢。明萬歷間建七層花塔于其上。隱泉寺、眾香亭在其麓,與蓮峰相對,直抵于海。

  蓮峰山,在縣東北一里,即舊寨。以元季徙治于此得名。其陽為學(xué)宮。

  祠廟

  學(xué)宮,在城東蓮峰之陽。宋紹興二十六年建,淳祐四年徙建城內(nèi)西南隅。元泰定間徙復(fù)蓮峰舊址。明嘉靖七年遷建于城內(nèi)豐山下。萬歷三十三年又遷復(fù)蓮峰舊址。戟門外左為名宦祠,祀三十三人,詳耆舊錄附。右為鄉(xiāng)賢祠、祀二十九人,詳耆舊錄附。忠義孝弟祠、節(jié)孝祠俱在義路門內(nèi)西。

  姚少保祠,即姚爺庵。在城隅東水關(guān)上??滴蹰g,邑令姚啟圣妾趙氏出家為尼創(chuàng)建,有啟圣畫象猶存。

彰義祠,在城內(nèi)中學(xué)堂左。乾隆間邑令暴煜建。祀宋劉汝賢妻羅氏。羅氏嘗捐田筑縣南之竹逕陂,灌田數(shù)百頃,今稱其陂曰:羅婆陂。

  諸葛武侯廟,在南門外。廟藏漢駱越銅鼓。鼓式詳《祝志?金石門》。

  坊表按縣中坊表多圮,此不過據(jù)縣志存其名耳。

  忠孝節(jié)義名邦坊,明邑令周維持建于石岐接官亭正壩頭。分列宋、明忠臣、孝子、節(jié)婦、義士姓氏。嘉慶十六年重修。進(jìn)士坊,在縣左,為明進(jìn)士黃鑰立。擢秀坊,在縣左,為明舉人黃瑜立。解元進(jìn)士坊,在縣右;宮詹學(xué)士坊,在武鎮(zhèn)坊,俱為明禮部侍郎黃佐立。大京兆坊,在迎恩街;兩都京兆坊,在石岐接官亭后,俱為明府尹袁三接立。六朝元壽坊,在達(dá)德街,為明大賓儒官百歲黃化立。岐海流芳坊,在石岐津頭,邑人為明知縣鄧遷立。

  橋梁

  南門橋在南門外。登瀛橋在西關(guān)下娘媽廠。西門橋在城西,內(nèi)外二所。西關(guān)橋在水關(guān),內(nèi)一外一。東關(guān)橋在城東,內(nèi)外二所。橋仔頭橋在城南麻洲街尾,光緒丙申重建,易名南安橋。青云橋在石岐山西北,通圓山仔村。

  市鎮(zhèn)方言謂市曰墟。

  石岐墟 縣前街市 西市 新墟市 大社壇市 沙園市 朔關(guān)市 萬安街市 沙岡墟市 大井頭市 上基市

  學(xué)堂

  香山中學(xué)堂東門城內(nèi)。香山初等小學(xué)北門城內(nèi)。穎川初等小學(xué)西門城內(nèi)。雋德女學(xué)堂西門城內(nèi)。

  仁都屬城內(nèi)街十四,南門外街十四,北門外街十三,東門外街十,西門外街十五。

良都

  仁厚鄉(xiāng)良字都,故延福里香山鎮(zhèn)。北界黃旗都,東界得能都,西界隆都,南界谷都,中包仁都,西北界欖都。

  古跡

  宋行宮,在沙涌。即馬南寶宅。按:今馬家祠是其故址。端宗自閩入廣行宮三十余處,此其一也。明黃佐有詩。按:沙涌北距海,東南距山。故老相傳:宋兵分屯村前岡,深溝高壘,城門備設(shè),今尚有南山北門之目云。

宋疑陵,在縣南五十里壽星塘。塘側(cè)陵跡有五,蓋馬南寶所筑宋端宗疑冢也。

  明處士黃泗墓,在壽星塘。侍郎黃佐之曾祖。

  柏椏斜,即北丫坑。在縣東北一里。南為大柏山,先農(nóng)壇在其南。有明知縣黃瑜祖黃溫德墓。

  大柏山,在縣東一里。元偽千戶王一據(jù)之。元末海賊相繼劫掠,宣差托羅克臺守其上。一名舊寨山。

  戴土嶺,即大嶺。在縣南三十五里。南有花樹坑,山多刺桐,元邑令黃裳有詩。曰:聞道鄉(xiāng)人說刺桐,未花先葉是年豐;我來到此憂民瘼,只愛青青不愛紅。

  第一角海,在縣西南二十里。海門淺隘,南臨大洋,為縣門戶。明初,都指揮花茂防寇于此,民呼曰:花夫人馬頭。

  金鐘山,在縣西南水道三十五里。其東有烽堠。嘉慶十四年總兵許廷桂與海賊戰(zhàn),歿于此。

  祠廟

  王巡撫廟在長洲鄉(xiāng),祀巡撫王來任。事詳兵事錄。

  橋梁

  天王橋,在縣南橋仔頭村;宋端宗駐蹕沙涌,道經(jīng)此,得名。村舊有天王廟,今圮。清風(fēng)橋在城外西南隅,路接北山村。槎橋在槎橋落村,相傳村多馬留荽,木有大逾合抱者二。初建縣時用為縣治前柱。其根,鄉(xiāng)人析以為橋,似槎,故名。石鼓?橋長二十六丈,嘉慶十年修。

  學(xué)堂

  香山高等小學(xué)東門城外。南區(qū)簡易小學(xué)南門城外。西區(qū)簡易小學(xué)西門城外。東北區(qū)簡易小學(xué)北門城外。煙洲簡易小學(xué)北門城外。煙洲兩等小學(xué)長洲鄉(xiāng)。第一簡易小學(xué)長洲鄉(xiāng)。公立初等小學(xué)員峰鄉(xiāng)。教忠初等小學(xué)沙涌鄉(xiāng)。

  良都屬凡村三十七。

隆都

  德慶鄉(xiāng)龍眼都,故永樂鄉(xiāng)龍眼里上下圍,在城西南三十里,今為隆都。西北界欖都,西界新會縣,南界黃梁都,東界良都。

  古跡

  宋提舉學(xué)士楊偉隼墓。在茶園織篷坑。

  蓮谷庵,在大龐頭村左旁。有書舍數(shù)椽,有古松七株。鄭太史應(yīng)允讀書其中,顏曰:七松書屋。

  招安亭,在大涌???。嘉慶十四年,海盜張保等乞降撫,總督百齡命知縣彭昭麟筑斯亭以受降者也。詳兵事錄。

  象角山,在縣西十五里。西北臨海。舊志:宋亡時,一夜號慟至?xí)裕娦∈伊⒂谏?,俗呼佛仔屋?br />
  觀音巖,在大石兜村后,城西十里。山麓峭石,高廣數(shù)丈,巔平積水如池,曰:曬經(jīng)臺;曰:浴鳶池。石磴數(shù)十級,螺轉(zhuǎn)而上,為觀音巖。昔有猛虎據(jù)焉。相傳,明僧元默來此,虎遜去。次日,仍返洞旁大吼。元默為虎說偈,即去不復(fù)來。故又曰:虎遜巖。

  祠廟

  王巡撫廟一在坑口墟,一在西河橋側(cè),祀王來任。孝節(jié)祠在小谿角鄉(xiāng),祀明劉二娘。事見縣志列女傳。義勇祠在西河橋亭。咸豐六年建,祀難死張紹才等。昭義祠在大涌鄉(xiāng)。道光二十六年建,祀難死林大斌。

  橋梁

  西河橋在龍眼都河,為都要津。婆石橋在婆石村。宋杜氏媼建,或云橋所跨涌名蒲石,“婆”乃“蒲”之訛。

  市鎮(zhèn)

  沙溪墟 南文墟

  學(xué)堂

  龍山高等小學(xué)豪兔鄉(xiāng)。端本兩等小學(xué)山谿角鄉(xiāng)。楊氏家族初等小學(xué)申明亭鄉(xiāng)。明新初等小學(xué)下澤鄉(xiāng)沙溪堡。明德初等小學(xué)龍頭環(huán)村。覺群初等小學(xué)安堂鄉(xiāng)。善善兩等小學(xué)南文鄉(xiāng),現(xiàn)停辦。嵐陽初等小學(xué)大嵐鄉(xiāng)。振英初等小學(xué)南村鄉(xiāng)。時新初等小學(xué)疊石鄉(xiāng)。初等小學(xué)象角鄉(xiāng)。初等小學(xué)青姜鄉(xiāng),現(xiàn)停辦。

  隆都屬凡村五十八。

得能都

  永樂得能都,故延福里得能字圍,在城東十里。西北界良都,東界四字都、大字都,西界良都,南界谷字都。

  古跡

  八簾障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山界得能都、四大都之中。山開八面,中有士洞,深莫測,俗名黃巢藏。相傳,唐末鄉(xiāng)人避黃巢亂于此。

  茄頭角山,在縣東二十四里。張家邊之東。山上一閣,祀三仙娘。閣下亂石礌硌,中一石略平,蹠跡深顯,今仍存。

  宋陳天覺墓,在庫涌村后山。

  橋梁

  東橋在濠頭,舊有榕根跨峰成橋,后易以石。普濟橋在宮花村。

  學(xué)堂

  五峰兩等小學(xué)濠頭鄉(xiāng)。第一初等小學(xué)同上。

  得能都屬凡村四十四。

四字都

  長樂鄉(xiāng)四字都,故延福里四字圍。在城東三十里。北界都,東北界東莞縣,西界得能都,南界大字都。

  古跡

  宋孝子阮與子宅,在赤坎村。

  明李孫宸墓,在縣東三十八里黎村。欽差行人諭葬。

  煙筒山,一名煙管山。上有煙塾舊址,故名。在縣東三十五里。東南一小峰有石泉,俗呼為盧亭井。山北臨海,巔平坦,屋地數(shù)間,猶存耆舊云。國初時設(shè)以守望者。

  小隱山,在城東三十里。原濱海有小隱汛,后因沙淤成小隱村。

  祠廟

  義勇祠在藜村下伽涌炮臺下,祀彭仲倫等七人。詳兵事錄。

  坊表

  孝義坊,為宋阮與子建。在赤坎村與子宅前。

  橋梁

  九度橋在茶園村東。五度橋在九度橋東,四、大兩都水出涌口門經(jīng)此。

  市鎮(zhèn)

  欖邊墟

  學(xué)堂

  云衢高等小學(xué)大嶺頭。

  四字都屬凡村十八。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一

山脈

  本境以五桂山為鎮(zhèn)山。其支系綿亙黃梁、谷字、恭常、四大、得能、仁良諸都中,本發(fā)脈于新會縣之百峰山。歷古兜山東北,越厓門,東折虎跳門,西新會,東香山,以海中虎矢石為界。為黃梁都諸山。北行越海為大托山,渡黃麖門為小托山。經(jīng)螺洲山上磨刀門,再渡海為丫髻山。屬谷都,由丫髻山北行為煙墩山,又東為五桂山。五桂山分南、東、西北三支。南支為恭常都諸山,直入蠔鏡澳,西越海至三灶山屬黃梁都。止。東支為四、大二都山。由震竹山又分二支:一東北行逾海為回頭雁山屬谷都。止,一東行至大流角山屬大都。止。西北支由馬屯屬良都。至虎逕,分支為雙合山諸山。東北為得能都諸山,又西至縣治仁山屬仁都。止。其余隆都山脈來自新會縣圭峰。最著者卓旗山。欖都山脈來自順德馬寧村。最著者欖碇岡,其右飛駝山,則來自海洲。黃旗都山脈尤繁雜。分三支:北支為小黃圃諸山,自順德拖青嶺來;西支為大黃圃諸山,自順德容奇村來;東支為黃角諸山,從番禺沙灣來;惟古鎮(zhèn)、曹步、海洲諸山,則皆來自新會村石嘴,越鱘鰉瀝而來。又東越海為大欖村之飛駝山。

  鶴兜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五里。黃梁都盤紆三十余里,其東麓西坑水焉,流東向入馬鱭門海。

  黃楊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黃梁都。與鶴兜山連。延袤五十里,高六百余丈。西麓曰西坑,斗門涌水焉,流北向西折入海。

  三門山,在海中,屬黃梁都。距縣西南八十五里。三山齊斷如門,今皆成田,僅留小河。前半里曰竹洲山,為達(dá)邑城要津。

  大托山,在黃梁都土城東北三十里。距縣城南九十里。四際皆海,周遭二十余里,連岡盈疇,枕水通阡,村落環(huán)居,上有碉臺,弁兵守焉。出為馬齒門即馬鱭門。

  荷包山,又名牛角山。在黃梁都土城南七十里。與大芒山列峙汪洋中,高數(shù)十丈,廣十余里。中有南、北二環(huán),商販漁船住泊日眾。西屬新寧海界,南則重溟。

  丫髻山,在縣西八十五里。銳出群峰之上,頂峙喬石三,遠(yuǎn)望止見其二,如丫髻然。

  棱角山,在城東南八十里。南面海,四峰峻峭,下有龍井懸瀑,高七十丈,廣百丈。峰四為邑治第二案山。

  五桂山,在縣東南五十五里。巖壑瀑布,與羅浮諸勝相埒。高八十丈,周二百里。上有五峰,左有大、小花園,北為青山、鳳山、烏巖山。內(nèi)有田百余畝。四望皆重洋,俯視一邑如片葉泛巨海中。香山得名以此。山之北宮花溪源焉,流皆東北向,至小隱港分支,一北向流,一東北向流。山之東南石門溪源焉,流東南向。

  沙橋,在谷都東三十里。過逕山嶺,甚峻,曰退田嶺。在城南六十里,高百余丈,中通一逕,上為平逕頂。石鼓?,十三里。在縣南五十里為南北往來孔道,良都、谷都分界處。嶺南每深山窮谷中通一路即謂之逕。

  飛云頂,桀起于五桂之東南,為恭常都主山。東五里為潭井,東北七里為錦石,十里為北山,南九里為西山。

  鳳凰山,在城東南一百里恭常都。高七十丈,廣十四里。東界南坑,北接官塘岡,西為金竹園、白蜮石、古壑諸峰,南赴海。澗水分左右中三支,左支東流入南海,右支南流入坦洲海,中支東流入東海。

  鵝峰,在縣東南九十里恭常都。南為馬山、鳳鶴山,東為東山、雞公山,外為大海。居民采捕常在雞公山下。

  大角山,一名角頭山。在縣東南八十二里恭常都。由南山經(jīng)風(fēng)山凹二十里至海涯,橫堵眾流,及入海,西折而東迅流金星門外,渡海即淇澳山。

  鵝槽山,在恭常都灶貝村西七里。下為秋風(fēng)角,與將軍、龍井山隔海相對,距濠境澳十五里,為入澳津口之一。上有碉臺遺址。

  鸚管山,在鳳凰山西南。峙立海中,高五百余丈,周回三十余里。山之東腰辟一洞,名曰:錫坑。田數(shù)十畝,村民耕牧其間。麓之西北名大灣底,環(huán)海深入,田數(shù)十頃,漁舟耕舍聚處如村市。南俯芒洲,北眺鵝槽,從海中望之,山形如荷蓋浮于水面。

  淇澳山,即旗纛澳山。在城東九十八里水道七十里。海中。屬恭常都。高四百七十三尺。西北曰:夾洲,在海中。東北曰:鹿耳灘。西南曰:蒲灣,漁莊雜處。北曰:蟹島,海中小洲也。近有擬辟商埠者。

  望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恭常都。起自北嶺,延袤二十里至海門,突起群岫,隔九星大洋,內(nèi)包鄉(xiāng)都,外泊舟艦,漁樵紛集。

  濠鏡澳山,濠舊作蠔。突出海中,距縣城一百四十里。澳者泊口也。其曰澳門,則以南在十字門,故合稱澳門?;蛟唬喊挠心吓_、北臺兩山相對相門云。澳為一逕達(dá)前山,故前山為拊背扼吭地。前山、澳山對峙于海,南北一沙堤亙其間,徑十里,盡處有山拔起,曰:蓮花山。北麓有馬蛟石。稍南為望廈村。過村折而西南,一山形繚而曲,東亙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泊船,或曰南環(huán)。二灣規(guī)圓如鏡,故曰濠鏡,是稱澳焉。

  企人石,在澳門西十五里,城東南七十七里。又二十里為掛碇山,三十里為燈籠洲,七十里為馬鬃洲、白春環(huán)、大吉山。山之東中水曰內(nèi)十字門,小吉山之西北中水曰乾門。澳山山之東南西對橫琴水中曰外十字門。申志:外十字門,其民皆島夷也,今遷。內(nèi)十字門有四山曰蠔田、距澳六里。曰大小馬騮、距澳十里。曰上滘、曰芒洲。距澳十里。外十字門有四山,曰舵尾、曰雞頭、距澳十五里。曰橫琴、距澳十三里。曰九澳。距澳二十五里。又乾門之南曰過路環(huán)、即鹽灶灣,今客民私采石處。曰凼仔,距澳十二里。皆與十字門近。

  老萬山,城東南二百二十里大海中。高一千四百六十八尺,林深菁密,最為險隘。

  震竹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四字都,為五桂東南諸山杰出者。北為鷓鴣山。

  四巖山,本名賜巖山,以陳賜隱此故名。俗呼白米山,在縣東四十五里。東麓石盤溪水出焉,流東向。

  東洲山,亦曰東洲門。在縣東五十五里,海道六十五里。南距麻子村五里,屬四字都。其山突入海中,中劃然而開,上引江流之黃淤,下匯滄海之咸潮,湍渦漩,其勢緊迅。門東名紗帽山,其東北名回頭雁山,亦名臺頭山。其外名橫洲山,與東洲山夾出而東是為橫門,較東洲門略小,而灣曲如環(huán),水略平淺,可泊舟矣。回頭雁山之麓水甚淺,渡輒膠舟。東北為蟻洲山。全體皆石。又北為馬鞍洲。西北十里為三洲。二洲舊皆在海中,今潬田相接,二洲只隔一港。又上為大洲,東北八十里為虎門。東南一百里為南頭寨。東四十里為龍穴洲。

  塔山,在縣東五十里大字都當(dāng)涌口門中,上建塔,魚梁橫亙一里許,其中堰水為閘,空承之以罟、以捕魚。凡九處。潮汐出入勢甚漂疾,梁以內(nèi)則山水縈環(huán),梁以外則波濤澎湃。東北為岐頭山,東南為大流角山,皆當(dāng)涌口門。兩岸盡處,東臨大海。海中諸山,近麻子外沙者為竹洲。其下有泗東山最傍岸,與崖口、泗門岡對,潮退可涉。

  長江山。又名宮花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得能都西。連雙合山,上為蟾蜍嶺,南接烏巖山,眾水出焉,北合神涌入于海。

  湖洲山,一名文筆山。在縣西南,水道三十里良字都。高七十丈,廣百丈。縣治案山。山下有湖,久之成洲,因名。與金鐘山南北相距八里許,其西皆瀕深灣海,為一邑水口要沖。

  雙合山,在縣南三十里良都。兩峰競勢,婉合如一。竹逕陂出焉,東西流,又北注繞縣城入海。

  壽星塘山,在縣南四十五里良字都。東為石鼓?諸山。高二十丈,廣二百丈。梅花水出焉。其陽為六十陂、大嶺、石溪瀑布出焉,流西向。

  下馬嶺,在縣西南二十里。嶺有逕,名下馬逕。為良都西南通衢。

  鳳棲嶺,在縣東五里良都。西為仰螺山,南有汛,為東鄉(xiāng)沖衢。

  冰山,在縣東北二里。北為東濠,海路通橫門,地最險隘。

  老安山,在城西南二里。上有古塔,東南皆田。西臨海,為縣水口沖要。

  濠涌山,在城西南十五里龍眼都往來大道。

  起鳳環(huán)山,在城西二十里,濱臨大海,往來大道。西界新會縣。

  疊石山,在縣西十余里龍眼都。脈自新會圭峰渡海而來,為縣治右弼之障。

  青姜山,即卓旗山。在縣西南二十四里龍眼都。高潔雄偉,為群山之冠。

  古鎮(zhèn)山,在縣北八十里黃旗都。西接新會界。

  鳳山,又名小欖山,在城北七十里小海中。

  飛駝山,即大欖山,在縣北七十里。左為落霞峰、倚劍峰。

  坡頭山,在大塔山屬圃都西南八里許海中。諸艘在洋望之,惟此山卓立特見,故多準(zhǔn)之,以為出入。

  橫檔山,在縣治東北五十余里黃旗都。高五十余丈,橫一百余丈。四面臨海,山勢如屏,以折怒潮之沖。山下為鎮(zhèn)南村,乾隆己卯始有居民,今潬田日高,海水不溢,生聚漸繁。山之西南為鰲魚山。西南遍種荔枝,東北海風(fēng)勁烈,花而不實,惟松?茂植焉。

  龜岡山,城東北一百二十里黃旗都。濱臨大海,最為險隘,往來大道。

  蕉門山,在縣東北一百二十余里黃角鄉(xiāng)。東控汐引潮,水常淤濁,為巨洋出入要津。東南為東莞南沙山。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二

水道 海岸 溫泉

水道海岸附 溫泉附

古鎮(zhèn)海,為西江正派。中一支,津在縣西北七十里,古鎮(zhèn)鄉(xiāng)之西北。水自順德縣仰船海東南來入本境。自海洲汛西南行五里為大石海。又南三里為高沙海。海牙滘自海洲、曹步二鄉(xiāng)間東注之。又南七里為古鎮(zhèn)汛,仍名高沙海。古鎮(zhèn)鄉(xiāng)深涌、北門滘二水東注之。又南里許為鱘鰉海,按鱘鰉瀝亦此水之總名,見齊召南水道提綱。新會潮連海西注之。西分一支入新會、江門。又東四里至白蠔沙。古鎮(zhèn)、南海源沙?東注之。又南六里曰第六沙,在白蠔沙、東二沙之間為白蠔瀝,第六沙河?xùn)|注之。又南二十里至疊石海距縣西三十里、云步海,合各水東北來注之詳下。屈東南分流,繞雞籠沙;又東南分流,繞芙蓉沙、廣福沙,復(fù)合石岐水,自東北來注之。又南經(jīng)磨刀門入海,計此水自海洲至磨刀門入海約行八十余里,皆平流,可行大船。

沙灣水,上承北江,由番禺縣南境分三派,東南流入縣東北黃旗都境距縣城東北一百里,西派東南分流,繞沙洲,西北受一小水,經(jīng)青姑沙,復(fù)合學(xué)洲汛水,合荔枝灣水,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南與中派會,中派東南分流,繞沙洲及三洲山山下為南橫沙復(fù)合。又南與西派會,東派東南流經(jīng)急水角,屈西南經(jīng)蕉門,與中、西二派會。又東南經(jīng)大嶼沙入海,按:沙灣水各志均不詳,茲據(jù)廣東輿地全圖補入。惟學(xué)洲汛水,查田志圖藁及舊志均不載,以水道考之,則荔枝灣水與黃旗都之潭洲汛水合,疑學(xué)洲為潭洲之訛。可行大船。

板沙海,自順德縣東南流入縣西北境距縣城約一百余里。西南別出一派繞沙洲復(fù)入順德縣,又東南經(jīng)學(xué)洲汛學(xué)字疑潭,詳上。分流繞沙洲復(fù)合,東南別出為學(xué)洲汛水、小黃圃水,自西南來注之。木頭海,自東南來注之詳下。又東南烏豬山水自西南來注之。又東南經(jīng)橫檔山距城北五十里。東北別出兩支夾大澳沙入蕉門海,可行大船。

木頭海,自順德縣東南流入縣西北境距城約七十里。東南別出中心海沙小水,又屈東北經(jīng)撤網(wǎng)沙,東南別出瀝尾沙水詳下,屈東南經(jīng)大坳沙,東南別出坡頭水詳下,屈東北經(jīng)擔(dān)桿沙、大岑沙分流入板沙海。按輿地全圖謂:木頭海經(jīng)尖峰山分流入板沙海。今考尖峰山在大黃圃鄉(xiāng)之南,木頭海經(jīng)大黃圃鄉(xiāng)之北,相距尚遠(yuǎn),故不從。

瀝尾沙水,首受木頭海,東南流。西南別出二支為橫海水經(jīng)小欖鄉(xiāng)東距縣西北約六十余里。又東南經(jīng)罟步汛,西南別出為北洲水。又東南分流絡(luò)百花頭、大雁沙復(fù)合。西南別出兩支經(jīng)港口汛,夾石特沙,又別出為石岐水詳下。又東南沙邊水、小隱港、下茄涌、漭角涌、平蓢涌、榕樹涌、筆架環(huán)諸水各自西南來注之。又東經(jīng)橫門入海,可行船。

坡頭水,首受木頭海,東南流經(jīng)坡頭山距縣東北約七十余里,屈而東經(jīng)浮墟汛,其北別出為黃圃水。又東南經(jīng)錦標(biāo)沙與瀝尾沙水會。又東南經(jīng)橫門入海,水平流,可行大船。

云步海,自順德縣東南流入縣西北境距縣西北約六十余里,分流繞螺沙、尖岡復(fù)合。又東南分流,在太平沙、拱北沙之間為戙角海。絡(luò)拱北沙、指南村、顯龍沙、赤洲沙、黑沙復(fù)合。橫海、北洲、石特沙自港口汛分流,東受隆都諸水者。諸水自東北來注之,屈而南入古鎮(zhèn)海,按云步海,自順德縣入本境之海洲,祝志圖及同治五年刊廣東圖所載俱與古鎮(zhèn)海通。祝志且明言一西南行為大石海,一東南行為小欖寨前海。田志圖藁于潭洲、順德交界亦畫一小水通之。今廣東輿地全圖則云步海東流,與西流之古鎮(zhèn)海各不相涉,而潭洲、順德只以陸為界。其此水之已淤耶?抑偶略寫耶?俟實地踏查或可解決。水平流,可行小船。

石岐水,為瀝尾沙水之西南支,至港口汛距縣城北十五里,為水之上流。由港口西南,有張溪涌發(fā)源蓮峰北峽,迤西至基邊村分流,一出東海,一經(jīng)張溪村前至此。東注之。又南員山涌水自縣北員山村出,一會青云涌,一入海。東注之,至獅滘止,曰港口海。又南行經(jīng)縣地,西有青云涌源出縣北插笏山南東注之。又南元壇橋涌詳下會縣城南河水東注之。以上屬石岐海。由此再南有白石涌,合橋仔頭、天王橋二水東注之。又南槎橋落涌、荔枝基涌,源二一出縣西南北臺山北峽,一出縣西石頭山北,俱良都屬。渡頭涌諸水均東注之。又至北臺海、梅花水詳下東注之。稍南有深灣涌東注之,出口處曰深灣海。至芙蓉沙與古鎮(zhèn)海合流,至磨刀角入大海。由縣至磨刀角水程約七十里,皆平流,可行大船。

石特沙水,亦瀝尾沙水之一支,自石特沙來經(jīng)隆都象角汛距縣城西南十四里。迤西四里許,嵐霞涌、鸕鶿石涌西注之。又西南里余,沙溪墟涌東注之。西南里余,婆石涌東注之。又西南三里,青姜涌東注之。又西南里余,起鳳環(huán)涌東注之。又西南三里余,至疊石海會云步海入古鎮(zhèn)海,計水程約十余里,皆平流,可行大船。

西江,自新會縣東南流入縣西南境,距城九十二里,距黃梁都土城北三十七里。分兩派,東派東南流,別出兩支,夾大石鼓東入磨刀海。又東南經(jīng)大托山,別出一支東入海。又東南經(jīng)白蕉距城九十里入海。西派西流,屈西南經(jīng)上洲、下洲距城一百十五里。又西南經(jīng)虎跳門入海由虎跳門至鱘鰉瀝八十里,水勢平,視新會厓門較緩,可行大船。

右為源在他境而委在本境之水。

灣口水,源出黃梁都蟾蜍逕山東,去縣城西南一百二十余里。東南流合古井坑、鶴兜?、石腦、龍壇逕諸山水南行至乾霧村,又南歷東澳、竹蟋、高城、蛇山泉匯焉。復(fù)南流出灣口入海,凡行二十里。

斗門涌水,源出黃梁都、黃楊山西之西坑,去縣城西南七十里。由石門坑橋北流,匯鶴兜山西北溪水,經(jīng)龍歸橋北,迤西匯竹坑,經(jīng)南門村出斗門涌,入下洲海。凡行一十三里,自斗門出海,可行大船。

三灶大涌口水,源出草塘。在黃梁都三灶鄉(xiāng),去縣城約一百三十余里。西流注圣堂、春花園,過逕屋,邊村、茅田山東南諸水匯焉。又經(jīng)牛婆墩、魚弄、西洋田,諸山水自北來注之。又出大涌口南匯橫欖坑。

六灶山諸水入雞啼門出海,由牛婆墩至??尚写?。

茅灣涌水,源出谷字都將軍嶺之東。去縣城東南七十余里。東流八里過烏石、橋頭鄉(xiāng),出細(xì)墟橋西,會平嵐鄉(xiāng)水,流注三合港,折東經(jīng)雍陌村南門,限嶺溪水左右中三派合而來會,經(jīng)茅灣過外埔前至孖洲入海。共行二十余里。自茅灣至海,可行大船,水皆平流。

東岸涌水,源出恭常都山窯逕東去縣城東南約九十余里,北流過大。小赤山、大小南山至東岸村西,會下柵、大陂頭諸水,南會浮橋、溝心諸水,經(jīng)淇頭陂入曲涌,東受鶴陂內(nèi)外諸水,出大閘橋,經(jīng)東岸涌入海。

上涌水即翠微溪水,源出恭常都之雞心嶺距縣一百一十余里。西南流經(jīng)前山寨,又西南經(jīng)鵝槽山入青洲海,其西別出數(shù)支絡(luò)蜘洲、煙管諸島,分流入海。南出海之口曰峽口瀝,在南屏西八里;東接將軍山,西接煙管山,北接鵝槽、坦洲、孖洲諸港水,南達(dá)外洋,長十里許,水勢最湍急。青洲海東北流經(jīng)山頭圍,屈東南經(jīng)北山嶺,復(fù)屈西南入海,可行大船。

小隱港口上流為宮花水,源出五桂之北。屬得能都距縣城東二十里。出得能都東北至江尾頭西,別出一支為沙邊水。北行經(jīng)冰洲山,西入瀝尾沙水。又東北行經(jīng)神涌前為小隱港,屬四字都。東受三度溪源出四都八簾障東、東丫、大環(huán)諸村水,出三洲口,入瀝尾沙水。水皆平流,宮花水潦漲時可行小舟。

石門溪,源出五桂山東南。屬大字都,距縣城五十余里。東過龍舟地,西簾逕澗水北注之。又東過員岡前,獐鹿坑自紅旗嶺南注之。又東過石門村,牛路坑自震竹山北注之。又東折而北,爛泥逕水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南至山門,經(jīng)翠亨村、竹頭園東,過下山溪,經(jīng)崖門山入海,流約二十余里。

合水口溪,源出大字都較翦門山東。距縣東南四十余里。會震竹、鷓鴣諸山水,東過溪底為三合水。東出過筲箕環(huán)至合水口村前,云梯山、寶鴨池水南注之。折而北經(jīng)南蓢墟過黃道山東,又西北會白企溪,源出大字都破鑊逕東。龍頭墟溪從分流水東注水東折沙岡嘴,北會出水象、土屏、四巖諸山水出涌口門入海。

梅花水,源出良字都鴻鶴嶺北距縣城西南三十五里。西流數(shù)里出梅花村,又折三里至石鼓?之南春坎坑,北納雙合山水西注之,又納牛耙石、飯包石、香爐峰諸水出石橋而西,又匯大尖山、壽星塘、花樹坑、戴土嶺諸水而過北臺之南,出龍眼樹涌,注石岐水。出口處曰北臺海。經(jīng)流三十余里,水多石,頗湍急,可行小舟。

元壇橋涌,源出良字都蟾蜍嶺西距縣東南三十里。合雙合山北峽水,至三角塘村前潴為羅婆陂。明永樂二年,縣丞彭與志筑灌村田,縣民劉母羅氏捐田為址,故名。西折至庫涌村前,桂峰、小嶺諸峽水來會,至蜆涌分流。一支迤北九曲入清風(fēng)橋,繞 文廟而西。又名九曲水。過元興街為東濠,會東關(guān)水;又西過南門橋為南濠,會南關(guān)水,出登瀛橋。一支迤南折西,過橋仔頭,又折北為西邊涌,東北至登瀛橋合流,過梅基,總名南河。出元壇橋涌前入石岐水,皆平流,可行小船。

右為源委全在本境諸水。余各都小水尚多,以太繁瑣不錄。

海岸附

本縣東北海岸與番禺縣東南海岸以黃角村分界,其東南為急水角,屈西南過蕉門,屈東南過大澳沙、大嶼沙,屈而南過萬頃沙、板沙、???。屈西南過橫門,又南過濠涌水口,屈西南過平山汛、企人石汛,屈東南過東岸水口、高岸角。屈而東過金星門,屈東南過唐家環(huán),屈西南過銀坑、南村水口,經(jīng)香洲商埠屈東南過南面山、吉大汛,屈西南過馬?角、澳門、青洲水口、馬騮洲,屈而西過企人石。屈西北過掛錠角,下有沙險。又西北過沙尾水口,又西過秋風(fēng)角,屈東北過上涌水口、三合港水口、南野角船汛,下有沙險。又西北過磨刀角,下有沙險,為縣治門戶。屈西南過南沙滘水口,屈東南過黃麖門、馬鱭門,屈西南過白蕉、泥灣門、東村汛,屈而西過熨斗環(huán),又屈北過虎跳門,為縣治門戶。與新會縣東南海岸分界??h所轄沿境海島,東有淇澳,為省、澳、港往來之地,屯聚極宜,近有擬在此辟商埠者。旁為夾洲,其北泗東山丫洲,又北馬尾洲、蟻洲,其南蛇洲、白排、野貍洲。近香洲商埠人擬筑長堤于此,又?jǐn)M于洲左右筑輪船碼頭。九洲東南有大、小橫琴山,其北長沙蘭、馬騮洲,東為九澳洲,東北雞洲中為十字門。又東南有大、小萬山,其北東澳、黃茅、小蒲臺、浪烈火溜洲、大碌、三角山、長洲、赤洲。其東大蒲臺、鬼洲、竹橫山。東與新安縣分界。南有大寧山、大環(huán)山、碧青山合為一島。即三灶鄉(xiāng)。其北白藤,其東鶴洲、橫洲、草鞋洲、大岡。其南打浪岡、二浪、三浪。其西大、小淋山;又西南高欄沙、黃竹沙,其北三角三角之南為荷包彎,可泊船。大杧獺洲、雞心洲、大虎、二虎、三虎,與新寧縣分界。

溫泉附

熱池,在谷都雍陌村南三里距縣南八十余里。原田淤洳,中廣可四丈許,深洼莫測,四時汽起如蒸,冬寒愈燠。好事者以巨蟹投其中,少頃出之,螯跪,盡赤若烹炙然。浴之可已癘。按:去縣東六十三里,大字都、長沙埔村聞亦有溫泉,人鮮知之。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三

道路 航路

道路

  本邑道路,自縣治起,西北諸鄉(xiāng)均以航行為捷,東南諸鄉(xiāng)則陸路交通為多,惟期促事繁,未能按里以稽,致為憾耳。

  東干大路,自縣城二里大柏山起,又四里為細(xì)柏山,村下有龍井,上有鳳棲嶺,舊有汛,今撤。又七里為牛起灣,良、得二都分界處,鄉(xiāng)后舊有硼山炮臺,今廢。右通東濠,左達(dá)羊角沙,又十里為濠頭鄉(xiāng)。鄉(xiāng)后有小炮臺、大藥局,距鄉(xiāng)十里許。又有水洲炮臺。又二十里為張家邊鄉(xiāng)。距鄉(xiāng)十里有二洲、三洲山,四十里為欖邊墟,屬四字都。又六十里為小隱鄉(xiāng)。又四十一里為南蓢鄉(xiāng)。屬大字都,有墟。又東北五十里為李屋邊鄉(xiāng)一名岐山鄉(xiāng)、林屋邊鄉(xiāng)。又東南五十二里為平山鄉(xiāng)、厓口鄉(xiāng)。自鳳棲嶺至此,路皆闊六尺許。又東六十里為涌口門鄉(xiāng),稍北為麻子鄉(xiāng),俱濱臨大海。涌口門東,與東莞新安交界,海面八十里。

南干大路,自縣垌南門起十五里為桂峰茶亭。又十五里為雙合山,又十余里為石鼓?山。又十三里曰沙橋,中通一徑,上為平逕頂,有云逕寺茶亭,去縣南五十里。良、谷二都交界處。由云逕寺稍北,折而東至石瑩橋?qū)俟茸侄?。又二里至大南坑,又二里蚺蛇塘汛,又南行里余至馳馬坡。三里許,至平湖沙岡。距縣七十里,仍屬谷都。又五十里至前山寨屬恭常都。又十余里至蓮花莖沙堤。又六七里至澳門。

航路

  由石岐水出港口汛,沿瀝尾沙水,越大洲、二洲、三洲山屬得能都,至東洲門出海,南折涌口門屬四大都、金星門,共九十八里。又南行二十七里為野貍洲,其北即新辟之香洲埠。又十里為九洲洋,十五里為吉大汛。又十五里為澳門。此為海程東路。由澳門西南行約六十里,可至三灶鄉(xiāng)之大環(huán)山。

  由石岐水南經(jīng)第一角海、深灣海,分為東南、西南二支。東南支南行,由磨刀門過南野角、秋風(fēng)角至澳門,共七十里。折北二十五里至前山寨??h南行航路至恭都合勝圍為十頃圍截蹴。同治庚午,都司楊云驤通之,由峽口涌至合勝圍口涌,長四百二十丈,闊十八丈二尺。渡船來澳者,由燈籠山轉(zhuǎn)入,出峽口涌,經(jīng)沙尾、北山沙尾入澳門,可免颶風(fēng)、盜賊之患;且較大海為近,人便之。西南支由第一角海,經(jīng)芙蓉沙、廣福沙,稍西北經(jīng)新會縣屬之螟蝦頭、粉洲,入東滘口,經(jīng)小赤坎滘口出菓菉洲至大環(huán)山。又兩行經(jīng)上洲、下洲,入斗門涌,至黃梁都;不入斗門涌,可直出虎跳門,通新會。

  按:廣澳鐵路聞有商承辦,擬改名為廣關(guān)鐵路。其預(yù)定線,聞由廣州番禺芳村設(shè)車頭,經(jīng)南海之平洲,直達(dá)順德之陳村、大良、容奇、桂洲,乃至縣屬之小欖、石岐、上柵、下柵、東坑、翠微至前山、關(guān)閘止由上柵至關(guān)閘,俱屬恭常都云。附載于此。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四

動物 植物 礦物 制造品

物產(chǎn)

甲 動物

  畜產(chǎn)脊椎動物哺乳類

  牛有?牛、水牛,邑所畜水牛七,?牛三。羊邑產(chǎn)者色黑,飼以野草,俗呼草羊。犬多蕃種,小者曰蟻狗,大者長毛,褵褷深目,短喙。邑人多蓄以守戶。豕 貓 驢 馬 般第狗亦蕃種,晝潛于水,夜臥地,能嚙樹木,牙利如刀。

  畜產(chǎn)脊椎動物鳥類

  雞邑人牧之。有名棖雞者斗雞也,多蓄以相斗。又有毛雞,俗名苦里,嘴似雞,黃麻色,補益人;毛可入藥。鴨瀕海之田多產(chǎn)蟛蜞,食禾苗,為農(nóng)害。惟鴨能啖食之。明初有設(shè)埠養(yǎng)之者,民蒙鴨利焉。蕃鴨種出西洋,邑人多畜之;小欖鄉(xiāng)尤夥。鴿 鵝養(yǎng)之園林,則蛇遠(yuǎn)去。

  畜產(chǎn)節(jié)足動物昆蟲類

  木蜜取蜜脾以冬夏為上,秋次之;春易發(fā)酸。蠶小欖、黃圃、古鎮(zhèn)諸鄉(xiāng)多養(yǎng)之。順德縣素以蠶業(yè)聞天下,小欖與之接壤,故影響所及,鄉(xiāng)內(nèi)稻田其改植桑者,近已占三分之一;且有欲以新法改良蠶種者,此業(yè)當(dāng)更發(fā)達(dá)也。又有黃蠶,子小而色黃,烏石、平嵐諸鄉(xiāng)多養(yǎng)之,飼以烏柏葉、紫蘇葉,用織繭綢,惟尚非大宗。

  水產(chǎn)脊椎動物鳥類

  鷉即爾雅之須?又名刁鴨鳧白鳧、黑鳧,首有冠,寶鴨頭,有綠毛,身具文采。蜆鴨,又名水鴨,入水食白蜆,霧中飛集成群,邑人網(wǎng)取以供食品。又有琵琶鴨,觜類琵琶。雁雞形似雁,喙距如雞,大者重量四五斤,浮海捕魚食。脊令時時見之,大如鷃雀,長腳長尾,尖喙,背上青灰色,腹下白,頸下黑,如連錢。鵜鶘頷下有袋,能泅水取魚,邑人呼:水流鵝。鷺?biāo)追Q鷺鶿。鸕鶿 雁 鴛鴦 鷗 鸀瑦俗名鳧鴨而大。水鶴似白鷺。

  水產(chǎn)脊稚動物爬蟲類

  鱉駝鱉,背隆起,水缸養(yǎng)之,日取水煮飯,可治勞瘵。龜邑產(chǎn)者:山龜,水龜,綠毛龜。能已瘧者瘧龜,生高山石下,老瘧以其頭燒灰服之,良。六目龜,本兩目,其四乃花紋,與真目相比。蟕蠵,龜之巨者,邑人捕食,俗呼戇龜。

  水產(chǎn)脊椎動物魚類

  鱘魚一名尋龍,即鮪也。邑海中,小者時時有之。體有嫩沙者,潛龍鯊也,味略減。鯉海鯉,金赤色,大者數(shù)十斤,畜池塘者大不過二斤。龍不魚不,土音讀敦上聲。類石斑,皮最厚。重者數(shù)百斤,肉甘鮮,無毒,作羹良。皮干之,以貨遠(yuǎn),為海味異品,名龍不皮。青鮫魚藍(lán)白色,首尾尖銳,長者二尺余。沙魚類鱘龍魚者潛龍沙,首如犁頭者犁頭沙,齊齒者齊口沙;身如劍者劍沙;又有斑點沙、白腿沙、暹沙。胎生子必二,朝出口,暮還腹中。諸沙皆然。惟潛龍、犁頭則否。其翅為銀絲菜,俗稱魚翅。石斑魚澳門海多有之。石首魚黃花與白花,皆鱸屬。白花腹中白鰾可作膠,補腎,釀酒良。黃花惟大澳海有之,能鳴,網(wǎng)師以長竹筒插水,聽之,聞其鳴,則下網(wǎng),每獲至千余,十月最多。鰽魚別是一種,非異物志所言鳥化之魚。邑海中甚多,類鱸,色微黑,無毒,俗呼盲鰽。鰽白魚眼大,身扁,腹白,背青,三月出,日上市,供邑人常饌。鹽腌者尤為邑佳品。食荔枝過多,以是魚作羹解之。?魚大者數(shù)百斤,少刺,肉淡,膠重。十兩者與銀同價,補腎。黃雀魚身扁細(xì)鱗,色黃形似馬鮆魚。俗傳每歲八月,化為黃雀,十月復(fù)化為魚。黃魚類鰣而扁,長五六寸,背鬣有一線,長與身等,嘗以二八月化為大鳩。又一種名水核,似黃魚,鬣無線,味頓減。牛肉魚赤如牛肉,重者數(shù)百斤,背斑,腹青色。鮹魚形類牛尾,亦名牛尾鮹。黃皮魚類黃花鱸而小,皮黃如金,亦呼獅頭魚。青鱗魚鱗色青,長二三寸,類黃魚,小而狹。鮤鱴刀,今之鮆魚也。長者七八寸,飲而不食,鮆亦作鱭。鳳尾魚即馬鮆,狀如鮆而略小。金鼓魚又名銅鼓魚,體圓如鯧,色斑黑,其皮苦,去之乃可食。鯔子魚身圓頭扁,子滿腹,有黃脂,腌為佳品。黃鯔大者重數(shù)斤。最美紫鯔、青鯔,長六七寸;蜆鯔,長三四寸;產(chǎn)池塘中。頭頗黑者烏頭鯔尤美,冬益肥。鯆魚即江豚,大如盤,狀類蝌蚪,目能開合,觸物鼓腹如氣球。將風(fēng)則起,吹浪如沫,尾長有節(jié),螫人甚毒。腹中有洞,養(yǎng)子如海鯊。大者百數(shù)十斤。色淡黑,有斑點者,方頭褐色,如麻雀斑者,最毒,食之必殺人。其背青腹白,腰有赤印色者,色黃者,味最美。長尺余。大而板牙者次之。凡食磨其刺,去其涎,剔目去鬐,滌血,除臟,捐卵留肝雜肥肉,扁豆葉、柚皮等物多與水烹之,毋續(xù)添冷水,毋墮煤炲釜中,經(jīng)日毋絕火,火候足,皮骨脫,斯可啖。修治失法,及欲速,即被其害。鳘魚大者數(shù)十斤,腹內(nèi)白鰾,中空如泡,諸魚脬無此。大者破而干之,以為貨嶺北,人謂之魚肚,以為上饌。亦作膠用造弓矢,惟無取肝制油者。鯦一名鰣,俗名三黎。胃網(wǎng)而不動,護其鱗。石灰水浸干,層層起之,可作女子花鈿。鯧即?魚,身正圓,無硬骨,味美。俗有第一?,第二鯍,第三馬交郎之諺。鯍魚鯍、土音芒;腹多黃肪,背青。大者七八斤,魚之最肥美者,與姜同煮則臭。鲇魚一名?;又名?。大首偃額,大口大腹,有齒、有胃、有須。生流水者,色青白。生止水者,色青黃。大者三四十斤。赤目赤須、無鰓者,食之殺人。張鶯形如鯆,兩翅尤闊,能飛波上。一名燕子魚,首尾翅皆如燕,故名。庵丁鬐翅多硬刺,如針螫人,類赤魚而小,長數(shù)寸。赤魚身藍(lán)黑,無鱗,肉赤。大者數(shù)十斤,二三月入自大洋,望之若黑云至。蕉門稚者,多變?yōu)轹?。鱲魚不一類。金絲鱲、紅鱲、黑鱲、金鼓鱲,狀如銅鼓,重者數(shù)十斤。九月更肥,故曰:霜降鱲。龍松魚亦名龍頭魚,巨口有齒,骨柔而脆,作羹白如乳,滑如脂。鰜無鱗似鲇而大,色青,俗呼?魚。鞋底魚即魼沙,比目魚也。狀如牛脾,細(xì)鱗,紫色。又名板魚,味美。左口魚狀類魼沙,身闊。有箬葉魚亦其類。體有橫理,青白相間。馬母魚即馬友,巨口細(xì)鱗,內(nèi)白小刺,味甘。出二三月,重者七八斤。鱸四、五月出。魴俗名縮頭鯿,形似鯪而身扁,頸縮,味頗美。屐魚似鯿,身微狹,有細(xì)刺。黃顙魚無鱗,古名黃鲿,生溪塘石隙。俗名塘虱。鱧俗呼斑魚。首有七星紋,有蛇化者,必數(shù)擲地乃烹。若足見,及無膽者,山澗掘出者,不可食。鱵魚一名鶴觜。石畫魚首有石。鋒竻魚大如茉莉葉,鋒利刺人,其大者,曰:倒捻葉。彈流魚即田流魚,一名花魚,一名七星魚。白頰魚形如筆管良?魚纖瘦微扁,亦名即麗。蛇更魚似良?,無鱗,色赤。白帶魚長者二二尺,色白而柔薄,即腰帶魚。藍(lán)刀魚背藍(lán)腹白,長六七寸,類刀。筍殼魚類筍殼。大眼廓魚類鰽白而小。朱筆魚色赤,身圓,類良?而大。沙鉆魚似黃鱓而短。橫擲魚似青鱗而長,大者南風(fēng)鰮。?魚似南風(fēng)鰮而大。紅衫魚長者七八寸。老虎魚長數(shù)寸,有斑,類虎。作羹如乳,食之已瘧。角鵬魚大者重二三百斤,狀如鯆魚,身微扁有角,味美在腮。烏魚色純黑,長三四寸,尾有月暈,內(nèi)嫩,味清美,可作羹。出金斗灣潮田中。刀夾魚頭扁,類比目魚。夾脊內(nèi)分開,尾尖,味鮮,亦名牛梢。黃蠟?魚長三尺余,扁身闊肚,色似黃蠟,味甘美。一種黃板跳,肉韌味遜。冷梗山魚皮黃肉白,狀如筍殼,尾有暈。丁公甲魚長二三寸,味甘美,有刺能螫人。上釣作聲喁喁如語,俗名唱歌婆。出潮田水竇中。摸皮羊魚似紅衫魚,有衣包裹,剝?nèi)タ墒场R嗝?擘口狗魚形似田流略細(xì),出泥坦中。青罟魚似橫擲魚,皮滑鱗細(xì)多骨絲,聶切之可為膾。坑蠢魚紅眼圈,多骨絲,身圓肉嫩。飛魚狀如龍觜,角起刺,脊鰭如翼,能飛水面。狗棍魚長尺余,細(xì)牙似鋸,身圓肉粗,味臊。亦有腌以為饌者。馬頭魚似紅衫魚而身長。白春魚長寸許,色白,干之味甘美。每潮信,漁人打至萬斤。梳婀魚形以白春,多刺,作羹白如乳。銀魚俗名白飯魚,即白小。長一二寸,體小透明如無骨,為魚類之下等,味鮮,人煎之為饌。鵝毛鱊也,俗呼為魚婢。北戶錄云:臘之名鵝艇。泥鰍類鱓,而短壯。石銃類泥鰍,有鱗,生池塘溪澗中。鱓鰻鱺,俗呼鰻鱓。分?jǐn)?shù)種,金絲鱓,一名走風(fēng)鱓。白鱓小者鰻烏耳者佳。黃鱓不可用桑柴煮。藤鱓肉多刺,油鱓肉多脂,骨鱓硬骨。鶴鱓長四五尺,喙尖長腹,多子。血鱓大如黃鱓,紫血充溢,出澳門涌口門等處味最甘。狗吐魚身似鰾膠,干之堅硬。鳡一作?,一名鰥。諸魚欲產(chǎn),鳡輒以頭沖其腹。金魚處處養(yǎng)玩,食橄欖渣肥。鯇草魚,食草。有青、白二種。青者名螺絲鯇。魿喜浮水面。與鰂魚皆屬土。鱅俗名大頭鯮。鯽 鰱俗呼扁魚。按:自鯇以下諸魚似可別為畜產(chǎn)一類,惟邑地瀕海,水產(chǎn)魚類最多,日上市供食品此數(shù)種,土人以其產(chǎn)于塘多不嗜食,故不列。

  水產(chǎn)節(jié)足動物甲殼類

  鱟善候風(fēng),牝牡相隨,取之必雙。牝無目,得牡始行。小者鬼鱟,食之殺人。龍蝦首似龍,巨者七八斤,殼嫩,紅色。大者長七八尺至一丈。棱蝦長者三四寸,似沙蝦而大。背有紅膏一條,俗謂之棱。曬干可致遠(yuǎn)。肉色明透者明蝦,無棱者曰大蝦。沙蝦一名麻蝦。大者長三四寸,涌口門內(nèi)者為最。白蝦色白,黃蝦色黃,紅蝦殼硬色紅,竹節(jié)蝦身如竹節(jié),尿蝦溺尿類百足。銀蝦色似銀,可作蝦醬,唐家鄉(xiāng)良。蝦春者,水螆也。蟹有智蟹、禮蟹,常食者白蟹,名花蟹,俗呼小娘蟹,九月后肥?;⑿繁炒伋`多刺,略似虎形。血蟹肉紅凝如血,最鮮美。蟹奴狀如榆莢,色綠,不可食。黃油蟹產(chǎn)澳門青洲。歲維六月一出,不可多得。邑人多移船攜酒傍青洲擘之,醉以酒,熟而后解之,其油深入內(nèi)理,黃白雜糅,跪末螯尖皆滿,味至濃郁,不能致遠(yuǎn),稍耐久則味變。近出產(chǎn)漸希。石蟹黃旗都小隱涌,近馬家峙山腳名鴨潭出石蟹。漁人時網(wǎng)得之,。殼蟹眼足與蟹無異,可愈目疾。按:廣東新語云:環(huán)瓊水咸,而厓州三丫港獨淡,水氣蒸石時流脂如飴膏,蟹嗜食之,輒黏螯濡足而死,化為石,是為石蟹。鴨潭所產(chǎn)殆此類與?蟛蜞惟白者可食,背青腹白,霜降蛻殼而軟最甘脆,多出張家邊鄉(xiāng)咸田中。指甲螺一名石?,殼如蟹螯。蝓螺二螯四足,出則員殼,退則以螯捍戶,稍長,更擇殼而遷焉,與寄居蟲異。寄居蟲又名寄生螺,海人名為借屋。遇鸚鵡螺離殼出食,此蟲占之,肉還,復(fù)走出。璅蛣一名共命蠃,又名月蛣,味最美。有白蟹子如榆莢,在腹中合體同生,常出口為覓食,蟹歸璅蛣亦飽。有一種紅螺,腹中亦有小蟹,味不及月蛣。海鏡殼圓如鏡,兩片相合,謂之明瓦。腹中亦有小蟹,與璅蛣同而狀異,本草誤混為一物。

  水產(chǎn)軟體動物

  墨魚即烏賊骨,名海螵蛸。章魚有八足,身上有肉如臼,即章舉。柔魚似烏賊,無骨。螺響螺。大者如盤盂,其殼雌雄二聲,可作軍號。梭尾螺似梭,其殼釋子所吹。珠螺腹有珠,多出大海。九孔螺殼即石決明。鸚鵡螺頭如鳥形,殼可作杯。紅螺肉色紅似西施舌,少短。無尾螺,尾端盡破,多出谷都。眾香螺,其甲和眾香則香,自燒則臭。螺螄大如指頭,泥入壁中數(shù)年猶活。蕃塔螺,長寸許,大如小指。狗瓜螺,類狗爪,產(chǎn)澳門海石隙中,長不逾寸,味鮮美,不常得。刀鞘螺,如小指大,殼薄味鮮,類刀鞘故名,出前山寨水坦中,他處無。匙殼螺,即淡菜,有紅、白二種,干之可食,云益人。蚌蜃屬,肉可食,殼粉食之已嗽。白蜆一曰霧蜆,多生于霧,邑海中深澳處成蜆塘。沙蜆形如白蜆,肉白,微有沙屑。多出厓口村外沙頭海中。沙白如鱩而圓,殼色白薄而堅,肉中有沙,故名。車渠蛤之大者,背壟文如車輪之渠,故名。鱩如蜆而大,聞雷則生,天寒則肥。邑海邊居民以足探取,曰踢鱩。瓦屋亦名絲蚶。《嶺表錄異》云:盧鈞尚呼瓦屋子,燒其由薦酒,名天臠炙。西施舌一名海月,一名瑤柱,俗呼沙舌。蠔即牡蠣,水淡則蠔死,然太咸則瘦,大約淡水多處蠔易生,咸水多處蠔易肥。黃梁都厓口及澳門青洲等處多蠔塘。塘在海中無實土,但生蠔處即是海邊,居人婦女能打蠔,潮退乘木器行沙坦,鑿蠔肉納于筐,潮長乃返。鮮食之外,其焙干者曰蠔豉。焙時所出之液曰蠔油,品頗貴重。唐家鄉(xiāng)以二物為出產(chǎn)大宗。蝸牛此獨產(chǎn)于陸,縣城仁山上有大如小兒拳者。泥印形似鮑魚,肉爽脆,出東海。

  水產(chǎn)蠕形動物

  禾蟲發(fā)生稻田中。二月、八月最多。幼時如紅線,具多數(shù)環(huán)節(jié),形如蚯蚓,長一二寸,粘泥中;大則隨潮潦出海,寸寸中斷,復(fù)各生頭以自由運動。所生有埠,邑人之利。

  水產(chǎn)棘皮動物

  海膽出連灣、浪白諸海。大小不一,如碗、如杯、如梅杏狀。類南瓜,殼硬頂滑,口在底,身多縱紋,有小點如粟珠。肉色如雞卵黃,有四瓣。鮮者甘美,鹽漬亦可食。海人投水底取之。

  水產(chǎn)腔腸動物

  海蜇即水母。形如覆笠,笠面有無數(shù)細(xì)刺,口在腹面之中央,周圍生腕,四本或八本。土人獲得,以一種含?植物,名水母葉者腌之可食。

  天產(chǎn)脊椎動物哺乳類

  麋鹿錫坑山多有之,高瀾山亦多。山馬形似鹿而差,黑,二角眼,下腹有紋,如二眼形。山狗邑山中多有之,處石穴中,肉不可食。山豬腹小腳長,肉味勝于畜產(chǎn),牝者更美。豪豬即箭豬,豪在項脊間如箸,長尺許,白本黑端,怒則射人。麖三灶諸山多有之。猴三灶諸山有之。貍似貓,而頭尖。豹貍,毛色如金錢豹,肉香美,益人。貓貍善竊食雞鴨。香貍,一名果子貍,喜食果,肉甘香,釀酒良;其毛可為筆。獺似鼠,善捕魚,毛著水不濡。豺 兔 獐大灣底、錫坑山有之。狨 肉蝙蝠大者如車輪,棲古廟叢林間。田鼠即鼢鼠,可食。又有名鼫?zhǔn)笳?,好在田食粟豆,亦名田鼠?br />
  天產(chǎn)脊椎動物鳥類

  山燕《廣東新語》云:香山有之,黑而健,眾鳥畏之,隼也。春?狀如鴝鵒,色蒼白,鳴則首尾俯仰。鶴邑產(chǎn)者灰色、蒼色。桃蟲一名禾鵠。有名蠟嘴者,嘴淡紅如蠟,小人馴畜之,教其作戲。一名鷦鷯。諸事吉胸腹如雪,背似漆,似喜鵲而小,鳴聲清越,善斗。邑人珍畜之。沙鵻色綠褐,有青足、紅足二種,食之補虛助氣。欄路鵲類鳩鴿,灰色。三四月集行道中,人至則起,旋飛旋集,皆在人前。東南鄉(xiāng)有之。山鶘能作眾鳥音,雄者長,?者短,人多畜之。鴝鵒俗名八哥。時辰雀紅黃色,如鷦鷯,應(yīng)時則鳴。吉兆鳥尾長,色黑白。初冬出,農(nóng)畢始見,鄉(xiāng)人以驗氣候。一名吉鵰仔。高髻冠頂有絲翹起,尾色紅,類諸事吉。山麻雀善歌,人多畜之。沐國公似鷦鷯。翡翠俗呼鉤魚郎。毛赤碧色,棲山澗中。人捕之,拔其羽毛為釵鈿,飾名曰點翠。百舌 燕 鶯 斑鳩即鵻。畫眉善歌?! ※o鳥 鸛似鴻而大,長頸赤喙,色灰白,翅尾皆黑。白頭翁 啄木 鶻 鷹 鷂 鷓鴣食植物害蟲,味亦美,人多取為食品。鵪鶉黑色有班者鶉,無斑者鵪,即鴽也。杜鵑 孔雀

  天產(chǎn)脊椎動物爬蟲類

  蛇金角帶,寸黃寸黑相間,宜制蛇姜。草花蛇,伏草中不嚙人。泥蛇,與水蛇異類,色黑,穴居中成群,嚙人立斃。烏肉蛇,皮骨皆黑,見人則追,見火則逐;又頸細(xì)身粗壯者俗呼錢串頭,皆酷毒。鐵線蛇,類蚯蚓,有鱗,嚙人難治。簸箕筴,黑白色相間,如金角帶,毒過之。七寸錦,長七八寸,有錦文甚毒。過樹蛉,樹上騰躍如飛,每垂首枝上嚙過客立斃。水蛇,一曰公□蛇,無毒,食之已疥。金蛇,一名地□,白者名錫蛇,大如拇指,長尺許,能解毒。長尾蟟,無毒,能伏諸毒蛇;善捕鼠,種植家畜以除鼠害。蜥易四足,背褐色,腹下黃,嚙人立死,俗呼狗母蛇。?蜓一名壁虎,俗呼鹽蛇。草龍生草中,四足,長數(shù)寸,人捕取飼畫眉。蛤蚧恭常都大仙嶺最多。大如草屨。螻蟈即土狗。嘗見鄉(xiāng)中小兒于沙路小穴中捕之,碎其體,任取一爪覆以泥,志其處;遲之,則志處忽生一草,是為香芽;屢試皆然,亦一奇也。

  天產(chǎn)脊椎動物兩棲類

  蛤即蝦蟆,又名坐魚、田雞、黃蛤,各隨方土所呼。蟾蜍俗呼蠄蠩,生下濕處,不解鳴,不能跳躍,眉間白汁曰蟾酥。石鱗似田雞而小。蝧螉即蝌蚪。白梁蛤拐出幽濕處,跌打藥用。

  天產(chǎn)節(jié)足動物昆蟲類蜘蛛類

  蝶大者,紅質(zhì)黑章,卵生蠶作繭,繭出,蝶懸樹間,雌雄相覓。平嵐、烏石諸鄉(xiāng)人取繭織綢。蚻蜣螂之小者,氣臊臭,群飛則雨。金龜子俗呼紅娘,又呼金雞蟲。大者食荔枝花,氣臭,名金背。蛣蜣置坎中數(shù)日,小蜣郎出,蓋孵乳于中也。綠金蟬大者類斑蝥,喜藏朱槿花中。金邊土鱉出石隙中。蔗蟲出蔗林中,治痘,可起漿。禾蝦狀如蚱蜢,禾熟則有之??伸惺场Is偎缀糌垉豪?,豆棚瓜架有之。蠅虎

  天產(chǎn)蠕形動物

  水蛭俗呼牛蜞,誤吞腹中生子,噉臟血;黃泥蜜糖可解之。蚯蚓

乙 植物

  植產(chǎn)顯花被子植物單子葉類

稻名類頗繁。歲單收,有交趾白、交趾赤、咸棍、咸秥、蝦須稻、深水蓮,皆一熟之粘也。歲兩收者,有夏至白、夏至赤、新興白、甲子洲、大骨種、紅梗、早河源、青花殼、赤早蓮、龍牙尖、馬尾齊、秋香尖,皆早熟之秥也。有苗秥、綿秥、擘莢秥、中水白、粉殼赤、白花秥、青秥、雪秥、銀秥、鼠牙秥、黃秥、玉繡球、金包銀、牛尾堀、香秥、禁風(fēng)雪、麻包錦,皆晚熟之秥也。又洋秥、竹秥,近歲來自洋舶,土人有種者,肥田宜之。又秋分、寒露秥、霜降秥、香稻產(chǎn)恭常都,以撮采雜斗米煮之,熟則皆香。糯夏熟曰早糯,秋熟曰晚糯。有珍珠糯、黃糯、河源青糯、高州糯、交趾糯、黑糯,米色如墨,釀酒補血。粟邑多狗尾粟,鄉(xiāng)間煮作糊,以代糧。麥黃旗角有之。薏苡鄉(xiāng)人多種之,二三月宿根自生,米如白珠,不甚圓。一種小粒而圓者,出外國,曰洋薏苡。粟米即玉蜀黍。大北山村人種之。蔥 蒜仙蒜產(chǎn)象角山,葉高尺許,夏秋之交抽莖作碎花,紫色,其頭能治中毒嘔逆。韭 薤或謂之藠。姜黃姜,澳蕃喜以煮雞,土人多植之。芋波斯芋,種出外國。蔗常食者白蔗,紫者昆侖蔗,小而燥者竹蔗。荻蔗不中食,惟以榨糖。蕉邑基圍小坣上必種之。其類有毛蕉、羊角蕉、牛乳蕉、鼓槌蕉。板蕉其莖之纖維可紡績,為飾綌,今無制之者矣。竹勒竹,長十余丈,大如斗;短者亦六七丈,葉下有鉤刺,或有條末如芒針。紫竹,皮色紫,中器用頗雅。鶴膝竹,莖直少橫枝,宜于亭館;又可為杖。雞距竻竹,一名澀勒,枝皆五出,類雞距,可蔽村寨。大頭點竹,長者數(shù)丈,可為枧。水筍最甜,基圍多種之。鐵籬竹,堅勁,出老萬出。金竹,出厓口山,作煙筒,邑人所貴,今亦稀。人面竹,節(jié)凹而中凸,又呼佛肚竹。方竹,質(zhì)小,作煙筒,不可為杖。油竹,浸水曬干,各家種以代炬;相傳宋文祥屯嶺南,然此,或呼丞相竹。篁竹,堅而促節(jié),體圓而質(zhì)堅,皮白如霜粉,大者宜刺船,細(xì)者宜笛。斤竹,長二丈許,圍數(shù)寸,可作篦或以為矛,其筍未成竹時堪作弩弦。線竹,即釣絲竹類,簜枝極柔弱。又有箭竹、籬竹、觀音竹。吊鐘竹,葉如竹,花似懸鐘。慈姑一根十二子,有閏則十三子。荸薺俗名馬蹄。波羅俗采其葉,擘絲為波羅麻布。邑產(chǎn)者葉不堅韌,欲興此業(yè),須設(shè)法改良其種。蘭出五桂山、鳳凰山。椏蘭花大香厚,品最上。一莖及椏有開至五十余花者,稱隔山香。大青蘭花,青碧。墨蘭,品甚貴,氣清芬,色如淡墨,一干至三十余花,立春元旦開。草蘭,喜霜雪,不資灌溉。黃蘭,色淡黃,瓣有小紅紋。報喜蘭,俗云吉事則開,懸戶可催生。鹿角蘭,花紫蕊黃。小玉蘭,清白炎白。翡翠蘭,色如翡翠。同心蘭,八瓣雙心。睡蘭,花開臥于盆邊。鶴頂蘭,蕊卷如筒中有猴頭,象雙睛炯然。竹葉蘭,葉類竹。紅蘭,花小而麗。球蘭,花如圓球。文殊蘭,如玉簪。風(fēng)蘭,如珊瑚,枝葉小而細(xì),開花似梅。玉簪 茭白即菰也。一名茭笱、烏茭。邑人多種之。露頭蒼俗呼蘆兜。以火焚根,令頭出土,乃盛與火秧,皆鄉(xiāng)人種以樊圃。又有番蘆兜,皮纖維可打纜。鳳尾蕉植之云辟火?;ū袤?,燒鐵釘之則茂,故曰火蕉。紅蕉花 書帶草葉柔長如帶,其文青白相間,園亭階砌植之。咸草人編以為箔席,多生水湄。馬鞭草粵草咸苦,馬群不繁。國初尚可喜入粵,嘗取遼東草種,遍植近郊以飼馬,此其萌芽也。即元史之示儉草。菭魚食草。萱 淡竹葉可入藥。

植產(chǎn)顯花被子植物雙子葉類

荔枝邑產(chǎn)以黑葉為上品,玉荷包,顆最大,出小欖鄉(xiāng)者,核浮水他鄉(xiāng)則否。御摘荔枝,在沙涌馬南寶故里,相傳宋端宗臨幸時,荔方熟,帝摘一枝,其後經(jīng)摘處,風(fēng)味獨殊。此荔今名三月紅。橙邑產(chǎn)最多,味雖不及新會產(chǎn),而樹壯果大,收豐價廉,利較優(yōu)勝。蓋本邑橙種,每擇最壯之樹為之,新會無此佳種,故彼土宜,雖優(yōu)而銷路反遜於我也。龍眼邑所產(chǎn),拾葉者尤美,或呼石夾。最大者孤圓,次金字、山字、南字;小者蜜糖埕,遲者秋風(fēng)子。蕃荔枝種自西洋,邑處處植之,皮內(nèi)有細(xì)沙如梨,中數(shù)十苞,每苞一核,味甘芳,雖名荔枝,實非其族也。芒果蜜望也,黃熟時甘香勝蜜。邑種者,竹秀園、沙涌鄉(xiāng)為最。別一種蕃望果,婦人食之多乳汁。楊桃三廉子,歲再熟,治風(fēng)熱,生津止渴。產(chǎn)澳門者良。波羅蜜木質(zhì)堅,可為楹桷,核長者牡,圓者牝,實多汁多者為涇苞。汁少者為乾苞,肉脆味較勝。邑種者,皆濕苞,濡膩。城北李氏怡園一株極大,乾苞甘脆,百余年物也,今尚存。蒲桃邑基圍處處植之,甘香稍遜羅浮。柹小柹產(chǎn)古鎮(zhèn),鄉(xiāng)曰雞心柹,大者膠柹,多不可食。安石榴邑東南有榴花山,以產(chǎn)榴花得名。植於園林者,黃白花,甜酸苦實各種皆具。橄欖 烏欖敢其肉腌為菹,曰欖豉,貧家以為常膳。仁為佳果,脂如桃膠,煮之以泥船隙,著水益干。人面子可常膳、蜜漬可食。桂木子蜜漬味嘉。黃皮用蜜漬或鹽漬者,銷行甚遠(yuǎn)。不納子核可為經(jīng)珠。柰 櫞 桃 梅西鄉(xiāng)之山多種梅、桃、荔枝、烏欖。棗 梨 柚 桔 甘 枇杷 蘋婆樹高葉大,莢似皂角子,熟甚甘,煨食尤美。卍字果即椇形如卍字,味甘,可釀酒。山竹子如柰而圓,色黃味酸,鹽腌能解熱。黎檬即檸檬,又一種山檸檬,葉白而香勝,植產(chǎn)者,子榨水煎糖,能辟暑。菱 藕 胡麻鄉(xiāng)間但種白者,為日用常需,行聘禮者用之,無以績布者。麻仁 桑小欖古鎮(zhèn)、黃圃、曹步港口諸鄉(xiāng)多植之,余尚寥寥,桑寄生、小欖為良。大麻良字,得能四大各都,及小欖、古鎮(zhèn)諸鄉(xiāng),多取以織布。茶五柱山產(chǎn)神仙茶,鄉(xiāng)人於清明前後,窮日搜摘,無過。雨余鳳凰山茶,味亦清馥;黃楊山茶;寺僧所貴,以供客。老萬山茶,辟瘴解暑。良都屬,小嶺所產(chǎn)亦佳。以上茶皆野生。道光末、恭都會同鄉(xiāng)人始辟地種茶,其味清涼可比清遠(yuǎn)所出者,曰茶園茶。又有破布葉作茗飲,清熱消暑,能解悶香,出大字都、黃道山者良。吉貝花即草棉,西人威廉姆記中國產(chǎn)棉地,以古鎮(zhèn)鄉(xiāng)為產(chǎn)棉地之一。南蓢諸鄉(xiāng)亦多種之,邑人曾於得能都辟地試種,旋中輟,今宜再提倡之。木棉邑西山木棉,八景之一,余亦多。產(chǎn)子熟拆有絮如草棉,人以不能耐寒,故無為之紡織者。樟大小無不適用,葉可熬腦,然未經(jīng)實驗。罌子桐一名邑桐。邑人種之,收子為油,入漆家,及艌船用。近谷都、雍陌村興辦林業(yè),多植此木?;薄¢庞写笕~、小葉二種。縣治主簿署一株,不知何代物也,大數(shù)百圍,其根氣生而歧,如圭門形,可行人。苦楝俗名為森,其木易長數(shù)年高數(shù)丈,葉密如槐花紅白二色,實如小棗,不可食,材中筐篋,或以制屐。九里香 荼蘼小欖鄉(xiāng)多植之,以畝計。有洋荼蘼,及玫瑰,可制糖,或蒸露。薔薇 胭脂蝶亦薔薇之一種,色深紫。七姊妹 長春 月貴 麗春 夜蘭花葉俱可充食。茉莉有重臺、三臺、有蕃茉莉,花大如龍眼,鮮有開足者,可熏茶。素馨 鷹爪蘭 雞爪蘭 指甲花邑種紅白淡紅不一,婦女以葉染指甲。蒲公英 海棠 鳳仙 碎玉花春開,小白,攢簇成球。午時花 蝴蝶花 夾竹桃 杜鵑花 玉繡球 瑞香 雁來紅 石竹 翦春羅 雞冠 菊種至繁小欖鄉(xiāng)人善作盆菊,每植一株,分?jǐn)?shù)十枝,或百枝,三丫六頂,一枝止留一蓓蕾,扶以小竹杖,長短相從,花時齊開,如規(guī)之圓,尤以葉色蔥茂不脫者為上。六十載為會,名品畢陳,稱海內(nèi)之冠。萬壽菊花黃無香非菊種。蜀葵 玉芙蓉葉色清白小黃,花攢簇成朵。薝卜花 虞美人 紫藤花 翠雀花 朱錦花 鳳須花色雜紅黃,花須似鳳。含笑 夜合園林多植之,惟生鳳凰山者,高丈余。木芙蓉 巖桂 木樨 紫荊 牽?;ā∮裉m又名木筆。蕃玉蘭葉花皆如玉蘭,而香如攻瑰,澳門有之。洋山茶紅白二種,重臺,性畏寒。千日紅呀蘭色,繁英攢簇,粒如指頭,干之色不變,粵人編生花作籃,必需之品。落花生又名落花參,子可榨油,土產(chǎn)不多。菽各種俱有,然鮮植之者。和蘭豆、種出澳蕃今處處種之,蔓生,花白,莢比藊豆,小而狹長、子青,脆軟薄,味甘近潮州人有以此子為罐頭品者,比歐洲種更粉膩,銷路頗暢本境如此仿之,亦一利源也。面豆莢,短而圓,開花治目疾。豆鳥豆入藥,充食,作豉。黃豆作腐,榨油造醬。藍(lán)鄉(xiāng)民種之作靛,干其浮沫,以拔毒殺蟲。葛蕃葛,處處有之,澄粉作餌,性太寒,不宜多食。薯土人多種之,有豬肝薯,黎峒薯,柴把薯,小者曰雞哺薯,艻薯、白鳩薯、亦名土山藥。深薯、長尺許,解火毒,陶冶人多服之。甜薯、健脾,性與山藥等。蕉蕾,薯類大薯。薯蕷即淮山。甘薯與上薯不同類,來自諸蕃,有紅白二種,白者尤清甘,磨粉清熱。又一種名鬼薯,色黃白,質(zhì)松味劣。又有和蘭薯,人亦種之。茄 壺盧 冬瓜 苦瓜產(chǎn)土瓜嶺,良。白瓜即越瓜。西瓜以張家邊鄉(xiāng)種者,為勝。節(jié)瓜又名七葉青。絲瓜 金瓜長者名枕頭瓜。黃瓜小者名瓜英,可腌為小菜。香瓜圓如鵝卵,色黃,或有黑點。瓦瓜色牙白,大如橘,有結(jié)痂,類陶器,不可食,可作盆供。朱瓜深紅色或間綠色,形如金瓜,作盆供,耐久。蕃瓜 芹水芹,旱芹。菘即白菜,邑種者性寒,與他處異,可作菹?;ń嬲魰穸烧撸瑸槊垢刹?。蕪菁子可作油。芥蘭甘脆,有謂菜含鉛質(zhì),不宜多食,然未經(jīng)化驗。蕹菜邑人皆種以田。菠薐亦名菠菜。莙荙一名恭削菜也。人多以為賤品,而不知可以制糖。莧馬齒莧,別為一種。俗呼耳牌菜。藤菜即落葵。苣即生菜。東風(fēng)可作蔬。豬耳菜辛香能療痘胞。香花菜葉香宜魚膾。葛菜 鵝眼即鵝腸菜。茼蒿菊科,植物之可為蔬者。蒝萎可生食。?珠菜一名番芥蘭,葉藍(lán)色,類芥蘭而大,一科重至數(shù)斤,莖端嫩葉團結(jié)似?子。內(nèi)珠味甘脆,其種來自番舶,邑人多植之。茴香邑有種之者,暑月祛蠅臭,食料宜之,制蜈蚣蠅毒。萊菔一名熒。水?高數(shù)丈,大者十圍,實小如柰,鄉(xiāng)間多種之堤岸,取其蟠根牢固。漆樹邑有種者,六七月間斫皮以管承取,亦可用。但作飴糖。氣沾沾無力,宜設(shè)法改良增種。烏桕子合油質(zhì),作燭曰桕燭,可涂瘡疥。邑人以其葉飼蠶,及染皂。萆麻子作油,銷流最廣,近谷都興辦林業(yè),稍有植此者。剌桐三月開花,相傳先花而葉,則年豐。先葉而花,則歲欠。園林間植之,野生以刺桐坑為最多。黃楊堅膩可作梳,及剜印,凡代黃楊,必以陰晦夜無星伐之,則不裂。酉陽,雜俎之說,厄閏、不盡然。但閏年不長耳。柞木殼斗科植物,木堅韌。小者屈其枝為盆玩。柳枝燒炭可作火藥。檉俗呼垂絲柳。楓長洲獅山有之,間出煙如云。無花果邑多種,以煎湯洗之,己五痔?;鹧硪厝朔N以作籬落,俗傳其根千歲成茄楠香。麻蓲菜苗樨者,可芼。煮汗消暑疲。紫蘇可拌牧食,亦可為藥。邑人用以飼蠶。

植產(chǎn)顯花裸子植物

  松東鄉(xiāng)之山多種松??h城蓮峰左,香蓮寺雙古松,相傳宋時未建寺前已有。此樹松根所生土茯苓,山中隨處野生,俗呼米仔頭。有一種名羅漢松,似柞樹,尖長屈蟠如松。

  天產(chǎn)顯花被子植物單子葉類

  桄榔木堅實,可作轎杠。梭櫚 水椰禾質(zhì)堅韌,可耐久。柊葉野生成叢,類芭蕉,乾以苞苴物,蓋瓶口,入土火不壞,柱礎(chǔ)上以葉墊,能隔濕潤,能理象牙,使光澤。香茅可榨油,葉三脊,氣味香芬辟穢白茅可苫蓋,及制筆。黃茅可為索縐排草狀如白茅,香芬烈,合諸香為囊,氣久不滅。婦人浸油以膏發(fā),澳蕃有瘡痏煎葉為湯洗之即痊。莠狗尾草也。蕢生海邊積泥可成田。蘆蒸蓢也,可織篷。蘆薈去皮入姜醋,可為茁。稗害禾實,亦可食。芒俗呼笆茅,可為籬笆,皮可為繩索履屩。菖蒲生鳳凰山澗中。天門冬 麥門冬 蘆 荻 葦 野禾 天南星 樹蘭黃梁都山中產(chǎn)之。

  天產(chǎn)顯花被子植物雙子葉類

  山桔邑人取以煮糖,多出云梯山,枝可作煙管。無患木子有鹻性,及油質(zhì),可代肥皂,為洗濯之用,俗呼為水患子。艾 扶留俗名蔞。邑人拌檳榔食之,婚姻慶賀等事,以為備觀之品。水橫枝橫枝、即黃桅之轉(zhuǎn)音子為染料,枝可作盆玩。吊鐘花五桂山多有之,冬末春初開花,如鐘一苞多至十余朵,人采作新春瓶供。板杏樹高丈余,葉長大逾掌,可作酒麯。相思子亦有藤本者,蔓生山野,十余莢為一朵,可飼鸚鵡?;鹕綐渖嚼笾σ玻此?。枝木子,肉薄味酸,木堅致,適用。薄荷 草決明豆科植物供藥用。卷耳蒼耳子,俗名黐頭婆,嫩苗焯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饑。其子炒去皮,研為面,可作燒餅。鬧羊花即曼陀羅花,雜煙草吸之。可愈喘,羊食則死。洋蘇木可制染料,種出外國。蓼以水浸其葉,和麯,可成酒。罌粟花 薺味甘,野生,隨處有之,釋家取其莖作燈杖,辟蛟蟲,名護生草。山丹俗呼山牡丹。胡蔓草即斳葉鈞吻,一名冶葛,食之?dāng)嗄c,中其毒以路旁馬鞭草搗爛,和糯米泔或以卵中難子和清油,或蕹菜汗,或生羊血,俱能解之。羊食此草,則肥。胡蘆葉花似胡蘆,腌魚蝦,置數(shù)葉,可殺蟲。何首烏蓼科植物,入藥,益人??h城月山所產(chǎn)有形如嬰兒者。石香薷細(xì)葉辛香,處處有之。功比香薷更勝。治一切傷暑。落地生根一名落葉歸根,葉如茜,冬或生花,略如吊鐘花形,中通外長圓,或曰種出西洋,可已癆傷,咸豐間,邑人采葉曬半乾,以足擦蜷曲,再曬極乾,鬻於蕃人為茗。都念子山間野生甚多,又一種名雞矢果,俗呼又蕃拈子,色青黃,大如蘋果,亦倒捻食之。水蓢樹高大繁陰,生莢結(jié)子,與蘋婆類,不中食。鸞荽樹叢生,高者七八尺,味甘溫,化痰軟堅,瘰疬初起,食之頓消。四月間,邑人和粉作餌。三椏苦叢生,味苦甘,解熱。三月三日,邑人和粉作餌。油栗山中多有之木堅直而韌,用作梃。椿樹 鴨腳木小枝似鴨腳,樹高大而質(zhì)輕松,用作屐板,燒灰可作鹼。馬留荽木堅韌耐久,而難長??h治廳柱相傳是此木為之。槎橋落鄉(xiāng)亦有一橋,數(shù)百年不壞。鹽樹俗名鹽酸柏,黃角鄉(xiāng)人每歲食鹽,皆取咸田稻桿燒灰,漬鹵為鹽。雍正七年,海賊圍村,無鹽者數(shù)月,或取山上黑樹枝葉煎之,得鹽供食,味略酸,因呼鹽樹。今各鄉(xiāng)谿澗中,猶有可采者,惜無研究以致用耳。女兒香木出黃角鄉(xiāng)蕉門山,雷澗廟後凡數(shù)十株鄉(xiāng)人取以供神足二歲之用蚊子樹葉厚有棱析葉或莖,蚊輒飛出,破鑊山有之。油柑樹東鄉(xiāng)有此樹高僅尺余,莖去土數(shù)寸處,生一胞,大如橄欖,內(nèi)寄生一蟲,長僅寸,色蒼白,春夏之交,蟄伏胞內(nèi),及秋則化為蝶,破胞飛去。檀樹似荔支,有黃白二種皂樹其莢、名皂角。必果密香樹之未結(jié)者,凡欲結(jié)者、必斫傷其樹,否則雖久、仍為白木也。色白而香,出翠微山。羅傘樹大數(shù)圍,鄉(xiāng)村外多種之,一名山羅。枸杞葉可茹子根可入藥。萬年陰大數(shù)抱,葉圓尖村墟間多植之。蓉筆樹在縣南一百里,古鶴村中,數(shù)百年來,枝干婆娑,不花而實,每葉落不逾三日凈盡。又三日,新葉滿矣。初如著火琉璃,三四日青如菩提,柔滑可愛。半月後,子滿枝而葉老,然葉落無期,如留片葉,雖夏猶寒。農(nóng)人每觀葉為布種之信。按此樹不花而實,殆如無花果,開花在實中之類。

  天產(chǎn)顯花裸子植物

  柏葉圓,俗呼圓柏。杉材中船及梁柱,惟少種之者。

  天產(chǎn)隱花植物有葉類

  蕨根有白粉荒,年掘取以救饑。萬年松亦名苔松,產(chǎn)鳳凰山,高數(shù)寸,乾之?dāng)?shù)歲,漬以清泉,碧綠如故。盤桓以為珍玩。山有洞名伸仙巖,有一株,高不逾丈,時有巖溜滴其葉不知何代物。也西洋人欲取,終不可得。濼即貫眾。又名鳳尾草。金毛狗脊形如金毛狗,鳳凰五桂山多有之。知羞草人以口吹手觸,即合葉如羞。

  天產(chǎn)隱花植物無葉類

  雷菰春雷發(fā)聲則出。產(chǎn)夏而後,出者尤香。宜乘雨急采,見日則不可用,恐有蛇蟲毒。早禾菌亦名早菰、早禾。濕蒸而出者,六七月間有之。白背木耳東沙、良。石耳 紫菜高瀾、三灶海涯多有之。附石而生,色青乾之即紫。石發(fā)一名龍須,即海菜。

丙 礦物

  有機礦物

  蠔殼邑南海岸最多,土人采以煅灰,代石灰之用,且有以為墻垣者。煤油聞黃梁都南水鄉(xiāng)有此礦,然尚須實勘。

  無機礦物金類

  金出恭常都、北山嶺村、覆埔山。其地距蓮莖不遠(yuǎn),金氣凝結(jié)、沙礫融治,迸為小粒,自成方形,披沙揀之,俯拾即是,土人只以為冶金創(chuàng)之用。又得能都、濠頭山出金,得山土淘之,可得。谷都五指山,聞亦有金礦,然未經(jīng)勘驗。黃佐通志?石似金,出赤坎村。按:村當(dāng)在黃梁都,?石今未見,未詳其何質(zhì)。銀恭常都雞拍村銀涌角,宋初產(chǎn)銀,取上供,屬廣州,宜祿場。明正德中,有畬蠻采雞拍村銀礦之事。明一統(tǒng)與亦載香山東莞二銀場,今無此場,想久已采盡矣。鐵谷都鐵坑埔產(chǎn)之,礦苗甚盛,偏山皆是。經(jīng)土人延師化驗,謂苗脈尚嫩云。地在馬鞭埔村西南三里許。銻黃梁都南水鄉(xiāng)產(chǎn)之據(jù)土人言現(xiàn)已派員查勘。鐵養(yǎng)產(chǎn)黃旗都潭洲,經(jīng)礦師化驗,每百斤得鐵六十七斤十一兩,養(yǎng)十九斤零一錢,沙石三斤四兩九錢云。

  無機礦物非金類

  水晶五桂山產(chǎn)之,土人間有拾得者。黃梁都南水鄉(xiāng)亦產(chǎn)之。硫土人言:谷都黃牛寨有之。然未經(jīng)勘驗。石鐘乳出澳門九州巖,穴內(nèi)嵌空玲瓏,結(jié)乳下垂,累累如貫珠。陳泥可以煉硝。嘉慶間常有硝商持官照到縣采買。白土恭常都、吉大村瀕海有之,可制士敏土。礪石產(chǎn)吉大村者良。俗有吉大石之稱。

丁 制造品

  動物制造

  絲繭小欖、黃圃、諸鄉(xiāng)素多。古鎮(zhèn)、曹步、業(yè)之不過三十年,頗得利。惟養(yǎng)蠶抽繭,售于各處,不自織也。有粗絲、幼絲之別。邑紳鄭藻如嘗倡辦此業(yè)於濠頭,港口,今濠頭已無,港口尚有之,然不能旺。繭綢烏石,平嵐鄉(xiāng)人以大蝶繭織成,皺紋蹙起,久服不敝,遠(yuǎn)勝程鄉(xiāng)繭綢,惟制造不多。又一種以黃蠶絲織之,細(xì)滑黃韌,鄉(xiāng)人尤貴重。一匹須繭至萬,工費甚多富人織以自服,不常得也。蝦醬東南近海諸村均制之,恭常都、唐家鄉(xiāng)最良。搗銀蝦成?,鹽漬之,味甘香。略乾而細(xì)者,曰:蝦膏。蠔油煎蠔汁為油,味勝鹽豉,與蝦醬為本邑制造品之特色。蠔豉唐家、雞拍諸鄉(xiāng)最著。每年采蠔以擔(dān)計,每擔(dān)肥者可曬蠔豉二十五斤,瘦者約二十斤,每擔(dān)蠔湯可煮蠔油二斤,蠔豉有生曬熟曬、之分生曬,味最清甘,熟曬稍遜,然可久藏。販買者,俱以熟曬為率。禾蟲油制法如蠔油,處處有之。蜆咸淇澳鄉(xiāng)最良。咸魚恭常都民,環(huán)海居民,多以漁為生,就海近地腌制,為土產(chǎn)最大宗。

  植物制造

  棉布鄉(xiāng)人種吉貝棉花,纖成白氈,大字都、南蓢各鄉(xiāng)為之,號南蓢機棉布,頗通行。近日谷都大布村,有購機設(shè)廠,仿制東洋布者。麻布各鄉(xiāng)婦女績麻,雙絲細(xì)縷織成者,號家機。自服不以售人。女子勤者,嫁時必有數(shù)匹壓籠,其良字、得能、四大都所織較粗,售於各處,曰放機。小欖所織較細(xì)密,號小欖機。有運售南洋者,古鎮(zhèn)所織青紗,號古鎮(zhèn)機。草麴《廣東新語》云:酒山在香山境,以其白泥為餅,雜藥物釀之。按酒山,今不詳所在。又云:草麴,以山桔、辣蓼、馬蓼之屬和豆與米飯而成,香山則用板杏,然味太甘,有毒。重醞酒以糯飯和麴,置濃酒中,二三年飲之。小欖鄉(xiāng)最良。又有黑米酒菊花酒,亦美。酒娘臘月以糯米與餅及水醞而成。糟泲其汁藏物不壞。黃酒小欖鄉(xiāng)善造之甜不能致遠(yuǎn),可入藥。蜜酒邑人善為之,有藏至二三年者。大醋出小欖鄉(xiāng)良。色深黃大率以黃酒為之,較浙醋殊勝。煎鹽邑人有煎樹葉為鹽者,已見上天產(chǎn)植物類。若能精研制法,亦生利一大宗也。竹器竹合、竹籃之類大小不一,編竹絲為之,細(xì)密精致,有小如拳者,邑城制良。欖都人制卍字竹合,尤堅細(xì),盛水不漏。閱數(shù)十年不壞。邑城所織弗如也。

  礦物制造

  銅燈以銅片作底蓋及四柱,四面嵌玻璃,刻鏤頗工,夜行攜之,邑城業(yè)此者約數(shù)十家。金銀器首飾為多。白鐵器采洋白鐵花鐵制成各種器皿,銷行本境頗多。蠔灰取蠔殼燒成,邑人多以此為業(yè)者,俗有以蔞葉蘸此灰裹檳榔食。鐵農(nóng)具得都庫充鄉(xiāng)人,善鑄鐵犁,名庫充犁頭谷都大布村亦制之,嘗運售美屬檀香山,近美禁華工,該埠農(nóng)業(yè)衰落,遂停辦。故該爐所鑄,僅供左右鄉(xiāng)之用。磚瓦窯大字都,石門村有缸甕窯。谷字都榕樹埔村有磚窯。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五

商務(wù)

  縣屬商務(wù),除澳門外,以城南石岐為總匯,各鄉(xiāng)墟市,亦有號稱暢旺者,如四都之欖邊墟;大都之南蓢墟;谷都之烏石墟;阛阓頗盛。欖都繭市,歲入百余萬兩。黃圃繭市,獲利亦豐。香洲密邇澳門,已自辟商埠,振興實業(yè)。淇澳近金星門亦思踵效,商業(yè)進(jìn)步,當(dāng)未有艾。至輸出輸入各品,水運俱多,惟向乏統(tǒng)計,實難調(diào)查。它日商務(wù)稍開,或易措手耳。

輸入品 輸入地 歲值約計

洋米 三十余萬兩

咸魚 港澳等處 七八十萬兩

海味雜貨 壹百萬兩

磚瓦 三十余萬兩

木器杉料 三四十萬兩

竹器 十余萬兩

柴炭 二十余萬兩

洋貨 省城香港 二十萬兩

布匹綢緞 省城等處 六七十萬兩

生熟煙 二十余萬兩

藥材 省城香港 六萬五千元

茶 佛山等處 五萬元

煙葉 江門澳門等處 三萬元

煤油 省港澳 二十萬元

油 省城等處 一百八十余萬元

黃糖 省城等處 十八萬元

蘇杭雜貨 省澳等處 一百一十萬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